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1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右旋氯胺酮复合舒芬太尼自控静脉镇痛(PCIA)用于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老年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对患者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20年12月至2021年3月择期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老年患者11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55):右旋氯胺酮复合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组(S组)和单纯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组(C组)。术毕行PCIA,S组镇痛泵配方:右旋氯胺酮1.44 mg/kg、舒芬太尼1.05 μg/kg、酮咯酸氨丁三醇2.0 mg/kg、托烷司琼5 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C组镇痛泵配方:舒芬太尼1.50 μg/kg、酮咯酸氨丁三醇2.0 mg/kg、托烷司琼5 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观察两组患者术后6、12、24、36和48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Ramsay镇静评分。记录患者补救镇痛次数、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记录两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及术后恢复进食时间。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过程中共剔除10例患者,其中4例中转开腹手术,3例中途退出研究,3例手术时间超过4 h。最终S组和C组各50例完成试验。两组患者术后6、12、24、36和48 h时VAS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补救镇痛次数和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S组患者术后48 h舒芬太尼总用量为(64±9)μg,低于C组的(95±12)μg(P<0.001);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为(1.1±0.2)d,早于C组的(1.6±0.5)d(P<0.001);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为(1.3±0.4)d,早于C组的(1.8±0.6)d(P<0.001);术后首次进食时间为(2.5±0.6)d,早于C组的(3.1±0.7)d(P<0.001)。S组患者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的发生率分别为4.0%、2.0%和0,均低于C组16.0%、10.0%和8.0%(均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噩梦、谵妄等精神症状。结论右旋氯胺酮复合舒芬太尼用于老年患者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手术镇痛效果良好,可减少舒芬太尼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有助于患者早期康复。

  • 标签: 右旋氯胺酮 自控静脉镇痛 腹腔镜 直肠癌 早期康复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丹参注射液预防普外科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我院在2013年1月-2014年1月间本院收治的70例普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用药的不同将本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除常规治疗外不给予其他药物;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丹参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液粘稠度、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以及血栓生成几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液粘稠度、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以及凝血酶原时间的比较结果并未表现出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血栓形成几率为8.6%,对照组血栓形成几率为28.5%;两组数据的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预防普外科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丹参注射液 普外科手术 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联合钳夹法结合双极电凝在解剖性肝切除中出血量及术后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我院行肝切除术的患者66例,随机分为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CLCVP组,33例)和正常中心静脉压组(NCVP组,33例)。CLCVP组切肝时通过控制输液量和药物使CVP维持在0~5cmH2O,维持动脉收缩压≥90mmHg,NCVP组维持CVP在6~12cmH2O。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术后肝肾功能的变化。结果CLCVP组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低于NCVP组(216.5±103.4)mLvs(402.8±291.4)mL,(197.8±101.4)mLvs(347.4±217.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肝肾功能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肝切除术中,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联合钳夹法结合双极电凝在解剖性肝切除中能有效地减少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且对患者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

  • 标签: 低中心静脉压 钳夹法 双极电凝 解剖性肝切除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在一站式复合手术应用场景下,栓塞后循环供血动脉辅助显微切除手术对后循环参与供血的脑动静脉畸形手术风险和预后的影响。方法从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前瞻性、多中心脑动静脉畸形的复合手术外科队列(NCT03209804)的患者中选择存在后循环供血的脑动静脉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栓塞后循环供血动脉将患者分为后循环栓塞组和后循环未栓塞组。根据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脑动静脉畸形形态学、血管构筑学特征和病灶Spetzler-Martin分级进行1∶1倾向性评分匹配(PSM)。以神经功能障碍加重为主要终点事件,围手术期相关指标为次要终点事件,比较两组间手术风险和临床预后的差异。结果共计545例患者加入研究,后循环动脉参与供血者占38.3%(n=209例),后循环栓塞组42例,后循环未栓塞组167例,对两组行PSM,栓塞组纳入39例、未栓塞组纳入39例,其中男50例,女28例;年龄5~58(30±13)岁。后循环栓塞组患者术后3个月神经功能障碍加重比例高于未栓塞组,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4%(6/39)比2.6%(1/39),P=0.107]。组间比较示栓塞组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未栓塞组[M(Q1,Q3),650(500,1 500)ml比1 200(800,2 000)ml,P=0.002]。后循环栓塞组与后循环未栓塞组显微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7(374,521)min比424(359,601)min,P=0.865]。术后脑动静脉畸形残留[(5.1%(2/39)比7.7%(3/39),P=1.000],出血性并发症[5.1%(2/39)比0(0),P=0.494],术后缺血性并发症[10.3%(4/39)比5.1%(2/39),P=0.675],出院神经功能障碍[17.9%(7/39)比15.4%(6/39),P=0.755],1年神经功能障碍[5.1%(2/39)比2.6%(1/39),P=1.000]等各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神经功能障碍加重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一站式复合手术术中栓塞脑动静脉畸形的后循环供血动脉能够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手术风险。栓塞后循环供血动脉未对复合手术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和神经功能预后产生显著影响。

  • 标签: 动静脉畸形 手术 治疗结局 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科细节护理预防老年患者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的临床效果。方法病例患者来源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诊治的90例行下肢骨折手术老年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45例,术后两组患者均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加骨科细节护理,观察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活酶时间(PT)、纤维蛋白原(Fbg)]。结果护理干预前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干预后2组凝血功能指标较护理干预前明显改善,护理干预后实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科细节护理预防可降低下肢DVT的发生率。

  • 标签: 骨科细节护理 下肢骨折术后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HTSS〗评价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商品名瑞通立)与国产尿激酶(UK)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并比较二者的差异。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并评估一种乙状窦后入路开颅过程中快速准确定位横窦乙状窦连接处(TSSJ)的方法。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入选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9年3至10月经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治疗的63例患者,其中男29例,女3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被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2例)术前行CT血管成像(CTA)静脉窦减影,结合后处理明确横窦乙状窦交界处在颅骨上的投影,术中在枕乳缝外侧、乳突后嵴与上项线移行处,随即扩大骨窗显露;对照组(31例)使用目前广泛使用的"星点"钻孔开颅。评价2组开颅术中相关指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切口长度、开颅时间、骨窗大小短于或小于对照组,分别为(6.8±0.5)cm比(8.0±1.5)cm、(37±8)min比(45±15)min、(8.7±1.2)cm2比(10.2±2.4)c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开关颅出血量、静脉窦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患者颈部疼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5.63%比38.71%;P=0.04)、切口疼痛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6±1)d比(9±2)d;P=0.01]。结论使用乙状窦后开颅方法,"关键孔"中心应位于枕乳缝外侧、乳突后嵴与上项线移行处,较传统的以"星点"为标志开颅方法,可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和切口疼痛缓解时间。

  • 标签: 计算机断层扫描 桥小脑角区 开颅 乙状窦后 骨性标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酒石酸布托啡诺与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对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8年9月至2020年2月择期行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患者10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50):酒石酸布托啡诺静脉自控镇痛组(A组)和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组(B组)。术毕行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ICA),A组镇痛泵配方:酒石酸布托啡诺0.15 mg/kg、酮咯酸氨丁三醇180 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B组镇痛泵配方:舒芬太尼1.5 μg/kg、酮咯酸氨丁三醇180 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记录两组患者在术后4、8、24、48 h(T1、T2、T3、T4)静息痛和活动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记录患者补救镇痛次数、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在T3、T4时点采用40项恢复质量量表(QoR-40)评价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于T1、T2、T3和T4时静息和咳嗽状态下的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补救镇痛次数和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患者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为(32±6)h,早于B组的(40±5)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37 P<0.01)。A组患者在T3和T4时点QoR-40量表评分为(185.8±2.5)和(194.8±1.9)分,高于B组患者的(170.7±2.7)和(183.6±2.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878、25.025,均P<0.01)。A组患者术后48 h内恶心、干呕/呕吐、呼吸抑制和瘙痒的发生率分别为10%、6%、2%、2%,均低于B组的32%、20%、14%、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294、4.322、4.891、5.983,均P<0.05)。结论酒石酸布托啡诺或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均可为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患者提供满意的术后镇痛效果,但酒石酸布托啡诺较舒芬太尼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更有助于术后早期康复。

  • 标签: 布托啡诺 镇痛 腹腔镜 肾切除术 康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在骨科手术中的麻醉疗效,并观察其对血浆中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抽取2017.5.5-2018.12.5我院收治的患者96例(骨科手术),随机分组,对照组(芬太尼复合丙泊酚;48例)和研究组(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48例),术后,比较两组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血浆中IL-6、TNF-α表达水平。结果术后,研究组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分别为(5.26±1.15)min、(8.22±1.21)min均少于对照组(9.77±3.51)min、(12.58±3.47)min,P<0.05;在血浆中IL-6、TNF-α表达水平上,研究组分别为(34.52±13.21)mg/ml、(42.56±12.23)mg/ml低于对照组(85.18±35.47)mg/ml、(97.48±33.67)mg/ml,P<0.05。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在骨科手术中的麻醉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缩短,并可降低血浆中白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 静脉麻醉 骨科手术 IL-6 TNF-&alpha 的表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盐酸曲美他嗪对体外高糖诱导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了1例合并有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髓过氧化物酶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MPO-ANCA)阳性肥厚性硬脑膜炎的病例,其主要表现为慢性头痛伴颅神经的损伤。其MPO-ANCA阳性,颅内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及头颅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提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头颅磁共振(MRI)增强示小脑幕及海绵窦强化。给予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最终被诊断为MPO-ANCA相关的肥厚性硬脑膜炎。

  • 标签: 脑膜 脑膜炎 髓过氧化物酶 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