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2 个结果
  • 简介:2016年,宗教心理学学科继续平稳向前发展,成绩显著。学科发展理论和实践并重,理论层面上开始宗教文化心理学探索,研究方法取向丰富多样,宗教心理学研究的学者队伍多元包容,包括宗教学界、心理学界和宗教和心理工作者,研究人数持续增加,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整合研究的效果显著,共同为推动探索中国的宗教心理学而努力。

  • 标签: 宗教心理学 心理学研究 综述 文化心理学 宗教学 工作者
  • 简介:本文从宗教心理学的起源出发,阐明了宗教心理学发展的现状,分析了我国宗教心理问题研究落后的原因及重视和发展我国宗教心理学的深远意义。

  • 标签: 宗教 宗教心理学 中国人 无神论
  • 简介:殡葬仪式是生者表达哀伤、对生命价值进行重新评价和心理修复的重要方式,更是对"互倚型自我"的一次洗礼和重塑。本文试图探讨传统民间信仰下殡葬习俗的宗教心理疗愈意义,以望对这一传统民间生命礼仪进行现代心理学的阐述,即厘清殡葬仪式"是什么"、"有何用"的问题,继而对民间信仰的本质和精神内核有更透彻的了解。本文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法对山东省曲阜市15名居丧者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发现,殡葬习俗对逝者亲友的心理疗愈作用主要有:(1)情感宣泄的途径和哀伤处理;(2)仪式让分离具体化,增加对死亡事实的确定,使认知发生改变;(3)群体归属感和社会支持的获得,减轻个体的痛苦;(4)让生者与逝者的情感联结,遵循丧葬习俗,进而寻求精神寄托和宗教灵修;(5)个体在深层心理层面获得群体认同感以及释放自身对死亡的焦虑与恐惧;(6)从灵异事件的心理发生机制层面说明殡葬仪式对居丧者的心理疗愈作用。基于以上探讨,在突发事件后对人们进行心理创伤修复工作时可借鉴传统殡葬习俗中的一些方法,这也为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哀伤处理,促进咨询者自我疗愈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殡葬习俗 宗教心理疗愈 集体潜意识 灵异事件 仪式疗法
  • 简介:西方心理学中的宗教研究有一段有趣的历史,它对理解人类经验中灵性方面的尝试提供了很多经验。过去,心理学家在研究宗教的时候往往使用如下三种范式:诠释现象学、实证自然主义、宗教整合。这些范式中的每一个都有很多理论假设,还有首选的一套具有不同优缺点的方法论。强调数量调查方法论的实证自然主义范式是最有影响的,但是对从心理学角度理解宗教来说也是最没有帮助的,尤其是在非西方背景下。而与之相对应的,历史调查的范式通常会对在21世纪如何研究宗教心理学提供很多有益的观点和实践中的建议。

  • 标签: 宗教心理学 历史 理论 方法
  • 简介:Y模型的运演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系统内部各结构之间存在着不同力的作用。在个体力比多驱动下,个体自我和群体领袖之间的投射与认同的互动过程,造就了人类群体的全部活动。就投射来说,在Y模型中个体力比多驱动潜意识中的本能和各种情结的欲望,在快乐原则的引导下打破意识阈限的防御机制,力比多通过群体领袖进入无意识的群体场域形成联系各成员的感情纽带;就认同而言,在Y模型中群体领袖将自己的意志置于群体理想之中,并向个体理想渗透,在无意识的群体理想向个体无意识的超我植入领袖意志的同时,需要通过催眠、暗示、模仿等手段来打破群体与个体之间的意识阈限,最终使得同一客体世界置于个体相同的超我位置,以达到对群体领袖的认同和个体间的彼此认同。宗教教会是人为形成的群体,它的有效运行需要Y模型中各种要素力量配合,并防止其结构的改变和解体。本文试图构建弗洛伊德群体宗教心理思想的Y模型及其运演法则,以期对中国宗教心理学学科构建有所帮助。

  • 标签: 弗洛伊德 群体宗教心理思想 力比多纽带 Y模型
  • 简介:宗教心理测量是宗教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基石,它在英美宗教心理学研究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英美传统中这样的宗教测量其背后有着研究者无意识的前提假设,有英美对理性、逻辑和科学性的追求。本文是对英美各类宗教心理测量方式和理论的尝试性归类,以每一种测量理论形成的思路为起点,进行探讨和分析。即每一种理论的思维逻辑是什么。本文提出,在我们应用和研究这些理论时,能够意识到这些理论建立时预先所含的假设,能够更好地把握它们的应用范围。

  • 标签: 宗教测量 实证研究工具 量表编制
  • 简介:本文评述了冯特及其《民族心理学》一书,同时高度评价了陆丽青博士将其翻译为《民族宗教心理学纲要》,并且指出这本译著对中国宗教心理学的贡献,同时作者也为中国的宗教心理学指出发展的必由之路。

  • 标签: 民族宗教心理学纲要 宗教心理学
  • 简介:和老一代相比,美国青年较少信教,“文化压力”是其重要原因。在奉行基督教的方式上,青年一代更加注重宗教行为背后的基督精神。对于美国青年基督徒而言,科学知识与宗教信仰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主题,各自遵循不同的规则,在人格结构中可以兼容并蓄;与神之间的关系所带来的喜乐感是基督徒深刻而典型的宗教情感体验;奉行基督精神需要通过“为别人服务”“维护公正”和“展现爱”等日常行为来体现。传统的基督教家庭、社区教会以及教会学校在美国青年基督徒的心理成长过程中分别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善于观察,从自身经历中学习,事后觉悟,是基督徒心理成长的主要途径。

  • 标签: 美国青年基督徒 宗教心理 宗教信仰 宗教情感体验
  • 简介:本文介绍了中国宗教心理学产生的西方背景,从中国宗教心理学的著作出版、国外著作译介、论文发表、学者队伍、学科重要活动等方面简单梳理了中国宗教心理学的发展,指出了中国宗教心理学发展中的几个问题,从几个方面对中国的宗教心理学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 标签: 宗教心理学 发展现状 展望
  • 简介:宗教心理学在西方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还是个“新学科”。本文从宗教心理学的定义、历史、代表人物、重要理论及研究方法几方面,简要勾勒出西方对宗教现象进行心理学研究的概貌,希望以此启示中国宗教心理学研究的起步和发展。

  • 标签: 宗教 心理学 宗教心理学 历史
  • 简介:“潜意识”领域,竭力向“意识”呈现是精神分析的基点,而存在分析的“意义治疗学”则寻求精神现实的意识,体现了主体竭力向客体世界建立联结的事实。文本构建了存在分析的双重X模型,运演了第二重X模型的大我在心灵动力的驱使下,唤醒第一重X模型的小我在本能和冲动的游离状态中对自身人性的重视,唤醒一个作为万物灵长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存在分析的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精神分析的治疗原理,即作为第一重X模型的人(主体)认识到自己(自我中超我的层面)与第二重X模型的客体大我世界(即世界的爱、良心、责任、意义等)存在的差距,进而产生心灵动力——紧张,在意义意志的指引下,个体自我在世界客体中寻求现实意义,唤起自我在被抛的世界中生存下去。宗教对精神或神经病患者有治疗作用,而且对正常人,对所有人的心理发展和人格成长都有一种治疗作用。

  • 标签: 宗教心理学 存在分析 双重X模型 意义疗法
  • 简介:本文通过对美国宗教心理学发展历程的梳理,揭示出美国宗教心理学当前的发展态势及存在的问题。美国的宗教心理学经历了兴起、衰落、复兴的曲折发展过程。宗教观念、宗教体验、宗教行为构成了美国宗教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维度,宗教与人格的关系、宗教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在美国宗教心理学的研究中处于突出地位。两支研究队伍的分歧及心理学取向的研究者在研究方法方面的分歧,系美国宗教心理学研究值得重视的问题。

  • 标签: 美国 宗教心理学 发展历程 研究态势
  • 简介:宗教和精神性经验,例如冥想、祈祷和仪式等在生物医学、心理学、人类学和宗教学的文献中经常出现,相关的描述和宗教文献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以前。近年来,考察宗教和精神性经验的神经生理和生理相关的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多。本文考察了宗教和精神性经验的神经心理学机制,包括对宗教和精神性经验的现象学方面的简单回顾,还有现有数据的汇总呈现,未来发展的模式,并为未来分析这些经验的生物学来源以及这些经验和心理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提供基础。

  • 标签: 宗教和精神性 经验 神经心理学 生物学 心理幸福感
  • 简介:奥尔波特的内在、外在宗教取向二分是宗教心理学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但它是否能够直接在中国应用,是否有不适合之处是一个需要加以研究的问题,本文的目的即在于探讨奥尔波特的内在、外在宗教取向二分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本文选取在中国社会具有相当重要性的佛教徒来作为基督徒的参照。通过问卷的形式,本研究发现,奥尔波特的内在、外在宗教取向二分思想在佛教徒中主要有五个方面的不适用性。亚伯拉罕系宗教的基本范畴和概念在非基督教文化中不适用;基督教的“真正的信徒”的标准并不一定是其他宗教的“真正的信徒”的标准;奥尔波特的“外在取向”并没有穷尽所有的可能性;宗教取向二分理论成立的前提——“有真正的信徒和非真正的信徒两种类型,且二者之间能够明确分开”——可能在佛教中不适用;部分佛教徒的行为并非源自宗教,而是源自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因此对于这一部分信徒,宗教不能用来解释他们的行为,宗教也不是他们行为的原因。

  • 标签: 奥尔波特 内在取向 外在取向 IE量表
  • 简介:西方的实验研究方法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同样是可行的,这一点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特色个体宗教心理发展研究”中已经得到证实。目前课题组进行了多项关于信仰基督教儿童和信仰天主教儿童宗教认知发展、宗教情感发展、宗教行为发展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采用多变量统计方法进行处理,主要考察任务、年龄、性别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是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因此,如何挖掘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教义中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进行有关实验研究,不仅对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的精神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而且对丰富中国文化背景下宗教心理学实验研究的时代内涵具有重要的学科建设价值。

  • 标签: 中国 宗教心理学 实验研究 可行性 重大主题
  • 简介:宗教对于美国国内和国际关系的影响已经被世界上曾经发生的大量暴力和战争行为所印证。本文将专门探讨宗教在美国国内和国际冲突与解决进程中作为一种意义系统的独特角色。首先,简要探讨宗教作为单一或综合意义系统的概念;其次,分析作为意义来源的宗教影响美国国内和国际关系的不同渠道与途径;再次,剖析作为意义来源的宗教促成暴力或和平的具体过程;最后,探讨宗教研究本身和相关的政策启示。

  • 标签: 宗教 恐怖主义 意义 和平 心理
  • 简介:大学生正处于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面临许多重大的人生难题,而生命教育的缺失又给大学生群体的健康成长带来更大的困扰。在这种背景下,不少大学生依照宗教相关理念,寻求生命终极问题的解释。为研究我国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具体心理成因,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本文以中国知网为文献获取工具,对文献进行了整理分析,以大学生个案研究进行补充说明,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宗教信仰心理成因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

  • 标签: 大学生 宗教信仰 心理 文献综述 个案
  • 简介:埃里克森的个体宗教心理发展理论主要来源于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说、沃尔夫的"渐成论"和以米德为代表的文化人类学观点。埃里克森将个体的宗教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分别提出了每一阶段个体面对的问题、心理社会危机的主要表现、积极解决形成的宗教人格美德以及消极应对导致的不良后果。埃里克森个体宗教心理健康思想的现实意义在于:强调塑造宗教美德,这种积极引导的思路符合当代宗教心理健康运动发展方向;正视宗教危机防范,这种辩证思维体现了当代宗教心理健康运动的方法论取向。

  • 标签: 埃里克森 宗教心理发展理论 心理健康思想
  • 简介:保罗的皈依在基督教历史上对信徒的宗教生活有极重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也是宗教心理学一直以来引为典范的皈依案例。近年来的保罗研究对传统的理解做出多种修正,对保罗的皈依也有重新的解读。与保罗研究中的变化趋势相应,近年来宗教心理学的皈依研咒也更多地向社会学研究倾斜,更多注重宗教皈依的社会因素和理性动机。本文是在近年来新约研究、保罗研究和宗教心理学相关讨论的基础上对保罗皈依再理解的尝试。

  • 标签: 使徒保罗 皈依 宗教心理学
  • 简介:<正>一九八八年二月五日,在苏联莫斯科大学心理系召开了庆祝А·Н·列昂节夫诞辰八十五周年的纪念会。这次周年纪念会以题为《今天的活动观点》的园桌会议的形式进行的。А·Н·列昂节夫的学生及拥护者们,甚至他的论敌都在会上对А·Н·列昂节夫的思想进行了回顾和评议,并深入探讨了他的思想在当代对苏联心理学的指导意义。参加这次会议的有Т·М·安德烈耶娃、А·Р·阿斯莫洛夫,А·В·布鲁什林斯基,Ъ·М·韦利奇科夫斯基,В·В·达维多夫,В·П·陈千科,А·А·列昂节夫,А·В·彼得罗夫斯基,О·К·季霍米洛夫,Н·Ф·塔雷金纳,М·Р·雅罗舍夫斯基。他们在会上谈了在发展А·Н·列

  • 标签: 活动观 列昂节夫 活动理论 达维多夫 苏联心理学 心理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