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异位性脑膜上皮错构(ectopic meningothelial hamartoma,EMH)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经病理确诊的EMH 3例,观察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分析其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1例,女性2例,年龄分别为2、67和19岁。临床表现为皮肤肿块,其中头面部2例,骶尾部1例。病变最大径1.6~8.9 cm,镜下病变界限不清,位于真皮及皮下,均可见特征性的假血管腔隙样结构及不同程度的囊腔形成,腔隙及囊腔表面衬覆单层立方或扁平上皮,异型性轻微,间质胶原纤维明显增生。局灶可见短梭形、卵圆形细胞形成同心圆、洋葱皮样结构及钙化沙砾体。免疫组织化学病变细胞表达生长抑素Ⅱ型受体、上皮细胞膜抗原、波形蛋白、孕激素受体,Ki-67阳性指数低,约1%。结论异位性脑膜上皮错构罕见,确诊依赖术后病理,认识这类疾病的重要性在于与其他更具侵袭性的肿瘤性病变相区分。

  • 标签: 脑膜肿瘤 错构瘤 病理学,临床 诊断,鉴别
  • 简介:目的探讨颅内脑膜血管周细胞(M—HPC)的诊断及其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18例颅内M—HP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18例均行开颅手术治疗和放射治疗,其中肿瘤全切除12例,大部分切除4例,部分切除2例。术后随访3-130个月,5例(肿瘤全切除1例,大部分切除2例,部分切除2例)肿瘤复发,平均复发时间为56个月,其中1例出现椎管内转移。结论M—HPC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征性,其确诊依赖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显微手术以及术后放射治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脑膜血管周细胞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水密缝合修补技术进行神经内镜扩大经鼻蝶入路鞍结节脑膜切除后颅底重建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1月至2022年5月采用神经内镜扩大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14例鞍结节脑膜患者,颅底重建时采用阔筋膜对鞍底硬脑膜缺损进行水密缝合修补,修补后鞍底再覆盖一层较大的阔筋膜加固,均未应用鼻中隔黏膜瓣。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疗效。结果14例患者的肿瘤均获得影像学全切除;术中经Valsalva通气试验证实,要达到水密缝合状态,至少需要缝合12针。14例患者中,13例获得了水密缝合状态,均未发生脑脊液漏;1例因术中鞍底硬脑膜受肿瘤侵犯而切除较多,未达到水密缝合状态,术后出现短暂性脑脊液漏,卧床2周后脑脊液漏消失。11例视力视野损害患者中,9例明显改善,2例无改善。14例患者术后随访(26.8±8.4)个月(范围5~53个月),均未发现肿瘤复发,均无脑脊液漏发生;2例视力视野无改善患者截至末次随访时视力视野仍无明显改善。结论采用阔筋膜对鞍底硬脑膜缺损行水密缝合修补的方式进行神经内镜扩大经鼻蝶入路鞍结节脑膜切除后颅底重建可行且效果较好。

  • 标签: 鞍结节脑膜瘤 神经内镜扩大经鼻蝶入路 水密缝合修补 颅底重建 鼻中隔黏膜瓣
  • 简介:摘要脑膜血管病(MA)是一种罕见的、以脑皮质内小血管、脑膜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增生为特征的疾病,多位于额、颞叶。部分病例发病可能与Ⅱ型神经纤维病(NF2)相关。临床上常分为NF2突变型和散发型。本文报道的2例MA患儿的肿瘤均位于小脑幕上,术前影像学诊断均考虑胶质可能。术后均经病理学证实为MA,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31、Ki67、P53均为阳性表达,基因检测均无NF2突变。肿瘤均为全切除,术后随访至今,无癫痫发作,预后良好。

  • 标签:
  • 简介:脑膜血管(meningioangiomatosisMA)是一种罕见的颅内良性增生性样病变。其病理学特征是软脑膜上皮细胞或成纤维母细胞沿软脑膜血管间隙侵入大脑皮层,绕血管周围生长,微小血管增生伴胶原变性和钙化,形成斑块状病变。临床上分为两型:(1)与神经纤维病Ⅱ型(neurofibromaⅡ,NFⅡ)相伴,多在尸检时发现,临床上常无症状;(2)与NFⅡ无关,被称为散发型。多发于青年人或者儿童;被认为是引起顽固性癫痫的原因之一,手术切除预后良好。

  • 标签: 脑膜血管瘤病 外科治疗 继发癫痫 神经纤维瘤病Ⅱ型 成纤维母细胞 瘤样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前瞻性分析脑膜转移以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4-2017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93例脑膜转移患者,接受螺旋断层放疗技术实施的全脑放疗、局部推量和/或全脊髓照射为基础的综合治疗,记录临床症状、磁共振检查、脑脊液细胞学、液体活检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主要研究终点为总生存(OS),次要研究终点为局部控制(LC)、颅内无进展生存(IPFS)及脑转移专项生存(BMSS)及不良反应。结果主要原发病为非小细胞肺癌。全组接受全脑放疗±局部推量(中位剂量分别为40 Gy分20次、60 Gy分20次)或全脑、全脊髓照射(中位剂量分别为40 Gy分20次或50 Gy分25次、36 Gy分20次)。20例找到肿瘤细胞并行鞘注化疗;63例接受靶向治疗。中位随访时间33.8个月,1年OS、LC及IPFS分别为62%、77%及53%。中位生存时间15.9个月,中位BMSS时间42.2个月。3-4级不良反应少见,仅观察到8例3级血液学不良反应。结论精准放疗结合鞘注化疗或靶向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法,可有效延长脑膜转移患者的生存时间,且不良反应可耐受。

  • 标签: 肿瘤转移,脑膜/螺旋断层疗法 综合疗法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膜血管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我科收治的1例脑膜血管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病理。结果40岁中年男性,无症状意外发现颅内占位,影像学表现为钙化结节和囊变,手术全切,病理证实为脑膜血管病,术后癫痫大发作一次。结论脑膜血管病是一罕见的颅内良性增生性样病变,主要位于大脑皮层,以幕上多见,青年发病,散发型患者术前可无癫痫病史,囊变虽然少见但不应被忽视。需要警惕术后癫痫再发。

  • 标签: 脑膜血管瘤病 囊变 癫痫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囊性脑膜血管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分析1例经病理确诊的囊性脑膜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16岁,因"发作性肢体抽搐3个月余"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头颅MRI显示左侧额叶囊性占位,长T1长T2信号。于神经外科行额上回局部的扩大切除,病变切开后呈囊状,含无色半透明液体。术后病理检查显示脑组织局部皮质内血管数量增多,呈分支状,血管周围围绕增生的梭形细胞,呈同心圆排列,血管间散在胶质细胞及砂砾体样钙化,相邻白质多发囊腔形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血管周围梭形细胞及囊壁波形蛋白阳性,网织纤维丰富。术后随访10个月,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无癫痫发作,影像复查肿瘤未见复发。结论囊性脑膜血管病MRI呈囊性占位,病理检查可见典型脑膜血管病结构及囊腔形成,手术切除,预后良好。

  • 标签: 脑膜肿瘤 癫痫 脑膜血管瘤病
  • 简介:1案情摘要某男、45岁、1997年4月20日凌晨,被人用木棒击中头部.当时头痛、头昏、呕吐,无意识障碍,急送医院住院治疗.入院检查:左侧颞顶部肿胀、压痛,左前额青紫肿胀伴表皮剥脱;左眼青紫肿胀.住院未作特殊检查,半个月后好转出院.出院后反复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昏迷后再次住院,抢救无效于1997年6月5日晚上10时死亡.

  • 标签: 迟发性外伤性硬脑膜下水瘤 死亡 尸检 组织学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散发型脑膜血管病(meningioangiomatosis,M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预后,分析血管周围梭形细胞的来源。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20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和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的散发型MA病例17例,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特征、病理学特点及预后,通过相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血管周围梭形细胞来源。结果17例散发型MA患者,男性9例,女性8例,年龄3~56岁,以难治性癫痫为首发症状者13例。影像学显示病灶均位于大脑皮质,为单发肿块。组织学表现为大脑皮质浅层见显著增生的血管,并于血管周围见梭形细胞增生,梭形细胞形态温和,无明显异型性,未见明显核分裂象及坏死,其中4例合并过渡型脑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血管周围增生的梭形细胞波形蛋白均阳性,12例SSTR2阳性,11例上皮细胞膜抗原阳性,Ki-67阳性指数较低,8例AT8染色显示退行性变的神经元轴突及神经原纤维缠结形成。随访时间为1~93个月,17例病例术后均无癫痫发作、无肿瘤复发。结论MA是一种颅内罕见的良性错构性样病变,可合并脑膜。血管周围增生的梭形细胞倾向于脑膜上皮细胞来源,病变皮质可发生退行性变。手术切除患者预后良好。

  • 标签: 脑膜 血管瘤病 免疫组织化学 SSTR2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急性硬脑膜外血肿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颅脑损伤,多由交通事故造成,起病急、病情重。我院对50例急性硬脑膜外血肿进行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将围手术期护理介绍如下。

  • 标签: 急性 硬脑膜外血肿 围手术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胃肠间质的临床治疗体会。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在2011年1月-2011年11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因溃疡穿孔而就医的22例胃肠间质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手术治疗效果显示,22例患者中,显效17例,有效4例,无效11例,对比分析患者临床吞咽困难症状评估,评估采用我院自行拟定的评估计划表进行,评估分满分50分,患者手术治疗前吞咽困难症状评估分为37.85-4.55,患者手术治疗后吞咽困难评估分为27.75-2.45,患者手术治疗后吞咽困难评估分明显低于手术治疗前评估分,结果显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有优越性。结论临床采用手术方式切除胃肠间质是行之有效的方式,能在第一时间控制病情持续发展,迅速缓解患者临床出血的状况。

  • 标签: 胃肠间质瘤 手术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5-0277-01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手术治疗的经验与体会,寻求合理的手术治疗胃肠问质(GIST)的方法。方法44例CDll7或CD34阳性的GIST患者中男22例,女22例,其中胃间质24例,小肠间质8例,十二指肠间质4例,直肠间质3例,小肠系膜间质2例,结肠系膜间质1例,腹膜后间质l例,盆腔间质1例。分别采取胃部分切除、胃大部切除、小肠肠段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十二指肠部分切除、十二指肠切开肿瘤切除加胃部分切除、直肠切除、后腹膜肿块切除、盆腔肿块切除、联合脏器切除等术式。结果除l例盆腔巨大间质未能完整切除外,其余肿瘤均能肉眼观无残留切除,中高危患者术后辅以靶向治疗,生存中位数超过2年。结论胃肠间质手术治疗的关键在于完整切除。小于2cm的胃间质疑似病例是否手术应视肿瘤位置而定。某些部位如十二指肠的间质手术时既要考虑足够的切缘边距,又要规避手术的巨大风险和尽量保留器官的功能。GIST复发后是否再次手术,应根据肿瘤对靶向药物治疗的反应而定。

  • 标签: 胃肠间质瘤 手术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胃间质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01收治的42例胃间质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42例胃间质平均年龄57.4a,其中≥50a者32例,占76.2%;男女之比2:1。全组术前诊断胃肿瘤者38例(90.5%),其中诊断为胃间质(恶性)的仅l例(2.4%)。手术切除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腹腔镜下的胃间质切除术是一种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的手术方法,可选择性地用于有适应证的病例:贲门部胃间质的腹腔镜手术方法尚需进一步研究。随访的良性和交界性胃间质在剖腹和腹腔镜手术后均无复发:恶性胃间质预后极差。结论:胃间质多发于老年人,以男性多见。胃间质手术切除要采取个体化的手术方案。只要适应证选择适当,腹腔镜胃间质切除术与剖腹手术同样有效,而且是一种微创的手术方法。

  • 标签: 胃间质瘤 手术治疗 诊断 腹腔镜 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