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臂型完全植入式给药装置在肿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肿瘤内科2018年3月29日至2020年1月19日共500例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予植入上臂型输液港,记录患者置管信息及随访患者在留置期间发生的导管相关性血栓、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等并发症。结果1例合并有重度上腔静脉综合征的患者置管失败,余499例均置入成功,置入成功率为99.8%(499/500)。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6%(13/499),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为0.029‰(4/139 614),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为0.057‰(8/139 614),港体翻转、正中神经损伤、局部组织坏死、淋巴漏各1例。15例患者计划内拔管,6例因并发症非计划性拔管。结论上臂型完全植入式给药装置并发症较少,适用于肿瘤化疗及长期需要输液的患者,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上臂型完全植入式给药装置 肿瘤 血栓 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将循证护理概念应用于ICU便失禁患者的护理实践中,介绍自制肛塞装置的使用方法,并观察使用效果。方法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患者,按便失禁出现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肛门外置型装置(造口袋)引流大便;观察组采用肛门内置型装置(自制肛塞装置)引流大便,通过循证护理策略,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查找临床证据,制定并实施护理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大便漏出率为7.9%,对照组为32%,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皮肤损伤程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比对照组每天护理时间明显缩短;观察组比对照组耗材总费用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自制肛塞装置引流大便较造口袋减少了皮肤损伤,节省了护理时间,节省了医用耗材。

  • 标签: 便失禁 失禁相关性皮炎 循证护理 循证医学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当代具备心腔内电图存储功能的双腔或三腔起搏器中记录的心房高频事件(AHRE)与心房颤动(房颤)、心房扑动(房扑)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到2020年12月天津市胸科医院植入双腔或三腔起搏器的2 109例患者记录的2 440份AHRE腔内电图,记录心房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并分析其种类。结果平均随访2.3年,有23.9%的患者记录到了≥30 s的AHRE,2 440份AHRE腔内电图中房扑/房颤发作2 111份图(86.5%,2111/2 440),交叉感知21份图(0.9%,21/2 440),噪声干扰64份图(2.6%,64/2 440),房性心动过速(房速)237份图(9.7%,237/2 440),重复性非折返性室-房同步节律5份图(0.2%,5/2 440),2份未确定类型(0.1%,2/2 440)。AHRE持续时间>6 h并且频率≥250次/min对房扑/房颤的阳性预测值为99.9%。结论结合时间和频率分析的AHRE是诊断房颤、房扑的可靠工具。

  • 标签: 心房颤动 心脏起搏器,人工 心房高频事件 自动模式转换
  • 简介:摘要探讨膀胱测压传感装置在腹壁整形术围手术期的效果。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收治行全腹壁整形手术女性患者16例,年龄26~54岁,平均37.5岁,体质指数29~34 kg/m2。用膀胱测压传感装置监测腹壁整形术患者围手术期膀胱内压以间接测量腹内压。记录腹壁整形术患者术前0.5 h、术中腹直肌分离矫正后即刻、术后24 h腹内压测量值,术后1个月随访患者满意度。16例患者腹内压间接测量值术前0.5 h 3~7 mmHg,术中腹直肌分离矫正后即刻维持9~12 mmHg,术后24 h腹内压值较矫正术后即刻有下降,1例患者术后48 h内出现轻度呼吸困难,予以吸氧后症状好转;2例患者术后48 h出现轻度腹胀,予减少输液量后症状好转。10例患者对腹部整形效果较满意,6例非常满意。膀胱测压传感装置可监测围手术期患者腹内压,提高腹壁整形术的安全性,值得应用。

  • 标签: 腹壁整形术 压力传感器 腹内压 膀胱测压 腹腔间隔室综合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复发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4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采用PED治疗的14例复发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4例患者中,仅行PED治疗10例,PED联合弹簧圈治疗4例。所有患者均行临床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预后;行影像学随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估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情况。结果14例患者共成功置入15枚PED。所有PED均到位良好。术后即刻DSA检查显示动脉瘤内血流滞留,载瘤动脉的分支血管均通畅;Dyna CT检查显示支架均准确覆盖瘤颈,贴壁良好。术后2例患者出现手术并发症,其中1例为脑梗死,经抗血小板聚集等对症治疗后症状改善;另1例发生中脑出血后死亡。除死亡患者外,余13例患者均获临床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26个月(范围为12~48个月),无一例发生脑出血或脑梗死,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末次随访mRS均为0分。11例患者行影像学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6个月(范围为3~16个月),其中完全栓塞8例(包括1例单纯弹簧圈栓塞术后复发、3例开颅夹闭术后复发、3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复发以及1例单纯支架置入术后复发的患者),瘤颈残余2例(均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复发的患者),瘤体部分显影1例(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复发的患者)。结论应用PED进行再治疗的单纯弹簧圈栓塞或开颅夹闭术后复发的动脉瘤患者预后良好,而PED治疗曾行支架置入术的复发动脉瘤的效果仍需进一步验证。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复发 治疗结果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国产首台质子治疗装置配套治疗计划系统(未取得注册证的Raystation10B科研版)建模与初步剂量验证的方法与结果。并通过剂量验证结果分析验证建模精度。方法治疗计划系统(TPS)建模方法主要包括积分深度剂量(integrated depth dose,IDD)曲线的采集与建模、空气中束斑采集与建模、通过扫描点距为2.5 mm、照射野为10 cm × 10 cm的方野来进行绝对剂量标定建模。本研究通过测量3种不同复杂程度案例的剂量分布并与TPS的剂量分布对比,验证和分析建模精度并给出机器束流参数的要求和调试建议。结果TPS模型拟合的低能区IDD曲线峰值比实际测量值偏低,中高能区拟合的较好。所有能区射程都拟合准确。3种不同复杂程度案例实际测量与治疗计划靶区平均剂量偏差都在±5%(国家型式检测标准)以内,高剂量梯度区域位置偏差(DTA)都<3 mm。结论该治疗计划系统的建模精度总体上满足测量验证的要求。但由于TPS模型中蒙特卡罗模拟的IDD分辨率低且低能区布拉格峰非常尖锐,低能区IDD建模拟合精度不足。

  • 标签: 质子治疗 治疗计划系统 建模 剂量验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赵述傲 顾容兆 李浩然 陈可 杨红宁 燕宪亮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22年第05期
  • 机构:徐州医科大学急救与救援医学系,江苏徐州 221004,徐州医科大学麻醉学院,江苏徐州 221004,东南大学艺术学院产品设计系,江苏南京 210000,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江苏徐州 221002,徐州医科大学急救与救援医学系,江苏徐州 221004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江苏徐州 221002
  • 简介:摘要在紧急医疗服务到达前对患者进行规范的心肺复苏(CPR),能显著提高院外心搏骤停(OHCA)后的存活率。据统计,约40%~85%的CPR会导致胸部骨折,致使旁观者产生畏惧心理,而降低CPR施救的意愿。因此迫切需要研制一种便于在院外公共场所投放,并且符合徒手CPR操作习惯的CPR保护装置。针对以上问题,徐州医科大学急救与救援专业、麻醉学专业医学生,联合东南大学产品设计专业学生,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医生指导下设计了一种便携式CPR保护装置,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ZL 2021 1 0309001.4),以及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专利号:ZL 2021 2 0591084.6)。该装置由可折叠框架、支撑组件、导向滑轨和按压体组成,为CPR实施提供指导与保障,便于使用者准确把握实施流程、按压幅度、力度及频率,有效防止CPR按压所导致的肋骨骨折等意外伤。该装置体积小巧、便于存放和移动,制造成本低,适用于社会化普及。

  • 标签: 急救 心肺复苏 保护装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臂型完全植入式给药装置在肿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肿瘤内科2018年3月29日至2020年1月19日共500例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予植入上臂型输液港,记录患者置管信息及随访患者在留置期间发生的导管相关性血栓、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等并发症。结果1例合并有重度上腔静脉综合征的患者置管失败,余499例均置入成功,置入成功率为99.8%(499/500)。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6%(13/499),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为0.029‰(4/139 614),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为0.057‰(8/139 614),港体翻转、正中神经损伤、局部组织坏死、淋巴漏各1例。15例患者计划内拔管,6例因并发症非计划性拔管。结论上臂型完全植入式给药装置并发症较少,适用于肿瘤化疗及长期需要输液的患者,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上臂型完全植入式给药装置 肿瘤 血栓 感染
  • 简介:目的:搭建基于数字影像技术的检影验光装置,并实验比较分析其与传统检影镜的测量准确性。方法:制作金属接口,连接传统检影镜和数码相机,组装成具有屏幕显示功能的检影验光装置。使用实验镜片,在模拟眼上设置球镜为0-+6.00DS,柱镜为0-+3.00D,球镜每1.00D变化一档,柱镜每0.50D变化一档,共有49种不同屈光状态。由同一名高级验光技师分别用传统检影镜和新装置检测,工作距离为0.67m,实验检查结果运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别对比两种检影镜准确度上的差异以及分别与模拟眼实际度数间的差异。结果:1在球镜和柱镜轴向测量结果中,传统检影镜与新型检影装置相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准确度一致;2在柱镜度数测量结果中,具有显著性差异,新型检影装置准确度更高。结论:基于数字影像技术的新型检影装置与传统检影镜的检查相比其准确度更高,且应用方便,该技术在今后临床与教学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客观验光 检影 检影镜 屈光不正
  • 简介:摘要瘤内扰流装置是一种通过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血管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新器械,目前已有4种不同形状和结构特点的瘤内扰流装置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本文现围绕这4种瘤内扰流装置的结构特点和临床应用情况综述如下。

  • 标签: 宽颈动脉瘤 分叉部动脉瘤 瘤内扰流装置 介入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冲洗装置在左半结肠梗阻手术中行全结肠灌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81例左半结肠癌伴肠梗阻患者于术中应用腹腔镜冲洗装置经阑尾行全结肠灌洗后行Ⅰ期切除吻合术。结果:81例患者均完成Ⅰ期切除吻合,术后2例发生切口感染经换药后痊愈。无吻合口漏发生,无腹腔感染病例。结论:腹腔镜冲洗装置在全结肠灌洗中操作简便,肠道灌洗速度快,压力可控,灌洗彻底,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 标签: 全结肠灌洗 腹腔镜冲洗装置 Ⅰ期手术 左半结肠梗阻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一种临床的自动使用止血带装置的制作与使用方法。方法一种临床的自动使用止血带装置,包括底座、立柱、传动装置、电机、卷筒、横梁、右滑块、止血带、短拉线、长拉线、左滑块、定滑轮、拉力设定旋钮、启动开关、电源接口模块、自动控制装置、拉力检测传感器、柔性垫块,具有自动自动控制压力,自动更换垫巾等功能。结果根据设定值,可以调控止血带作用于患者手臂的压力和时间。结论临床的自动使用止血带装置可以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精准控制勒紧程度与时间,可以提高患者舒适度。

  • 标签: 止血带 自动装置 临床使用
  • 简介:在临床骨科术后护理工作中,常需使用负压引流袋引流患者伤口的积血或积液。但是临床使用的引流袋计量不准确,负压不稳定,且易造成污染。为解决此问题,近2年来我们利用一次性输液器和输液瓶取代引流袋作引流装置,临床使用效果非常满意,现报道如下。

  • 标签: 负压引流装置 一次性输液器 骨科术后 输液瓶 负压引流袋 临床使用
  • 简介:目的:分析评定分光光度计检测装置的不确定度、稳定性及重复性,确定标准检测装置的准确性,用于检定实验室的分光光度计。方法:通过计算标准装置的测量不确定度、稳定性及重复性,评定分光光度计检定标准装置的准确性。结果:依据国家标准,经过分析和计算,证明了标准装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结论:经过分析和评定,分光光度计检定装置的不确定度满足量值传递要求,测量重复性、稳定性符合建立标准的要求,可检测在用的分光光度计,确保该仪器的量值准确、可靠。

  • 标签: 分光光度计 不确定度 重复性 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