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比较头孢三嗉、青霉素和环丙沙星三种药物在治疗下呼吸道感染时的疗效及所产生的经济效果。方法运用药物经济学原理对头孢三嗉、青霉素和环丙沙星三种药物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成本——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比较分析三种药物在治疗下呼吸道感染时,疗效相同,青霉素的成本最低。结论在头孢三嗉、青霉素和环丙沙星三种药物中,青霉素是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首选药物。

  • 标签: 治疗 下呼吸道感染 青霉素 环丙沙星 头孢三嗪 效果比较
  • 简介:目的探讨盐酸左氧氟沙星联合青霉素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分别用抗生素、左氧氟沙星和二药联合治疗我院收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观察并比较其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三组的总有效率联合用药组>左氧氟沙星组>抗生素组,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氧氟沙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但抗生素组和联合用药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盐酸左氧氟沙星联合青霉素钠能够有效提高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标签: 慢性盆腔炎 盐酸左氧氟沙星 青霉素钠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青霉素过敏反应及对皮试结果的判断进行分析探究。方法选取2017年2月-12月之间进行青霉素皮试的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其皮肤反应及患者反应,对皮试结果进行判断。结果对患者进行青霉素皮试之后,通过对其皮丘、红肿状况、头晕、面色等症状进行分析,判断患者对青霉素的反应是呈阴性还是阳性。结论在青霉素过敏反应及对皮试结果判断的过程中,实行过敏试验,对过敏原理进行分析,能够显著减少患者出现过敏症状。

  • 标签: 青霉素 过敏反应 皮试结果判断
  • 简介: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微妙的变化。近些年来国家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生态,力求“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共存,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人们被各类细菌、真菌、病毒等多类病原体围绕,在机体缺乏锻炼、免疫力低下等情况出现时,各类病原体争相恐后的侵入人体。基于此,青霉素类和头孢类药物以其抗菌效果明显、对人体器官系统伤害小而成为抗生素类药物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也正是因为使用频率的增高,使得病原菌在被抗生素遏制、消减的过程中不断的进化、改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原致病细菌已转变为新的亚型,对头孢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用药后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也在逐渐增高,这给患者生活造成了精神与身体双重的沉重负担。依据患者产生的不良反应症状,明确累及的系统,具体用哪种药物产生的副反应比重大,日后在治疗用药中可以减少此类药物的应用。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儿科青霉素类及头孢类药物迟发型不良反应进行了简单的探讨,供相关人员参考。

  • 标签: 迟发型不良反应 儿科 青霉素类和头孢类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并归纳儿科青霉素类及头孢类药物迟发型不良反应特点。方法将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7例儿科青霉素类及头孢类药物迟发型不良反应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种类、剂型、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以及表现症状等进行总结与归纳。结果青霉素类与头孢类药物所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无较大差异,P>0.05,说明药物种类对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不大;47例患儿中,由注射剂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发生率为95.7%,由口服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组间差异较大,具有统计意义,说明注射制剂更容易引起不良反应的发生;所有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均在用药12h后,其中再次给药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2%,明显低于再次给药后的84.8%,组间体现为P<0.05的最终检验定论,具有统计意义;患儿的不良反应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以及皮疹,其中皮疹的发生率最高,无其他症状表现。结论即使治疗前药物皮试显示阴性,在用药12h或进行再次给药后也应对患者的各种不良反应进行密切观察,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几率,提高用药安全性。

  • 标签: 青霉素 头孢 迟发型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主要围绕目前临床青霉素类药物治疗中所致的泌尿系统不良反应而展开。方法将我院2017年7月之2018年8月的100位发生青霉素类药物而致使泌尿系统疾病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收集这100位患者的相关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研究,重点对青霉素类药物的给药方式、药剂类型和不良反应情况等内容进行分析。结果临床青霉素类药物所致泌尿系统不良反应中,口服和静脉给药模式分别占据了百分之四十八和百分之二十八的比例。其中,注射青霉素类药物剂型而导致的泌尿系统不良反应主要是粉类药物注射,由它所致的不良反应一共占据了百分之六十五点三八的比例。而口服青霉素药物所致不良反应中,最常见的是片状剂型药物,在所有口服青霉素药物致不良反应中它占据了百分之六十六点六七的比例。另外,经研究返现,肾功能衰竭是青霉素类药物所致的泌尿系统不良反应的主要表现形式,它在所有不良反应中是最为常见的。结论就目前而言,临床使用青霉素类药物发生的不良反应相十分常见,故此,临床使用青霉素类要我时必须慎重,尽量减少或是避免病人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 标签: 青霉素类药物 泌尿系统 不良反应
  • 简介: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承担并完成了1000例受试病例,其中男性364例,女性636例,平均年龄为44.1±13.8(18~65)岁,使用规格为60万U/片的病例为680例,使用规格为100万U/片的病例为320例。1000例病例中有445例治疗前后进行了细菌学检查,细菌阳性例数为102例,细菌阳性率为10.2%。用药剂量为60万或100万U/次、3次/日口服,用药天数为5天,结果显效326例、有效548例、进步102例、无效24例。总有效例数为874例,总有效率为87.4%,细菌阴转例数为78例,细菌阴转率为76.5%,细菌清除例数为75例,细菌清除率为73.5%。1000例病例在未作皮试情况下共有27例出现不良反应,其中肯定与药物有关为9例,可能与药

  • 标签: 安全性临床评价 青霉素V 临床药学 商品名 不良反应 片剂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直肠拭子培养主动筛查耐碳青霉烯肠杆菌定植对成人肝移植的意义。方法本研究选取了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器官移植中心2017年9月至2018年3月完成肝移植术的172例成人受者,在术后立即留取直肠拭子。统计随访术后90 d内发生耐碳青霉烯肠杆菌(CRE)感染或死亡事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直肠拭子阳性、CRE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及拭子阳性与不良事件之间的关系。结果172例受者通过直肠拭子培养的主动筛查显示15.7%出现CRE定植,出现定植的受者中CRE感染发生率为18.5%。多因素分析显示头孢菌素的使用及血液净化治疗是出现CRE定植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定植受者的CRE感染风险(OR 4.12,95% CI 1.15~14.70;P=0.029)明显增加。而CRE感染则是术后90 d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 15.17,95% CI 3.45~66.71;P<0.001)。结论对肝移植受者进行CRE筛查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识别发生CRE感染的高危受者。

  • 标签: 肝移植 耐药菌 定植
  • 简介:[目的]探讨渥曼青霉素(Wortmannin)对大鼠血管性痴呆(VD)模型引起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①健康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15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VD组)及Wortmannin组,每组又随机分为1W,2W,4W。8W和12W5个亚组(各10只)。采用四血管阻断法制备大鼠血管性痴呆模型。②UNEL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及Bax蛋白的表达。③水迷宫行为学观察大鼠海马学习记忆功能变化。[结果]①与sham组相比,VD组可明显引起凋亡细胞数增多(P〈0.05或P〈0.01),海马CA1区Bcl-2、Bax蛋白阳性表达增多(P〈0.05或P〈0.01);与VD组比较,Wortmannin组凋亡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或P〈0.01),海马CA1区Bcl-2蛋白阳性表达明显增多(p(0.05或P〈0.01),而Bax蛋白阳性表达明显减少(P〈0.05或P〈0.01);②与sham组相比,VD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均明显延长(P〈0.05);与VD组比较,Wortmannin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均明显缩短(P〈0.05)。[结论]Wortmannin能减轻血管性痴呆引起的细胞凋亡与脑损害,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细胞凋亡途径来实现的。

  • 标签: 血管性痴呆 大鼠 凋亡 WORTMANNIN BCL-2 BAX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联合青霉素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 2016年 4月 -2018年 10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11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 5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加用阿司匹林治疗,联合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和青霉素。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超敏 C反应蛋白( hs-CRP)、白介素 6( IL-6)、肿瘤坏死因子 α( TNF-α)水平。结果 联合组总有效率为 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 hs-CRP、 IL-6以及 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上述炎症因子水平降低较对照组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联合青霉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确切,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值得推广。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阿司匹林 阿托伐他汀 青霉素 临床疗效 炎性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清开灵注射液配合青霉素治疗肺炎球菌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 2013年 4月至 2014年 5月收治的 76例肺炎球菌肺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38例,给予对照组青霉素治疗,给予观察组清开灵注射液配合青霉素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通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 92.1%,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 78.9%,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肺炎球菌肺炎的患者,使用清开灵注射液配合青霉素治疗,可以有效的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效果,其副作用小,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清开灵注射液 青霉素 肺炎球菌肺炎 临床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寻找更能有效防止针管不通畅的苄星青霉素肌注方法,从而为更好地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从医院近几年来的病人中把需要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的病人随机均匀的抽调出100例,再把这100例病人均匀分成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病人50例。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病症方面均无很大差异,一定程度上很好的保证了实验的准确性,减少了误差。实验组采用最新改进的注射方法,即苄星青霉素用0.9%生理盐水4.5ml充分振荡溶解后用5ml注射器抽取适宜剂量的药物,对所需注射部位用酒精消毒后,注射器排尽空气后,进针迅速,在回抽没有见到回血后立刻推进注射器内的药物,以减少疼痛。对照组采用以往沿用的肌注方法,不做任何改善,对两组病人注射结束后的针管堵塞情况和病人的疼痛强度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注射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针管堵塞也少于对照组,且根据病人反映疼痛感较之前传统的肌注方法轻微。结论改良后的肌注方法可有效的避免针管堵塞并且减少病人的疼痛感,优化之后的方法确实可以推行。

  • 标签: 苄星青霉素 肌注 防止针管堵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青霉素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方法选择我校1例青霉素过敏学生为研究对象,根据血常规及尿常规的检查结果及其过敏症状,给予地塞米松、扑尔敏等抗生素治疗。结果临床诊断为“静滴青霉素引发静脉炎伴变态反应”。结论青霉素按严格规定使用是防治青霉素过敏的有效手段。

  • 标签: 青霉素 静脉炎 变态反应
  • 简介:合理应用兽药是生产动物性食品的一个基本卫生要求。近年来,国内畜牧和养殖业飞速发展,在畜、禽及水产养殖中由于诊断、治疗、预防和饲料添加的需要,扩大了各种青霉素等兽药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量,使青霉素残留物可能存在于这些动物性食品中,造成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为调查天津市市售动物性食品如牛肉、猪肉中青霉素残留的情况,我们对天津市青霉素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应用杯碟法对市场销售的动物性食品进行了青霉素残留量测定。

  • 标签: 天津 动物性食品 青霉素残留 调查情况 测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性呼吸道感染在治疗过程中应用青霉素联合双黄连的作用效果。方法:从我院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之间接收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中选出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将60例患者应用青霉素进行药物干预,称之为对照组,研究组60例患者采用青霉素联合双黄连治疗干预。在药物干预一段时间后,组间比较患者的临床症状情况和治疗总有效率。结果:通过调查可知,研究组的临床症状较对照组有明显的改善(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对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进行治疗期间,应用青霉素联合双黄连治疗的效果明显,不但能够促进患者临床症状恢复正常,而且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临床应用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大规模推广应用。

  • 标签: 青霉素 双黄连 急性呼吸道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创新肌内注射法对苄星青霉素肌内注射疼痛的影响。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需注射苄星青霉素240万U患者168例,采用自身对照,苄星青霉素分两侧肌内注射,每侧注射120万U。采用常规注射法(0.9%氯化钠作为溶媒),创新注射A法(利多卡因+0.9%氯化钠作为溶媒)及创新注射B法(0.9%氯化钠作为溶媒,注射前注射部位进行冰敷)。结果  与常规组相比,创新A组和B组的一次性注射成功率及不同时间点的疼痛评分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 标签: 苄星青霉素G 注射,肌肉内 疼痛 利多卡因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青霉素抗生素发生不良反应的特点以及规律。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2020年7月-2021年7月期间,发生青霉素抗生素不良反应的临床病例资料,总结不良反应特点及规律。结果 青霉素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涉及的药品种类为8种,其中以阿莫西林所致不良反应发生率最多,同时口服用药所致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并且会累及皮肤及其附件,血液、泌尿、呼吸、心血管、神经及消化系统。结论 青霉素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较为多样化,且会涉及多个系统,需要加强临床用药指导,以兼顾青霉素抗生素使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 标签: 青霉素 抗生素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β-内酰胺类头孢及青霉素类药物临床应用及合理用药性。方法 选取2019年8月到2021年4月期间在我院接受β-内酰胺类头孢类及青霉素类药物的500例患者进行此次研究,统计对患者的使用药物具体类型,并观察用药不合理问题的发生情况。结果 500例患者中,92例患者使用阿莫西林胶囊,88例患者使用注射用头孢呋辛,60例患者使用注射用苯唑西林钠,57例患者使用头孢西丁,40例患者使用注射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37例患者使用注射用青霉素钠,35例患者使用注射用苯唑西林钠,33例患者使用注射用头孢地嗪,29例患者使用氨芐西林胶囊,25例患者使用注射用氨曲南。出现用药不合理的问题为5.20%(26例)结论 根据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确认,β-内酰胺类头孢类及青霉素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十分广泛,但是在应用的过程中,极易出现使用不合理的问题,这就需要谨慎的对患者用药,避免出现药物滥用问题。

  • 标签: β-内酰胺类头孢 青霉素 临床应用 合理用药 致病菌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针对青霉素类抗生素发生不良反应的特点以及规律。方法 选取2020年5月-2021年7月本院收治的80例用青霉素类抗生素治疗且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进行研究,回顾性分析该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特点和规律。结果 在青霉素类抗生素中,发生不良反应最常见的类型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占比能够达到48.75%(39/80),其次是青霉素钠,占比为22.50%(18/80),之后是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混悬剂13.75%(11/80);在用药方式上,口服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最高51.25%(41/80),其次为静脉滴注,占比41.25%(33/80)。结论 在临床青霉素类抗生素用药中,需要重视不良反应,依据药物的特点和规律,科学用药。

  • 标签: 青霉素类抗生素 不良反应 特点 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