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伴11q异常的Burkitt样淋巴瘤(BLL-11q)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诊断的2例BLL-11q,观察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分析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2例BLL-11q患者均为男性,发病年龄22岁和15岁,Ann Arbor分期ⅠA期和ⅣA期。镜下淋巴结结构被破坏,肿瘤细胞中等大小,弥漫浸润,“星空”现象易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20、CD10、bcl-6阳性,C-MYC少量弱阳性,bcl-2、MUM1、CD3、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阴性,Ki-67阳性指数>95%,EBER阴性。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MYC基因断裂阴性,同时特征性出现11号染色体长臂异常(11q23.3位点发生扩增,伴11q24.3位点发生缺失)。其中1例标本行二代测序法检测到包括TP53、GNA13、DDX3X、PCLO、CREBBP、ERBB4、ALK在内的7个相关基因变异。2例患者依据Burkitt淋巴瘤NCCN指南进行治疗方案的选择,治疗后均获得完全缓解,无病生存期分别为31个月和17个月。结论对于MYC重排阴性的高级别Burkitt样淋巴瘤,需考虑到BLL-11q新的实体亚型。该疾病在组织形态、免疫表型及临床过程上与经典Burkitt淋巴瘤相似,但具有独特的分子遗传学特征,基因突变谱可能不同于Burkitt淋巴瘤。

  • 标签:
  • 简介:摘要脓毒症3.0的定义为宿主对感染的失控反应而引起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预后较差,是导致重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目前人们对脓毒症发病机制的认识尚不足,导致对脓毒症的治疗缺乏特异性。而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Tim)家族中的Tim-1在脓毒症炎症反应、免疫耐受和细胞凋亡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中起关键作用,并且是预测脓毒症患者预后及疗效评估中特异性相对较高的生物指标,为脓毒症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新靶点,也为脓毒症发病机制的基础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方向。现就Tim-1的发现和Tim-1的结构、分布与其免疫效应,Tim-1在脓毒症免疫抑制期、淋巴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中的可能作用,以及未来Tim-1在脓毒症中作用的研究空间进行综述,以期为脓毒症的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脓毒症 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1 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4 调节性T细胞 细胞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NanoString荧光条形码技术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分子分型中的临床应用,分析细胞起源亚型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山西省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12例及北京大学医学部8例DLBCL患者的肿瘤组织样本,采用Hans模型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GCB)型1例和非GCB型19例。在mRNA水平利用NanoString技术平台分析样本中15个Lymph2Cx分子分型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差异。通过聚类分析对20例DLBCL患者分型,并分析按此分型组间预后的差别。结果通过NanoString荧光条形码技术对20例DLBCL患者样本进行检测并进行聚类分析后分型显示,11例为类GCB样型,9例为类活化B细胞(ABC)样型;10例类GCB样型按Hans模型为非GCB型。生存分析显示,类GCB样组总生存优于类ABC样型组(P=0.019)。结论NanoString荧光条形码技术可用于DLBCL的细胞起源分型,该分子分型策略可有效预测患者预后。

  • 标签: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分子分型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低分子肝素钠联合地屈孕酮治疗先兆流产的临床药物不良反应。方法:择取90例先兆流产患者采用摸球法随机划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地屈孕酮治疗方案,给予观察组患者低分子肝素钠联合地屈孕酮治疗方案,对比分析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和母婴不良结局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以及D-D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各项指标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低分子肝素钠联合地屈孕酮 先兆流产患者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例ABO血型血清学正、反定型不符的血样标本的分子遗传学基础。方法采用试管法对此例血样进行ABO血型正、反定型,应用直接测序及单倍型测序的方法确定其基因型。结果此例样本血型血清学结果显示,其正定型为AwB型,反定型为B型;直接测序及单倍型测序最终结果显示,其中一条等位基因为O01,另一条等位基因与A101标准序列相比,存在c.297A>G、c.657C>T、c.796C>A、c.803G>C及c.930G>A碱基突变。结论经基因测序证实,此例血清学定型困难的样本基因型为O01/B(A)new型,此突变类型的B(A)型既往未见报道。

  • 标签: ABO亚型 B(A)型 血型血清学 基因测序 分子生物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制备相对分子质量1.8×104转位蛋白(TSPO)靶向分子探针2-(8-氨基-2-(4-氯苯基)咪唑[1,2-a]吡啶-3-基)-N,N-二丙基乙酰胺(CB86)-二乙撑三胺五乙酸(DTPA)-Gd,探究其在类风湿关节炎(RA)模型的MRI效果。方法通过偶联双功能螯合剂制备CB86-DTPA,再与Gd螯合获得MRI靶向造影剂CB86-DTPA-Gd,测定其细胞毒性、MR弛豫率和体外稳定性。采用弗氏佐剂建立小鼠右踝RA模型,进行生物分布研究及MRI,以右踝关节炎性反应部位及其周围正常组织作为感兴趣区(ROI)计算信噪比(SNR)。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数据。结果CB86-DTPA-Gd的MR纵向弛豫率r1为11.05 mmol·L-1·s-1。在Gd3+最大浓度(20 μmol/L)时,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和小鼠乳腺癌4T1细胞的存活率均大于90%。室温下,CB86-DTPA-Gd在人血清和磷酸盐缓冲溶液(PBS;pH=7.4)中的稳定性良好。体内生物分布研究表明,CB86-DTPA-Gd具有较好的炎性反应靶向性,注射后120 min踝关节炎性反应部位摄取仍达(2.33±0.29)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率(%ID/g)。MicroMRI结果显示,右踝关节炎性反应部位在注射CB86-DTPA-Gd和Gd-DTPA后均表现为明显强化,CB86-DTPA-Gd组SNR最高可达23.21±1.44,最大强化时间为注射后90 min,且各时间点均能被CB86-DTPA所抑制(t值:6.083~12.451,均P<0.05),而Gd-DTPA组强化时间为注射后30 min,SNR为16.12±1.24。结论CB86-DTPA-Gd显示了良好的巨噬细胞靶向性,在关节炎性反应部位有良好的摄取,有望成为一种用于外周炎性反应显像的新型MRI分子探针。

  • 标签: 膜转运蛋白质类 咪唑类 吡啶类 99m锝五乙酸盐 镓放射性同位素 关节炎,类风湿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探讨四逆散从缓解消化道症状及精神神经症状方面综合干预肠易激综合征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检索TCMSP数据库获取四逆散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其靶点,GeneCards数据库及疗效药靶数据库(TTD)获取肠易激综合征的靶基因,利用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并筛选出核心基因,基于CB-Dock在线对接工具进行核心靶点-药物成分的分子对接验证,运用DAVID和Metascape数据库分别进行GO和KEGG通路分析。结果共获得四逆散活性成分112个及作用靶点204个,肠易激综合征相关靶基因2 805个,中药-疾病交集靶点152个,主要涉及IL-17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多巴胺能突触通路、血清素突触通路和钙信号通路。结论四逆散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调节神经内分泌通路、调节免疫平衡、改善肠道轻度炎症和修复肠道屏障从而干预肠易激综合征。

  • 标签: 四逆散 肠易激综合征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模拟 药理作用分子作用机制(中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对妊娠及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症危险因素进行了研究,之后又对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症应用低分子肝素的临床效果进行了探讨。方法:样本数据选取了在我院就诊的210例产妇作为研究的试验对象,所有产妇的年龄均在20岁-45岁之间,之后对比不同年龄阶段、生产方式以及妊娠情况对于发生VTE的情况差异,同时探讨剖宫产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与发生VTE的关系。结果:不同年龄的产妇发生VTE的情况对比,结果发现年龄在40岁左右的产妇易发VTE,其次是30岁左右,最后才是20岁左右,组间数据存在明显差异(P<0.05),同时,不同生产方式的产妇发生VTE的情况对比,结果发现自然顺产的产妇发生VTE的概率要明显低于剖宫产的产妇(P<0.05),而不同妊娠的产妇发生VTE的情况对比,结果发现首次妊娠的产妇发生VTE的概率要明显低于经产妇(P<0.05);低分子肝素应用后对剖宫产产妇发生VTE的影响情况对比,应用低分子肝素的研究组发生VTE的概率要明显低于没有应用低分子肝素的参照组(P<0.05)。结论:妊娠及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症常见危险因素有高龄、剖宫产以及妊娠多次,而在术后为了预防产后产妇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可采用低分子肝素,其在临床上具有显著的预防效果,且值得临床借鉴与推广。

  • 标签: 妊娠 产褥期 静脉血栓栓塞症 危险因素 低分子肝素
  • 简介:摘要:三聚氰胺作为一种化工原料常被添加到塑料、纤维和胶水中以提高产品性能。但近年来,有人将其非法添加于乳制品中以提高表观蛋白质含量.这是因为三聚氰胺分子中含氮量高达66%,然而,三聚氰胺可对人体带来严重的危害导致生殖及泌尿系统的损害,甚至可诱发膀胱癌。因此研究快捷、灵敏的乳制品中三聚氰胺检测方法,具有重要的食品卫生学意义.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技术,方法简单、灵敏、特异性好,日益受到分析工作者的关注。

  • 标签: 三聚氰胺分子印迹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 制备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老年肾病综合征患者实施低分子肝素与卡托普利联合治疗的作用评价及TC、TG水平影响。方法:对62例本医院实施治疗的老年肾病综合征予以项目研究,信息采集数量为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以奇偶法为分组方案,对照组(n=31常规治疗)、观察组(n=31低分子肝素与卡托普利联合治疗),统计及对比组间治疗前后临床指标。结果:老年肾病综合征患者治疗前临床指标无组间统计学差异性(P>0.05)。观察组的老年肾病综合征患者对比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血肌酐、尿素氮、TC、TG、血浆纤维蛋白统计指标较低,具备组间统计学差异性(P

  • 标签: 老年患者 肾病综合征 低分子肝素 卡托普利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硝酸甘油联用缬沙坦,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冠心病心衰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本院纳入的70例冠心病心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参照组(硝酸甘油)和观察组(硝酸甘油+缬沙坦+低分子肝素),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6%,参照组为20.00%,且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参照组(P

  • 标签: 硝酸甘油联用缬沙坦 低分子肝素钠 冠心病心衰
  • 简介:【摘要】目的:综合分析低分子肝素钠预防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本次研究的患者为:彭州市人民医院产科剖宫产患者,共86例;病例的选取时间为2019年4月-2020年3月,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方法,43例)和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方法,43例)。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以及术前术后临床有关指标(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结果:术前,两组临床有关指标(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比较没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两组纤维蛋白原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比较没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钠预防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高。

  • 标签: 低分子肝素钠 剖宫产 深静脉血栓形成 临床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低分子肝素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心肌梗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94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进行临床路径护理。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心功能。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护理满意度、疾病知识评分更高,卧床及住院时间更短,住院费用更少(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心功能评分更高(P<0.05)。 结论 对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效果理想,应广泛应用。

  • 标签: 临床护理路径 低分子肝素 氯吡格雷 心肌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广州市手足口病的病原谱,对柯萨奇病毒A6 (coxsackievirus A6, CV-A6)型肠道病毒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方法采用逆转录荧光定量PCR法对2017年5月至2019年12月各哨点医院及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送的手足口样本进行EV-A71、CV-A16、CV-A6及总肠道病毒检测。挑选CV-A6阳性代表样本进行病毒培养,对病毒培养阳性的样本进行VP1区扩增并测序,采用Mega5.0及SeqMen对测序序列进行分析。结果共检测肠道病毒阳性标本7 578份,其中EV-A71 320份、CV-A16 1 481份、CV-A6 3 171份,其它肠道病毒2 606份。CV-A6引起的手足口病例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男女发病比为1.56∶1,在每年的5~7月份及9~11月份有两个发病高峰。80份CV-A6阳性标本分离出病毒并完成VP1区基因测序。CV-A6毒株VP1区核苷酸同源性为93%~100%,氨基酸同源性为98%~100%;与CV-A6原型株Gdula VP1区核苷酸同源性为79%~81%,氨基酸同源性为95%~97%;与D3亚型代表株之间VP1区核苷酸同源性为92%~98%,氨基酸同源性为98%~100%。系统进化树显示所有CV-A6属于D3基因亚型,在系统进化树上呈多个分支分布。结论CV-A6是引起广州市手足口病的主要肠道病毒,其基因型为D3亚型。密切监测CV-A6分子特征及手足口病病原谱变化可以为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手足口病 柯萨奇病毒A6 系统进化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人IDH野生型(isocitrate dehydrogenase wildtype)弥漫性胶质瘤的临床病理学和分子遗传学特征及其预后意义。方法收集2016—2020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共87例成人IDH野生型弥漫性胶质瘤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并利用直接测序及二代测序检测其相关分子遗传学特征,同时分析与预后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87例IDH野生型弥漫性胶质瘤中,男性53例,女性34例;年龄19~78岁(平均年龄53岁)。组织学诊断包括弥漫性星形细胞瘤6例(6.9%)、间变性星形细胞瘤16例(18.4%)、间变性少突星形细胞瘤1例(1.1%)、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1例(1.1%)、胶质母细胞瘤63例(72.4%)。IDH野生型胶质瘤中TERT启动子突变60例(69.0%)、MGMT启动子甲基化43例(49.4%)、EGFR基因变异38例(43.7%)、PTEN基因变异35例(40.2%)及TP53突变32例(36.8%),是常见的分子遗传学改变;同时检测到17例(19.5%)存在PDGFRA变异,15例(17.2%)存在CDK4扩增及11例(12.6%)存在MDM2扩增等。IDH野生型弥漫性胶质瘤中,TERT启动子、EGFR、PTEN、TP53、PDGFRA、CDK4、MDM2等基因变异常同时共存,并与各基因野生型之间总生存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WHOⅡ/Ⅲ级胶质瘤中存在上述基因变异者预后较差,与胶质母细胞瘤患者总生存期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RT启动子、EGFR、PTEN、TP53、PDGFRA、CDK4及MDM2等基因变异是成人IDH野生型胶质瘤中常见的分子遗传学改变,IDH野生型WHOⅡ/Ⅲ级胶质瘤中存在上述基因变异提示预后不良。建议对IDH野生型胶质瘤行上述基因检测,以进一步整合诊断并为临床提供预后相关的分子遗传学因素。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高通量核苷酸测序 成年人 DNA突变分析
  • 简介:摘要肺动脉高压(PAH)是影响CTD预后并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CTD相关PAH(CTD-PAH)的治疗尚无统一的临床指导策略。尽管PAH靶向药物治疗可能短期减轻CTD-PAH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但是很难改善患者长期预后,生物制剂通过抑制免疫相关炎症因子可能成为CTD-PAH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是目前相关研究报道不一。这篇综述强调了治疗CTD-PAH患者时所面临的挑战,并总结了现有的生物制剂治疗CTD-PAH的证据及治疗过程中的可能存在的风险。

  • 标签: 结缔组织疾病 高血压,肺性 生物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烧伤患者感染肺炎克雷伯菌后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分子机制。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浙江省台州市中心医院的感染肺炎克雷伯菌的烧伤患者,并分离10株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肺炎克雷伯菌(CR-KP),然后分析CR-KP的耐药程度,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常见的耐药基因,并通过质粒接合试验验证耐药基因的存在,同时分析膜孔OmpK36蛋白的表达量。结果10株菌种均呈现了不同程度的耐药现象。PCR的结果显示全部耐药菌携带NDM基因,4株携带KPC基因,此外,仅有少部分的耐药菌携带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和AmpC基因。质粒接合试验显示大部分接合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存在耐药,免疫蛋白印迹结果提示接合菌的膜孔OmpK36蛋白表达量减少。结论烧伤患者感染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是质粒介导的NDM基因插入以及膜孔OmpK36蛋白表达量减少。

  • 标签: 烧伤 克雷伯菌,肺炎 抗药性,细菌 药理作用分子作用机制
  • 作者: 李豫皖 吴桐 刘子铭 闫文强 张骏 林苗远 唐亚平 王健全 胡宁 敖英芳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1-07
  • 出处:《中华创伤杂志》 2021年第10期
  • 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运动医学关节伤病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191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关节外科 400016,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运动医学关节伤病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191,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关节外科 400016,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 563000,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口腔科 400042
  • 简介:摘要骨折、骨肿瘤、感染等原因造成的骨缺损是临床中的治疗难点,同时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随着对骨缺损治疗研究的不断深入,构建组织工程骨在治疗骨缺损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由于骨形成与血管生成具有空间和时间上的连锁性,血管不仅为骨形成提供必要的营养矿物盐、生长因子、激素等,同时可介导成骨细胞、破骨细胞、骨细胞、骨骼自主神经及内皮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因此,笔者对成骨分化与血管生成的耦联机制、血管及相关信号通路与成骨分化、与成骨分化相关的血管生成相关分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性综述,为临床治疗创伤性骨缺损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骨生成 血管重塑 信号传导 骨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