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医院消毒供应室的工作中,实施循证护理管理模式对接受医疗器械消毒质量的价值,确保医院的良好正常运作。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12月消毒供应中心接收的200件医疗器械为对照组,2021年1月至12月接收的200件医疗器械为观察组,对照组应用常规的管理模式,观察组则应用循证护理管理模式,比较两组器械管理质量。结果:观察组在器械清洗、器械包装、器械消毒灭菌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循证护理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消毒供应室器械消毒质量。

  • 标签: 循证护理管理模式 消毒供应室 医疗器械 器械管理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紫外线、等离子体空气消毒器、空气层流净化系统消毒方法的消毒效果。方法:选择本院约100m3的3间普通手术室,依次纳入A组、B组、C组,依次采用紫外线、等离子体空气消毒器、空气层流净化系统消毒方法,比较三组的空气质量合格率及及消毒10min、消毒后1h、消毒后2h时各组的菌落数。 结果:消毒后,C组的空气质量合格率100%,明显高于B组的92.3%,B组的空气质量合格率明显高于A组的66.7% (P<0.05),消毒后2h时,C组手术室空气菌落数明显少于B组和A组(P<0.05)。结论:空气层流净化系统消毒法对手术室空气的消毒效果明显优于紫外线照射消毒法和等离子体空气消毒消毒,较适合普通手术室的空气消毒,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消毒方法。

  • 标签: 动态空气消毒 静态空气消毒 等离子空气消毒器消毒 空气层流净化系统消毒 紫外线照射消毒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护理安全理念教育在消毒供应中心对消毒合格率的影响.方法:本院消毒供应中心自2021年1月引进实施护理安全理念教育,对比2020年和2021年消毒供应中心消毒合格率差异。结果:实施护理安全理念教育后,2021年消毒供应中心的消毒(供应、清洗、包装、消毒灭菌)合格率优于2020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消毒供应中心实施护理安全理念教育能够提高消毒供应中心消毒灭菌效果,提升消毒合格率,值得推广。

  • 标签: 护理安全理念教育 消毒供应中心 消毒合格率 影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消毒供应中心消毒剂选择及使用方法,以提高消毒效果和保障人员安全。通过对消毒供应中心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结合相关法规和标准,制定了科学有效的消毒剂选择和使用流程,并对相关人员进行了培训和指导。结果表明,新的消毒剂选择和使用方法能够提高消毒效果,降低感染风险,为消毒供应中心的正常运行和人员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

  • 标签: 消毒供应中心 消毒剂选择 使用方法 感染风险 培训指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细节护理干预在提高消毒供应中心器械消毒灭菌质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细节护理实施前一年设为对照组(2022年3月-12月),实施后一年设为观察组(2023年1月-10月),再选取在本院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的10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工作质量和工作不合格的情况。结果:相比对照组,观察组工作质量评分较高,器械回收、洗涤、包装不合格率较低(P<0.05)。结论:细节护理应用在消毒供应中心中具有提高器械消毒灭菌质量的作用。

  • 标签: 细节护理 消毒供应中心 器械 消毒灭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灭菌质量控制方法与效果。方法:于2022年2月-2023年2月,选取我院消毒供应中心400件医疗器械为本次研究对象,采取计算机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200)和研究组(n=200),对照组采取常规清洗程序,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强化质量控制,对比两组管理效果。结果:研究组器械清洗、灭菌消毒、分类包装等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清洗不合格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中,对清洗消毒灭菌等工作强化质量控制,能够明显提高工作质量,值得借鉴及推广。

  • 标签: 消毒供应中心 清洗消毒灭菌质量 控制方法 工作质量
  • 简介:【摘要】本研究结合新冠隔离病区工作实际,梳理分析应用的各种消毒方法,评估在不同场所、不同物品和不同要求下各种消毒方法的优势和弊端,探讨行之有效的消毒措施,采取集束化管理模式集合一系列有循证基础的消毒方法,根据其特性和使用范围及注意事项,取长补短,科学施策,指导在适合的场所,适宜的物品,正确选择使用最佳的消毒方法,避免过度消毒消毒不到位等不科学的现象,从而整理制定出一套科学系统的集束化消毒方案。为完善隔离病区终末消毒技术方案提供新的管理思路和循证依据,提升医院感染防控水平。

  • 标签:  集束化消毒方法 隔离病区 终末消毒
  • 简介:摘要:通过采用二氨基马来腈作为起始原料,我们可以通过三个步骤实现替诺福韦的合成:首先,将其与甲酸三乙酯缩合;其次,将其与手性异丙醇胺环合,形成咪唑环;第三,将其与醋酸甲脒结合,形成腺嘌呤环;最后,将其与甲苯磺酰基甲氧基亚磷酸结合,从而获得所需的目标化合物。这条非核苷工艺路径可以避免N6-取代的烷基化副产物的出现;在合成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叔丁醇钠来取代叔丁醇镁;替换三甲基溴硅烷为三甲基氯硅烷,采用溴化钠水解技术,大大降低了生产过程的成本。经过优化的替诺福韦的生产工艺,使得其总收率大幅度提高,由原来的24%跃升到37%。

  • 标签: 抗病毒药物 替诺福韦 中间体 合成工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方式改变,皮肤性疾病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其中以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肤疾病占较大比例,由于病毒性皮肤疾病对人体健康及生活质量有较大损害,因此对相关病症治疗方法的临床研究至关重要。随着抗病毒药物研究不断深入,临床中出现了许多较新药物,为皮肤疾病治疗带来新进展,本文除对临床中常规抗病毒药物进行阐述外,还对部分较新型药物进行了简要叙述。

  • 标签: 皮肤性病科 抗病毒药 临床运用
  • 作者: 谢青 宁琴 王贵强 陈成伟 王福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9-15
  • 出处:《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0年第08期
  • 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科 200025,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感染科,武汉 430030,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 肝病中心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感染和肝病部 100034,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905医院,上海 200235,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北京 100039
  • 简介:摘要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仍然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是目前指南推荐的理想治疗目标。尽管优化现有抗病毒治疗方案能够使部分患者实现临床治愈,但是对大多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而言,按照现有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很难达到临床治愈。医学界已经开始共同努力,以寻求新的治疗策略,尤其旨在恢复肝脏微环境中免疫反应的免疫干预措施,其中免疫抗病毒反应在HBV清除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最终实现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治愈可能需要抗病毒与免疫调节治疗药物的优化组合。

  • 标签: 肝炎,乙型,慢性 抗病毒药 免疫疗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接抗病毒药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 agent,DAA)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实现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 response, SVR)后的预后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于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临床诊断为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的95例患者,其中72例应用DAA获得SVR,23例未行抗病毒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肝细胞癌发生率、病死率的差异。统计学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曼-惠特尼U检验和χ2检验。结果在3~71个月的随访结束时,DAA治疗组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白蛋白、肝硬度测定值均较入组时改善[42(23,61) U/L比18(13,28) U/L,54(37,75) U/L比23(18,28) U/L,39(33,42) g/L比45(41,48) g/L,26(18,37) kPa比15(11,26) kPa,Z=-6.005、-7.008、-6.057、-3.162,均P<0.01],但DAA治疗组与未行抗病毒治疗组患者肝细胞癌发生率[12%(9/72)比17%(4/23)]、病死率[3%(2/72)比13%(3/2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应用DAA治疗和未行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肝细胞癌累积发生率分析,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9)。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肝细胞癌患者与未发生肝细胞癌患者年龄[(60.3±3.6)岁比(54.4±9.9)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48,P<0.01);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应用DAA治疗后,6例发生肝细胞癌的患者中4例患糖尿病,未发生肝细胞癌的患者糖尿病患病率为17%(7/42),发生肝细胞癌较未发生肝细胞癌者空腹血糖更高[(7.3±1.9) mmol/L比(5.9±1.1)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430,t=-2.442,P=0.019、0.019)。结论DAA可以显著改善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肝纤维化,但未发现可以改善其近期肝细胞癌发生率、病死率;空腹血糖升高、糖尿病可能为代偿期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细胞癌的危险因素。

  • 标签: 丙型肝炎,慢性 肝硬化 癌,肝细胞 直接抗病毒药物 死亡率
  • 简介:摘要抗新型冠状病毒目前最主要的方案为抗病毒和对症治疗,在临床试用的抗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包括广谱抗病毒药物(干扰素α和利巴韦林)、血凝素抑制剂(阿比多尔)、蛋白酶抑制剂(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和达芦那韦/考比司他)、核苷类似物(法匹拉韦和瑞德西韦)及抗疟药物(氯喹),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现部分患者出现肝损伤,本文就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的肝损伤相关研究作一综述,旨在促进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的安全有效使用。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抗病毒药物 肝损害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与一种蝙蝠中的冠状病毒基因序列的同源性高达96%,通过对其保守的7个非结构蛋白进行对比,发现2019-nCoV属于SARS相关冠状病毒(SARSr-CoV)。2019-nCoV进入细胞的受体与SARSr-CoV一样,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为其共用跨属受体。本文主要从种间传播和遗传变异着手,简要讨论了人类细胞表面的受体(如ACE2和APP4),这些受体是造成人类感染和流行的因素,并在病毒基因组中编码5种蛋白,其被认为是开发抗病毒药物的重要靶标。笔者对8种较有希望的抗2019-nCoV药物作了介绍,包括3种抗-HIV药物(洛匹那韦/利托那韦、达诺瑞韦/利托那韦及达芦那韦),正在研究的抗埃博拉病毒药物(瑞德西韦),抗流感病毒药物(阿比朵尔,法维拉韦)及1种抗疟疾药(磷酸氯喹);其中瑞德西韦、阿比朵尔及法维拉韦对2019-nCoV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或许可能是最有希望的药物。

  • 标签: 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受体 抗病毒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临床采用抗病毒药物和神经妥乐平治疗带状疱疹(herpeszoster,HZ)的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方法以2015年1月-2016年2月我院诊治的76例HZ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基于就诊单双号分成试验组和常规组,均为38例;常规组单一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试验组则加用神经妥乐平,连续治疗7d,对比分析两组总有效率、后遗神经痛(PHN)发生率、疱疹消退时间及开始结痂时间。结果试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PHN发生率、疱疹消退时间、开始结痂时间均优于常规组(P<0.05);两组用药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对HZ患者在常规抗病毒治疗基础上加用神经妥乐平效果更确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抗病毒药物 神经妥乐平 带状疱疹
  • 简介:摘要:新冠病毒传染性极强,2019年在全球流行爆发,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给全球造成了巨大的医疗、经济和社会破坏。重症COVID􀆽19患者病死率高,目前无特效治疗药物,现有的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抑制病毒复制、抗炎及免疫调节等机制起效。对于COVID􀆽19患者,早期使用合适、有效的治疗药物会降低住院率及死亡率,并降低医疗成本,减轻医务人员负担。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小分子 抗病毒药物 研究进展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