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各级医疗机构在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的同时,还需提供优质安全的常规医疗服务。笔者旨在通过严格患者分类管理以及围期标准预防,为需行外科治疗的患者,尤其是需行急诊外科治疗的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医疗服务,减少院内感染,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贡献一份力量。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外科手术 围术期 标准预防 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球囊扩张式支架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8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发病后24 h内接受急诊血管内再通并同期行球囊扩张式支架成形治疗的动脉粥样硬化性椎基底动脉急性闭塞的16例患者资料。观察术后血管内治疗的开通率、操作相关并发症、围手术期症状性出血、术后1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善情况和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16例患者中,4例行直接球囊扩张式支架成形治疗,12例行补救性球囊扩张式支架植入治疗,技术成功率100%。球囊扩张式支架植入基底动脉(BA)4例,椎动脉颅内段8例,椎动脉起始部4例。15例患者获得完全或部分再通(脑梗死溶栓分级2b、3级),动脉穿刺至再通时间为79.0(72.3,109.3)min。1例患者中出现栓子远端逃逸。2例术后48 h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8例患者术后1周NIHSS评分较入院改善≥4分。9例预后良好(术后3个月mRS评分0~3分),4例死亡。结论对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选择性急诊行球囊扩张式支架成形治疗是可行且安全的。

  • 标签: 椎动脉 基底动脉 卒中 缺血 动脉粥样硬化 支架 血管成形术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机械碎栓、支架取栓联合动脉注射尿激酶治疗急性脑血管闭塞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 90例于 2019年 1月 -2020年 2月在我院治疗急性脑血管闭塞的患者展开研究,将其分为三组,即 A组(运用微导丝以及微导管机械碎栓结合尿激酶法进行治疗)、 B组(运用 Solitarie AB支架结合尿激酶法进行治疗)、 C组(运用微导丝、微导管机械碎栓与 Solitaire AB支架结合尿激酶法进行治疗),比较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比三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ABC三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均已超过 85%, C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更佳, C组总有效率为 93.33%,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治疗急性脑血管闭塞患者采用微导丝、微导丝机械性碎栓或 Solitaire AB支架动脉内注射尿激酶相结合的治疗措施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佳,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机械碎栓 支架取栓 动脉注射尿激酶 急性脑血管闭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LVIS支架在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4年8月至2019年8月采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32例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后情况。结果32例患者均成功进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即刻栓塞结果:Raymond分级Ⅰ级30例(93.8%),Ⅱ级2例(6.2%);31例患者支架完全展开,1例患者支架展开不良。术后6~12个月,28例患者行DSA随访,其中Raymond分级Ⅰ级27例(96.4%)、Ⅱ级1例(3.6%)。临床随访32例,无再出血、致死、致残病例,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分28例,mRs评分1~2分4例。随访期间32例患者均未出现脑卒中相关事件。结论应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方法安全、有效,但需长期、大量样本病例的随访观察。

  • 标签: 颅内微小动脉瘤 破裂 LVIS支架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静脉溶栓桥接TREVO支架取栓治疗颈动脉T型闭塞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许昌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1例颈内动脉T型闭塞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单纯静脉溶栓组,29例)和观察组(静脉溶栓桥接TREVO支架取栓组,22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管再通率、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情况及颅内出血率。结果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出院NIHSS评分为(9.50±2.18)分,低于对照组的(11.14±3.07)分,P<0.05。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90.9%(20/22),90 d mRS评分低分者(0~2分)占36.4%(8/22),均高于对照组的20.7%(6/29)和10.3%(3/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颅内出血率(10.3%,3/29)与观察组(36.4%,8/22)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溶栓桥接支架取栓治疗颈动脉T型闭塞脑梗死患者安全有效。

  • 标签: 静脉溶栓 静脉溶栓桥接TREVO支架取栓 脑梗死 颈内动脉T型闭塞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经皮股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DSA期使用循证护理的效果。方法:从我院选取2017年3月到2018年3月期间接受经皮股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DSA患者74例为对象,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接受一般护理,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对比护理结果。结果: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护理效果 并发症率 护理措施
  • 简介:  【摘要】 目的:探讨零缺陷护理模式用于心脏支架植入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照分析本院 124例患者在不同护理方式下的临床效果和随访评价情况,为心脏支架植入的护理提供临床参考。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 100%,对照组为 77.41%,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在自我护理能力方面,观察组患者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护理技能、自我责任感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P<0.05);在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和健康行为方面,观察组饮食控制、戒烟戒酒、血脂值达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P<0.05);在并发症方面,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8.06%,对照组为 30.64%,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在 1个月内再入院率方面,观察组 4例患者 1个月内再次入院,其中 1例再次行手术治疗,再入院率为 6.45%。对照组 5例患者 1个月内再次入院,其中 1例患者再行手术治疗,再入院率为 8.06%。两组 1个月内再入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零缺陷护理模式能有效保证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识、自我护理能力和自我责任意识,在随访方面,患者能有效地进行相应检查及自我护理,减少再发率,应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 标签:    心脏支架植入术 零缺陷护理模式 随访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经皮腔内支架植入(PTS)治疗中心静脉狭窄(CV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9例中心静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影像学证实并接受PTS治疗。出院后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定期接受随访,分析其影像学检查、治疗效果、并发症及再次干预等。结果29例患者实施PTS治疗共计36例/次,技术成功率约97.2%,临床有效率约94.4%;植入支架共计48枚,其中裸支架36枚,覆膜支架12枚;所有患者均未见明显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3~38个月,10例/次患者于术后出现再狭窄并行再次手术干预;其中,裸支架PTS术后再狭窄率(45.8%)显著高于覆膜支架(10.0%) (χ2=3.852,P=0.046)。合并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经自体动静脉瘘行血液透析患者PTS术后再狭窄率(57.1%)显著高于非CRF患者(19.0%) (χ2=5.256,P= 0.022)。相比于术后接受规律抗凝治疗的患者,未接受规律抗凝患者术后支架再狭窄率较高(26.67% vs 100%,χ2= 8.311,P=0.004)。结论CVS患者接受PTS治疗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采用覆膜支架术后再狭窄率较低;但合并CRF接受血液透析患者PTS术后再狭窄率较高;PTS术后接受规律抗凝亦很重要。

  • 标签: 中心静脉狭窄 经皮腔内支架植入术 再狭窄 抗凝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性胸主动脉夹层钬激光原位开窗期综合干预的作用效果。方法纳入从2011年2月至2019年2月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拟行钬激光原位开窗的82例急性胸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研究。将所有纳入对象以随机抽签法分为综合组及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干预,综合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围期综合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心理状态变化、满意度、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变化及术后并发症控制效果。结果干预后综合组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改善情况、满意度、生活质量评定量表(SF-36)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急性胸主动脉夹层钬激光原位开窗期综合干预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同时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胸主动脉夹层 钬激光原位开窗术 综合干预 生活质量
  • 简介: 【摘 要】 目的:分析腹主动脉球囊阻断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中的运用情况。方法:将在本院进行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的 88例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44例,观察组产妇进行腹主动脉球囊阻断,对照组产妇未进行腹主动脉球囊阻断,对比两组产妇的妊娠结局。结果:观察组产妇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子宫切除率低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腹主动脉球囊阻断运用于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中能够降低中出血量,保证产妇的子宫健康,很好的保障了母婴安全,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关键词】 腹主动脉球囊阻断;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产妇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of abdominal aortic balloon occlusion in cesarean section of placenta previa. Methods: 88 cases of cesarean section of dangerous placenta previa in our hospital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44 cases in each group. Results: the amount of bleeding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ess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rate of hysterectomy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average length of stay was shor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abdominal aortic balloon block in the cesarean section of the dangerous placenta previa can reduce the amount of bleeding during the operation, ensure the health of the uterus of the parturient, guarantee the safety of the mother and the baby, and the clinical effect is good.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肺动脉球囊扩张成形(BPA)治疗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2月至2019年4月在北京朝阳医院进行过至少1次BPA治疗并行肺动脉压力测定,已充分抗凝治疗3个月,不能手术的CTEPH患者38例,其中男12例,女26例,中位年龄58.5(52.5,66.0)岁。采集患者基线资料及每次BPA前的WHO功能分级、6 min步行距离、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血管阻力(PVR)、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及超声心动图等指标。结果38例患者共进行95次BPA治疗。行BPA前mPAP为50(43,56)mmHg(1 mmHg=0.133 kPa),行至少1次BPA后mPAP为41(32,50)mmHg(P<0.001)。17例患者完成3~5次BPA,mPAP由50(42,55)降至34(28,49)mmHg(P<0.01)。15例患者的PVR从852(583,1140)dyn·s·cm-5降至496(406,802) dyn·s·cm-5(P<0.01)。BPA前WHO功能分级Ⅰ/Ⅱ级患者13例,Ⅲ/Ⅳ级患者25例,BPA治疗后WHO功能分级Ⅰ/Ⅱ级患者29例,Ⅲ/Ⅳ级患者9例(P<0.001)。BPA后6 min步行距离从360(290,442)m增加至449(376,505)m(P<0.05)。肺灌注Meyer评分从0.54(0.53,0.58)降至0.50(0.44,0.58,P<0.001)。21例患者的NT-proBNP从1 285(606,2 794)ng/L降至472(148,745)ng/L(P<0.05)。右心室基底内径由术前的54(41,54)mm降至42(34,49)mm(P<0.001)。6例次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3%(6/95)。结论对于不能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的CTEPH患者,BPA可有效降低肺动脉压力及肺血管阻力,改善肺灌注及右心功能,且安全性高,是CTEPH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肺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 治疗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对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经济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这样的特殊形势下,如何应对主动脉急症患者成为一个严峻的挑战。快速诊断患者是否合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安全有效地转运患者、实施合并肺炎患者的介入手术、保护血管外科医疗团队,以及对患者的术后管理和随访等,都成为血管外科医师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最新的国家政策、文献报道和个人所在单位支援武汉的防控经验,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简要阐述,希望引发全国血管外科医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如何实施血管外科危重急症乃至常规血管疾病诊疗的思考,共同应对疫情,并在最大程度上将疫情的损害降至最低。

  • 标签: 冠状病毒感染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冠状病毒感染疾病-19 主动脉急症 血管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颈动脉内膜剥脱(CEA)的病例数据,获得围手术期脑血管事件的特点和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天坛医院2012年1月至2015年4月所做的209例CEA手术患者的资料,分析患者临床特征和围手术期脑血管事件的特点,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χ2检验并计算其优势比(OR)。结果男性多于女性患者(177∶32),脑梗死是最多的临床表现(68.42%),高血压是最多的合并症(68.42%)。围手术期出现高灌注者9例、卒中5例,其中脑出血3例。高灌注患者合并高脂血症比例高(8/9),脑出血患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比例高(2/3),单因素分析显示:高脂血症是围手术期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OR=3.861,P=0.029),合并高脂血症是围手术期高灌注的危险因素(OR=17.397,P=0.001)、患者存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围手术期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OR=33.333,P=0.007),也是围手术期脑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OR=101.000,P=0.002),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是围手术期脑出血的危险因素(OR=51.000,P=0.043)。结论CEA围手术期高灌注是出现最多的脑血管事件,脑出血是最严重的脑血管事件,高脂血症增加了患者围手术期高灌注风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有更高的围手术期脑出血风险。

  • 标签: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围手术期 脑血管事件
  • 作者: 黄乾海 刘前进 张华坤 马露 程兆云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国实用医刊》 2020年第05期
  • 机构:河南大学人民医院 河南省人民医院心外科,郑州 450003,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 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心外科,郑州 451464,河南大学人民医院 河南省人民医院心外科,郑州 450003;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 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心外科,郑州 451464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期脑卒中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24例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患者,均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未同期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或颈动脉支架植入。根据术前颈动脉彩超结果将纳入患者分为轻度狭窄组(单侧或双侧颈动脉狭窄<50%,97例)和中、重度狭窄组(单侧或双侧颈动脉狭窄≥50%,27例)。比较两组围期脑卒中发生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患者围期新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狭窄组围期脑卒中发生率(18.5%,5/27)高于轻度狭窄组(3.01%,3/97),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期发生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单侧或双侧颈动脉严重狭窄病变可增加冠心病围期脑卒中发生风险。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同时应根据适应证积极行颈动脉血运重建,以降低围期脑卒中发生率。

  • 标签: 冠心病 颈动脉狭窄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并发症 脑卒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颈动脉支架介入疗法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择 2016年 9月 ~2019年 9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100例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 50例、观察组 50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及护理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采取颈动脉支架介入治疗,并予以相应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不良症状,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满意度及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 颈动脉支架介入疗法治疗 治疗效果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在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治疗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43例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用改良Raymond分级标准评价术后即刻的栓塞结果以及术后6个月第1次的动脉瘤随访闭塞程度;采用改良Rankin评分(mRs)评估患者预后疗效情况。结果43例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动脉瘤共47枚,其中2例(4.6%)患者为多发动脉瘤,均成功栓塞。43例动脉瘤患者中1例(2.3%)出现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4.6%)中出现支架内急性血栓;术后即刻闭塞情况:Ⅰ级栓塞35例(81.4%),Ⅱ级6例(13.9%),Ⅲ级2例(4.7%);术后6个月随访结果:Ⅰ级栓塞40例(93.0%),Ⅱ级2例(7.0%),1例(2.3%)复发,后期予再栓塞治疗;术后1年mRs评分为0~2分有41例(95.3%)。结论LVIS支架辅助下栓塞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长期疗效仍需要进一步验证。

  • 标签: 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 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支架 支架辅助弹簧圈介入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新型导流支架治疗复杂腹主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机制,比较多层密网支架(streamliner multilayer flow modulator,SMFM)与新型导流支架对复杂腹主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临床采集的复杂腹主动脉瘤增强CT图像数据导入后处理软件Mimics中进行数据处理和三维重构。分别进行SMFM及新型导流支架数值建模,再导入动脉瘤数值模型,使用ICEM软件(Ansys ICEM CFD v15.0)进行网格划分后导入有限元分析软件Fluent 16.0中进行血流动力学分析。结果两种支架均可以改变瘤腔内血液流态、稳定血流,在降低瘤腔内血流速度、瘤壁压力及剪切力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维持分支动脉血流通畅;与SMFM相比,新型导流支架可以更为显著的降低瘤腔内血流速度、瘤壁压力及剪切力,同时可以加快分支动脉血流速度。结论新型导流支架可以显著降低复杂腹主动脉瘤内血流速度、瘤壁压力及剪切力,同时可以加快分支动脉血流速度从而利于维持分支动脉通畅。

  • 标签: 主动脉瘤 计算流体动力学 多层密网支架 新型导流支架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症患者多伴有呼吸衰竭,呼吸支持治疗至关重要。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可以快速改善缺氧状态,是危重症患者出现呼吸衰竭时的重要治疗手段,而气管切开适用于需长期治疗的患者,可提供有创呼吸支持通道、吸除下呼吸道分泌物、减少长期插管的并发症等。本文报告1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症患者行气管切开的经过和体会,并就手术适应证和时机、中防护措施、麻醉选择及手术要点等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手锥穿刺预制钉道与传统经验置钉在颈椎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0年1月— 2017年8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35例新鲜齿状突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10例;年龄19~55岁,平均36.9岁。术前齿状突骨折Anderson-D'Alonzo分型:ⅡA型15例、ⅡB型20例。16例采用手锥穿刺预制钉道引导置入导针颈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A组),19例采用传统经验置钉颈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B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中透视时间、一次性导针置入成功率、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情况、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同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3~20个月[(16.8±1.5)个月]。两组手术时间[A组(73.5±12.9)min,B组(82.6±13.6)min]、中透视时间[A组(3.1±0.6)min,B组(7.0±0.9)min]、一次性导针置入成功率[A组94%,B组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出血量[A组(129.4±40.6)ml,B组(135.8±38.4)ml]、骨折愈合率[A组94%,B组95%]、术后末次随访ASIA分级[A组C级1例,D级3例,E级12例;B组C级2例,D级2例,E级15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者顺利完成手术,且无脑脊液漏、神经血管损伤、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与传统经验置钉比较,手锥穿刺预制钉道引导置入导针应用于颈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具有减少手术时间、中透视时间和提高一次性置钉成功率的优点,同时对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情况等并无影响。

  • 标签: 枢椎 骨折固定术,内 预置钉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颞浅动脉-颞前动脉搭桥联合脑-硬膜-肌肉血管融合治疗烟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潍坊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采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联合脑-硬膜-肌肉血管融合治疗烟雾病患者42例,其中搭桥受体血管为角回动脉者12例(颞浅动脉-角回动脉搭桥组),搭桥受体血管为颞前动脉者30例(颞浅动脉-颞前动脉搭桥组)。回顾性收集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比较其临床疗效、安全性的差异。结果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189.16±21.23) min vs. (179.46±16.95)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2组患者复查颅脑CT血管成像示吻合血管均通畅。颞浅动脉-颞前动脉搭桥组发生区脑梗死2例,颞浅动脉-角回动脉搭桥组发生区脑梗死1例,2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1 d比较,术后1个月2组患者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均明显降低,且颞浅动脉-颞前动脉搭桥组患者的mRS评分[(0.13±0.115)分]明显低于颞浅动脉-角回动脉搭桥组[(0.42±0.25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颞浅动脉-颞前动脉搭桥联合脑-硬膜-肌肉血管融合治疗烟雾病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

  • 标签: 烟雾病 颞浅动脉-颞前动脉搭桥 颞浅动脉-角回动脉搭桥 脑-硬膜-肌肉血管融合术 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