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基底动脉分叉动脉的介入治疗效果。方法将此次所收治的36例基底动脉分叉动脉患者采用介入治疗,并对患者进行造影观察。结果根据改良GOS预后进行评分。优良则为22例,较好为4例,重度残疾为8例,死亡2例。在术后6~24个月,对10例患者进行复查,颈部残留少量造影剂充盈患者为2例。结论在临床上治疗基底动脉分叉动脉,如果患者的自身条件允许,一般是采用介入治疗。然而对于此部位的宽颈动脉,要尽量地简化操作流程,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基底动脉 分叉部 动脉瘤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颅内血管分叉宽颈动脉治疗难度大、复发率高,一直是治疗的难点,The Woven Endobridge(WEB)装置是专门用于此类型动脉的新型颅内动脉栓塞装置,目前国内使用极少,现报道3例WEB栓塞大脑中动脉宽颈动脉的病例,2例术后达到了较好的栓塞效果,1例存在颈残留,颈比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The Woven EndoBridge
  • 简介:1对象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0年8月~2007年6月,我院收治大脑中动脉(MCA)分叉动脉23例。其中男8例,女15例;年龄29~67岁,平均56.7岁。均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起病,部分病人合并颅内血肿或脑室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大脑中动脉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经文献检索,脑囊虫病合并相关性动脉破裂的病例较为少见。大理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夹闭1例右侧大脑中动脉分叉破裂动脉,术中分离右外侧裂时可见3个半透明囊状病变,术后病理学证实为囊尾蚴。术后第2天给予患者口服吡喹酮片抗囊虫治疗,术后1个月复查患者恢复良好。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旨在分析大脑中动脉分叉未破裂动脉治疗中,LVIS支架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入选我院收治的80例大脑中动脉分叉未破裂动脉患者为研究观察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U组(予以常规溶栓+普通支架治疗)、支架N组(予以常规溶栓+LVIS支架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治疗1年后预后情况。结果 支架N组治疗有效率97.50%,治疗1年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英文全名:glasgow outcome scale,简称GOS)Ⅲ级以上占比100.00%;对照U组治疗有效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Woven EndoBridge(WEB)治疗宽颈分叉动脉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9月至2018年5月使用WEB治疗的11例颅内宽颈分叉动脉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54±11)岁(范围:31~66岁)。动脉位于前交通动脉5例,基底动脉尖3例,大脑中动脉分叉3例。记录患者术中及术后随访情况,采用WEB栓塞动脉闭塞量表(WOS)评估动脉栓塞程度。结果11例患者术中WEB均释放良好,术中WOS A级3例,B级1例,C级7例,无术中急性并发症发生。1例患者因经济原因未行影像学随访,临床随访至术后3年,恢复良好;10例患者获得影像学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3年,无患者出现术后靶治疗区并发症。2例术中WOS A级、1例WOS B级的患者,术后随访时WOS均为A级;7例术中WOS C级患者中,4例随访时仍为C级,3例为D级。在获得随访的3例D级患者中,1例因动脉复发形态不佳、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破裂出血可能性较大接受二次栓塞治疗,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式,术后即刻效果良好;余2例虽动脉复发,但动脉形态良好,血流动力学稳定,故继续临床随访,未予以二期手术治疗。11例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使用WEB装置治疗颅内未破裂宽颈分叉动脉的手术操作简单,手术前后无需抗凝、抗血小板治疗,临床效果较好,为颅内宽颈分叉动脉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假体和植入物 治疗结果 血管内治疗 Woven EndoBridge装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初次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或开颅夹闭术治疗后复发的颅内分叉动脉患者行支架辅助栓塞再治疗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9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放射科介入组收治的初次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或开颅夹闭术治疗后复发并接受支架辅助栓塞再治疗的20例颅内分叉动脉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9例,女性11例,中位年龄55.5岁(范围:33~71岁);首次治疗行单纯弹簧圈栓塞17例、开颅夹闭术3例;复发后15例行单支架辅助栓塞治疗,5例行Y形双支架辅助栓塞治疗。收集患者围手术期情况、术后并发症及预后情况。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对患者初次及再次治疗后的随访时间进行比较;采用t检验对再次治疗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近端载动脉主干与支架侧分支的夹角大小进行比较。结果20例患者中,18例(90.0%)患者术后即刻脑血管造影示致密栓塞(Raymond Ⅰ型),2例(10.0%)示颈少许残余(Raymond Ⅱ型),术后随访[M(QR)]8.5(16.3)个月,与初次治疗后随访时间的15.5(27.0)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57.7,P=0.25)。随访期间2例患者复发,均为术后即刻颈少许残余病例,其中1例为Y形双支架辅助栓塞病例。围手术期发生症状性缺血6例,其中4例为Y形双支架辅助栓塞病例;未发生围手术期出血等并发症,无手术相关的永久性致残及死亡病例。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载动脉主干与支架所在分支成角分别为(115.4±28.9)°和(132.6±26.8)°,均较术前的(90.1±21.1)°明显增大(t=5.14,P<0.01;t=7.78,P<0.01)。结论初次弹簧圈栓塞或开颅夹闭术后复发的颅内分叉动脉患者再次接受支架辅助栓塞是可行的,动脉再复发率较低。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复发 支架 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荧光造影辅助眶外侧锁孔入路夹闭颈内动脉分叉动脉的疗效及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6例颈内动脉分叉动脉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荧光造影辅助经眶外侧锁孔入路手术治疗。所有患者术后1、3、6个月时定期行影像学随访,术后6个月时通过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16例动脉均一期手术夹闭。术中荧光造影及FLOW 800技术显示动脉夹闭完全、无残留,载动脉、穿支动脉血流通畅。术后6个月时14例患者恢复良好(GOS评分5分),2例患者轻残(GOS评分4分)。结论荧光造影辅助眶外侧锁孔入路夹闭颈内动脉分叉动脉安全有效。

  • 标签: 颈内动脉瘤 分叉部 眶外侧锁孔入路 荧光造影 FLOW 800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向入路对吻覆膜支架(Kissing-stents)技术治疗无名动脉分叉附近(距分叉<1 cm)假性动脉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8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收治的10例无名动脉分叉附近假性动脉患者的临床资料,男6例,女4例,年龄25.0~77.0岁,中位年龄50.5岁。所有患者均采用Viabahn覆膜支架配合Kissing-stents技术进行腔内修复治疗,观察其围手术期不良反应,并对患者进行随访,评估支架位置和通畅情况。结果损伤部位在无名动脉远端2例,无名动脉分叉5例,右颈总动脉根部2例,右锁骨下动脉根部1例。4例损伤部位距分叉5 mm以内,1例距分叉8 mm。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00.0~150.0(122.0±14.9)min,术后住院时间4.0~9.0(6.3±1.5)d。术中右锁骨下动脉均植入8 mm×100 mm Viabahn覆膜支架,右颈总动脉均植入10 mm×100 mm Viabahn覆膜支架,围手术期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时间12~24个月,随访期间彩色超声多普勒和颈动脉CT血管成像显示支架位置正常,血流通畅,无闭塞、移位等,Viabahn覆膜支架在无名动脉近心端均保持齐平。结论Viabahn覆膜支架配合Kissing-stents技术是无名动脉分叉附近假性动脉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头臂干 动脉瘤,假性 支架 放射学,介入性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显微外科夹闭术和血管内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动脉(MbifA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90例MbifA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血管内治疗组(52例)和显微外科夹闭术组(138例)。根据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颅内动脉复发率及颅内动脉再破裂率评估手术疗效。出院后采用电话或门诊的方式对患者进行随访。至末次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预后,其中0~2分定义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结果190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术后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70例(36.8%)、颅内感染92例(48.4%)、脑疝形成14例(7.4%)。190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6.2±6.3)个月(1~52个月)。至末次随访,151例(79.5%)患者预后良好,另39例(20.5%)预后不良。两组的性别、年龄、合并吸烟史、高血压史、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改良Fisher分级、破裂动脉的世界神经外科联盟分级及颅内动脉大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显微外科夹闭术组比较,血管内治疗组的宽颈动脉[分别为38.4%(53/138)、15.4%(8/52)]、破裂动脉[分别为82.6%(114/138)、67.3%(35/52)]及联合去骨瓣减压术[分别为33.3%(46/138)、3.8%(2/52)]的占比均低(均P<0.05),且术后肺部感染率[分别为42.8%(59/138)、21.2%(11/52)]和颅内感染率[分别为65.2%(90/138)、3.8%(2/52)]均低(均P<0.05),住院时间短[中位数(范围)分别为22.5(18.0~30.0)d、17.5(13.3~23.5)d,P<0.05],但颅内动脉复发率[0.8%(1/138)、9.6%(5/52)]高(P<0.05)。两组预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治疗较显微外科夹闭术治疗MbifAs具有术后肺部感染率和颅内感染率低、住院时间短的优势,但要注意术后1年内的复发率高、且对预后影响不大。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大脑中动脉 栓塞,治疗性 显微外科手术 对比研究
  • 简介:患者男,53岁,因突发失语伴双下肢麻木、乏力,于2016年1月20日收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入院前1个月无明显诱因突发失语10min,伴双下肢麻木,不能行走,20余分钟后症状逐渐缓解,无恶心、呕吐,无抽搐.在当地医院行头部CT血管成像(CTA),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给予口服阿司匹林100mg/d、阿托伐他汀20mg/d.为进一步治疗收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DSA显示为左侧MCA狭窄,右侧MCA分叉动脉.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大脑中动脉闭塞 三干型大脑中动脉
  • 简介:患者女,45岁,7天前突然头痛、头晕伴恶心呕吐,既往健康。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头颅CT平扫双侧裂池、前纵裂略高密度影。DSA(图1~4):右侧颈内动脉前床突段向后侧方囊状膨突动脉10mm×9mm,可见附壁血栓,外缘不规则。左侧锁骨下动脉、椎动脉开口远端可见向上前方囊状膨突动脉7.0mm×4.2mm,外缘光滑。

  • 标签: 颈内动脉瘤 锁骨下动脉瘤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分叉的形态学特点与动脉形成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1月至2020年4月于石家庄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脑部3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检查的65例MCA单发动脉患者(动脉组)资料,同时选择170例同期门诊中无动脉狭窄及脑动脉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并分析其影像学资料中相应形态学参数。分叉顶角定义为φ1,φ2和φ3分别代表小、大外侧角,D2、S2、C2、T2和E2分别代表与主干血管形成小外侧角的一侧分支血管的直径、横截面面积、周长、曲度和椭圆率,D3、S3、C3、T3和E3分别对应对侧分支血管的相应参数。比较2组成员间MCA分叉的形态学参数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MCA动脉形成的独立因素,同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影响MCA动脉形成的独立因素的预测价值。结果(1)参数比较:动脉组的φ1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而φ2、φ3显著小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组的D3、S3、C3、T2、T3和E2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侧分支血管对称性方面,2组患者φ3/φ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3和φ3/φ2值为动脉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4.493,95%CI:1.414~14.278,P=0.011;OR=30.676,95%CI:9.884~95.202,P=0.000);φ2为动脉形成的独立保护因素(OR=0.880,95%CI:0.844~0.918,P=0.000)。(3)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φ2的曲线下面积最大,达到0.93,最佳截断点为104.59°,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7%和85.9%。结论正常的MCA分叉更接近于对称的结构,而载动脉分叉接近不对称的结构,具体表现为两侧外侧角及分支血管直径的不对称。小外侧角是预测MCA分叉动脉形成的最佳形态学参数。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大脑中动脉分叉 不对称结构 形态学参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虹吸动脉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12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介入科采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的62例颈内动脉虹吸动脉患者(共62个动脉)的临床资料。62个动脉中,33个破裂,另29个未破裂;45个采用单覆膜支架置入术,2个采用双覆膜支架置入术,12个采用单覆膜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术,另3个采用双覆膜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术。出院后对所有患者行临床随访,术后3个月复查头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状态。结果62例患者的62个动脉均一次成功置入覆膜支架。62个动脉术后即刻造影显示,53个(85%)动脉完全闭塞,另9个(15%)出现内漏,其中7个表现为轻度动脉腔内显影并滞留。62例患者中,术后3例(4.8%)出现手术操作相关并发症,其中1例出现支架移位,1例出现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另1例因术中血管穿孔致颅内出血死亡;6例(9.7%)发生眼动脉闭塞,但均未出现视力下降或视野缺损症状。61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9.0±4.7)个月(3~24个月)。随访期间,61例患者均未发生脑缺血或出血性事件,且均未发现动脉复发。术后3个月,49例患者进行DSA随访,其中46个(94%)动脉完全闭塞,另3个(6%)出现内漏。至末次随访,61例患者中,60例mRS为0~2分,1例为4分。结论初步判断Willis覆膜支架治疗破裂或未破裂颈内动脉虹吸动脉的完全闭塞率较高,内漏发生率较低,且患者术后短期内神经功能恢复较好。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颈内动脉 栓塞,治疗性 治疗结果 Willis覆膜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用吲哚菁绿(ICG)荧光造影辅助下多夹组合夹闭技术治疗大脑中动脉(MCA)M1段分叉动脉的临床经验和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2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78例MCA M1段分叉动脉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影像学和动脉的解剖部位分为经典分叉型、M1主干分叉型、M2主干分叉型、M1并单侧M2主干分叉型和多干分叉型,在荧光造影辅助下采用多夹组合夹闭技术,对各型患者接受显微手术治疗后的疗效进行GOS评分和对比分析,患者的GOS评分为术后6个月经门诊或电话随访确定。采用χ2检验以确定动脉各分型的临床预后及其与不同夹闭方法之间的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78例MCA M1段分叉动脉患者中,术后6个月GOS评分为4~5分62例,2~3分14例,死亡2例,良好率为79.5%。其中20例经典分叉型中预后良好占90.0%(18/20);23例M1主干分叉型中,死亡1例,预后良好占82.6%(19/23);18例M2主干分叉型中,预后良好占83.3%(15/18);10例M1并单侧M2主干分叉型中,预后良好占60.0%(6/10);7例多干分叉型中,死亡1例,预后良好占57.1%(4/7)。随访发现脑积水2例,肌力≤3级的偏瘫5例,语言障碍2例,认知障碍1例。此外,不同的动脉分型对应的夹闭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明确动脉指向,了解MCA的解剖,在荧光造影辅助下准确评估动脉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应用多夹组合夹闭技术治疗MCA M1段分叉动脉可防止颈残余并避免损伤分支血管,对患者的预后有很好的疗效。

  • 标签: 动脉瘤 大脑中动脉 荧光造影 分叉部 显微手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术后的护理措施,为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临床依据。方法研究选取我院在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30例动脉患者,所有患者都自愿接受调查和服从所有准则,将这些患者最为研究对象并随即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在观察组中对话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在对照组中,对患者给予一般性的护理措施。观察两组患者在护理之后的并发症率,并将所得到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在并发症率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具有本质上的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动脉术后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将有效的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因此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动脉瘤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临床上动脉手术护理要点。方法将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的采用特定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对照组则采用传统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将两组患者通过治疗后的恢复情况进行对比,研究临床上动脉手术后如何对患者进行护理有利于患者的恢复。结论实验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的差异也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动脉手术的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其护理方法和模式,能给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护理服务。

  • 标签: 动脉瘤 手术 护理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