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Uncv无小鼠的无性状与无基因(hairlessgene,hr)的相关性。方法参照Gen-Bank上公布的小鼠的hr序列,设计5对引物,用RT-PCR方法对本单位培育的Uncv无小鼠hr的编码区序列进行了克隆与分析。结果获得了Uncv无小鼠及野生型hr的全部编码区序列(3546bp)。Uncv无小鼠hr基因与野生型小鼠hr基因的长度及序列完全一致,同源性为100%。与GenBank上发表的国外小鼠hr基因序列(Z32675)相比,同源性为99.7%,共10个碱基发生了突变,其中2个碱基突变导致了相应的氨基酸突变;和昆明小鼠的hr(AY547391)相比,同源性为99.6%,共12个碱基发生了突变,其中3个碱基突变导致了相应的氨基酸突变;但这些突变是由种属差异造成的。结论Uncv无小鼠的无性状产生与hr基因无关。

  • 标签: Uncv小鼠 无毛基因 分子克隆 序列分析
  • 简介:目的BALB/c突变无小鼠的皮肤和被结构的突变是否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为此研究其免疫功能.方法通过流式细胞仪和ELISA方法.对特异性免疫指标CD4+、CD3+、CD8+、CD19+、IgG进行检测.结果各项指标雌雄之间差异不显著,无小鼠的各项指标均低于其他表型的指标.各组之间方差分析结果:CD8+差异显著,其他指标差异不显著.IgG抗体的吸光度的结果,三种表型之间差异不显著.结论该小鼠的皮肤和被突变对免疫功能有一定的影响.

  • 标签: 小鼠 近交HRs 细胞 抗体生成 流式细胞仪 免疫功能
  • 简介:目的比较实验大鼠泰泽检测方法─nested-PCR、IFA、免疫抑制诱发试验-触片染色镜检和组织病理学诊断.方法根据泰泽16SrDNA合成引物,对16个菌株作nested-PCR扩增并进行特异性、敏感性试验、验证.将此PCR应用于20只免疫抑制Wistar大鼠和5只非免疫抑制SD大鼠泰泽检测,并作IFA、常规细菌学检测和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nested-PCR中仅有泰泽出现196bp特异性扩增条带;而15株非泰泽均未出现此扩增条带.该PCR能检出10pg泰泽DNA.将此PCR应用于大鼠泰泽检测,结果未检出阳性样品.nested-PCR与常规细菌学检测、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相一致.采用IFA方法,以购得的大鼠泰泽抗原片对上述25份大鼠血清进行检测,结果有6份血清产生非特异性反应.结论采用IFA对动物群进行筛查出现阳性结果,须采用免疫抑制诱发试验、PCR和组织病理学诊断技术组合进一步验证.本研究建立的nested-PCR方法,特异、敏感、快速,结合组织病理学诊断技术对实验动物泰泽感染可做出精确诊断.

  • 标签: 大鼠 泰泽菌 芽孢杆菌 聚合酶链反应 荧光抗体技术 检测方法
  • 简介:目的采用临床分离的茄病镰刀感染树鼩角膜,建立茄病镰刀性角膜炎树鼩模型。方法茄病镰刀接种到沙保氏培养基,26℃培养箱培养7d,收集真菌混悬液,血细胞计数板调整孢子数量为1×10^10CFU/mL。清洁级树鼩4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n=30)、对照组(n=10)。实验组用胰岛素针头(29G)将真菌孢子混悬液50μL注入角膜基中央,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50μL。通过前段照相、共聚焦显微镜检查、病理组织学变化、感染角膜组织培养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真菌浸润范围、角膜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水肿程度、菌丝数量均与时间呈正相关;炎性细胞浸润数量造模后第7天达到高峰,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实验各时间点均可见菌丝平行于基质纤维生长;感染后角膜组织培养可见茄病镰刀生长;造模成功率为86%。结论采用基质注射茄病镰刀孢子的方法首次成功建立茄病镰刀性角膜炎树鼩模型。

  • 标签: 树鼩 茄病镰刀菌 动物模型 真菌感染 角膜炎
  • 简介:目的建立茄病镰刀感染皮肤的ICR小鼠模型。方法将茄病镰刀三个不同浓度的悬液分别接种于正常和免疫抑制ICR小鼠受损及正常未受损的皮肤,于接种后第7、14、21、28天处死动物,取皮疹和各脏器进行真菌镜检、培养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正常和免疫抑制组皮肤受损的小鼠均出现皮疹,而免疫抑制组皮疹程度重,持续时间长,且真菌镜检、培养及组织病理学大都可见菌丝。皮肤未受损的小鼠不发生皮疹。实验小鼠均未出现系统播散。结论接种10^9CFU/mL或10^10CFU/mL茄病镰刀孢子悬液于免疫抑制ICR小鼠擦伤的皮肤,可有效造成ICR小鼠的茄病镰刀皮肤感染。

  • 标签: 镰刀菌属 皮肤 模型 动物
  • 简介:建立动物模型的目的是在实验动物身上复制人类疾病的模型,用于研究人类疾病的病因、发病、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目前尚无理想的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动物模型,AD实验动物模型的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AD治疗药物的筛选。随着AD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更完善的AD动物模型也在陆续出现。近年来出现的转基因动物模型属于AD的病因模型,但也不能完整复制出AD的所有特征。最大的缺憾在于缺乏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tangles,NFTs)和在某些转基因模型中(尤其是单转基因模型)无广泛的神经元丢失。虽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到tau蛋白,但从未发现成对螺旋纤丝(pairedhelicalfilaments,PHF)。

  • 标签: 转基因小鼠 β-淀粉样前体蛋白基因swe基因/突变早老蛋白dE9基因 阿尔茨海默病 β淀粉样蛋白
  • 简介:目的探讨兔肠道组织抗菌有效成分的组成及其性质.方法将新鲜兔小肠组织匀浆,经高温处理,乙酸浸提后,检测抗菌活性,再经SephadexG100和SephadexG75凝胶柱过滤层析,收集具有抗菌活性的蛋白组分,经SDS-PAGE电泳,考马斯亮蓝染色后,为一条蛋白带,其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3×103.用琼脂糖弥散法和活计数实验检测纯化物对9株细菌的抑菌作用.结果分离得到一种纯的兔肠源抗菌蛋白,纯化的兔肠源抗菌蛋白对9株细菌的均有明显的抑菌作用,杀菌率介于78%与98%之间,显示了较强的抗菌活性.结论初步显示了兔肠源抗菌蛋白在细菌性疫病的防治方面的应用前景.

  • 标签: 小肠 组织提取物 抗菌蛋白 抗菌活性
  • 简介:目的Tg2576转基因小鼠与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患者的病理改变相近,本文动态研究了Tg2576小鼠在AD发病不同阶段的血清代谢物特征,为临床AD的早期诊断提供代谢依据。方法收集Tg2576小鼠在AD发病初期(6个月)和末期(12个月)时的血清样本,采集样本的1HNMR谱并运用多变量分析方法进行代谢特征的分析。结果结果显示Tg2576与C57小鼠分别在6和12个月时的血清代谢特征有明显差异,且不同AD发病阶段的Tg2576小鼠具有明显的代谢差异。与C57小鼠相比,在AD出现的初期阶段,Tg2576小鼠血清中乳酸、肌醇和氨基酸(如亮氨酸、异亮氨酸、丙氨酸)的含量升高,而脂质、胆碱、磷脂酰胆碱/甘油磷脂酰胆碱、甜菜碱、甘氨酸和葡萄糖含量降低;在AD发病的末期,血清中乳酸、肌醇和丙氨酸的含量继续上升,脂质、胆碱、磷脂酰胆碱/甘油磷脂酰胆碱、甜菜碱和甘氨酸含量持续降低,同时谷氨酸和肌酸含量初步显示出下降趋势。通过比较AD的初期和末期血清代谢物,我们能够发现疾病末期血清中乳酸、肌醇和丙氨酸含量升高,脂质、胆碱、磷脂酰胆碱、甘油磷脂酰胆碱含量降低。在这些代谢物中,乳酸、脂质、胆碱、磷脂酰胆碱和甘油磷脂酰胆碱在AD发生初期已具有显著性变化,且与AD发生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结论结果表明Tg2576小鼠中乳酸与尔茨海默病程度的加重呈正相关变化,而脂质、胆碱、磷脂酰胆碱和甘油磷脂酰胆碱呈负相关改变,且这些代谢物随着疾病的发展呈动态进行性变化,可能是AD早期诊断的重要代谢标志物。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Tg2576小鼠 核磁共振氢谱 代谢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