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9 个结果
  • 简介:启蒙在中国现代化中的命运问题,是一个重要而又充满争议的话题。这个问题又可以分为应然和实然两个问题:从应然的角度来讲,就是启蒙在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从实然的角度来讲,就是启蒙在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实际上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 标签: 中国现代化 现代化过程 命运问题 应然 实然
  • 简介:在“汗牛充栋”的文献基础上研究地区工业化,如同学习经济学理论一样,需要深入系统地研读名家精品,借用我国著名经济学者汪丁丁的话说,“最好读原典,即‘masterpiece’(大师级作品)。一般经济学家的作品只可称做‘原作’而非‘原典’”。因为名家精品在视野、领悟、贯通、确切和适用等诸多方面,确非一般经济学家可比。据此,我们不仅可以体验博兰尼所称道的大师们思考问题时的“支援意识”(tacitknowledge),而且可以获得“巨人的肩膀”。

  • 标签: 书评 西蒙·库兹涅茨 《现代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 定义
  • 简介:近代以来的中国,关于保守与进步的争论一直不断,传统观点认为,社会上有两种人,一种是鼓吹改革与革命的人,另一种是反对社会变革的人士。但长期以来被中国思想史和哲学史的研究者所忽略的一个现象是,在所谓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之中,存在着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就是虽然在表面上他们都对传统文化持保守主义的态度,但是他们其中一些人认为传统文化是存在于世界民族文化之中的一种具有普遍性、世界性的价值,是其他民族文化所永远不能替代的。而另一些人则只是将传统文化看做是一个民族在其现代化的道路上摆脱不掉的包袱。由于这两种对待传统文化态度的不同,我们可以将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保守主义思潮和人物,大致分为这两个不同的阵营。

  • 标签: 中国现代 保守主义 思潮 复杂性
  • 简介:在文化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新兴古典学在传统解经学中打破了一个缺口,从这个口子流出了其后三百多年的“圣经批评学”和“人文学”的源头活水。古典学是专门针对中世纪“学问”的批判艺术,其创始人把古典文本作为榜样,改造中世纪逻辑、语法、修辞的“三科”教育,开创了注释、整理古希腊和古典拉丁文本以及圣经希腊文本的古典学研究。梅兰希顿的古典人文主义不但深化了路德的信仰主义,而且在路德宗神学院中确立了古典学的基础地位,为圣经批评铺平了道路。宗教改革后的三百年见证了圣经解释学从“低阶批评”到“高阶批评”的发展过程。霍布斯和斯宾诺莎为“旧约”的历史批评奠定了理性主义的基础和方法。而如果《圣经》的历史记载皆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无关,只关乎信仰的道德,那么完全可以把《圣经》作为文学来读。

  • 标签: 古典文本 解经学 传统 《圣经》 现代 古典人文主义
  • 简介:启蒙运动处于现代世纪的开端。启蒙精神及其所开辟的现代性,在其后的几百年间,影响着整个人类的生活。当代人继承着启蒙的丰富遗产,也置身于启蒙问题的阴影之中。启蒙背后的议题及其问题架构,因其特有的丰富与复杂,涵盖了一系列至今仍然纷纭不断的价值争端。

  • 标签: 现代价值 传统 德性 幸福 启蒙运动 启蒙精神
  • 简介:《管子》道气学说精蕴及其现代科学验证刘青泉恩格斯曾经指出:"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因此,如果理论自然科学想要追溯自已今天的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希腊人那里去。"(《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 标签: 《管子》 气学说 现代科学 宇宙万物 热大爆炸 天地万物
  • 简介: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和社会状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不再存在,代表阶级利益的政党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成为选举机器。宏观意义上的阶级对立让位于微观上人和人之间的权力斗争。政治斗争不再局限于上层建筑领域,而在经济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中频繁出现。

  • 标签: 后现代政治哲学 资本主义社会 20世纪 社会状况 经济状况 资产阶级
  • 简介:“直觉”方法是中国哲学的一大特色,并且其发展有“一条清晰的线索”。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如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贺麟和牟宗三都力图站在人文主义的立场深入开掘中国哲学传统中“直觉”之意义,以区别干以逻辑分析法为主要特征的西方传统哲学,从而凸显中国哲学作为一种特殊形态哲学的价值与“自性”。与此同时,现代新儒家并非一味囿于中国哲学传统,而是在吸取西方哲学的基础上力图改造中国哲学传统,以使其具有现代性。

  • 标签: 现代新儒家 直觉方法 现代性 “中国哲学”
  • 简介:一般说来,海德格尔给人留下的印象往往是他喜欢谈论深奥莫测的存在(Sein)、此在(Dasein)等基本问题。这种印象经常使人对他的哲学望而却步。其实,海德格尔也常常谈论很具体的科学、技术和充足理由律等时代问题,从而抒发出他的时代感受。甚至可以说,他的时代感能够激发人进一步去探讨他到底想在哲学上主张什么。

  • 标签: 海德格尔 现代科学 沉思 充足理由律 时代问题 时代感
  • 简介:历史研究的巨大挑战作为一门专业领域的历史研究发现自己处在这样一种讨论中,这种讨论以既使它感到满足又使它感到不适的方式,来处理历史的根源、作用以及原则.满足之处在于历史学在人文领域内获得了新的注意:在这里一个支配性的问题是记忆在文化中的作用.

  • 标签: 交叉点历史 历史研究 历史秩序
  • 简介:6月14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由上海交通大学欧洲高等研究院主办。参加本次研讨会的主要以年轻学者为主,分别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高校。上海交通大学欧洲高等研究院院长高宣扬教授致开幕辞,强调了笛卡尔思想在哲学史上的重要性。

  • 标签: 学术研讨会 现代哲学 上海交通大学 笛卡尔 北京大学 复旦大学
  • 简介:“五四”时期的东方文化思潮是现代新儒家学派的思想酝酿与定位阶段。梁启超、梁漱溟、张君励作为“五四”东方文化思潮的主将,同时也是为现代新儒家思想定位的先驱。东方文化思潮出于对中国近代所走过的西化道路模式的痛切反省,主张中国道路特殊论,并主张以传统儒学为根本,在学术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实现中西文化会通,以达致传统文化开新的目的。东方文化思潮的这一文化思想和学术方向为现代新儒家所延承和发展。在今天看来,尽管他们的努力在许多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价值和意义,但由于他们在根本上固执于传统儒学的立场,因而未能构成中国现代文化运动的主流,也无法真正实现传统开新的目的。

  • 标签: 现代新儒家 文化思潮 梁启超 梁漱溟 文化思想 复古主义
  • 简介:自由、主体、实践理性、善良意志、意志自律以至“绝对命令”,在康德那里是相通的概念。正是独立于客体的主体概念奠定了道德的基础。在康德纯粹理性所划分的学科体系中,道德形而上学是作为伦理学的纯粹部分而存在的,它关注的是人的终极目的,涉及的是人的全部使命,体现的是人的高贵和尊严。所以它是优越于人类理性的任何其他追求的,而其他学科都是要为这个最高目的服务的。这是整个康德伦理思想的起点。康德伦理思想注意到了人生、人的理性的双层追求,力图将它们统一于整个先验哲学之中。

  • 标签: 康德 形而上学 道德哲学 现代价值
  • 简介:<正>《周易》作为中国古老的哲学著作,涵育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学术,同时也从思维的深层影响着现代世界哲学与社会的发展。《周易》之所以对中国乃至世界具有如此神奇的魅力,在于它本身蕴含着的“动”的思辨和“变”的真理。大千世界、万事万物都可以从这古老的哲学著作中寻求解释、寻找智慧、寻找到达彼岸的道路。《周易》把世界上千变万化、复杂纷纭的事物抽象为“阴阳”两个基本范畴,故《系辞》称“一阴一阳之谓道”同时,《易》伴随“阴”“阳”而产生的“动”“变”又寓于时位(时间和空间)的变通中。《周易》昭示于人们的,要“变通趣时”亦即说这种变动又要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乃指在时空交变之中,既要执常御变,又要御变求常,这便成为管理之学的不二法门。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又有自身的历史过程。当它发展到

  • 标签: 周易 发展变化 中国古代 道家思想 哲学著作 阴阳五行
  • 简介:在平等作为一种基础理念的现代社会,儒家差等之爱看似并不合拍,但仔细分析其逻辑起点和叙事方式,可以发现它至少在两个方面对现代平等具有积极意义。首先,儒家差等逻辑不仅没有破碎平等,并且为平等何以可能提供了一种合乎自然人性基础的哲学说明。其次,肯定差等之爱的积极意义,可以防范现代社会的制度信仰,使社会获得更符合人性、也更加深远的道德基础。正确认识儒家差等之爱对现代平等社会的独特意义,还需要区分自然的"差等之爱"与宗法的"差等序列"。

  • 标签: 儒家 差等 平等
  • 简介:【导语】“时间”是一个一直困扰着哲学家的问题,从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飞矢不动”到近代莱布尼茨、康德哲学中的“时间”问题,无不代表着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探究。传统哲学在认识论维度上通过对“时间”问题的研究进而探讨人之心智如何认识的问题。现代哲学批判传统哲学的“时间观”,对“时间”的讨论呈现出不同的样态:“时间”或是可以“直观”之“意识”,或是“人”存在之维度,或是“生命”之“流动”。2013年国内学界对“时间”问题的讨论方兴未艾,这里选取的几篇文章有助于我们管窥目前国内关于“时间”研究之现状。

  • 标签: “时间” 现代哲学 康德哲学 时间观 认识论维度 创新
  • 简介:儒家传统伦理与现代公共伦理首先是一种传统与现代的历时性关系。二者的区别是:第一,传统伦理重私德,现代伦理重公德。第二,传统伦理的调节范围是熟人社会,而现代伦理则着力调整陌生人社会关系。第三,传统伦理是一种基于人性自我完善的高标准的圣贤道德,而现代伦理则是一种旨在调整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普遍性的基本伦理规范。第四,传统伦理坚持群体本位基础上的以义为上,现代伦理则坚持个体本位基础上的权利为先。第五,传统伦理以仁之爱人的情感为基础,现代伦理以义之合宜的理性为根本。

  • 标签: 传统伦理 现代伦理 公共伦理 儒家 熟人社会 社会关系
  • 简介:8月29~30日在辽宁沈阳召开,由国际易学联合会、北京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联合主办。中宣部原常务副部长、国际易学联合会顾问龚心瀚,国际易学联合会会长、中国科学院研究员董光璧,俄罗斯著名汉学家裴慈基,美国学者、世界著名易学家戴思客,瑞士应用科学与艺术大学教授费雷。

  • 标签: 国际学术 高峰论坛 现代文化 传统文化 中国科学院 科学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