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汽轮机为超临界、一次中间再热、单轴、三缸四排汽、八级回热抽汽、双背压、凝汽式汽轮机。高中压采用高中压合缸、双层缸结构。汽轮机挂闸后,高压调门GV和中压主汽门RSV全开,汽轮机转速在TV→GV切换前通过主汽门TV内的预启阀及中压调门IV联合控制。该文从某电厂600MW超临界机组高中压缸联合启动过程中中速暖机时间长的问题出发,从运行角度提出了相应优化建议,实现了中速暖机过程高压缸的均匀膨胀,缩短了启动时间,减少了能耗,为同类型汽轮发电机组的启动调试及运行提供参考。

  • 标签: 600MW超临界 高中压缸联合 中速暖机 冲转参数 运行优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急诊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急诊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组。30例纳入对照组给予血液透析治疗,30例纳入试验组给予血液灌流+血液透析治疗。比较意识恢复时间、胆碱酯酶恢复时间。比较血清炎性因子。结果:试验组患者意识恢复时间、胆碱酯酶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均P<0.05)。试验组治疗后CRP、IL-6、TNF-α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均低于治疗前(均P<0.05)。结论:对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采用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可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 标签: 有机磷农药中毒 血液灌流 血液透析 血清炎性因子
  • 作者: 万世明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2-08-16
  • 出处:《教育考试与评价 》2021年12期
  • 机构:恩施市芭蕉侗族乡民族小学 445033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患者肾脏复发的风险因素以及时间分布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肾内科住院且经肾活检确诊的LN患者的临床、病理以及随访资料。按照入选者发生临床缓解后是否再复发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的差异。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法分析LN患者肾脏复发的风险因素。用复发风险时间曲线图分析LN患者肾脏复发风险及时间分布。结果共814例LN患者入选本研究,年龄(30.24±10.90)岁,男性112例(13.8%);完全缓解419例(51.5%),部分缓解395例(48.5%);复发组367例,首次肾脏复发时间为治疗缓解后的(3.21±2.70)年。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R=0.976,95% CI 0.966~0.986,P<0.001)、AI评分(HR=1.039,95% CI 1.013~1.065,P=0.003)、诱导治疗后缓解状态(HR=0.671,95% CI 0.504~0.894,P=0.006)以及诱导治疗后的24 h尿蛋白量(HR=1.297,95% CI 1.115~1.508,P=0.001)、A-dsDNA(HR=1.450,95% CI 1.139~1.846,P=0.003)、补体C3(HR=0.223,95% CI 0.128~0.389,P<0.001)是LN患者诱导治疗后肾脏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复发风险时间曲线图呈单峰状,复发高峰时间在维持治疗后第2年,不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复发时间类似。结论年龄、肾病理AI评分、诱导治疗后缓解状态、24 h尿蛋白量、A-dsDNA及补体C3是LN患者复发的影响因素。LN患者肾脏复发的高峰时间段为维持治疗的第2年。

  • 标签: 狼疮肾炎 病理学,临床 复发 风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与皮质脊髓束受损体征的关系及其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行四肢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检查的神经内科患者,比较病理征及腱反射阳性组与阴性组CMCT值的差异,评估CMCT延长程度与皮质脊髓束损害体征的一致性,以及二者一致性在不同神经系统疾病中的意义。结果共纳入患者271例,年龄12~86(49±16)岁,其中男137例(50.55%),女134例(49.45%)。Hoffmann征阳性组[M(Q1,Q3)][9.52(8.54,10.99)ms 比9.03(8.30,9.53)ms]、Babinski征阳性组[19.54(16.97,24.43)ms 比16.85(15.63,18.55)ms]及腱反射阳性组[15.38(9.27,19.28)ms 比10.49(8.79,16.60)ms]CMCT值均较阴性组长(均P<0.01)。在Babinski征阳性组中,78.01%(181/232)患者CMCT延长;而在Hoffmann征阳性组中,仅26.03%(19/73)患者CMCT延长,提示下肢CMCT延长与病理征阳性的一致性较上肢好。随着下肢CMCT延长率的升高,Babinski征阳性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神经系统疾病中CMCT与病理征的一致性为75.65%(205/271)。结论下肢CMCT延长与皮质脊髓束受损体征一致性较上肢好。随着CMCT延长率升高,提示皮质脊髓束受损的可靠性更高。在神经系统疾病中CMCT与病理征一致时,可以更准确协助临床诊断。

  • 标签: 诱发电位,运动 中枢运动传导时间 皮质脊髓束 横断面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点的警告在记忆重复提取过程中对目击者记忆保护作用的差异。方法通过初步测试和人工智能技术编制了一套适用于中国人的目击者记忆试验流程,初步试验共纳入46名正常健康被试,正式试验纳入101名正常健康被试。采用3(警告组别)×4(记忆测试时间)混合试验设计,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使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了101例正常健康被试(前警告组33人,无警告组30人,后警告组38人)的记忆状况。以三组被试在不同测试时间的记忆正确率、记忆被误导率、答题信心作为因变量,以警告组别和测试时间为自变量,分析不同测试时间各组被试之间记忆状况的差异。结果(1)在前两次重复记忆测试中,前警告组的记忆正确率[(0.67±0.11),(0.67±0.12)]均高于无警告组[(0.58±0.15),(0.60±0.15)],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第三次重复记忆测试中,无警告组(0.60±0.13)及后警告组(0.63±0.12)的记忆正确率均低于前警告组(0.69±0.12),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在三次重复记忆测试中,前警告组与后警告组的记忆被误导率[0.25(0.13,0.38),0.25(0.13,0.38),0.25(0.13,0.38);0.25(0.13,0.38),0.25(0.13,0.38),0.25(0.13,0.38)]均低于无警告组[0.63(0.34,0.78),0.63(0.34,0.75),0.63(0.25,0.75)],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在相同测试时间,三组被试两两之间的答题信心水平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误导信息之前给出警告对记忆的保护作用优于在误导信息之后给出警告,在前或在后警告对误导信息的抵御作用均持续有效。

  • 标签: 目击者记忆 错误记忆 误导信息 记忆重复提取 警告
  • 简介:摘要既往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再灌注治疗有严格的时间窗限制,但随着组织窗影像学评估方案日益成熟,再灌注治疗时间窗不断被延长。目前静脉溶栓治疗时间窗已延长至发病后9 h,并且有望进一步延长至24 h。同时后循环大血管闭塞、大血管闭塞伴大核心梗死及远端中等直径血管取栓治疗的临床研究均在火热进行中。文中就组织窗影像评估方案的种类和超时间窗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用药种类、针对不同类型血管闭塞的取栓治疗及超时间窗桥接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超时间窗卒中的临床诊疗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 标签: 卒中 脑梗死 神经影像学 再灌注治疗 超时间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急性脑卒中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和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的影像组学特征,通过机器学习构建急性脑卒中发病时间的预测模型。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8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MRI图像。采用ITK-SNAP软件对DWI上高信号梗死区和FLAIR上对应的急性梗死区进行分割,并应用人工智能应用平台(artificial intelligent kit,A.K.)进行影像组学特征提取和降维,最终使用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算法(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确定发病时间相关的最佳影像组学特征,通过支持向量机分类器评估其在发病时间预测中的价值,并与人工识别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共筛选出10个(7个DWI特征及3个FLAIR特征)与卒中发病时间密切相关的影像组学特征。人工识别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显示DWI-FLAIR不匹配预测急性脑卒中发病时间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为0.634,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667、0.622。ROC分析显示该模型预测训练集患者发病时间的AUC为0.975,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32、0.950;预测测试集患者发病时间的AUC为0.915,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68、0.852。结论基于DWI和FLAIR影像组学的机器学习,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发病时间,为临床静脉溶栓治疗的选择提供影像指导。

  • 标签: 卒中 弥散加权成像 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 机器学习 影像组学 发病时间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儿童肥胖试验参与者的基线因素与体重相关结果之间的关联。方法纳入对象为6~12岁儿童(n=62),他们参加了为期2年的多学科家庭计划,并在基线检查后36个月进行了干预后随访。结果测量是体质指数标准差分值(BMI SDS)的变化,BMI SDS减少≥0.25和腰围(WC)变化值。线性与逻辑回归模型中的自变量包括年龄、性别、家庭收入、父母文化程度、睡眠时间、屏幕时间和体力活动。结果共有26例儿童(42%)的BMI SDS降低≥0.25。家庭收入越高、睡眠时间越长,BMI SDS变化越大(分别为-0.05/100.000挪威克朗,P=0.02和-0.24/小时,P=0.02)。年龄越大,WC的变化值越大(-2.1 cm/年,P=0.01),但BMI SDS降低≥0.25的概率越低(OR=0.70/年,P=0.04)。每日屏幕时间延长与WC增加更大(P=0.05)有临界统计学意义。结论基线时的年龄、家庭收入和睡眠时间与干预后1年的体重相关结果相关。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放置时间对三种儿科常用抗菌药微粒数的影响。方法  取注射用五水头孢唑林钠、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和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分别与三种输液按照低浓度和高浓度调配后,检测于室温下放置0、1、2、3和4h的不溶性微粒数。结果  三种药物与0.9%氯化钠注射液的配伍液中粒径≥5μm和≥10μm的微粒数均低于其他两种输液的配伍液,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1.5 mg/mL浓度的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与5%葡萄糖注射液和小儿电解质补给注射液配伍时,粒径≥10μm的微粒数分别在放置0 h和3 h后超标,放置4h内最高可达90.2±3.7mL 。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与5%葡萄糖注射液和小儿电解质补给注射液配伍时,粒径≥10μm的微粒数放置0 h时出现超标现象,放置4 h内最高可达270.4±6.5mL 。两种头孢类药物与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粒径≥5μm和≥10μm的微粒数呈减少趋势,与另外两种输液配伍后,放置1 h减少,而后增多,多组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选择0.9%氯化钠注射液与三种抗菌药物粉针剂配伍使用时,不溶性微粒数最少。如需使用另外两种输液配伍,将放置时间控制在1 h左右不溶性微粒较少。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粉针剂复溶后不溶性微粒过多,存在严重超标现象,建议儿童患者使用精密输液器输注该药物。

  • 标签: 不溶性微粒 放置时间 儿科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深入研究对小儿腹泻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干预后,患者止泻时间。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小儿腹泻患者共74例,将其随机分组,给予整体护理干预措施组为研究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措施组为参照组,研究组和参照组各37例患者。对比两组患者止泻时间。结果:干预期结束后,研究组小儿腹泻患者止泻时间显著优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小儿腹泻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止泻时间,故方案值得推广。

  • 标签: 整体护理 小儿腹泻患者 止泻时间 影响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探析优化护理流程在缩短白内障门诊患者的候诊时间方面的影响。方法 将2019年3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124例白内障门诊患者作为研究分析的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的分组方式,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2例)与观察组(62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不采取任何优化措施,观察组则实施优化护理流程的方式。比较两组白内障门诊患者在候诊时间以及满意效果方面的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候诊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效果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优化护理流程能够缩短白内障门诊患者的候诊时间,具有较为良好的影响,可以大大减低患者的等待时间,提升患者对其护理流程的满意效果,值得推崇与使用。

  • 标签: 优化护理流程 白内障门诊 候诊时间 影响作用
  • 简介:摘要:当前在核电厂仪控系统的运行过程中,为了充分确保运行效益,其一般会要求系统始终有较为出色的运行时间保障。对于具体的信号处理而言,由于仪控系统平台在进行相应的数字化处理实现上,仪控系统平台是否具备较为出色的数字化处理特性,也会对信号响应时间的长短产生较为关键的影响。其会在相应的时间范畴内有较为突出的随机性表现。由于这种问题影响,会导致在电站计算机信息以及控制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其在进行设备动作时间以及设计值之间会有偏差的存在。之所以会有这种偏差,是源于在进行信号处理的过程中,对于不同信号处理的特性会对信号响应时间的长短产生不同的影响,同时在一定的时间范畴内其会有随机性的存在。为此基于这种特点,本文在研究工作的开展上,针对当前核电厂仪控系统响应时间偏差分析方法展开了观点的阐释和分析。

  • 标签: 核电厂仪控系统 响应时间偏差 分析方法 研究和具体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门诊导诊分诊患者采取个性化护理,对患者就诊时间的影响。方法:106例观察对象选自我院2021年2月至2021年9月门诊导诊分诊患者,按患者就诊顺序分成两组,53例接受常规护理患者为对照组,53例接受个性化护理患者为观察组,查看两组就诊时间缩短情况。结果:观察组经干预,挂号、候诊、缴费、取药、总就诊时间为(3.51±0.67)min、(4.41±1.18)min、(2.62±0.82)min、(5.63±0.81)min、(18.73±3.67)min,明显短于对照组,P

  • 标签: 门诊导诊 导诊分诊 个性化护理 就诊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 探析腹腔镜手术治疗肝脓肿患者及对拔管时间的影响。方法 于2019年10月至2021年6月期间我院接治的58名肝脓肿患者,分为常规组(28名)和治疗组(30名)。常规组行开腹手术,治疗组行腹腔镜手术。将两种方法在临床中的治疗效果予以对比,并分析。结果 治疗组患者拔除引流管时间较常规组大幅缩短。比对差异明显(P

  • 标签: 腹腔镜手术 肝脓肿 拔管时间
  • 简介:摘要:核电厂仪控系统的响应时间直接影响着核电厂仪控系统的运用效果,一旦其出现了严重的响应时间偏差问题,将会严重影响到仪控系统对核电系统与设备的控制效果,也会严重影响到核电工作的安全开展。基于此,相关的核电部门应深度分析核电厂仪控系统响应时间偏差问题,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响应时间范围,以进行对仪控系统的有效运用,保障核电厂工作的安全和高效开展。

  • 标签: 核电厂 仪控系统 响应时间 偏差分析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凝血真空采血管及标本放置温度和时间对凝血检验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7月-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健康体检者120例作为本研究观察对象,在观察对象空腹状态下采集2组标本,经离心处理后立即测定凝血四项作为即时值,并分别放在低温和室温下保存,分别放置不同时间段的的凝血四项,记录检验结果并分析。结果:与即时检验结果相比,室温以及低温保存下2h、4h的PT、APTT、TT、FIB的结果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室温以及低温保存下的8h的APTT以及TT检验结果与即时检验结果均存在明显差异,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凝血检验 标本放置温度 放置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