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天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学术界多数人相信天属于人格神,具有超越性。其实不然。中国古人所讲的天原本指苍天,即物质之天。由于中国古人相信万物有灵,以为天有生命,因而有天神。这便是所谓的人格之天或宗教之天。这个所谓的人格神或宗教之天与人类同在一个星球,因而没有超越性。又因为古人相信天生万物,天因此决定宇宙万物的生存。这便是主宰之天。但是,天的主宰者地位在宋代被逐渐削弱。天的自在性、自然性与自足性使其成为天性、天理的修饰词,从而获得了自然之天、义理之天的意义。多数人以为这些天是不同的。其实,这些内涵都是苍天所具有的意义。天即苍天。

  • 标签: 超越性 主宰
  • 简介:《管子》一书,经历代学者考证,应是战国时期乃至秦汉时人所作。由于历史原因,里面存在许多错误,这就给读者带来一定的阅读困难。郭沫若称是书:"简篇错乱,文字夺误"、"号称难读",故此集十数家之考证,成《管子集校》。但是其《集校》有的只列前人校注而不做取舍,有的虽有选择然仍有可商榷之处,而且《管子》一书自身还有很多难点没有涉及。因此我们以尹知章注、郭沫若《集校》为底本,参以他书,对一些问题作重新讨论。

  • 标签: 管子 郭沫若 校诠
  • 简介:荀子天人哲学新──兼论人在荀子天人哲学中的价值问题王杰人的价值问题是"人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对荀子天人哲学思想的剖析来论述"人"在荀子天人哲学中的价值问题,从而从一个思想侧面反映中国传...

  • 标签: 荀子 人哲学 人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 价值问题 《天论》
  • 简介:《大学》原是《礼记》中一篇通论礼意或与礼有关的学术思想的篇章。朱熹经过“移文补传”的工作,对原本《大学》进行文本改造和重解读,不仅使《大学》离经独立,自成一书,且赋予了它全新的生命力,把它改造成了“为学次第之书,即物穷理之学”,使之获得了“四书之首”的地位。朱熹对《大学》文本的改造和解读有其一定的历史渊源和学理根据,但同时更是他建构理学体系的需要,也是一次重要的学术创新过程。从经典诠释学视角看,朱熹这种文本改造的意义和影响在于:为传统儒学的发展开出了新的命题,实现了经学和礼学研究的范式转换,也为理学体系的最终建立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契机。

  • 标签: 《大学》 礼学 理学 文本诠释 范式创新
  • 简介:柏拉图将《法礼篇》喻为一部“至真的悲剧”,其用意深刻而幽微。从内在关系与历史语境考察,该用意可从诸多角度予以审视,其旨归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推崇法礼的实用价值和立法的理性精神,二是贬斥悲剧的情感作用及其表现主题,三是强调人性完善和向神生成的德行修为,四是摆脱希腊城邦的现实危机与终结宿命。

  • 标签: 柏拉图 悲剧 历史语境 理性精神 实用价值 表现主题
  • 简介:纳由民族主义者向教派主义者的转变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1904-1928年纳是一个热情的民族主义者,他主张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团结,将南亚次大陆建成一个统一的国家;1929-1937年纳的民族主义立场发生了动摇,他更多地关注印度穆斯林的利益,但并没有完全放弃印穆团结的理想;在国大党赢得1937年省立法会议选举、拒绝与穆斯林政党合作之后,纳彻底放弃了与国大党合作的幻想,将大多数穆斯林政党合并到穆斯林联盟,使它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印穆斯林政党。在促使纳转变的诸因素中,国大党拒绝与穆斯林政党合作是最重要的。纳由民族主义者转变为教派主义者使南亚次大陆的分裂成为可能。

  • 标签: 真纳 印度 民族主义者 教派主义者 穆斯林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