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了解一氧化氮(NO)、左旋精氨酸(L-Arg)、氨茶碱(Aminophylline)对急性高原病的治疗作用。方法利用右心漂浮导管法对急性缺氧幼猪应用NO、L-Arg、氨茶碱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急性缺氧幼猪应用NO、L-Arg、氨茶碱后,肺血管阻力(PVR)、肺动脉平均压(MPAP)均显著降低(P<0.001-0.05),其中以NO的改变幅度最大。结论NO、L-Arg、氨茶碱均能用于急性高原病的治疗,其中以NO效果最好。

  • 标签: 急性高原病 一氧化氮 左旋精氨酸 氨茶碱 血流动力学
  • 简介:目的:比较炎性痛后三种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e,COX)亚型的表达变化,以及选择性COX抑制剂不同应用方式对炎性痛的镇痛效应.方法:小鼠足底注射福尔马林诱导炎性痛.用放射免疫分析及RT-PCR分别评估脑COX-1、COX-2及COX-3在福尔马林注射前、注射后1、12h、1、3、7、14、30、60d的变化.在镇痛效应的比较中,动物被分成5组:对照组、SC组、NS组、IN组及NS+SC组.前4组分别灌胃生理盐水、SC-560、NS-398和indomethacin.NS+SC组在前一个月接受NS-398,后一个月接受SC-560.测定各组动物在福尔马林注射前、注射后1、12h、1、3、7、14、30、60d的热痛阈.结果:COX-2的表达在炎性痛后12h到3d升高显著,而COX-1的表达在2周到2月升高显著.在整个观察时限内COX-3的表达无明显变化.与其他组相比,NS+SC组动物的热痛阈在整个炎性痛过程中均明显提高.结论:炎性痛后早期COX-2升高而晚期COX-1升高.COX-3变化不明显.COX-1抑制剂和COX-2抑制剂的结合使用比单纯使用其中一种能取得更好的镇痛效果.

  • 标签: 炎性痛 环氧合酶 环氧合酶抑制剂 放射免疫分析 RT-PCR 热板试验
  • 简介:目的:探究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检测水平的变化对老年患者脑卒中相关肺炎治疗中与抗菌药物使用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4月间接收治疗的脑卒中相关肺炎患者76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对照组患者根据临床体征、症状决定抗菌药物的使用,观察组患者根据监测PCT与CRP水平变化情况决定抗菌药物的使用,治疗1周后,比较两组患者PCT、CRP、WBC水平测得值的变化差异,以及两组患者临床指标、耐药菌的检出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PCT、WBC和CRP水平测得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各临床指标(痰菌培养结果、肺部阴影)复常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0.05),耐药菌的检出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根据PCT与CRP检测水平的变化,调整老年卒中相关性肺炎抗菌药物的使用,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 标签: 血清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卒中相关性肺炎 抗菌药物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EB病毒(EBV)载量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与肝功能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医院收治的IM患儿40例为IM组,并选取同期40例健康体检儿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儿童EBVDNA载量、CD3+、CD3+CD4+、CD3+CD8+、CD4+/CD8+、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t%)、淋巴细胞百分比(LYM%)、单核细胞百分比(Mon%)及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分析IM组患儿EBVDNA载量、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与ALT、AST的相关性。结果IM组WBC、LYM%高于对照组,Net%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Mo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组CD3+、CD3+CD8+比率均高于对照组,CD3+CD4+比率及CD4+/CD8+均低于对照组(P<0.05)。IM组EBVDNA载量、ALT、AS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IM患儿的EBVDNA载量与ALT和AST水平均呈正相关(r=0.345,P=0.023;r=0.382,P=0.010),CD3+比率与ALT及AST水平均呈正相关(r=0.409,P=0.010;r=0.353,P=0.030),CD3+CD4+比率与AST水平呈正相关(r=0.334,P=0.038)。结论过敏性疾病与IM患儿的发生和预后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IgE水平可作为IM临床症状早期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 标签: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淋巴细胞亚群 免疫球蛋白水平
  • 简介:目的:分析血清降钙素原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与炎症性皮肤病伴细菌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期间皮肤科收治的炎症性皮肤病患者82例资料,将其分为感染组40例和非感染组40例;分析和比较其发生细菌感染与血清PCT、hs-CRP水平变化的相关性。结果:感染组患者治疗前的血清PCT、hs-CRP水平测得值均明显高于非感染组(P〈0.05),治疗后感染组患者的血清PCT、hs-CRP水平测得值均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PCT、hs-CRP水平测得值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感染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PCT水平测得值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血清hsCRPR水平测得值低于治疗前(P〈0.05),发生细菌感染与血清PCT、hs-CRP水平的变化具有相关性。结论:炎症性皮肤病合并细菌感染患者血清PCT水平变化对临床诊断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价值,血清hs-CRP水平的变化在皮肤病早期细菌感染诊断中的价值较低。

  • 标签: 血清降钙素原 高敏C-反应蛋白 炎症性皮肤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流感病毒感染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水平变化情况及其对临床诊断的重要意义。方法:从2021年1月-2022年5月收治的流感病毒感染患儿中抽取100例参加研究,分别在入院第1、4天和出院前1天检测所有患儿血清IL-17和IL-10水平,观察其变化情况。结果: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患儿血清IL-17水平逐渐降低,IL-10水平逐渐上升,其中入院第1天血清IL-17水平显著高于入院第4天和出院前1天,IL-10水平低于入院第4天和出院前1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流感病毒感染患儿血清IL-17和IL-10水平变化情况较为明显,可作为临床诊断的重要指标。

  • 标签: 流感病毒感染 血清IL-17 IL-10 临床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左甲状腺素钠片用于妊娠期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的价值。方法:2020年8月-2022年7月本科接诊妊娠期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病人92名,随机均分2组。试验组用左甲状腺素钠片,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对比TSH等指标。结果:,组间差异显著(P<0.05)。,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妊娠期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用左甲状腺素钠片,效果显著,甲状腺激素改善更加明显。

  • 标签: 妊娠期 甲状腺功能减退 价值 左甲状腺素钠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盐酸埃克替尼片联合DP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对肿瘤标志物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将在我院肿瘤科行DP方案化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82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单纯进行DP方案化疗,试验组患者采用盐酸埃克替尼片联合DP方案化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变化情况。结果:试验组临床治疗缓解率及疾病控制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盐酸埃克替尼片 DP方案化疗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临床疗效 肿瘤标志物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清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和前列腺素E2(PGE2)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88例EH患者和30例非高血压患者的血清TXB2、6-K-PGF1α和PGE2水平,进行对照统计分析.结果EH组血清TXB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2.031,P<0.05),6-K-PGF1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2.536,P<0.01),PGE2差异无显著性(P>0.05).三者之间及三者与平均动脉压(MAP)间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Ⅲ期组TXB2显著高于Ⅰ期组(t=2.137,P<0.05),但Ⅰ、Ⅱ、Ⅲ期组间血清TXB2、6-K-PGF1α和PGE2变化无特殊规律(方差检验示:FTXB2=1.973,P>0.05;F6-K-PGF1α=0.271,P>0.05;FPGE2=0.838,P>0.05).有无心脑血管并发症组间血清TXB2、6-K-PGF1α和PGE2差异无显著性(t=1.778,t=1.006,t=0.301;P均>0.05).结论EH组血清TXB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6-K-PGF1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Ⅲ期组TXB2显著高于Ⅰ期组;通过对EH患者血清TXB2、6-K-PGF1α和PGE2变化的观察,为基础与临床研究提供了一组数据,有助于其病理机理的研究.

  • 标签: 原发性高血压 血栓素B2 6-酮-前列腺素F1Α EH 前列腺素E2 放射免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