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0 个结果
  • 简介:该项目研究目标是充分利用我国在南北极地区进行的各种观测实验资料,对南北极地气相互作用过程特征,进行深入的综合分析研究,并为气候模式提供重要的边界层物理参数。该项目主要研究成果有:

  • 标签: 南极地区 北极地区 地气 地面物理特征 边界层物理参数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了脱贫攻坚的重要性,其中突出强调了精准扶贫。根据宝鸡扶贫开发重点县和片区县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了气象精准减灾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需求与努力方向。指出气象精准减灾要在提升防雹减灾作业能力、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网络、精准助力产业扶贫等三个方面强化能力,才能助力脱贫攻坚。

  • 标签: 气象精准减灾 脱贫攻坚 产业扶贫
  • 简介:以2012年7月15日凌晨榆林地区一次短时强降水过程为研究对象,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资料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通过卫星水汽图像和大气动力场相结合的方法揭示冷涡影响下降水过程中干侵入的特征及其对短时强降水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此次短时强降水过程中干侵入特征明显,卫星水汽图像上的黑体亮温高值区与干冷区相对应,干冷区的伸入使得对流云团边缘亮温梯度增大,同时对流云团发展;干侵入与对流层高层的下沉运动、高值位涡以及干冷区相对应,因干冷空气叠加在暖湿气流之上,在强降水区上空出现了对流不稳定层结,为短时强降水的发生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条件。另外,此次降水过程水汽条件主要集中在对流层低层,风场辐合带来的短时间水汽辐合为短时强降水集聚了一定的水汽条件。在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的触发作用下,将不稳定层结中包含水汽的气块抬升,从而形成降水。

  • 标签: 干侵入 水汽图像 位涡
  • 简介:本项目主要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以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科研人员承担。在过去两年中,对中国沙区的毛乌素沙地、库布其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松嫩沙地、呼伦贝尔沙地进行了广泛的野外考察和采样,并完成了对这些样品的光释光测年、孢粉分析以及磁化率和粒度分析。根据对这些样品的分析结果以及以往的研究成果,确定了在末次盛冰期(LGM)和全新世适宜期我国北方生态脆弱区的植被和土壤类型等分布状况。

  • 标签: 生态脆弱区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相互作用 东亚季风 地质时期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简介:农业气象信息技术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农业气象知识的丰富积累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农业气象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是现阶段解决农业生产的分散性、时空变异性、灾害性等问题的有效手段,它的应用将能部分改变农业生产的被动局面.改革开放以来农业气象信息系统在信息监测、采集、处理和信息服务应用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进入21世纪,农业气象信息技术又在网络的普及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条件下,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 标签: 农业气象 信息服务 天气预报 灾害预防
  • 简介:人工增雨必须在有利于降水的天气形势下,通过气象雷达的探测,寻找有利于人工增雨的云系,把降水云体空间平面位置与垂直结构迅速而直观地显示出来,连续观测雷达降水回波特征(参数)的演变,来指导高炮的作业,由于在人工增雨作业中,气象雷达起着监测天气系统、选择催化云和观测催化效果的作用,所以气象雷达的配合就成为

  • 标签: 人工增雨 作业效果 降水回波 降水云 连续观测 云系
  • 简介:参考了近年来有关次天气尺度与中尺度暴雨间相互作用的文献,主要论述了低空急流与中尺度暴雨、高低空急流耦合与中尺度暴雨之间的关系.指出暴雨的研究主要是使用滤波、数值模拟及诊断分析;暴雨的诊断研究还是集中在垂直速度、水汽通量、辐合辐散等方面,有必要寻找并研究新的指数和物理量.

  • 标签: 次天气尺度 中尺度暴雨 研究 综述
  • 简介:采用LI-640009土壤呼吸室对盘锦湿地芦苇群落土壤呼吸作用,于2004年7月-2005年12月进行连续野外观测。结果表明:非淹水状态下,湿地芦苇群落土壤呼吸作用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淹水状态下,湿地芦苇群落土壤呼吸作用接近于0。2005年潮汐造成的洪水减少了2/3的土壤呼吸作用。2004年和2005年芦苇群落土壤呼吸作用最大值都出现于洪水退去后。影响湿地芦苇群落土壤呼吸作用空间异质性的主导因子是生物因子,而在同一时间影响湿地芦苇群落土壤呼吸作用的主导因子是温度和水分。

  • 标签: 湿地 芦苇群落 土壤呼吸 动态 影响因子
  • 简介:为了进一步发挥市级气象影视节目在气象防灾减灾救灾中的作用,分析柳州市气象影视节目的优势,分别从加强能力建设、丰富节目内容、建立合作机制、录制专题节目、开展灾情调查等方面介绍具体的做法,并提出了融媒体时代气象影视节目的发展思路及方向。

  • 标签: 气象影视节目 防灾减灾救灾 优势 做法 发展思路
  • 简介:2008年2月11~15日,由国际理论物理研究中心(ICTP:TheAbdusSalamInternationalCentreforTheoreticalPhysics)主办的“气溶胶与气候相互作用(WorkshoponAerosol—ClimateInteractions:Mechanisms,Monitoring,andImpactsinTropicalRegions)”培训研讨班,在埃及东部海滨小城Hurghada举行。与会人员包括来自不同国家的40多名专家、

  • 标签: 相互作用 研讨班 气溶胶 培训 气候 埃及
  • 简介:利用NCEP/NCARTXT再分析资料对2014年8月30日发生在秦岭南麓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并利用中尺度模式WRFV3.3对此次暴雨过程进行了模拟和地形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1)500hPa西风槽,00hPa、850hPa低涡切变和副高外围西南暖湿气流是暴雨的主要影响天气系统.(2)秦巴山区起伏地形,使陕南降水增多,关中降水减少;而地形起伏大小,会影响关中地区降水落区,地形起伏越大,关中地区降水落区越偏南;若去掉秦巴山区地形起伏,陕南降水落区和强度均减小,雨带北移.(3)秦巴山区对偏南气流的阻挡,使秦岭上空形成一风速梯度大值区,造成风速和水汽的辐合,激发上升运动,产生强降水;当秦巴山区地形高度按比例降低,或去掉秦巴山区地形起伏时,均造成秦岭上空风速梯度减小,水汽辐合减弱,雨强减小.(4)秦巴山区地形对秦岭地区降水有增幅作用,地形高度和降水强度呈正相关,地形越低,层结不稳定条件越差,能量越弱,上升运动越小,雨强就越小.

  • 标签: 秦岭南麓暴雨 秦巴山区地形 水汽辐合 层结不稳定 雨强
  • 简介:在作者多年开展农业气候论证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农业开发的实践经验,指出了开展农业气候论证工作的必要性、可行性,论述了农业气候论证的原则,提出了应用高新技术进行农业气候论证的工作程序、方法和步骤.

  • 标签: 农业气候 论证 农业开发
  • 简介: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兴起,公众对于信息的接触渠道悄悄发生着变化。作为与社会公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气象服务,如何紧跟时代潮流,加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结合,更好地做好公共气象服务这道菜。本文就如何借助新媒体加强公共气象服务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 标签: 公共气象服务 新媒体 应用研究
  • 简介:利用动能方程计算天气尺度与次天气尺度系统动能以及非线性动能的作用,以分析1998年7月发生在武汉的1次强降水系统中的主要动力过程.结果表明:在暴雨系统中,存在着天气尺度系统与次天气尺度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天气尺度动能减小,次天气尺度动能增加,但天气尺度动能和次天气尺度动能不能直接进行转换,而必须通过不同尺度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来实现.也就是说,对次天气尺度系统而言,天气尺度系统是动能源,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把能量传递给次天气尺度系统.

  • 标签: 滤波 诊断 动能方程 相互作用
  • 简介:极端干旱事件的模拟和诊断是检验区域气候模式性能、研究其发生机制的重要途径。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4对1995年我国西北地区典型的春季极端干旱事件进行数值模拟,并基于NCEP再分析格点资料和西北地区137个测站的降水量资料对模拟效果进行检验,在此基础上,采用波—流理论对此次极端干旱事件发生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区域气候模式RegCM4能够较好模拟出此次极端干旱事件的干旱等级空间分布特征,但不同区域的模拟误差有差异;对造成此次极端干旱事件的主要天气气候影响系统模拟非常准确,表明该模式对此次极端干旱事件发生过程具有很好的再现能力。由于1995年春季乌拉尔山高压、蒙古低压偏强,使得我国西北地区辐散下沉气流增强,加之低层强西风气流阻碍水汽的输送,从而使得西北地区水汽通量较常年显著偏小。波—流理论分析表明,300hPa存在自西向东传的波列,且4月瞬变波能量在乌拉尔山区域达到最大,中层乌拉尔山高压脊以北区域辐散的E-P通量导致该区域西风急流增强,是乌拉尔山高压得以发展和维持的原因,从而造成了此次极端干旱事件。

  • 标签: 极端干旱事件 数值模拟 波—流作用
  • 简介:2008年1月7~11日期间,华东地区自北向南出现了一次持续大雾过程,分别影响到山东、江苏、安徽、上海、浙江、福建等地,并伴随有轻至中度空气污染,对当地生活、生产、运输造成严重影响。利用地面探测和探空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MM5数值模拟结果等资料,分别从天气形势分析、水汽条件、动力因子、温度层结、空气质量变化等多方面入手,对此次大雾过程的成雾条件及空气污染对持续大雾的贡献进行诊断分析。分析指出,近地面层水汽通量散度、垂直速度以及500hPa与1000hPa散度差与能见度无显著相关,近地面相对湿度(Rh)与能见度呈明显反相关,近地面温度递减率(γ)与能见度呈明显正相关,可以把Rh≥85%、γ〈0.2℃.(100m)^-1作为大雾形成的必要条件。另外,选取与空气污染指数(API)相同时间段(前一日04时至当日03时,协调世界时)上海虹桥机场的航空能见度最低值与API对比发现,航空能见度最低值与API呈强烈的反相关,空气污染对大雾形成或维持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可以把"API上升达到150"作为上海虹桥机场出现大雾的一个重要的判断条件。

  • 标签: 能见度 空气污染指数 诊断分析
  • 简介:利用一个冰雹云模式与云化学模式耦合而成的二维积云化学模式,研究对流云的输送、微物理转化、云内化学过程、湿清除对S02及硫酸盐气溶胶的作用。云化学模式的结果表明,由于SO2,在向上输送的过程中可溶解于云水和雨水中,从而阻止了SO2向上部的转移,因此对气相SO2来说,云的输送是一个相当无效的过程,而液相清除起主要作用。硫酸盐气溶胶的收支分析表明,降水清除了1.67mol的SO^24,占气溶胶总量的64%,其中液态降水清除了0.72moL,固态降水清除了0.95mol,说明了冰相过程在硫沉降中的重要性。

  • 标签: 积云 硫酸盐气溶胶 降水 冰雹云 微物理 云模式
  • 简介:为准确描述黑潮延伸体的强度,突出其表面热量输送作用引起的海温调整,提出了纬向扰动海温的概念,基于对NOAA(NationalOceanicandAtmosphericAdministration)高分辨率海温资料和GODAS(GlobalOceanDataAssimilationSystem)海洋再分析资料的分析表明,气候态的纬向扰动海温与洋流的表面热量输送分布高度一致;对纬向扰动海温年际演变的分析表明,相较于传统的海温异常,纬向扰动海温能够更好地体现出延伸体系统强度的年际振荡,标识出延伸体和亲潮的影响范围;对西北太平洋纬向扰动海温异常的经验模态分解结果的分析表明,前两模态主要反映不受亲潮交汇影响的延伸体收缩和扩张模态,而第三、四模态则反映北侧亲潮的强弱对延伸体扰动海温的影响。涡动动能作为标识延伸体区域的重要动力学指标,在延伸体系统的演变中,与纬向扰动海温通过海洋温度锋的强度和流轴的稳定性紧密联系:纬向扰动海温增大,表明洋流的热量输送作用增强,延伸体强度增强,海温梯度增大,此时海洋温度锋增强,流轴稳定,中尺度涡活动减弱,反之亦然。考虑到纬向扰动海温对延伸体表面热量输送作用具有较好的刻画能力,定义了延伸体热力指数,对比分析表明该指数能较好地标识出延伸体的收缩和扩张状态,对延伸体的纬向伸展距离和流轴的南北振荡同样具有良好的指示作用

  • 标签: 黑潮延伸体 纬向扰动海温 年代际变化 热力状态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