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100 个结果
  • 简介:<正>一、不可避免的法律空白哈特、德沃金都承认,疑难案件是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案件。二者的分歧在于:疑难案件是否构成法律空白。哈特的定义是"规则模式",因而疑难案件就是法律空白;而德沃金的法律定义是"原则+规则模式",疑难案件虽

  • 标签: 法官造法 司法过程 法律空白 德沃金 疑难案件 法律定义
  • 简介:本文通过对我国电子签名立法的准备阶段及立法必要性争论等各个环节的回顾,揭示了我国电子商务立法的经济基础及其相关条件。作者认为,我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是电子签名立法出台的根本原因,而立法过程中电子政务促进电子签名立法的现象也颇值得思考。

  • 标签: 电子签名立法 电子商务 电子政务
  • 简介:在行政争议调解中,调解程序的保密性特质与行政活动的公开性要求之间存在紧张关系。实践中,行政机关、法院等部门普遍拒绝对行政争议调解过程信息进行保密,这一做法会阻碍当事人在调解过程中的坦率沟通,损害调解人的中立地位,并影响复议机关和法院对案件的公正裁决,应予纠正。行政争议调解过程信息的保密性规则包含两个层次:一是要将该信息作为法定的豁免公开信息,禁止任何调解参与主体披露该信息;二是当信息被非法披露后,禁止在后续的法律程序中将其作为证据加以采信。我国现行立法并未确立行政争议调解过程信息的保密性规则,且此种缺陷无法通过法律解释得到完全弥补。未来制定相关立法时应规定保密条款,将其作为信息公开和卷宗阅览的例外规则。至于公众对行政争议调解活动透明性的需求,可通过公开调解协议的方式予以回应。

  • 标签: 行政争议调解 过程信息 保密 信息公开 卷宗阅览
  • 简介:关于“绑架过程中杀害被绑架人”的性质,从罪数理论来看,其既不是结果加重犯,也不是结合犯,更不应归结为包容犯,而是数罪,应数罪并罚。另外,至于其发生阶段。自行为人开始着手实行绑架他人的行为直至不法要求实现的整个过程中,都存在杀害被绑架人的情况。

  • 标签: 杀害被绑架人 数罪并罚 法定刑 加重情节
  • 简介:本文在调查某地级市人民法院近3年内判决的365名公职人员经济犯罪案件和全国已公开报道的35份经济犯罪公职人员的忏悔录的基础上,以“原始刺激”为公职人员犯罪心理过程的研究起点,通过对一般公职人员犯罪心理过程进行剖析,提出了公职人员经济犯罪心理一般演化模式,即从对原始刺激认知引发的“初反应”,经济犯罪动机产生的“伴随反应”,经济犯罪行为产生的“结果反映”,再次实施经济犯罪的“恶性循环反应”。

  • 标签: 公职人员 经济犯罪 心理过程
  • 简介:国有企业改制是一个牵涉面非常广.涉及诸多利益主体的制度转型过程。而铁路作为目前唯一政企不分的国有垄断企业。其改革的难度更是为世人所瞩目。改革的过程就是协调各方利益主体关系的过程.而利益从来就不会不包括经济上的利益.

  • 标签: 改革过程 铁路体制 犯罪分析 利益主体 职务 国有企业改制
  • 简介:基本案情及分歧意见案例一被告人张某某的房屋(无人居住)与坟地(家族坟地,共计37穴)因香港某公司开发旅游区而拆迁,拆迁公司与张的母亲王某(已改嫁)签订拆迁协议并领取8万余元拆迁费。张某某与其姐张某认为母亲未经他们同意擅自签订协议,与母亲和其他亲属发生争吵。后张某姐弟找到香港公司负责人,要求增加拆迁补偿及精神损失费(因拆迁造成亲属不和而造成的精神损失)61万元,否则就要向有关部门举报该项目开发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

  • 标签: 敲诈勒索 权利行使 精神损失费 犯罪 拆迁公司 公司负责人
  • 简介:<正>提交了本次会议的报告《中国民法典的体系与债权》以后,主办人希望再提交一篇报告,因此,我想就过去日中法学者之间开展的中国民法典立法问题进一步加以阐述。一、作为比较前提的市场经济近代民法典是以市场经济为前提的,这是民法典的社会经济基础。只要中国民法典宣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就与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具有共通性基础。即具有共同的市场经济基础,也就具有了进行比较的可能性。

  • 标签: 中国民法典 市场经济基础 比较法 自由主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国家所有权
  • 简介:类比推理被称为法学的重大发现,法律方法的核心。其最大的特点在以"同案同判"的法理为基础,根据案件的相似性,从而实现法律规则适用的普适性。但几乎是所有的学者都在刑法中的罪刑法定原则上达成了共识,任何对此否定性的理论探讨都冒着巨大的理论风险。刑法中禁止类推(有利于被告的类推除外)使得我们不得不反思,刑法中的类推与类比推理的矛盾在哪里,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

  • 标签: 规则普适性 类比推理 罪行法定 禁止类推
  • 简介:“刘涌案”曾经在中国法律界甚至更大的社会范围引起很大的轰动与反响。围绕着“刘涌案”审理与判决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法律界以及社会大众等群体间产生了不同的认识与主张,从而在社会空间中产生了一系列事件。本文首先通过对“刘涌案”事件中不同群体对该案的看法及所依知识的分析,概括描述了该事件呈现出的各种刑事诉讼法律知识的存在状态。然后,对这些知识在建立程序规则以解决事件冲突中体现出的特点与相互间的结构关系进行了分析,进而阐述了该案程序规则所依据的知识理论在事件发展中展现出逻辑与系谱。接着,由“刘涌案”事件引申,对更大范围的中国法治现代化中的诉讼法律知识型的品格、结构进行了分析。最后,反思了对现今知识型条件下的刑事诉讼理论构建及制度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提出了中国问题和中国经验的重要性。

  • 标签: “刘涌案”事件 知识型与系谱 中国问题
  • 简介:[案情]王某、林某预谋驾驶摩托车抢劫。当行驶到某一路段时.发现被害人张某手里拿着一手提包搭乘蔡某的出租摩托车正在同方向的前面行驶,二人就决定抢张某的包。王某随开车靠近张某,由坐在后面的林某用力拉扯几下了张某的包,把包抢了过来。拉扯过程致使张某乘坐的摩托车失去平衡.连车带人摔倒在地.致张某手脚擦伤,摩托车司机蔡某头撞地上当场昏迷。王某、林某犯罪得手后即逃离现场。经鉴定蔡某为重伤、张某系轻微伤。

  • 标签: 重伤 抢劫 第三人 摩托车 张某 手提包
  • 简介:礼起源于对战胜之神玉琮的崇拜,礼生成于战斗之舞旄舞的仪式规则,礼奠基于两性与婚姻生活的禁忌,礼最终完善于宗法贵族式的政权模式。

  • 标签: 玉琮 旄舞 禁忌
  • 简介:中国民法典,必须用“中国”来定义民法典。作为民法典编纂的开篇之作,民法总则的价值取向至关重要,它要为整个法典奠定价值基础和主旨精神,这样才能将不同民事法律制度融会贯通整合起来,成为推进社会发展进步的“国之重器”。

  • 标签: 中国民法典 现代化过程 性问题 民事法律制度 “中国” 法典编纂
  • 简介:社区矫正是相对于传统的监禁刑而言的一种新兴的罪犯处遇方式,代表着世界范围内行刑发展的潮流与趋势。社区矫正是在行刑过程中注重社会因素的作用,使罪犯能重新复归社会,修复其缺失的人格,塑造其符合社会正常生活的信念。在我国全面试行社区矫正过程中,除了如何保护社区矫正对象的合法权利外,还必须加强对社会其他相关主体的合法权益的保护,这样才能调动社会资源来推动社区矫正工作朝着规范化、正规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 标签: 社区矫正工作 合法权益 保护 社会因素 社区矫正对象 罪犯处遇
  • 简介:中华医学会在2013年全国医疗鉴定工作研讨会上也提出各地医学会要积极开展医疗损害技术鉴定。据此,在医疗纠纷诉讼领域,医疗损害鉴定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医学会组织的医疗损害技术鉴定;另一种是由司法鉴定机构进行的医疗损害司法鉴定。[1]法官一般不懂医学,对于医疗纠纷中的专业性问题难以把握,在诉讼中很难形成自己的内心确信,因此只能高度依赖医疗损害鉴定。医疗损害鉴定意见甚至可以左右一场医疗纠纷诉讼的成败,因而被称为医疗纠纷诉讼的“准判决书”。然而,我国现有的医疗损害鉴定体制弊端重重,被社会广为垢病,成为制约我国医疗纠纷诉讼的一个瓶颈问题。

  • 标签: 司法鉴定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 简介:目次一、贝克的"风险"二、风险社会何以形成?(一)相对于工业社会的风险社会(二)风险社会形成的两大要因三、风险社会何以因应?(一)风险社会中科学的自省(二)风险社会中政治的开放四、学习观与风险社会中的法律(一)风险社会的学习观(二)法律促进学习和发现

  • 标签: 风险社会 现代性 学习
  • 简介:(四)全民讨论四个月问:为什么宪法修改草案要交付全民讨论?王汉斌:宪法是全国人民办事的总章程,同全国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需要听取全国人民的意见。有些国家制定、修改宪法采取全民投票的方式。

  • 标签: 1982年宪法 起草过程 访谈录 修改草案 切身利益 修改宪法
  • 简介:最近读我国著名民法学者梁慧星先生的《裁判的方法》,受益匪浅。这本书是根据梁先生在法官培训班上的授课整理编写而成的,由于面对的是全国各地各级的法官,又是口头授课的形式,因此,具有口语化和形象化的特点。与通常晦涩难懂的法学专著相比,这本书读起来非但不吃力,反而备感趣味无穷,好像亲身坐在梁先生的讲堂,听他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和丰富生动的实际案例,将法学理论和实践中的大学问、大道理娓娓道来。

  • 标签: 梁慧星 先生 裁判 思维过程 理论和实践 深入浅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