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患者男,53岁,因突发失语伴双下肢麻木、乏力,于2016年1月20日收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入院前1个月无明显诱因突发失语10min,伴双下肢麻木,不能行走,20余分钟后症状逐渐缓解,无恶心、呕吐,无抽搐.在当地医院行头部CT血管成像(CTA),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给予口服阿司匹林100mg/d、阿托伐他汀20mg/d.为进一步治疗收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DSA显示为左侧MCA狭窄,右侧MCA分叉部动脉瘤.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大脑中动脉闭塞 三干型大脑中动脉
  • 简介:应用扭连续监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查60例正常人,青壮年(<40岁),中年组(41~60岁)和老年组(>61岁)各20名,每组男女各半。结果表明:各组(无论男女性别)BAEP扭时、后的各重要检查参数PL和IPL均无显著差异(P值>0.05),三个年龄组男女性别扭的相应扭差经F检验亦无显著差异。本方法简便、准确、可靠、重复性强。为研究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

  • 标签: 扭颈试验 BAEP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1、评价颈椎间盘内射频消融术治疗性眩晕的临床疗效;2、通过研究手术前后眩晕患者椎动脉血流的变化情况,以探讨性眩晕的发病机制。方法将纳入标准的性眩晕患者40例,给予颈椎间盘内射频消融术治疗,评价椎动脉彩超测量的手术前后椎动脉起始处血流量、血流速度和血管直径变化情况及与交感神经症状评分的改变情况。结果术后椎动脉起始处的血流量及血流速度(69.59±15.32ml/min、47.65±8.18cm/s)较术前(60.98±13.21ml/min、44.95±7.40cm/s)显著增加(P=0.000,P=0.019),手术前后双侧椎动脉血流量增加总和与手术前后交感神经症状评分减少程度呈正相关(r=0.653,P=0.000)。结论1、颈椎间盘内射频消融术治疗性眩晕效果满意;2、颈椎间盘内射频消融术可增加双侧椎动脉的血流量及血流速度;3、椎动脉的血流变化在性眩晕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

  • 标签: 颈性眩晕 椎动脉 颈椎间盘内射频消融术 彩超 血流变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性眩晕发病与椎动脉供血区脑血流量的变化及其发病机制.方法性眩晕患者93例,年龄26~80岁,平均54.5岁.病程1周~30年,平均46.2个月.由颈椎运动负荷试验诱使性眩晕患者其发病,同时使用近红外光谱仪动态观察患者左右两侧椎动脉供血区脑血流量的变化及其诱发症状情况.结果93例患者中,被颈椎运动负荷试验诱发性眩晕发病者85例,阳性率为91%;近红外光谱仪检测椎动脉供血区脑血流量异常改变者82例,阳性率为88.2%.左右两侧椎动脉供血区脑血流变化的阳性率分别为69.9%和76.3%,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性眩晕发病与椎动脉供血区脑血流量变化有关,左、右两侧椎动脉性眩晕发病上权重相当.颈椎运动负荷试验和近红外光谱仪检查有助于性眩晕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关键词性眩晕,发病机制,近红外光谱仪,交感神经,椎动脉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relationbetweenthechangesofcerebralbloodflowandcervicalvertigo,andresearchthepathogenesisofcervicalvertigo.Methods93patientswithaverageageof54.5year-oldwererandomlyselectedfromthepatientsofvertigo,whowerediagnosedofcervicalvertigobyanalysisoftheirmedicalrecord,examinationandtheeliminationoftheothertypesofvertigo.Thenthepatientisaskedtotakethecervicalmotionloadtest.Atthesametime,thepatient??sinducedsymptoms,theNIRScurveanditsdatachangesaredynamicallyobserved.Results85patientsareinducedtosymptomswithincidenceof91%.NIRSchangesarefoundin82patientsof93withadiseaseincidenceof88.2%.Among82cervicalvertigopatientswhohavetheNIRSchanges,65arefoundwithchangesinthebloodsupplyingareaofleftvertebralartery(69.9%),and71arefoundwithchangesinthebloodsupplyingareaofrightvertebralartery(76.3%).Thereisnoobviousdifference(p>0.05)betweentheleftandtherightside.ConclusionCervicalvertigoisrelatedtothedysfunctionofvertebralartery,.Thereisnoobviousdifferencebetweentheleftandtherightareassuppliedbyvertebralarteryinpathogenesisofcervicalvertigo.ThecervicalmotionloadtestcombinKeedywwiotrhdsNIRSisvaluableforthediagnosisofcervicalvertigo.CervicalVertigo;Pathogenesis;Nearinfraredspectroscopy;Nervussympatheticus;Vertebralartery中图分类号R68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1088-02

  • 标签:
  • 简介:我科自1993年~2000年间,对35例老年性严重鼻出血患者,行前后鼻孔填塞止血无效后立即施以动脉结扎术,均获良好止血效果.现报道如下.

  • 标签: 颈外动脉结扎 治疗 老年性 鼻出血
  • 简介:患者男,57岁,无明显诱因反复发作头晕8天,伴恶心、呕吐、乏力;高血压约10年,否认冠心病及糖尿病史。高频超声:双侧颈动脉硬化并多发粥样斑块形成,右侧动脉起始段见一瘤样结构突起,约25mm×18mm×15mm,其内充满斑片状实性低回声(图1),随血流冲击有轻微往返运动;与该瘤样结构相连接的甲状腺上动脉未见明显扩张,近端管腔内亦可见实性斑片状低回声(图2)。

  • 标签: 动脉瘤 血栓形成 颈动脉 超声检查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桡动脉压迫首次解压时间及时长压迫时间对冠状动脉造影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本院行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391例,按照术后桡动脉压迫器首次减压时间及压迫时长不同分为四组。首次减压时间分别设为1h和2h,压迫时长定为4h和6h,每次减压时间定为1h进行对比。结果四组患者穿刺部位并发症比较,一组出血,血肿,水泡与二三四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一二组肿胀发生率、疼痛程度均小于三、四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1h开始减压,压迫时长4小时,患者肿胀疼痛程度较轻,是合适的首次减压时间和压迫时长。

  • 标签: 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 桡动脉压迫器(Radid Arlery compressor) 血管并发症(Complication)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监测术肢血氧饱和度在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术后预防桡动脉闭塞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就诊且行经桡动脉经皮冠脉介入手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80例(2017年9月至2018年2月)进行前瞻性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术后均使用桡动脉压迫止血器止血。对照组按常规松解压迫器,观察组术后压迫术肢尺动脉30 s,同时监测术肢拇指血氧饱和度,根据血氧饱和度监测结果,进行松解减压。比较两组的术后桡动脉内膜增生情况、桡动脉闭塞发生率、前臂肿胀发生率、皮下血肿发生率、术后疼痛评分、舒适度评分、心理状态评分、满意度。结果术后24 h,观察组的桡动脉内膜增生面积、内膜增生厚度均较对照组更小,其桡动脉管腔面积、最小管腔直径均较对照组更大;术后24 h内,观察组的桡动脉闭塞发生率、前臂肿胀发生率、皮下血肿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更低;在术后12 h、24 h、36 h、48 h,观察组的疼痛评分均较对照组更低,其舒适度评分均较对照组更高;两组护理后的SAS及SDS评分均较护理前降低,而护理后观察组各评分均较对照组更低;观察组的满意率为95.00%,对照组为80.00%,观察组较对照组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经桡动脉穿刺冠脉介入术后,根据术肢血氧饱和度监测结果调节压迫止血强度,可有效减少术后急性桡动脉闭塞的发生,有利于减轻术后疼痛感,提高舒适度,改善心理状态,使患者更加满意。

  • 标签: 经皮冠脉介入手术 桡动脉 血氧饱和度 压迫止血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杂合动脉自旋标记(ASL)改进型静音MRA技术在颅内动脉狭窄性疾病成像中的稳定性以及可行性。方法收集2019年9月至2020年5月经苏北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临床怀疑的颅内血管狭窄及闭塞患者35例,分别进行静音MRA以及基于杂合ASL技术改进型静音MRA,评估2种MRA检查的采集噪声(噪声测量、主观评分)。2名神经放射专家采用双盲、完全随机法分别对2种MRA图像中的颅内动脉(包括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后动脉)进行图像质量评分及信噪比测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各节段2次MRA检查图像的图像质量、信噪比差异。2名专家对已证实的颅内动脉狭窄部位进行狭窄程度评级。采用Kappa检验评估观察者及检查方法间一致性。结果改进型静音MRA与静音MRA采集噪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测量的所有5个动脉节段中,颈内动脉[(4.40±0.49)分]、大脑前动脉[(4.30±0.33)分]、大脑中动脉[(4.46±0.34)分]于改进型静音MRA的图像质量评分高于静音MRA图像(分别为(4.02±0.43)分、(4.02±0.31)分、(4.02±0.31)分,t分别为2.825、2.877、1.683,P<0.05),改进型静音MRA颈内动脉(9.11±1.23)、大脑中动脉(8.77±1.87)的图像信噪比高于静音MRA(分别为7.83±1.33、8.06±2.67,t分别为11.154、3.268,P<0.05)。CTA共诊断颅内血管狭窄患者24例(38处)。改进型静音MRA(Kappa=0.89,95%CI 0.82~0.95)和静音MRA(Kappa=0.85,95%CI 0.77~0.92)评估脑血管狭窄程度的观察者间一致性极高。改进型静音MRA对动脉狭窄程度评级结果与CTA结果一致性极高(Kappa=0.92,95%CI 0.87~0.98),静音MRA对狭窄程度评级结果与CTA结果一致性极高(Kappa=0.85,95%CI 0.77~0.92)。结论改进型静音MRA在保持低噪特性的基础上,通过高效标记提升了成像质量以及信号均匀性,具备可行性。在颅内狭窄闭塞性疾病的诊断中,改进型静音MRA成像稳定,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对狭窄病灶的诊断效能。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噪声 动脉自旋标记 颅内血管狭窄
  • 简介:目的探讨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16例常规治疗,控制饮食和降糖、调脂、抗炎,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每次5000U,每天2次,连用10d),观察组16例在常规治疗上加用前列地尔静脉滴注,10d为1个疗程,连续运用3个疗程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有效率为8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相比,治疗前后两组相关生化指标比较提示疗效较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前后双下肢动脉内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下肢动脉血流量、相关生化指标比较,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地尔能改善血流动力学,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有确切的临床疗效。

  • 标签: 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前列地尔 内径 血流量
  • 简介:目的通过对大脑中动脉(MCA)主干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和闭塞所致MCA不同供血区脑梗死的对比研究,为相关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由MCA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狭窄率〉50%)和闭塞所致的新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将患者分为狭窄组(27例)和闭塞组(34例)。根据发病1周内磁共振弥散加权像(DWI)的结果,确定脑梗死的部位并进行对比。结果狭窄组和闭塞组单发性梗死分别为15例(55.6%)和8例(23.5%),多发性梗死分别为12例(44.4%)和26例(76.5%),P〈0.05。狭窄组和闭塞组单发性梗死中,小穿支动脉脑梗死为11例(11/15)和2例(2/8),P=0.039;多发性梗死中,穿支动脉脑梗死(PAI)合并皮质梗死(PI)为7/12和3/26(11.5%),P=0.005;多发性梗死中,PAI+PI+分水岭梗死为1例(1/12)和16例(61.5%),P=0.004;分水岭梗死分别为5例和23例,P〈0.001。结论MCA主干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和闭塞所致的脑梗死部位有显著差异,前者多引起单发性脑梗死,后者多引起多发性脑梗死。提示两者的发病机制存在不同之处。

  • 标签: 梗塞 大脑中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对比研究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合并对侧狭窄的3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及合并对侧闭塞的24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行颈动脉支架植入30例,颈动脉内膜剥脱24例。所有手术均成功施行。对侧闭塞组1例患者因消化道出血1个月后死亡。术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对侧闭塞组9例,对侧狭窄组1例(P=0.03)。6例对侧闭塞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包括术后TIA、脑卒中、心肌梗死、低血压、颈动脉再狭窄和高灌注综合征。笔者认为合并对侧闭塞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由于侧支循环代偿较差和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其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围手术期应严格监测患者状态,术后应进行定期随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药物及血管内治疗基底动脉闭塞/重度狭窄预后良好患者的脑血流代偿特点,总结两种治疗患者的侧支代偿模式。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神经内科收治的有后循环缺血症状且治疗后预后良好患者的病历资料,筛选出经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基底动脉闭塞/重度狭窄患者。依据住院时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强化药物治疗组(药物治疗组)与联合血管内治疗组(联合治疗组),通过对患者DSA中侧支代偿途径的描述,分析两组患者启动侧支代偿通路的多少及途径,总结两组患者侧支代偿模式特点,进一步探讨基底动脉闭塞/重度狭窄患者在选择治疗策略时评估侧支代偿模式的重要性。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结果共纳入符合条件患者32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5例,年龄45~76(59±10)岁。32例患者的代偿途径有:后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13例,40.6%)、后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10例,31.2%)、小脑后下动脉-小脑上动脉吻合支(8例,25.0%)、脉络膜前动脉-脉络膜后动脉吻合支(2例,6.2%)、未启动侧支循环(11例, 34.4%)。其中药物治疗组多数存在侧支代偿(14/15例),且以后交通动脉代偿为主(10/14例);联合治疗组多数不存在侧支代偿(10/17例),且侧支循环途径以小脑后下动脉-小脑上动脉吻合支为主(6/7例)。结论治疗基底动脉闭塞/重度狭窄的后循环缺血患者时,药物强化治疗侧支代偿较好的患者及联合血管内治疗侧支循环不良的患者均可取得较好的临床预后。

  • 标签: 基底动脉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侧支循环 血流代偿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2021年4月收治的1例双腕部尺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手术切除双侧腕部狭窄闭塞的尺动脉,取同侧上肢管径合适的静脉移植修复尺动脉缺损。术后4个月回访,患者症状完全缓解。

  • 标签: 尺动脉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手术治疗 血管移植
  •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获益仍然存在争议。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显示,CTO-PCI可以改善心绞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但未能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亦未能改善反映左心室整体功能的指标如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肌应变作为一个反映局部心肌功能的敏感指标,能够早于LVEF发现心肌功能的恢复。近年来已有多项研究采用心肌应变对CTO-PCI术后局部心肌功能的改善情况进行了评估,本文对此进行综述。

  • 标签: 冠状动脉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心肌应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械减容技术在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介入血管外科应用Rotarex机械减容治疗的52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37例,女性15例,年龄(69.4±10.1)岁(范围:47~89岁)。病变位于髂动脉6例,股腘动脉42例,同时累及髂动脉和股腘动脉4例。所有患者应用Rotarex机械减容,残余狭窄>50%的患者同期行腔内血管成形术,部分患者应用药物涂层球囊,必要时植入支架。收集患者手术情况、并发症情况、术后靶血管再狭窄、再次手术情况等。数据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秩和检验,并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术后靶血管通畅率。结果52例患者均成功行血运重建,技术成功率100%。所有患者行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11例应用药物涂层球囊扩张;24例患者植入支架共26枚(2例植入2枚支架),其中9例为髂动脉支架,15例为股腘动脉支架,支架长度为(11.3±3.3)cm(范围:6~23 cm)。术中发生远端栓塞2例,均以大腔导管抽吸方法取出栓子。1例髂动脉病变患者术后发生靶病变急性闭塞,急诊行股动脉切开取栓术,术后恢复良好。患者住院时间(4.8±1.9)d(范围:2~9 d),出院时踝肱指数为0.81±0.16,较术前的0.34±0.16明显改善(t=-25.160,P<0.01),卢瑟福分级为[M(IQR)]1(1),较术前的3(1)明显降低(Z=-6.825,P<0.01)。中位随访时间19个月(范围:6~42个月)。随访期间,2例患者因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分别于术后2周和2个月时发现靶血管急性血栓形成,其中1例因静息痛明显再次行血运重建,另1例因消化道出血,不能行抗凝治疗,未再次手术;4例患者死亡,死亡原因为腹腔感染1例,肺癌1例,冠心病2例;13例患者超声提示靶血管病变再狭窄>50%,均位于股腘动脉,其中3例再次行腔内治疗。本组患者术后半年、1年和2年的靶血管累积通畅率分别为94.2%、87.4%和51.4%,股腘动脉病变术后半年和1年的靶血管累积通畅率分别为92.9%和84.3%。结论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采用Rotarex机械减容安全有效,与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应用可减少股腘动脉支架的应用。

  • 标签: 动脉硬化,闭塞性 下肢 完全闭塞 Rotarex机械减容 机械减容
  • 简介:目的:分析补阳还五汤片剂治疗早期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160例医院收治的早期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通塞脉片治疗,观察组则采用补阳还五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治疗后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结论:补阳还五汤在早期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临床治疗中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 标签: 补阳还五汤 早期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