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女性主义起源于18世纪末期的法国,随后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成为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通常来讲,西方现代女性主义的发展共有三次浪潮,其中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美国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对美国乃至世界的社会和文化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电影是大众传媒中的一股强劲力量,在反映社会与文化的同时影响着二者的形态与发展。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美国同时期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推动了女性主义电影的出现与进展,促进了女性的自我发展与进步以及女性地位的提升。本文运用例证分析、对比分析及历史分析的方法,通过探究与分析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在美国同时期电影中的相应表现,试图从女性主义与电影的视角更好地了解美国文化的历史与演进。

  • 标签: 女性主义 第二次浪潮 美国电影 美国文化
  • 简介:"双性同体"理论由伍尔夫于20世纪引入文学领域,是西方女性主义的重要理论之一,而女性主义者追求的理想人格特质"双性气质",逐渐成为男女两性人格全面自由发展的理想状态。萨克雷小说《名利场》中的利蓓加和德莱赛小说《嘉莉妹妹》中的嘉莉都是具有"双性气质"性别魅力以及拥有男性戾气的勇敢女性。本文试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探析利蓓加和嘉莉的"双性气质",以此展现她们作为颠覆传统女性形象的女冒险家的性别魅力。

  • 标签: 双性气质 女性主义 《名利场》 《嘉莉妹妹》
  • 简介:密尔是早期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其思想深受妻子泰勒及其父亲詹姆斯·穆勒的影响。密尔从自由的观念出发,分析了女性屈从地位形成的原因,要求从天性和具体行为上解放女性,给予女性充分的职业资格、选举权等多方面的权利,反对对女性进行不合理的束缚。密尔的自由主义思想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历史中女性自由缺失的根本意涵,也促使我们去反思历史中女性的声音究竟应该如何被解读、女性的著作是否完全代表女性的声音等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对今天的明清妇女史研究可以提供诸多启示。

  • 标签: 密尔 女性主义 明清 妇女史
  • 简介:生态女性主义作为西方生态主义女性主义的结合体,兼顾了生态与女性两个关键词,但其创设的实现并非两者相加或混合,而是对西方主流价值体系进行全面批判,特别是对于父权制文化对女性、生态、政治、心理影响的深刻解析极具创造性。生态女性主义传播到中国后,很多女性研究和生态学研究领域的学者给予充分的关注和评析。在中国学者看来,生态女性主义给我们提供了关于生态问题和女性问题及其他社会问题一种新的视角,但在历史观和方法论上也有不足之处,总体上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积极的启示。生态女性主义者自称他们的思想体系是未缝合的,即是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因此其对于我们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也是随着中国生态实践的渐次推进而深化和呈现不同的内容。

  • 标签: 生态女性主义 中国 生态文明 启示
  • 简介:摘要《一个小时的故事》与《觉醒》作为凯特肖邦的两部代表作,体现了凯特肖邦女性主义写作意识的发展之路。本文从《一个小时的故事》女主人公露易丝与《觉醒》女主人公艾德娜的对比出发,从自我认知、家庭关系、自我实现的差异对凯特肖邦女性主义写作意识的发展进行探讨,并从家庭背景、女权运动、个人经历三个角度进一步分析了凯特肖邦女性主义意识发展原因。最后,本文探讨了凯特肖邦作品的文学意义及现实意义。

  • 标签: 凯特肖邦 《一个小时的故事》 《觉醒》 女性主义
  • 简介: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作为一种文化介入的武器,在参与之初就带着明确的性别意识,希望以翻译来介入当时的文化活动以至社会活动,最终达到妇女解放的目的。其中一个基本的观点就是否定"绝对的、单一的权威以及权力中心"的存在,否定传统观念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这一理论在传统学界普遍被认为是偏激和主观的。张玲的译作小说集《牧师情史》挖掘了多位"消失"的女性作家,通过前言和脚注彰显译者的性别身份,并采用"合作"的翻译策略来摹拟原作者的风格。这体现了中国女性译者凸显自己女性意识及女性主义观念的一种思路,她们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翻译中遵循"信、达、雅"的信条。首先选择那些意识形态上友好的文本,即本身是女作家创作的,表现女性情感、经历和意识的作品,体现出身份上的认同;其次,就是在翻译中采取各种策略,使得源文本中的女性意识能够恰到好处地用中文表现出来,而不失原有的含蓄蕴藉。

  • 标签: 张玲 翻译 女性主义 牧师情史
  • 简介:《玛拉和丹恩历险记》是多丽丝·莱辛晚期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姐姐玛拉的形象是有悖于传统男权制度的女性形象。本文站在女性主义立场解读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如何对男权社会进行反抗,从而体会莱辛的创作思想和带给人们的启发。一、女性主义简介女性主义是随着西方的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而产生的,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随着西方第二次女权运动的高涨,广大女性开始独立地思考自己的人生并为自己争取教育、就业、政治.

  • 标签: 女性意识 新女性 女性主义 《玛拉和丹恩历险记》
  • 简介:女性主义教学法是基于女性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上的女性主义教学理念和价值追求。其包舍的三个概念:赋权、群体、领导力,宣导和实践平等、参与、互动、合作、赋权的学习关系和积极主动的创新思维.为恩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注入了新鲜的思想理念和改革力量。该文尝试遵循女性主义教学法三个概念的发展脉络,试图分析其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以期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发展。

  • 标签: 女性主义教学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
  • 简介:生态女性主义实践是一场超越了传统女性主义纯粹限于女性自身权利追逐的狭隘性、批判父权制下的所有不平等现象的平民政治运动。生态女性主义作为伞状术语,并不过分强调女性视角的优势,它的包容性、开放性,这种广阔的胸襟,掀起了一场生态主义的平民政治运动,对于今天的环境运动具有独特的深意。

  • 标签: 生态女性主义 政治运动
  • 简介:14、15世纪之交的法国女作家克里斯蒂·德·皮桑正在受到西方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除了抒写自身孤寂凄苦的情怀,她的诗歌和散文一再陈述的主题是政治、道德、宗教和女权主义,而这又是与她深切的人生体验紧密相关的。她为女性的不平等地位呐喊抗争,被视为西方第一位女权主义者。

  • 标签: 皮桑 女性主义文学 其人其作
  • 简介:艾丽斯·沃克作为一名黑人女作家,我们可以看到,她的作品处处透露着一种对于现实的体察和陈述,并且充满着对于黑人权利的诉求。在她的作品中,几乎所有的人物都带着社会和历史主义的色彩,与当时美国的一些民权运动、黑人运动相结合,表达出作者对于和谐、美好、平等社会的向往,本文通过对其作品的剖析,了解沃克所要表达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以及她所向往的人类的和谐殿堂。

  • 标签: 生态女性主义 作品 沃克 和谐 黑人女作家 女性主义思想
  • 简介:所罗门的神秘飞行既是超越又是逃避,因为可将其解读为一种父亲的失责和遗弃行为。会飞的非洲人传说中的原型瑞娜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英勇的一跃将谁遗弃和伤害。基于瑞娜的追问,本文探讨了父权制如何“扼杀”了主人公奶娃,而女性力量又如何塑造了奶娃的自我追寻及重生,以期揭示小说对父权制的质疑。

  • 标签: 所罗门之歌 父权制 女性力量 重生
  • 简介:作为西方著名的思想家,皮埃尔·布尔迪厄在其晚年著作《男性统治》一书中,从社会正义的角度出发,运用其资本、场域、习性等理论工具,对男性统治的历史进行了全面溯源。该书通过对男女两性生物学特征“客观化”过程的追溯,以及从经济学上对“象征暴力”资本对女性社会地位的形塑,努力揭示男女不平等的根源。布尔迪厄的《男性统治》对解决女性主义理论困境,探索当代女性主义出路提供了很好的思想启示和理论工具。

  • 标签: 布尔迪厄 女性主义 《男性统治》
  • 简介:后殖民女性主义将性别的视角渗入民族议题的讨论中,使我们能够在民族、国家、阶级和性别的动态关系中讨论关于第三世界女性的问题,这是一种有益的理论跨界,并使我们对国/族主义的某些论述保持清晰的批判,其讨论共分为三个方面:公私话语的设置导致了女性身份的暧昧不明;置身于性别利益之上的国/族话语对女性的暴力;为抵抗西方殖民或争夺对女性的控制而提倡某种落后的传统等等.

  • 标签: 后殖民女性主义 性别 民族 传统文化 公私话语
  • 简介:本文以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为视角,以《红楼梦》为个案,以霍克斯及闵福德的译本为切入点,选取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史湘云这四位典型的人物进行以点带面的典型性研究,探讨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人物形象的再现产生的深刻影响。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的过程中将中西文化相融合,以目的语国家的语言表达方式诠释原文的一些语句。霍克斯的《红楼梦》译本从女性主义翻译角度来解读曹雪芹的《红楼梦》,挖掘和探究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贴切地再现了原文中女性的特点。

  • 标签: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女性形象 《红楼梦》翻译 霍克斯译本
  • 简介: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建立在对西方女性主义横向移植的基础上的,但它对西方女性主义的理论框架、思想资源、话语模式的借鉴,并非囫囵吞枣地全盘"拿来",而是依据着中国批评者自己的本土经验有所辨析、有所选择地接受;它的精神品质、理论形态具有鲜明的西方后现代主义色彩,但它关注的问题和思考的方式又带有强烈的本土性.它始终立足于本土历史文化经验和语境,以中国文学和文化为研究对象,审视和批判中国既存的性别文化秩序.可以说西方女性主义批评已被有效地植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话语体系之中,成为一种新批评方法和潮流.

  • 标签: 当代女性文学 西方女性主义批评 本土化 主体性 大众文化
  • 简介:从'支配—解放'的话语谱系来看,生态女性主义着重从社会文化层面考察支配的成因,认为自然支配和性别支配的根源在于父权制,主张重构女性与自然的联系,通过消除父权制来达成女性和自然共同解放之目的。与生态女性主义的文化批判论不同,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浪漫主义。马克思主义基于社会实践基础建构起自然和女性的现实联系,认为自然支配和性别支配的根源在于私有制,主张通过消灭私有制,进而实现自然和女性的双重解放。

  • 标签: 生态女性主义 自然支配 性别支配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 简介:女性主义经济学①是20世纪90年代崛起的一个新兴经济学流派,是在20世纪60至70年代女权运动的“第二次浪潮”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女性主义经济学运用独特的社会性别分析方法,从一开始就对居于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提出了质疑和批判,指出了妇女作为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的主体和客体缺憾问题,即主流经济学界缺乏妇女作为经济学研究的主体,同时新古典经济学也排斥妇女及其活动作为经济学研究的客体。妇女作为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的主体和客体缺憾问题对于正确理解新古典经济学以偏概全的知识内容、男性中心主义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以及研究范式有着重要的启发。

  • 标签: 新古典经济学 女性主义经济学 主体 客体 缺憾
  • 简介:都市职场女性剧《欢乐颂》以良好的口碑成为2016年现象级电视剧。《欢乐颂2》作为“五美”情感职场的延续,也透露出现代女性面对爱情、婚姻有“依附男人”的倾向。本文主要从《欢乐颂2》的人物塑造和情节设置上,剖析该剧的女性主义价值观。

  • 标签: 《欢乐颂2》 人物塑造 情节设置 女性主义
  • 简介:西方现代心理学和宗教女性主义所标举的“双性气质”理论,对理解《红楼梦》主旨及其人物形象有着崭新的意义。本文以王熙凤和贾宝玉为个案,着重分析了“女性的男性气质’和“男性的女性气质”,认为《红楼梦》所塑造的人物具有超越时代超越社会性别的“双性”人格特征,他们集中展现了小说家卓越的艺术追求和人文理想。

  • 标签: 《红楼梦》 贾宝玉 王熙凤 人物形象 女性主义 小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