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腰交感神经连续阻滞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引起下肢疼痛的患者 24例,在 CT引导下行腰交感神经阻滞及置管术,术后行腰交感神经连续阻滞治疗,采用数字评分法( NRS)对下肢疼痛症状进行评价。结果: 20例患者下肢疼痛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下肢皮肤温度升高, NRS评分显著降低( p< 0.05),有效率达 83.3%,且术后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腰交感神经连续阻滞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腰交感神经阻滞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治疗
  • 简介: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内溶栓治疗已成为公认的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方法,但该治疗方法仅限于发病3h以内的患者,且有较高的颅内出血发生率,治疗时间窗很窄,因此,其临床应用受到很大限制,只有一小部分患者能得到及时治疗。而现代医学影像技术指导下的动脉溶栓治疗,能够确定是否存在可逆性缺血脑组织,使溶栓治疗适应证选择更科学,显著延长溶栓治疗的时间窗,提高血管再通率和改善神经功能预后。研究表明,急性期全脑血管造影(DSA)所反映的脑血管闭塞的部位、程度、侧支循环、血管再通和血流灌注情况等诸多因素均与预后密切相关。因此,对急性脑缺血患者全面、客观的血管造影分级对介入治疗适应证选择、预测血管再通率及临床疗效具有重要作用。现就目前常用的急性缺血性卒中DSA分级标准进行综述如下。

  • 标签: 静脉内溶栓治疗 急性缺血性卒中 全脑血管造影 治疗疗效 脑动脉闭塞 评估系统
  • 简介:目的探讨症状性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患者血管腔内技术治疗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血管外科2011年1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症状性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38例,其中男27例,女11例;平均年龄为(66.2±10.8)岁。患者均表现为头晕等神经系统症状,部分合并上肢缺血症状。运用血管腔内技术,对锁骨下动脉进行球囊扩张成形及支架植入术。结果36例患者均成功植入球扩式支架,术后双上肢收缩压差显著改善,神经系统症状消失或改善33例,无效2例,1例术中发生脑梗死,经康复锻炼后好转;2例操作没成功,保守治疗。随访期间再狭窄3例,支架断裂1例。结论严格掌握适应证,采用腔内技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神经系统症状安全有效,操作简单。

  • 标签: 锁骨下动脉狭窄 锁骨下动脉闭塞 神经症状 动脉硬化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支架
  • 简介:目的:研究等长收缩运动训练(IE)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患者循环血内皮祖细胞(EPCs)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CTO患者分为训练组(10例)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10例),均应用三个月常规药物治疗,其中训练组患者同时进行三个月的IE(采用最大程度握拳诱导上肢肌肉最大等长收缩运动,导致短暂的骨骼肌生理性缺血)训练。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循环血EPCs的数量,ELISA法检测血清VEGF的浓度。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循环血EPCs数量和VEGF浓度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3个月后,训练组患者血EPCs数量[(0.028±0.009)%比(0.044±0.016)%],VEGF浓度[(65.3±15.1)pg/ml比(98.5±17.4)pg/m1]显著增加(P=0.015,P〈0.01),且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EPCs数量和VEGF浓度差异均没有显著性(P〉0.05)。训练组和对照组患者血EPCs数量与VEGF浓度均呈正相关(r=0.727,r=0.785,P均〈0.05)。结论:等长收缩运动训练可以增加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循环血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浓度,从而可能通过远隔作用促进缺血心肌侧支循环的生成。

  • 标签: 运动疗法 冠状动脉疾病 内皮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风险预测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患者经桡动脉逆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PCI)的效果。方法CTO患者296例,经桡动脉逆行PCI治疗并进行护理风险预测评估。⑴心理心理危机疏导贯穿整个住院过程至出院;⑵心肾功能预防肾功能损伤,在水化治疗过程,根据尿量和心功能调节滴速,密切24h出入量和心率、心律、心力及心电图改变;⑶并发症的风险预测管理①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出现急性和亚急性血栓形成先兆。②急性或延迟性心包填塞.③出血及心律失常等。结果296例患者中出现不良事件25例(8.4%),其中有术中植入临时起搏器6例(2.0%),迟发性心包填塞4例(1.4%),术侧前臂肿胀15例(5.0%)。结论风险预测护理是提高经桡动脉逆行PCI术成功率和护理质量的关键措施。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 风险预测评估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介入溶栓术治疗老年急性闭塞性脑梗塞的观察与护理。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在我院神经外科治疗的84例进行了介入溶栓术治疗的老年急性闭塞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实验,采用掷币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患者。对照组采取神经外科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比观察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率明显高于观察组,观察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观察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采取介入溶栓术治疗的的老年急性闭塞性脑梗塞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能明显的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心理舒适度和生活质量,护理效果显著。

  • 标签: 介入溶栓术急性脑梗死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本文结合工程实际,对单线改复线工程中64D半自动闭塞过渡设计应兼顾行车操作安全和施工操作安全等进行了全面的详细阐述,对类似工程的过渡设计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 标签: 64D半自动闭塞 过渡 单线 复线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介入溶栓技术对脑梗塞的疏通作用,及其对脑出血时间及脑功能恢复的影响,以期提高急性闭塞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护理质量。方法选取46例来自于我院2012年4月~2014年10月期间神经内科收治,临床确诊为急闭性脑梗塞的患者,简单随机分为对照组(23例)和实验组(2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及护理方法,实验组则实施术前、术中及术后的针对性介入溶栓治疗及护理干预,分析介入溶栓术对急闭性脑梗塞患者预后及满意度的影响情况。结果脑梗塞患者经针对性介入溶栓术护理后,整体预后效果及患者满意度情况都有显著提升,差异较为明显。结论介入溶栓再通技术能有效缩短患者脑部缺血的时间,从而最大化恢复患者的正常脑功能,提高了患者的预后质量及护理满意度,临床护理效果较佳。

  • 标签: 急闭性脑梗塞 介入溶栓术 临床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miR-125b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ASO)中的表达特征及其潜在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原位杂交等技术检测正常动脉(6例)及ASO标本(12例)中的miR-125b表达特征;以组织块贴壁法原代培养获得动脉平滑肌细胞(ASMCs),分析miR-125b调控细胞增殖、迁移的能力。结果MiR-125b在ASO病变动脉中下调,其表达主要位于动脉平滑肌层,增殖与迁移能力强的ASMCs中miR-125b表达水平下降(P<0.001),升高miR-125b水平可显著抑制ASMCs增殖与迁移(P<0.01)。结论MiR-125b在ASO病变中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干预其表达可抑制ASMCs增殖、迁移,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

  • 标签: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MICRORNA 动脉平滑肌细胞
  • 简介:摘要: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由于人体下肢动脉粥祥硬化斑块形成,引起下肢动脉狭窄、闭塞,进而堵塞血管,导致下肢慢性缺血的疾病,简称“下肢动脉硬化”。该病症是一种全身性、退行性病变,一般好发于60岁以上老年男性,而随着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已成为趋势,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加,据报告数据表明,目前我国60岁以上动脉硬化发病率高达79.9%,已成为临床医学上常见四肢血管疾病之一。

  • 标签: 下肢动脉硬化 综合护理 治疗
  • 简介:针对轨道交通车载信号与屏蔽门的控制进行阐述,着重探讨车载信号对屏蔽门联动控制的条件,并对屏蔽门不联动现象的常见原因进行概要分析。

  • 标签: 轨道交通 车载信号 屏蔽门 联动控制
  • 简介:【摘要】总结分析1例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并发下肢溃疡的伤口护理,护理措施包括伤口护理、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同时采用软聚硅酮银离子泡沫敷料结合湿性换药,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护理,患者局部皮肤红肿消退,渗液明显减少,创面面积较护理前明显缩小,疼痛消失,上皮爬行良好,且活动不受限,恢复情况良好。

  • 标签: 下肢动脉闭塞症 下肢溃疡 软聚硅酮银离子泡沫敷料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减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疼痛的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50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随机将其分为甲乙组,分别给予传统护理与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结局。结果:乙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和护理效果明显优于甲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护理干预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疼痛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疗效。方法 于2019年8月至2020年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行疼痛护理干预的可行性。方法 随机将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我院68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分为实验组(34例,应用疼痛护理)、对照组(34例,应用常规护理)。对比患者护理前后疼痛评分、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结果 经护理,实验组疼痛评分(1.22±0.37)分,与对照组相比,P<0.05;实验组术后下床时间(20.12±6.66)h、住院时间(6.54±2.21)d,均短于对照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围手术期护理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7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时间2020年09月-2021年09月,采取抛硬币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参照组(行常规护理)和研究组(行围术期护理),各35例。比较两组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结果 研究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 围手术期护理起到了良好的护理效果,患者生活能力提高,预后良好,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围手术期护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并发症 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