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汶川大地震带给国人太多泪水与伤痛,“多难兴邦”要求痛定思痛。天威不可测,但灾后重建中,对人祸所致损害,如何追偿:对民法欠缺之处,如何完善等都是汶川大地震留予我们的民法思考,正所谓“惩前必后,来者可追”。

  • 标签: 民法 地震 灾后重建 追偿
  • 简介:随着劳动教养制度的废除,部分违法行为将被纳入轻微犯罪,刑事案件激增将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趋势.我国目前单一的简易程序无法应对刑事案件大量增多的审理需要,应当以刑事裁程序改革试点工作为契机,按照处刑命令程序的思路构建我国的刑事裁程序,以应对犯罪圈扩大的趋势.借鉴德、日等国家或地区的成功做法,我国的裁程序应当以书面审理为原则,但同时应当保障被告人的程序参与权处分权.为保障该程序的有效运转,前科制度、强制措施制度、辩护制度亦应进行调整创新.

  • 标签: 刑事速裁程序 处刑命令 简易程序
  • 简介: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的动力,也是高校发展的不懈源泉.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高校校作为大学重要的舆论宣传阵地,在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的同时,要使校在宣传理念、主题报道、选题方法、版面栏目上有所创新,办出特色水平,创新是办好校的重要途径.只有创新才能使校发挥更大的作用;才能使校更加贴近师生员工;才能为构建和谐校园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 标签: 创新 高校校报 途径
  • 简介:全省各级人民法院、海口海事法院:近年来,随着司法环境的改善,法院文化氛围的形成,全省各级法院立足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全面完成审判任务的同时,紧密围绕突出制约法院科学发展的重点、热点疑难问题,着力挖掘调研潜力、发挥调研优势、创造调研条件,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有成效的调研工作,在审判理论审判实务的总结研究上,涌现出了一大批有深度、有影响、有质量,极富司法价值的理论成果,浓厚的调研风气正在全省法院逐渐形成,我省法院调研工作迎来一个生机勃勃的崭新局面。

  • 标签: 高级人民法院 调研成果 先进集体 海南省 案例 表彰
  • 简介: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在得知地震灾区血液中心目前急需A型O型血这一情况后,大足区院机关工委、青年联合会于4月21日通过电话、短信等形式向全院干警发出献血号召。4月22日上午,共有28名血型符合要求的干警自愿报名一同前往区人民医院无偿献血点,为救治灾区同胞的生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该院干警当天共为灾区献血6200毫升。

  • 标签: 地震灾区 无偿献血 干警 大足 组织 血液中心
  • 简介:当前,司法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作为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刑事案件裁程序试点改革,是完善刑事诉讼中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强化人权司法保障的具体措施。2014年,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授权决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在18个城市依法有序开展刑事案件裁程序试点工作。一年多来,试点改革取得了哪些经验,又遇到了什么问题?如何进一步优化完善程序设置?基于此,本刊特邀专家学者实务界人士围绕“刑事案件裁程序的试点探索与理论建构”主题进行探讨,敬请关注。

  • 标签: 程序设置 刑事案件 试点 司法体制改革 全国人大常委会 最高人民检察院
  • 简介:2014年6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作出决定,授权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在全国18个城市开展刑事案件裁程序试点。根据授权,对事实清楚,证据充分,被告人自愿认罪,当事人对适用法律没有争议的危险驾驶、交通肇事、盗窃、诈骗、抢夺、伤害、寻衅滋事等情节较轻,依法可能判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的案件,或者依法单处罚金的案件,进一步简化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相关诉讼程序。

  • 标签: 刑事案件 试点 全国人大常委会 诉讼程序 最高法院 事实清楚
  • 简介:笔者以房地产领域为例,对5.12汶川地震后可能出现的法律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对“不可抗力”事件及其风险回避作了详细阐述,并对震后重建中的律师业务契机进行了分析。

  • 标签: 地震 不可抗力 风险回避 律师业务
  • 简介:2008年5月12日.让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无比悲痛与震惊。受地震的影响,震中及周边地区的不动产都遭到严重的破坏,北川县城的不动产毁损率达100%,江油、部江堰等受灾地区的不动产毁损率达60%-90%左右.成耶、绵阳等周边地区大量不动产需加固、修复,因此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各类不动产争议大量涌现,由于相关应急法律、去规的缺失.以及大量受灾地区不动产登记资料的毁失、现场勘验的局限性不动产所有权人死亡或失踪等客观因素的困扰.不动产争议案件不可避免地成为震后司法审判工作的热点难点。基于此,笔者从民法的角度人手观察,对本次地震所引起与不动产相关的法律后果进行研究.对地震的应急民法思考现阶段的司法审判工作提出了一些初步的意见。应当看到的是,本次地震所带来的诸多民事法律问题相当复杂疑难.不可能一蹴而就地解决,因此本文提出的纯属一家之言.希望能抛砖引玉,为灾后重建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 标签: 不动产 法律应对 地震 司法审判工作 民事法律问题 周边地区
  • 简介:无论是汶川大地震,还是玉树大地震,都对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的司法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法律对大地震等特大自然灾害情况下民事纠纷处理缺乏具体规定,人民法院在民事审判中应当重视公平原则的适用,以达到合法又合理解决民事纠纷的目的。本文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涉及汶川地震相关案件应用法律问题的意见(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涉及汶川地震相关案件应用法律问题的意见(二)》(以下简称《意见二》)的相关规定,对公平原则在地震后民事审判中的适用进行分析,

  • 标签: 民事审判 公平原则 震后 最高人民法院 汶川大地震 民事案件
  • 简介:淮北市消防支队多措施搭建预警平台,从源头上预防职务犯罪的发生。该支队首先采取"联席会议+检察建议"的方式,完善防范机制。加强检察机关与消防部队之间的协作配合,及时有效预防消防职务犯罪,与淮北市检察院联合成立消防预防职务犯罪领导小组,共同出台了《关于加强市(县、区)消防部队预防职务犯罪的工作意见》,每年召开一次预防职务犯罪联席会议,分析消防工作中存在的漏洞、隐患、薄弱环节违法违纪案件线索,研究制定预防工作措施、协办案件事宜,通报消防部门违法犯罪的形势。

  • 标签: 消防支队 淮北市 预警 职务犯罪 消防部队 案件线索
  • 简介:商务部先后对六种产品发布了反倾销预警:(1)2004年8月12日,商务部发布2004年第41号公告,决定对原产于日本、欧盟和美国的呋哺酚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2)2004年8月30日,墨西哥经济部发布公告,决定对原产于中国的核酸进行反倾销行政复审,包括涉案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及墨西哥是否生产该产品。(3)2004年9月6日,

  • 标签: 反倾销 商务部 产品 中国 墨西哥 市场占有率
  • 简介:<正>良好的风险管理有助于降低决策错误之几率、避免损失之可能、相对提高企业本身之附加价值。[1]一、风险管理引入检察机关执法办案环节的背景及争议(一)背景风险管理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最初作为企业的一种管理活动,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是指对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进行识别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将其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过程。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社会建设、法制建设

  • 标签: 检察机关 风险评估 风险管理 决策错误 不确定性事件 可接受范围
  • 简介:设立检察办案预警机制,旨在为领导宏观决策服务,为上级业务部门指导检察工作服务,保证检察办案工作合法、公正.通过预警及时发现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检察业务工作的调查研究,从而进一步提高办案质量.上海市检察机关自2002年试行办案预警机制以来,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发现一些问题,亟待加以改进完善.

  • 标签: 检察预警机制 办案质量 检察工作 检察业务 检察机关
  • 简介:第七讲执业保障公证服务效率与服务水平的提升,都必然离不开强大而有序的公证后勤保障。对公证后勤工作的组织管理,也是公证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本系统的“执业保障”模块,主要功能是对后勤管理工作中的数据、资料进行录入、查询、统计,通过信息化管理,实现对后勤工作的科学统筹安排,为公证业务的有序高效开展提供执业保障。

  • 标签: 公证管理 管理系统 行政管理 讲解 行业 执业保障
  • 简介:遵循先例规则是作为系统的法律进行运作的一种自我指涉方式.系统理论维度下对遵循先例规则的考察说明了这一法律制度并不是只属于“普通法”的传统,而是解决社会系统沟通如何可能的制度设计.法律论证是系统产生冗余并产生有效沟通的机制,冗余多样性之间的紧张关系其实是包括遵循先例在内的司法制度“有意”制造的区分.通过区分沟通才能实现.对系统论下冗余遵循先例的考察能够有力论战对司法论证仅是解释者意识体现的论断.更为重要的是,在系统论冗余理念下,我们能够发现我国的司法改革面临如何应对系统内部沟通互动与整合与系统外部环境结构耦合两个维度的挑战和机遇.系统理论为司法与社会变迁的共振提供了一条新的解释路径.

  • 标签: 冗余 遵循先例 系统理论 司法改革 沟通
  • 简介:11月19日在日本东京举行的2003年国际机器人展览会上,一名日本研究人员向观众展示了一位遥控救援机器人。该机器人利用4只螺旋式运动的转轮,可以在地震后爬进建筑物的废墟里搜救幸存者。

  • 标签: 机器人 遥控 国际展览会 东京 日本 螺旋式
  • 简介:根据参与诉讼的方式、享有诉讼权利的状况以及对诉讼进程的影响力的不同,可将被害人参与刑事诉讼区分为"强参与"与"弱参与"两种模式。对于刑事裁程序中的被害人参与而言,由于刑事裁程序的价值取向独特,其并不能被归纳为纯粹的"强参与"或者"弱参与"模式,而应定位为以"弱参与"模式为基准,同时强调被害人的诉讼参与性以及程序影响力的一种混合模式。在被害人参与刑事裁程序的具体方式中,影响程序启动、接受道歉并获得赔偿具有明显的"强参与"特征,而提出量刑意见、请求抗诉则呈现出"弱参与"的状态。两种模式的共存可能对诉讼效率与程序公正分别造成影响。为了完善刑事裁程序中的被害人参与制度,应尽量化解两种参与模式的冲突,正确认识被害人对于裁程序启动的影响力,赋予其一定的量刑建议权,并明确规定其享有抗诉请求权。

  • 标签: 刑事速裁程序 被害人 强参与 弱参与 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