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高脂饮食建立慢性系膜增殖肾炎血管病变模型的方法。方法雄性Wistar大鼠行单侧肾切除后随机分为单纯肾切除组、单纯肾炎组、单纯高脂组、肾炎高脂组。单纯肾炎组、肾炎高脂组在单侧肾切除后3d尾静脉注射OX7抗体(100mg/kg),1周后尾静脉连续注射OX7抗体(每次100mg/kg,1次/周,共3次),单纯肾切除组和单纯高脂组在同一时间尾静脉注射PBS,注射抗体后第2天单纯高脂组、肾炎高脂组腹腔注射维生素D3(6万U/kg,1次/4周),同时给予高脂饲料。分别于第4、8、10周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体重、血压、尿蛋白、血浆白蛋白、血脂、血钙、肾功能以及肾脏病理改变。结果模型组(肾炎高脂组)大鼠第8周肾小球外的小动脉出现管壁增厚,管腔变小,平滑肌细胞减少,细胞排列紊乱,纤维组织增生。第10周单纯肾炎组和单纯高脂组肾小球外小动脉管壁轻度增厚,管腔变化不明显,模型组血管病变积分明显高于单纯肾炎组和单纯高脂组(P〈0.05)。结论通过对慢性抗Thy1肾炎大鼠加用高脂饲料并腹腔注射维生素D3的方法,可以成功建立慢性系膜增殖肾炎血管病变模型。

  • 标签: 高脂 系膜增殖性肾炎 血管病变
  • 简介:目的观察豚鼠频闪光诱导近视和形觉剥夺近视模型中短波视蛋白(S-opsin)表达差异,并初步探讨原因。方法36只普通级2周龄豚鼠随机分成三组:频闪组(FLM组,n=13),形觉剥夺组(FDM组,n=12),对照组(n=11)。FLM组,饲养笼具安装有频闪仪(频率0.5Hz),笼具内装有发光二极管;FDM组豚鼠右眼用半透明眼罩遮盖,并确保豚鼠眼睑能正常活动;对照组豚鼠不予特殊处理。在造模第1天(0周)和第6周测量豚鼠右眼屈光度、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半径,并通过免疫荧光法观察S-opsin表达。结果第0周,FLM、FDM组与对照组屈光度、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半径差异均无显著(P〉0.05)。造模6周后,与对照组相比,FLM组、FDM组屈光度变化值、眼轴长度变化值差异均有显著(P〈0.05),而角膜曲率半径变化值差异无显著(P=0.358),提示成功建立近视模型。FLM组与FDM组相比,屈光度变化值、眼轴长度变化值、角膜曲率半径变化值差异均无显著(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FLM组视蛋白灰度值〉对照组视蛋白灰度值〉FDM组视蛋白灰度值,任意两组进行比较,差异均有显著(P〈0.001)。结论频闪光和形觉剥夺均能建立近视模型,频闪光诱导近视模型中S-opsin产生增加,而形觉剥夺近视模型中S-opsin产生减少,说明两种近视模型的发生机制可能不同。

  • 标签: 近视 短波视蛋白 频闪光诱导 形觉剥夺 豚鼠
  • 简介: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并发上消化道侵袭念珠菌病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治该病的水平。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例多发性骨髓瘤并发上消化道侵袭念珠菌病的诊治过程,分析、总结治疗经验,并结合文献复习骨髓瘤并发上消化道侵袭念珠菌感染的易感因素、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及治疗。结果MM患者1,女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4个月发生腹泻伴腹部隐痛,抗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disease,GVHD)治疗无效,经胃镜诊断上消化道念珠菌病,予卡泊芬净治愈出院。MM患者2,男性,化疗过程中疾病进展,并出现腹胀、腹痛,对症处理改善,再次化疗时上述症状加重并发肺部念珠菌病,发生急性心、肾功能不全,经胃镜诊断上消化道念珠菌病,予伊曲康唑、米卡芬净治疗,最终因肺部真菌感染加重,治疗无效死亡。结论多发性骨髓瘤并发上消化道侵袭念珠菌病易发生误诊、漏诊。临床医生需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首选电子胃镜明确诊断、判断疗效。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念珠菌病 侵袭性真菌感染
  • 简介:目的:参照美国国家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的EP9-A2文件,对测定血清中甲胎蛋白(AFP)含量的电化学发光免疫法和光激化学发光法进行方法学比对试验,比较二者结果的-致。方法:收集40例患者血清标本,以罗氏Cobas601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为比较仪器(Ⅳ),博阳LICA光激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为实验仪器(Y),同时检测血清中AFP的含量;分析2种生化仪测定结果之间的相关和2种方法检测结果的-致。结果:2种仪器测定的结果相关良好(r=O.9925),预期偏倚可以接受。结论:在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检测的前提下,2种方法测定结果基本-致,其偏差可为临床所接受。当同-实验室同-检验项目存在2种以上检测方法时,应进行方法比对,判断其临床可接受,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可比

  • 标签: 光激化学发光法 电化学发光免疫法 甲胎蛋白 一致性 NCCLS-EP9-A2
  • 简介:[目的]安全评价是转基因品种研发的重要保障,为明确转基因玉米Bt-799在生物多样影响方面的安全,并为其在吉林春玉米区种植提供安全保证,开展了转基因玉米Bt-799对田间节肢动物群落多样影响的研究。[方法]综合利用直接观察法和地面陷阱法,以多样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等参数以及主要种群动态作为评价指标,系统研究转基因玉米Bt-799对田间节肢动物群落多样的影响。[结果]转基因玉米Bt-799较之对应的非转基因对照郑58在田间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参数、主要种群动态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结论]转Cry1Ac基因玉米Bt-799在吉林省种植,不会对田间节肢动物群落多样造成显著不良影响。

  • 标签: 转Cry1Ac基因抗虫玉米 节肢动物 群落结构 种群动态
  • 简介:目的:研究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对溃疡结肠炎患者免疫功能及Fas/FasL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84例溃疡结肠炎患者,根据患者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对照组采取美沙拉秦肠溶片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结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进行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2个月后炎症因子水平、T细胞亚群以及Fas/FasL表达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清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D4+、CD4+/CD8+T细胞亚群显著高于对照组,CD8+、Fas/FasL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治疗溃疡结肠炎患者能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及Fas/Fasl表达,减轻炎症反应,临床效果良好.

  • 标签: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 溃疡性结肠炎 免疫功能
  • 简介:目的:人肌球蛋白7A(MYO7A)基因是遗传耳聋分子筛查的候选基因之一。从已知的MYO7A非同义单核苷酸多态(nsSNPs)位点数据库中筛选可能与致病表型相关的nsSNPs位点,以提高MYO7A基因耳聋分子诊断的有效和准确率。方法:首先,从NCBI数据中心的dbSNP数据库(dbSNP)和DeafnessVariationDatabase数据库获得MYO7A基因的SNPs数据和基因的相关信息;然后,通过SIFT、PolyPhen-2、PANTHER、PhD-SNP、MutationTaster、SNP&GO和MutPred软件进行nsSNPs表型致病分析,预测潜在致病位点;接着,应用ClustalX2和GeneDoc软件进行同源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潜在致病的nsSNPs位点保守;最后,应用SwissModel平台选择性地对某些突变蛋白质的三维结构进行建模,并分析结构域的变化。结果:预测出MYO7A的104个高风险致病的nsSNPs位点,包括25个已报道的耳聋相关nsSNPs位点;高风险致病的nsSNPs位点中,有42个位于肌球蛋白马达(myosinmotor)结构域,其中12个预测有致病风险的nsSNPs位点与MYO7A基因致聋的突变研究报道一致。肌球蛋白马达结构域中包含30个新预测的潜在致病nsSNPs位点,其中仅L366P位点在7个预测软件中具有高度一致。通过对L366P位点位点突变前后的三维模型构建,发现存在蛋白结构的改变,且同源比对结果显示了该位点的高度保守。结论:MYO7A的L366P为潜在高风险致病nsSNP位点,推测该基因突变可能与耳聋表型相关。本研究所采用的分析筛选方法对MYO7A基因突变的临床筛查及其他致病基因的nsSNPs筛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标签: 人肌球蛋白7A 非同义单核苷酸多态性 遗传性耳聋 基因型 表型
  • 简介:目的探讨(1,3)-β-D-葡聚糖检测和半乳甘露聚糖抗原检测在侵袭真菌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研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08年1月~2010年7月临床疑诊侵袭真菌病的住院患者。根据诊断标准确定是否诊断侵袭真菌病。分析非培养诊断方法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M试验)和血浆(1,3)-β-D-葡聚糖(G试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以及二者联合应用后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GM试验灵敏度为70%,特异度为84%;G试验灵敏度为50%,特异度为92%。GM试验和G试验二者联合试验时,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和78%。结论GM试验和G试验均对侵袭真菌病具有诊断价值,二者联合应用使其应用价值进一步提高。

  • 标签: 侵袭性真菌病 诊断 半乳甘露聚糖 (1 3)-β-D-葡聚糖
  • 简介: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甘露糖结合凝集素相关的丝氨酸蛋白酶(MASP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SNP)的连锁不平衡和单体型,为相关研究提供更为详实的数据。方法:选取30例广州汉族无关个体,用重新测序的方法进行MASP2基因SNP的发掘,构建连锁不平衡(LD)模式,与HapMap公布的其他4个人群数据相比,并选择4个标签SNP(tagSNP)在232例北京汉族个体和291例广州汉族个体中分析MASP2的多态和单体型。结果和结论:对MASP2的重测序共检测出16个SNP,LD分析显示来自中国不同地区人群的LD模式基本相同,与来自美国和日本的人群存在差异;北京和广州地区汉族人群tagSNP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分布不存在显著差异。

  • 标签: 甘露糖结合凝集素相关的丝氨酸蛋白酶 单核苷酸多态性 连锁不平衡 单体型
  • 简介:采用SSR技术对黄淮麦区以1B/1R类品种为抗源育成的38个小麦品种进行聚类分析。39个SSR引物共扩增出186条谱带,其中143务为多态条带,占76.9%。每个引物可扩增出1~9条多态条带,平均3.7条。位点多态信息含量PIC变幅为0.320-0.857,平均为0.634。聚类分析表明,在遗传距离GD值0.32水平上38个小麦品种可聚成六大类。品种间遗传距离GD变幅为0.10769~0.48571。SSR标记揭示出这38个具有黑麦血缘的小麦品种遗传变异较小,遗传基础比较狭窄。

  • 标签: 小麦 SSR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代谢综合征(MS)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血管内皮功能及血管粘附因子-1(VCAM-1)的相关。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50例MS患者分为老年组(n=25)和中青年组(n=25),又根据IMT分为正常组和增厚组两个亚组。比较老年组和中青年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所有患者内皮素-1(ET-1)水平,采用分光光度计间接比色法检测一氧化氮(NO)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VCAM-1水平,采用超声诊断仪检测IMT。结果:老年MS组和中青年MS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S患者IMT增厚组的NO水平均低于IMT正常组,而ET-1和VCAM-1水平均高于IMT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MT增厚组间比较,老年MS组的NO水平低于中青年MS组,VCAM-1水平高于中青年MS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MS组和中青年MS组的IMT与NO水平呈负相关(r=-0.415,-0.411;P=0.043,0.049),与ET-1和VCAM-1水平呈正相关(r=0.585,0.576;P=0.030,0.036;r=0.547,0.552;P=0.033,0.031)。结论: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和动脉粥样硬化等多重因素促进了MS患者IMT增厚中病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

  • 标签: 代谢综合征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血管内皮功能 血管粘附因子-1 相关性
  • 简介: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对开胸手术单肺通气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和炎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行开胸手术单肺通气的患者50例,通过随机数表法,平均分为对照组(n=25)和实验组(n=25),对照组采取常规麻醉,实验组在常规麻醉中增加Dex的静脉注射。记录2组平均动脉压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心率,对比进入手术时刻(T1),注射右美托咪定15分钟时刻(T2)、气管插管后时刻(T3)、切皮时刻(T4)、单肺通气时刻(T5)和术毕时刻(T6)的生命体征,对比T1、T5、T6、T7的外周血TNF-α、IL-6表达水平。结果:对照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在T1和T6时刻与实验组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T2、T3、T4、T5四个时刻显著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TNF-α水平在T1时刻为(33.6±0.7),而实验组为(33.4±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41,P=0.352);实验组在T5、T6和T7时刻的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IL-6水平在T1时刻为(8.7±0.6),而实验组为(8.8±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9,P=0.558);实验组的IL-6水在T5时刻、T6时刻、T7时刻显著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不仅可以改善术中和术后的血流状况,同时还可以抑制炎症因子,对机体产生保护作用。

  • 标签: 右美托咪定 开胸手术 单肺通气 炎症因子
  • 简介:目的探讨国产两霉素B单药或联合其他抗真菌药物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真菌病(IFD)患者的有效、安全。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4月~2016年4月我科收治的54例恶性血液病首次合并IFD患者采用国产两霉素B及联合其他抗真菌药物的临床资料。结果54例患者经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8.9%。两霉素B组、两霉素B联合伏立康唑组、两霉素B联合卡泊芬净组有效率分别为76.2%(16/21例)、96.4%(27/28例)、100%(5/5例)。本组患者以中性粒细胞的恢复、吸烟史为主要易感因素(P<0.05)。肺部CT多可见斑片状磨玻璃影63.0%(34/54例)、实变11.1%(6/54例)、结节14.8%(8/54例)。本研究主要不良反应为低钾血症、肝脏损害。结论国产两霉素B对于恶性血液病合并IFD患者仍为经济、安全、有效的抗真菌经典药物,单药治疗效果不佳时联合其他抗真菌药物可增强疗效,虽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所增加,但予治疗则可以控制,从而达到更积极的抗真菌治疗、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病死率的目的。

  • 标签: 两性霉素B 恶性血液病 侵袭性真菌病
  • 简介:在以密阳46为母本的杂交后代中发现不育材料H236A,通过杂交和自交,确定其不育类型和不育度;通过碘染和徕卡荧光显微镜DM2500对成熟花粉粒观察,确定花粉粒育、败育形态和时期。结果表明:H236A是胞质雄性不育,不育度达99.8%以上;花粉粒属典败型的达83.17%,圆败型占16.83%,没有染败型花粉粒,为单核期败育。花粉粒败育形态多种多样,有不规则形、梭形、圆形等。清晰观察到晚期小孢子细胞质定向移动形成细胞质桥现象。本文还讨论了成熟花粉粒败育时期和败育形态的划分。

  • 标签: 水稻(Oryzasativa L.) 胞质雄性不育 花粉粒 密阳46胞质
  • 简介:目的探讨肺部CT联合血清半乳甘露聚糖实验在白血病并发侵袭肺曲霉菌病诊断及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收集临床诊断为IPA的白血病患者25例,回顾分析其CT影像和GM实验。结果CT表现出现结节及晕征17例,出现楔形实变影3例,弥漫分布粟粒或小结节模糊影4例;1例表现为两肺散在斑片影伴周围'卫星灶'。15例抗真菌治疗有效,治疗过程中GM值降低至正常;8例进展、GM值升高,之后调整抗真菌治疗方案有效、GM值降低;2例患者感染无法控制,GM值上升或虽有下降但一直处于阳性水平。结论肺部CT检查联合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M)实验可监测临床诊断侵袭肺曲霉病(IPA)的疗效。

  • 标签: 白血病 GM实验 曲霉菌病 CT
  • 简介:目的建立人结肠癌多药耐受动物模型并初步探索其耐药机制。方法结合体内外诱导方法建立人结肠癌多药耐受动物模型,利用VCR和CTX的肿瘤抑制实验评价其MDR特性;利用real-timePCR和West-ernblotting等方法分析其P-gp/MDR1和MRP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结果肿瘤抑制实验结果显示,MDR和敏感型结肠癌模型的肿瘤生长速度差异不显著,MDR结肠癌动物模型对于VCR和CTX的耐药性均有较大程度的提高;表达分析结果显示,人结肠癌MDR动物模型的P-gp/MDR1表达水平有较大提高,而MRP1表达没有显著变化。结论人结肠癌多药耐受动物模型具有较好的多药耐受,其多药耐受表型主要是由于P-gp/MDR1过量表达所导致。

  • 标签: 结肠癌动物模型 多药耐药性 长春新碱
  • 简介:糖苷水解酶第一家族(GH1)β-葡萄糖苷酶(BGL1)有葡萄糖耐受,进口端位点对酶活性及葡萄糖耐受有很大影响,但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对嗜热革节孢GH1BGL1进口端的W168、L173、F348、W349、C169、F180、D237、Y179、A260、H307、N335和E437这12个氨基酸残基进行定点突变,将突变酶与野生酶(WT)在毕赤酵母中表达,表达产物纯化后进行酶活性和葡萄糖耐受测定。与WT相比,所有突变酶活性均有所降低,其中W168H、N335F和W349G几乎丧失活性。突变F180H、D237S、A260N和H307Y的Km低于WT,所有突变的kcat都降低。除L173Q外,其余突变都保持葡萄糖耐受,在高浓度(400mmol/L)葡萄糖时,Y179F和D237S酶活受到显著抑制。本研究表明,进口端位点对酶活性及葡萄糖耐受均具有一定影响,催化活性通道的结构特异性可能是葡萄糖耐受机制。

  • 标签: Β-葡萄糖苷酶 定点突变 进口端 葡萄糖耐受性
  • 简介:目的:应用重组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制备由HA、NA、M1和M2蛋白组成的H5N1高致病禽流感病毒样颗粒,为研究H5N1高致病禽流感疫苗奠定基础。方法:构建能共表达A/chicken/Jilin/2003(H5N1)禽流感病毒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A/PR/8/34(H1N1)流感病毒基质蛋白(M1)和离子通道蛋白(M2)的2个二元重组杆状病毒,共同感染HighFive细胞,同时表达HA、NA、M1和M2蛋白,使这4种蛋白在感染的细胞内自主组装成病毒样颗粒。经差速离心和蔗糖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收获病毒样颗粒,通过Western印迹鉴定病毒样颗粒的组成,透射电镜观察病毒样颗粒形态,血凝试验测定病毒样颗粒的活性。结果:HA、NA、M1、M2蛋白在昆虫细胞中共表达,并组装成病毒样颗粒;电镜观察到病毒样颗粒的形态与流感病毒一致,直径约80nm;血凝试验显示该病毒样颗粒具有凝集鸡红细胞的活性。结论:应用该方法可以制备流感病毒样颗粒,为H5N1流感疫苗研究提供了可行方案。

  • 标签: 流感病毒 病毒样颗粒 杆状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