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若要弄懂一种法律制度,不能单研究其条文规范,而要明白这个条文是如何组合到一起的,该制度是如何架构的,它的条文应当如何解释。同样,若要弄懂一种法律制度可能对其他法律制度产生的效应,一个人还应当意识到那些影响性因素远远超出个别条文之上。

  • 标签: 法典编纂 法律移植 苏联 法律制度 影响性 应当
  • 简介:第二轮志书应在首轮修志的基础上质量不断提高。具体为,在政治标准、经济标准、社会标准及体例标准上都应有新的要求。同时对志书框架设计及志体的运用都应重新思考,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更好地发挥志书存史、资治、育入的功能。

  • 标签: 第二轮修志 质量 要求
  • 简介:历史是人类活动的记录,一台戏如果没有人物就唱不起来,方志一类工具书虽不像文艺书一样强调写人,但人物篇在志书(年鉴)中不可缺少,并且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笔者的亲身体会,志书利用者在利用当前资料时,以利用专业篇资料较多;在利用历史资料时,则查找人物篇资料较多。几年来,笔者写过几篇地方史话和史论,大部分资料就来自旧志的人物篇。

  • 标签: 方志 志书 旧志 历史资料 史论 年鉴
  • 简介:中国的历史文献以及其他各类古籍中伪书甚多。明人胡应麟在《四部正讹》中说:“余读秦汉诸古书,核其伪几十七焉。”清末张之洞说过:“一分真伪,而古书去其半。”其比例虽然不甚精确,但足以说明古书作伪的严重性。仅据近人张心潋在《伪书通考》中的统计,伪书计有经部73部,史部93部,子部317部,集部129部。伪书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内容全伪者,如《孔子家语》、《鬼谷子》;有部分伪者,如《列子》、《竹书纪年》;有内容不全为伪而书名伪或书名、著者全为伪,如《春秋左氏传》、《商君书》;也有内容虽真,但时代为伪者等。伪书的大批出现,混淆了史料的价值,模糊了文献的真正价值。辨伪是历史文献学研究的基础之一,它牵涉到以后的分析和结论,因此清人姚际垣把辨伪工作看成“读书第一义也。”

  • 标签: 《伪书通考》 档案文献编纂 《春秋左氏传》 辨别 《孔子家语》 《竹书纪年》
  • 简介:穗积陈重所著《法典论》一书将法典编纂论本质定位为形体论,以翔实史料为基础,致力于法典形体论的构建路径探究,为法典建构提供了有益视角。法典形体论主要指涉法典外在形体及其构建路径,形体论的研究在传达法典实质精神,维持法典形式理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法典形体的建构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遵从实质精神的指导,发挥法律者的主导作用,并明确法典形体构建的路径认知。法典形体在宏观上应以权利为导向,中观上以合理结构为追求,并在微观上选择明确的用语。《法典论》中的立法技术对于我国民法典编纂具有重大助益。

  • 标签: 《法典论》 法典编纂 形体论 路径选择
  • 简介:广饶县土地志《大事记》初稿编纂完成为了抢救和积累珍贵史料,有利于土地管理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对广大群众进行国情教育,增进对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的认识和了解;有利于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千秋大业,广饶县土地管理局于今年5月建立了《土地志》...

  • 标签: 国情教育 工程用地 管理史 编纂工作 机构设置 十年
  • 简介:【摘要】在史学著作内容编排上,萧一山遵循“政治、经济、文化均衡铨叙”、“详近略远”的编纂原则,并充分关注社会下层群众的历史。在体裁上,萧一山以“新史学”标准判定传统体裁的优劣,其《清代通史》在章节体的框架下,借鉴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的写法,相较传统表现出较大突破。在语言表述的审美上,萧一山清新流畅的文笔颜受学者推崇,这对改进当前史学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 标签: 历史编纂 学思想 思想实践
  • 简介:人物志是地方志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历史是人类活动的历史。编好社会主义时期的《广西通志·人物志》,对于学习和继承各民族历史遗产,借鉴历史经验,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团结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贯...

  • 标签: 广西通志 征求意见稿 人物志 历史人物 革命烈士 邓小平理论
  • 简介:两轮修志以来,许多志书风俗篇编纂存在问题:生产习俗记述的是农业生产,有的记述物候节令,生产习俗应记述农业、商业、手工业一些独特的生产习俗事象;出行习俗记述的是交通工具;饮食习俗多记述的是生活水平或食品制做工艺,应记述各地什么时候食用什么食品;志书风俗篇不记述风尚,而记述的新风尚是一些各类型的好人好事,既不是风尚也不是习俗。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正办法。

  • 标签: 市县志 风俗 问题
  • 简介:云南省境内与邻国接壤的沿边地区有德宏、保山、怒江、临沧、红河、文山、思茅、西双版纳等8个地、州所辖59个县,20万平公里的地区。实行对外开放以来,沿边地区成为对外开放前沿。各级党和政府抓住机遇,发挥区位优势,扩大边境贸易,加快沿边地区经济发展。纵观沿边地区20年来发展进程,她已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经济。立足口岸特色,发展外向型经济,有效地促进沿边地区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 标签: 沿边地区 口岸志 编纂工作 经济发展 中国 云南
  • 简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修编新方志,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台州会要》的成功出版发行,是台州市两个文明建设的一项丰硕成果,也是新世纪到来之际,奉献给广大读者的一份精神佳品。通过《台州会要》运用市场经济的方法的成功实践,新编地方志要做剑“三个结合”:即坚持现实和史实相结合、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坚持政府主持和号家修志相结合。归结一句话:“背靠政府,面向市场”。

  • 标签: 方志编纂 修志 地方志 相结合 史实 时代
  • 简介:编纂年谱,其事、其言有年月日可考,则按年月日顺序排列。无具体日期可考,有大概时间范围可考,则要排列在大概时间范围之内。表示大概时间范围,就需要使用一些时间语汇,如“初”、“末”、“上旬”、“中旬”、“下旬”、“春”、“夏”、“秋”、“冬”、“本年”等。这些时间语汇有特定的(约定俗成)含义,在排列顺序中有特定的(约定俗成)位置,有特定的排列规则,不能随意排列,如果随意排列,就破坏了年谱按时间顺序记事的体例。以下以力平等编写的《周恩来年谱》(以下简称《周谱》)

  • 标签: 年谱 编纂 周恩来 体例 日期 破坏
  • 简介:<正>为汉语语文词典的词目标注词性,是编者和读者的夙愿,也是汉语词典向科学化发展的方向。但是至今我们还无法对每一个词目标出词性,这是因为若干理论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国内已出版的标明词性的词典有收词不多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和以虚词为

  • 标签: 汉语词典 动词意义 形容词 语文词典 现代汉语 实词
  • 简介:韩光明:首先我先介绍一下中国目前制定民法典的背景。民法典的制定是大陆法系区别于普通法的一个重要的法律传统。梅因在《古代法》开篇第一句就提到“最伟大的法学时代从一部法典开始,也以此而结束”(Themostcelebratedsystemofjurisprudenceknowntotheworldbegins,asitends,withaCode),讲的是罗马法上的《十二表法》。

  • 标签: 法典编纂 法律技术 立法 对话 《十二表法》 with
  • 简介:年鉴编纂工作是青铜峡市史志办的常规工作,也是市史志办的重点工作。元月份以来,青铜峡市史志办变冬闲为冬忙,根据全年工作梯次安排,快速行动,坚持《青铜峡年鉴》(2016)编纂工作早谋划,篇目早拟定,资料早征集,撰稿早动笔,实现年鉴编修工作开门红。

  • 标签: 年鉴编纂工作 青铜峡市 常规工作 编修工作 史志 征集
  • 简介:文章从新的角度定义了索引的概念。认为索引编纂不仅从文献中抽取原有字词等作为标目词,也有将文献中文意概括归纳主题词语作为标目词的做法。学术著作书后索引,应该是二者相结合,以便节省篇幅而又全面深入揭示书中内容。编纂学术著作书后索引的原则是:内容全覆盖的主题词语;主题词语条目下适当加注;科学合理的参见系统。

  • 标签: 索引 书后著作索引 《史记及注释综合引得》 索引编纂
  • 简介:现行私法教学有三大疏漏,即想当然、零散、不完备。理应把法律视为社会事实的结果,运用观察法学习法律史、实定法以及比较民事立法这三门基础课程。未来的法典编纂应该根据某些根本原则形成一套编纂机制,既允许私法为适应(而不是反抗或屏蔽)社会变迁而作出调整,同时又为法律制度赋予《拿破仑法典》时代的那种稳固性。我们所倡导的根本原则和指导理念,不是源自或多或少有着形而上学性质的理论和思辨,而是来自我们对当今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及其所施加的现代立法趋势的观察。法典化宜根据制度而非根据主题展开。法国肩负着完成《德国民法典》未竟事业的使命。

  • 标签: 私法教学 《拿破仑法典》 民法典编纂 法治改革
  • 简介:在各地首届新方志的编纂出版工作基本完成后,一些具备条件的地方陆续编纂出版地方综合性年鉴,为续修志书积累资料、稳定续志主体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在实践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如何发挥志书、年鉴的作用,如何解决志鉴编纂与利用"分离"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深思。"分离"之一:部分领导干部思想认识偏颇,志鉴编纂与利用脱节,重编纂,轻利用。在"言必谈政绩,行必为政绩"的思想支配下,认为完成志鉴编纂

  • 标签: 分离现象 利用分离 原因对策
  • 简介:本文对唐高宗朝《显庆礼》及龙朔至仪凤时期两次格的撰作及其与朝政的关系作了重新探讨和解读,对格的撰作目的和方向进行了论证和推测。指出《显庆礼》在推翻和批判《贞观礼》与永徽律令格式相关法条的同时,是一批贞观顾命大臣的贬逐和覆灭。而龙朔修格也以官名官号的革新作为开始,所修成的格“中本”完成於封禅前夕,是贯彻武则天意志和扩张其权力的产物。但仪凤修成的格“後本”不但以官名官号的全面复旧为标榜,也以对《显庆礼》的明堂祭祀和郊礼批判,明确表达了与此前观念的截然对立,证明了宰相领导的传统派朝臣对武则天参政的反对和抵制。其行动获得皇帝的支持,说明高宗在朝政中维持平衡以及利用宰臣制约武则天的意图。不同时期政治取向的摇摆使礼法的编纂成为朝廷政治运作的工具,而武则天通过礼仪活动不断扩展皇后权威,也演为武周革命的先声。

  • 标签: 《显庆礼》 《永徽格》中本 《永徽格》后本 礼法编纂 武周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