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7 个结果
  • 简介:1概况2014年5月26—27日,第7届中韩热带气旋联合研讨会在韩国济州岛召开。会议由韩国气象厅(KMA)国家台风中心(NTC)承办。由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STI/CMA)、国家气象中心台风海洋预报中心和上海中心气象台等单位6位专家组成的中国代表团出席会议并进行了学术交流。韩国国家台风中心、韩国气象厅、韩国济州岛大学、釜山大学等多家科研业务机构的领导和专家50余人参加会议。上海台风研究所王晓峰副所长作为中国代表团团长和会议联合主席,与韩国国家台风中心的Won—TaeYun主任联合主持了会议。

  • 标签: 热带气旋 台风中心 中国代表团 国家气象中心 中国气象局 学术交流
  • 简介:利用1972~1997年的历史资料,以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厄尔尼诺事件与东海气旋及热带气旋活动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厄尔尼诺事件与东海气旋及热带气旋的活动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关系,对东海气旋及热带气旋的长期预报有着重要指示意义。

  • 标签: 厄尔尼诺事件 热带气旋活动 东海 长期预报 指示意义 历史资料
  • 简介:利用复经验正交函数(CEOF)分解对冬季热带印度洋海洋上层流场异常做了模态分析和结果讨论,得到以下主要结果:该流场异常前两个模态均呈现赤道俘获波形式,其异常在赤道上最大,向南北两侧迅速衰减,呈现纬向流的形态;第一、二模态的性质分别是大洋赤道波动的半波和1波形态,这表明此时赤道波动异常在大洋流场异常中占有重要地位。冬季第一模态大洋垂直运动所导致的近表层海温异常与春、秋季不同,此时在赤道印度洋呈现正—负—正的经向分布态势,这与印度洋耦极子(IndianOceanDipole,IOD)的不同,并是IOD在冬季衰亡的直接原因。第二模态相应的海温异常则在赤道东印度洋呈现北负南正的分布态势。第一模态与南亚冬季风异常密切有关,为印度洋冬季风环流模态。第一、二模态都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年际变化均为3~5年,主要的年代际变化则分别为约18、22年,此外两者还均有约13年的年代际变化。本文第一、二模态年代际变化的主周期也是冬季北太平洋和冬季热带太平洋流场异常第二、一模态的主周期。

  • 标签: 热带印度洋 流场异常 复经验正交函数(CEOF)分解 南亚冬季风
  • 简介:1前言热带气旋(以下简称TC)是影响我省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随着经济发展,TC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呈明显上升趋势,及时、定量地评估TC灾情对于满足气候影响评估业务和社会需要都具有积极的意义。TC引起狂风、暴雨、风暴潮和次生灾害等,其活动频繁、影响范围广、成灾种类多,对于TC灾害,很多人已经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陈香等认为TC在福建造成的灾害链是由大风、暴雨、风暴潮以及它们引发的一系列次生灾害共同构成的,钱燕珍等建立了影响浙江TC的灾害指数。并利用指数对TC灾害进行了预测和评估,刘玉函等利用统计分析软件包建立了模型,并用其评估影响广东的TC灾情。目前的TC灾害模型多是利用致灾气象要素来建立,考虑致灾因子空间分布特征的方法并不多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GIS平台在空间分析上的优势,得出细化的因子,进而得出福建TC灾情评估模型,为我省的TC灾害评估业务提供了一个有益参考。

  • 标签: 灾情评估模型 GIS平台 热带气旋 福建 灾害性天气 设计
  • 简介:鱼塘堤坝种植树木,既可以改善自然环境,又能起到固定堤坝和积累木材的作用,同时也影响着鱼塘里的小气候.这里主要探讨林复合系统的温度效应和不同林带结构对温度及的产量的影响.一、测点设置测点设在江苏省江都县水产场,鱼塘为40m×150m的长方形,鱼塘两边有林带,走

  • 标签: 温度效应 复合系统 林带结构 江都 五排 降温作用
  • 简介:利用中尺度AREM和WRF模式为试验模式,由对降水预报结果影响颇大的积云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构成的10个集合预报成员,开展有限区域多模式短期集合预报在热带气旋降水预报中的应用与研究。分别研究了单个模式集合预报和多模式集合预报在热带气旋"天鹅"(0907)降水预报中的应用。试验结果表明:(1)WRF模式集合预报效果整体上要优于AREM模式,由AREM和WRF模式构成的多模式集合预报优于单个模式集合预报。(2)不同降水临界值对集合预报影响不同,当临界值较小时,集合预报效果较好,当临界值较大时,集合预报效果较差。(3)热带气旋强度的突然增强,会导致集合预报效果变差。(4)热带气旋登陆前降水集合预报最差,但不同降水临界值对应出现的时间不同,当降水临界值较大时,出现的时间靠近登陆时间,当降水临界值较小时,出现的时间则提前。

  • 标签: 数值模拟 集合预报 多模式 热带气旋降水
  • 简介:以中国气象局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资料为基础,分析1957—2004年影响我国并达到台风强度以上的三类热带气旋,即生成热带气旋、影响热带气旋和登陆热带气旋的频数和强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强热带气旋频数在1957—2004年间呈显著减少趋势,强度越强,其减少趋势越明显。近50a台风以上强度的强热带气旋频次占总频次的比例没有明显的增加或减少趋势,强台风和超强台风比例呈减少趋势。1957—2004年热带气旋的最大强度呈线性减弱趋势,生成热带气旋和影响热带气旋的平均强度亦呈减弱趋势,登陆台风的平均强度也呈减弱趋势。

  • 标签: 强热带气旋 影响热带气旋 登陆热带气旋 中国
  • 简介:为促进井冈山区的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吉安地区气象局遂川县气象局根据丘陵山区的气候、土壤等条件,经过认真调研、论证后在遂川县进行莲一萍一一稻立体农业试验推广工作.经过三年的努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标签: 立体农业 稻田养鱼 试验推广 齐穗 种植密度 配合饲料
  • 简介:对2002年12号热带风暴的北上路径及造成江西暴雨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发现:12号热带风暴形成后路径北上的主要原因是华北大陆副高明显减弱西退造成,而西太平洋上另外1个副高西伸,使得热带风暴与副高之间的偏南风加强,有利于引导热带风暴北上.当热带风暴周围无明显切变,外围又无弱冷空气时,暴雨主要落在热带风暴中心附近;当热带风暴周围出现切变时,暴雨落在切变附近;当有弱冷空气侵入热带风暴时,暴雨会落在热带风暴与弱冷空气的交汇处.当热带低压强度不强,但有弱冷空气侵入时,降水会明显加强.因此,在考虑台风降水预报时,弱冷空气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高层辐散的加强,有利于热带低压降水加强.

  • 标签: 热带风暴 路径 暴雨 分析
  • 简介:BasedontropicalcyclonetrackdatasetinthewesternNorthPacificfromChinaMeteorologicalAdministration(CMA),variationsinfrequencyandintensityoftropicalcyclones(TCs)inthewesternNorthPacific,affecting-ChinaTCs(ACTCs)andlandfallTCs(LTCs)achievingatyphoonintensityduring1957-2004werestudied.Frequenciesofstrongtropicalcyclonesshowedsignificantdecreasingtrendsfrom1957to2004andthelineartrendwasmuchgreaterwhentheintensitywasstronger.Therewasnolineartrendintheportionofstrongtropicalcyclonesachievingatyphoon(TY)intensity,whilethosereachingastrongtyphoon(STY)andasupertyphoon(SuperTY)intensityshoweddecreasingtrendsduring1957-2004.ThemaximumintensitiesofTCs,ACTCsandLTCsalldecreasedduringtheperiodof1957-2004.ThemeanintensitiesofTCsandACTCsdisplayeddecreasingtrendsandthemeanintensityofLTCsachievingaTYintensityalsoshowedadecreasingtrend.

  • 标签: STRONG TROPICAL CYCLONE AFFECTING China TROPICAL
  • 简介:使用ECMWF再分析数据集资料中的位势高度场、三维风场、温度场、相对湿度场、海温场以及中国气象局730站地面降水资料和日最高温度资料,对比分析研究了7月份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南和偏北过程(持续满足南、北位置指标6天以上定义为一次南、北部型过程)所对应的动态气候特征及其演变。分析首先揭示出了西太平洋副高的南北位置变化存在季节内振荡特征;从西太平洋副高偏南、偏北位置所对应的各层环流特征、中国东部降水分布、中国日最高温度的分布,研究了西太平洋副高南北位置对东亚及西北太平洋地区天气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尽管同在7月份,西太平洋副高南北位置的不同对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的影响却有显著的差异,需要从大气系统变化的角度研究和认识某时期的天气气候特征。针对两类过程的演变,分析了西太平洋副高南、北位相过程开始的前兆气候特征,过程中的变化特征以及过程结束后的后延影响,揭示出了一些以前研究所忽略的气候演变特征及其差异。

  • 标签: 西太平洋副高 合成分析 动态气候 南、北位相过程
  • 简介:利用1961--2004年NCEP/NCAR月平均温度5层和200hPa风场再分析格点资料,以及通过倒算法得到的热源资料,采用SVD方法研究了夏季东亚地区副热带西风急流与青藏高原平均温度场的耦合特征,考察了青藏高原热源及其与西太平洋热源差对夏季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整个青藏高原特别是高原北部平均温度场与急流中心强度变化联系紧密,而高原东南部平均温度场主要体现了夏季西风急流位置纬向一致的南北移动;其次,夏季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变化还与青藏高原西南部与菲律宾以东的西太平洋热源差变化有密切联系。

  • 标签: 副热带西风急流 青藏高原热源 SVD 平均温度
  • 简介:根据热带西太平洋(130°-160°E,10°-20°N)上空对流的年际变化,对表面温度、向外长波幅射、850hPa纬向风进行了合成分析.合成分析结果表明,热带西太平洋上空的弱(强)对流对应着前冬和春季厄尔尼诺(拉尼娜)型的海温异常.与以前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说明上述海温异常的时空分布也与热带西太平洋和南海季风的爆发早晚相关联.合成分析结果还表明,热带西太平洋上空的弱(强)对流对应着从热带西太平洋向西伸展到孟加拉湾的东风(西风)异常.数值模拟也得到类似的结果.此外,在对流弱(强)的夏季,热带西太平洋上空的对流和南海低层纬向风均表现出弱(强)的季节演变特征.

  • 标签: 南海 低层纬向风 热带西太平洋 对流 厄尔尼诺 夏季风
  • 简介:利用HALOE的观测资料,对热带地区平流层臭氧垂直分布的年际变化及其准两年周期振荡(QBO)进行研究,并同赤道上空平均的纬向风场的准两年周期振荡进行对比,并利用NCAR的二维模式就风场的QBO对平流层臭氧分布和变化的影响机理进行了模拟研究.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平流层臭氧浓度高值区的位置在南北方向上和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有明显的准两年周期,臭氧浓度高值中心的南北移动和上下移动又引起局地臭氧总量的周期性变化和准两年周期振荡南北半球不对称.而臭氧浓度中心位置的准两年周期变化与赤道上空平均纬向风的准两年周期振荡密切相关.资料分析还表明,赤道上空平流层中臭氧浓度QBO的位相随高度变化多次.模拟试验表明,纬向风QBO引起垂直经圈环流的变化,在平流层有三对余差环流圈.它们对O3在不同纬度和高度的输送是引起O3准两年周期振荡的重要动力原因.其中,余差环流在平流层中层(25-35km)的环流圈起着重要的作用.

  • 标签: 热带平流层 准两年周期振荡 臭氧 HALOE资料 NCAR模式 数值模拟
  • 简介:根据1958—2008年华南48站降水资料、NOAA全球逐月海温格点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EOF分解、相关、合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华南夏季降水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冬季热带太平洋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华南夏季降水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空间分布以全区一致型为主,其次是南北反相对称型和东西反相对称型,且这3种分布模态都表现出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特征。全区一致型降水异常与热带太平洋海温显著相关,二者的相关性也具有年代际变化特征,其对应的热带太平洋海温具有沿赤道太平洋呈“负-正-负”的纬向分布型,类似于中部型ElNino。全区降水偏多时期,西南季风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脊点位置偏西,南亚高压偏强、脊点位置偏东,总体的环流形势有利干华南地区的水汽输送和上升运动,降水偏少时期,情况相反。

  • 标签: 华南 夏季降水 大气环流 海温异常
  • 简介:利用中国地面台站逐日降水资料和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整编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资料研究了1978~2007年影响我国热带气旋降水强度的变化及其对我国东南沿海盛夏降水变化的影响。近30年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盛夏的热带气旋降水增加是导致我国东南沿海盛夏降水显著增加的主要原因。仅从热带气旋降水来看,东南沿海和内陆(包括江西、湖南东部和湖北南部)热带气旋降水强度显著增加,而影响热带气旋降水频次略有增加。通过对雨量站与引起降水热带气旋的中心距离的变化分析发现:内陆地区影响热带气旋距离显著下降,近距离热带气旋引起降水的增加,是该区域热带气旋降水强度增加的主要来源;而东南沿海地区近距离热带气旋降水增加不明显,热带气旋降水强度的增加主要由于同距离热带气旋降水强度的增加。热带气旋经过频次的空间的变化结果证实,近30年经过中国沿海的TC个数变化不大,仅福建沿海一带略有增加,而内陆地区则增加明显,且经过该区域时热带气旋移动速度变慢,这均与该区域近距离热带气旋降水的增加一致。

  • 标签: 东南沿海 热带气旋 降水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