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TRPM8和TRPA1在雄激素非依赖前列腺癌DU145细胞中是否表达,以及薄荷醇是否通过作用于TRPM8通道来影响DU145细胞的生物学行为.方法采用NestedRT-PCR实验、WesternBlot实验和免疫组织化学法从不同水平(mRNA水平、蛋白水平)以及直观观察层面检测TRPM8和TRPA1在DU145细胞中的表达;采用Ca2+成像实验观察薄荷醇能否诱导DU145细胞内Ca2+浓度的变化;采用MTT法检测梯度浓度的薄荷醇对DU145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NestedRT-PCR实验、WesternBlot实验和免疫组织化学法结果证明,在DU145细胞中检测到TRPM8表达,而未检测到TRPA1表达.Ca2+成像实验结果显示,在37℃环境下细胞荧光非常弱,加入薄荷醇后细胞内Ca2+荧光强度急剧升高.MTT法检测结果显示,与未经薄荷醇处理的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25、50、75、100μmol/L)薄荷醇处理组的细胞增殖率均下降(P﹤0.05).经BCTC预处理20min,薄荷醇所致的细胞增殖抑制被部分恢复(P﹤0.05).结论雄激素非依赖前列腺癌DU145细胞中有大量的具有生物活性的TRPM8通道蛋白表达,而可同被薄荷醇激活的TRPA1却未被检测到表达.薄荷醇可激活DU145细胞中的TRPM8通道诱导Ca2+荧光强度急剧升高,抑制DU145细胞的增殖.

  • 标签: TRPM8 TRPAl CA2+ 前列腺癌
  • 简介:目的激素难治前列腺癌(hormonerefractoryprostatecancer,HRPC)的治疗,在2004年取得了突破进展,TAX327研究证实多西他赛联合泼尼松3wk方案可以延长病人的生存期,从而确立了其一线标准化疗方案的地位。但是,多西他赛联合泼尼松方案失败后的治疗选择仍然是一难题,为此,我们观察多西他赛联合雌二醇氮芥及泼尼松三联方案在一线标准方案失败后治疗HRPC的疗效和安全。方法2005年11月至2007年3月,6例HRPC在多西他赛联合泼尼松3wk方案治疗过程中病情恶化(血PSA升高)时,用多西他赛联合雌二醇氮芥及泼尼松治疗。治疗方案:多西他赛75mg/m^2,d1,强的松5mgbid,d1起连续应用,雌二醇氮芥280mg,2次,d,d1起连用5d。21d为1疗程。病人平均年龄75.8a,血睾酮维持去势水平,WHO体力状态评分≤2,骨髓、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正常。估计生存时间〉3mo。疗效及不良反应判断标准:①血PSA下降〉50%,且维持〉3wk判断为有效。②可测量病灶按RECIST实体瘤评价标准评价。③骨痛者按主诉疼痛程度分级法(VRS)评价,评分下降1级为有效。④不良反应按WHO不良反应标准评定。结果6例共完成27个疗程。PSA有效5例,有效率为83.3%。有效病人PSA从治疗前的10.9~606.2(223.6±218.0)mg/mL下降到治疗后最低1.1~127.6(61.5±50.4)ng/mL。1例肺转移者,转移灶为稳定。1例骨痛者VRS疼痛评分从Ⅱ下降到Ⅰ。到分析日止,已死亡1例。此例从诊断激素非依赖前列腺癌到死亡共53mo。5例存活者从诊断激素非依赖前列腺癌起已存活14~36mo。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100%),脱发(100%),乏力(67%)等。结论多西他赛联合雌二醇氮芥及泼尼松三联方案对多西他赛联合泼尼松3wk方案治疗失败后的病人疗效肯定,毒副反应可以耐受,值得进一步观察�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激素难治性 多西他赛 雌二醇氮芥
  • 简介:目的报告大粗隆爪钢板结合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hiparthroplasty,THA)治疗陈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中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至2012年,治疗失败的12例(12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结合爪钢板重建大粗隆骨不连的临床疗效。10例(10髋)随访24-81个月,平均42.7个月。关节置换术时的患者平均年龄为62.3(41-80)岁。临床疗效以Harris评分、X线片进行评价。结果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87.3(75-94)分,与术前平均17.4(6-38)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时3例存在大粗隆部位疼痛,4例残留患肢跛行。9例大粗隆骨不连均获得骨愈合,1例为纤维愈合。未见钢板移位和钢缆断裂。并发症包括脱位1例和医源性坐骨神经损伤1例。12例均无需翻修。结论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初期治疗失败病例采用THA结合爪钢板重建大粗隆骨不连中期临床疗效较为满意。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股骨 骨折 骨折固定术
  • 简介:目的探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胶质瘤干细胞(gliomastemcells,GSCs)标志物CD133、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macrophages,TAMs)标志物CD68和负共刺激分子PD—L1在不同病理级别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方法采用免疫荧光双染法检测不同病理级别脑胶质瘤组织中CD68和PD—L1蛋白的共表达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real—timefluorescentPCR,qRT—PCR)技术检测30例低级别脑胶质瘤(Ⅰ级和Ⅱ级)组织和30例高级别脑胶质瘤(Ⅲ级和Ⅳ级)组织中CD133、CD68和PD—L1mRNA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级别之间的相关。结果脑胶质瘤组织中PD—L1和CD68共表达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上,即大部分PD—L1阳性细胞为肿瘤相关巨噬细胞,高级别组CD68和PD-L1蛋白的共表达明显高于低级别组。在脑胶质瘤组织中,CD133、CD68和PD—L

  • 标签: 不同病理 中的表达 病理级别
  • 简介:目的分析受体介导的放射同位素靶向治疗对多处转移的胰升糖素瘤的疗效。方法讨论1例41岁女性胰升糖素瘤患者术后化疗后采用放射同位素治疗的疗效。结果患者经^90Y—DOTA-奥曲肽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血清胰升糖素水平基本稳定而腹部CT显示肝转移病灶略有缩小。结论^90Y—DOTA-奥曲肽治疗恶性胰升糖素瘤有一定疗效。

  • 标签: 胰升糖素瘤 ^90Y—DOTA-奥曲肽 生长抑素受体
  • 简介:目的探讨益气养阴汤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卵巢癌对患者免疫功能、炎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肿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收集80例卵巢癌患者的病历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n=43)和对照组(n=37),观察组给予益气养阴汤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对照组给予贝伐珠单抗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免疫细胞、炎因子、VEGF和肿瘤标志物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CD3^+、CD3^+CD4^+、CD4^+/CD8^+、CD4^+CD25^+和自然杀伤(NK)细胞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D3^+、CD3^+CD4^+、CD4^+/CD8^+和NK细胞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CD4^+CD25^+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两组患者白细胞介素-2(IL-2)、IL-6、IL-10、干扰素-γ(INF-γ)和VEGF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IL-2和INF-γ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IL-6、IL-10和VEG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CD133、生殖细胞特异性蛋白DDX4(DDX4)、糖类抗原153(CA153)、CA19-9、CA125和癌胚抗原(CE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D133、DDX4、CA153、CA19-9、CA125和CEA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益气养阴汤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卵巢癌临床效果较好,有效提高患者免疫功能,降低炎性反应,抑制VEGF表达,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推荐临床广泛应用。

  • 标签: 益气养阴汤 贝伐珠单抗 卵巢癌 免疫功能 炎性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目的探讨毕Ⅱ式吻合术联合改良Braun吻合术对腹腔镜远端胃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方法回顾分析124例接受腹腔镜远端胃癌切除术的远端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消化道重建方式不同,分为联合组(n=68)和毕Ⅱ式组(n=56)。联合组患者接受毕Ⅱ式吻合术联合改良Braun吻合术,毕Ⅱ式组患者接受单纯毕Ⅱ式吻合术,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Visick分级情况等。结果联合组与毕Ⅱ式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消化道重建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术后早期腹泻、反流、术后胃瘫综合征和梗阻的发生率均低于毕Ⅱ式组患者(P﹤0.05);但两组患者的吻合口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联合组患者Visick分级情况优于毕Ⅱ式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毕Ⅱ式吻合术联合改良Braun吻合术可有效改善腹腔镜远端胃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毕Ⅱ式吻合术 改良Braun吻合术 远端胃癌 腹腔镜
  • 简介:背景和目的至今为止何为胃癌的最佳外科治疗策略尚无定论。本研究意欲阐述以淋巴结清扫为目的的脾切除对改善残胃癌预后的意义。方法本研究为日本熊本地区医疗中心进行的回顾队列研究,主要观察终点为术后总体生存率。对80例接受全胃切除的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手术治疗及远期预后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远端胃切除术后残胃癌患者共80例接受全胃切除,其中,38例行脾切除术,pT_1/pT_2肿瘤未发现脾门淋巴结转移,pT_3/pT_4者脾门淋巴结转移率为30.4%。对pT_3/pT_4者,脾切除患者的预后显著优于未切脾者。而对pT_1/pT_2患者,切脾与否与预后无关。同时,在接受R_0切除的pT_3/pT_4患者中,脾切除患者的预后显著优于未切脾者。结论通过脾切除方式进行的根治淋巴结清扫对改善pT_3/pT_4残胃癌患者的预后有益。

  • 标签: 淋巴结清扫术 脾切除术 残胃癌 根治性 手术中 进展期
  • 简介:目的比较双侧椎小关节间植骨融合与椎间融合器置入椎间融合在腰椎不稳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08年12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手术治疗退行腰椎不稳患者143例,其中男51例,女92例,年龄45-65岁,平均56岁。其中60例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双侧椎小关节融合(A组),83例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内的结合椎间融合(B组)。记录术前与术后第1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术前与术后6周Oswen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nstrydisabilityindex,ODI)以评价临床效果,术后9个月采用腰椎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及CT评价椎小关节融合情况,对A组及B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第1天引流量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术前与术后第1天VAS评分、术前与术后6周ODI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9个月随访行腰椎过伸过屈侧位开角,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手术时间[A组(65.3±15.8)min,B组(118.4±15.2)min]、术中失血量[A组(103.4±30.2)ml,B组(350.6±30.9)ml]及术后第1天引流量[A组(60.5±15.7)ml,B组(123.1±25.6)ml]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椎管减压并双侧椎小关节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不稳为一种简单易行,手术效果及融合满意的手术方式。

  • 标签: 脊柱融合术 关节融合术 腰椎 疗效比较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CYP1B1基因rs1056836单核苷酸位点多态与新疆维吾尔族乳腺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片段长度多态(PCR-RFLP)检测125例维吾尔族女性乳腺癌患者(乳腺癌组)和160例体检的健康维吾尔族女性(对照组)CYP1B1基因rs1056836位点多态,分析该位点多态在不同群体中的分布情况。采用问卷调查和病例查询的方法收集乳腺癌相关危险因素的资料,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rs1056836位点多态与乳腺癌患病风险的相对危险度。结果CYP1B1基因rs1056836位点中存在CC、CG、GG3种基因型,其在乳腺癌组和健康女性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43.2%、51.2%、5.6%和60.6%、34.4%、5.0%,两组基因型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组C、G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分别为68.8%、31.2%,对照组分别为77.8%、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携带CC基因型维吾尔族女性的乳腺癌发病风险降低。乳腺癌相关危险因素的分层分析显示初潮早、有肿瘤家族病史、未绝经妇女中携带CG、GG基因型者乳腺癌患病风险明显增加。结论CYP1B1基因rs1056836位点多态与维吾尔族乳腺癌的发生有关,其突变基因型增加了维吾尔族女性乳腺癌的患病风险。

  • 标签: 乳腺癌 CYP1B1 维吾尔族 基因多态性
  • 简介:目的腹腔镜辅助根治全胃切除术与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贲门癌的短期疗效比较。方法选择2015年1月到2016年2月在本院行腹腔镜贲门癌根治术的患者46例,其中根治全胃切除术式组(全胃切除组)26例,根治近端胃切除术式组(近端胃切除组)20例,比较两组术中情况、术后近期并发症、术后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首次排气时间、术后拔除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进流食时间、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狭窄、肠梗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近端胃切除组患者的反流食管炎发生率较全胃切除组高(P〈0.05);全胃切除组患者在整体健康状况、情绪功能、呃逆等维度的生活质量评分优于近端胃切除组(均P〈0.05)。结论对比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腹腔镜根治全胃切除术在治疗贲门癌中能够获得更好的近期生活质量。

  • 标签: 贲门癌 腹腔镜 胃切除术 生活质量
  • 简介:目的:观察β-七叶皂苷钠注射液预防结直肠癌术后粘连肠梗阻作用及对患者胃肠功能恢复、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724(CA724)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112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6例。术后,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β-七叶皂苷钠注射液治疗。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术后粘连肠梗阻发生率、胃肠功能恢复指标、手术前后血清CEA、CA199、CA724水平。结果:随访3个月,观察组患者粘连肠梗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6%vs14.3%,P<0.05)。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指标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及首次进食时间缩短,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术后3个月,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血清CEA、CA199、CA724水平降低,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β-七叶皂苷钠注射液能够有效预防结直肠癌术后粘连肠梗阻发生,并且能够促进胃肠功能恢复,降低血清CEA、CA199、CA724水平,临床上值得应用。

  • 标签: β-七叶皂苷钠注射液 结直肠癌 粘连性肠梗阻 胃肠功能 分子标志物
  • 简介:目的评价和比较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经皮微波凝固治疗(PMCT)与TACE联合^125I放射粒子植入治疗原发性大肝癌的效果。方法46例原发性大肝癌患者接受TACE联合PMCT治疗,20例接受TACE联合^125I放射粒子植入治疗。术后2个月、3个月分别行动态增强CT复查。观察并比较两组疗效、毒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综合治疗后3个月,TACE联合PMCT组的有效率为82.61%,明显高于TACE联合^125I放射粒子植入组的有效率55.00%(P〈0.05)。两组的临床总控制率分别为93.47%、85.00%(P〉0.05)。两组发生的毒副反应无明显差异,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TACE联合PMCT及TACE联合^125I放射粒子植入均为原发性大肝癌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两组毒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当,前者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肝肿瘤 化学栓塞 微波消融 125I放射性粒子 疗效
  • 简介:目的:评价多西他赛(TXT)为主的两药联合方案和三药联合方案一线治疗局部晚期不可切除或转移胃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86例晚期胃癌患者,根据化疗方案分为两组。三药联合组41例,采用DOF方案:TXT75mg/m^2静滴,d1,奥沙利铂(L-OHP)85mg/m^2静滴,d1,氟尿嘧啶(5-FU)2400mg/m^2静滴48小时;两药联合组45例,采用DO或DF方案:TXT75mg/m^2静滴,d1,L-OHP85mg/m^2静滴,d1或5-FU2400mg/m^2静滴48小时。两组均21天为一周期,化疗两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及毒副反应,并随访生存情况。结果:86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及毒副反应。三药联合组与两药联合组相比,有效率(RR43.9%vs37.8%),疾病控制率(DCR68.3%vs64.4%),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6.9个月vs5.8个月),中位生存期(OS10.9个月vs9.8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药联合组Ⅲ-Ⅳ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明显低于三药联合组(8.9%vs3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结论:以多西他赛为主的两药联合方案与三药联合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相近,前者安全更好。

  • 标签: 晚期胃癌 多西他赛 奥沙利铂 氟尿嘧啶 化学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术前肠道准备和不同肠道准备方法[机械肠道准备(mechanicalbowelpreparation,MBP)/口服抗生素]是否影响结直肠手术的特定结局。方法从2012年启动的美国国家外科质量改进计划中的结肠切除术的数据库中提取研究对象的资料,包括是否使用肠道准备、肠道准备的类型以及结直肠术后特定的并发症。对于接受择期结直肠手术的患者,我们使用无校正的或校正的logistic回归分析来评估术前联合MBP与抗生素(MBP+/ABX+),单独使用MBP(MBP+/ABX-)以及不使用肠道准备(no-prep)对预后的影响,特别是对吻合口瘘、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siteinfection,SSI)和肠梗阻的影响。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442名患者,no-prep组2296例(27.3%)、MBP+/ABX组3822例(45.3%)和MBP+/ABX+组2324例(27.5%)。组间的基线资料基本相似,但no-pre组在既往败血症、腹水、糖皮质激素使用、出血和肿瘤播散上稍比其他两组多。与no-pre组相比,MBP无论是否联合使用抗生素都与术后肠梗阻(MBP+/ABX+:OR=0.57,95%CI:0.48~0.68;MBP+/ABX:OR=0.78,95%CI:0.68~0.91)和SSI(MBP+/ABX+:OR=0.39,95%CI:0.32~0.48;MBP+/ABX:OR=0.80,95%CI:0.69~0.93)发生率的降低相关。MBP+/ABX+组患者比no-pre组患者具有更低的吻合口瘘发生率(OR=0.45,95%CI:0.32~0.64)。多因素分析发现,联合使用抗生素的MBP方法与吻合口瘘(OR=0.57,95%CI:0.35~0.94)、SSI(OR=0.40,95%CI:0.31~0.53)及术后肠梗阻(OR=0.71,95%CI:0.56~0.90)发生率的降低独立相关。结论上述结果阐明了近50年来的一个争议——肠道准备是否可改善结直肠术后的结局。联合使用口服抗生素的MBP方法可有效降低接近一半的SSI、吻合口瘘及肠梗阻这些结直肠术后最常见最麻烦的并发症。

  • 标签: 肠道准备 吻合口瘘 结直肠手术 前联合 结肠切除术 改进计划
  • 简介:目的探讨囊外左侧入路在中上部胃后壁癌腹腔镜根治全胃切除联合网膜囊切除术的安全和可行。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6年7月针对中上部胃后壁cT3或cT4胃癌患者实施囊外左侧入路腹腔镜根治全胃切除联合网膜囊切除术12例,分析患者基线资料、术中、术后结果以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根治全胃切除联合完整网膜囊切除术,无中转开腹,术中无脏器损伤及出血等并发症,术后无腹腔出血、胰瘘等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为(295.2±47.9)分钟,术中失血量为(105.7±39.4)ml,术后病理结果显示,平均淋巴结清扫数目为(32.1±9.4)枚,其中淋巴结阳性数目为(4.2±2.3)枚,网膜囊淋巴结数目为(3.2±1.2)枚,未见阳性淋巴结,肿瘤分期:ⅡA期1例(8.3%),ⅡB期2例(16.7%),ⅢA期4例(33.3),ⅢB期3例(25.0%),ⅢC期2例(16.7%)。术后1例(8.3%)切口感染和1例(8.3%)炎肠梗阻,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出院。术后随访13~22月,中位随访时间17月,1例发生术后腹腔、腹膜转移,其余11例均无瘤生存,无一例出现吻合口复发。结论囊外左侧入路在中上部胃后壁癌腹腔镜根治全胃切除联合网膜囊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为实现腹腔镜下完整网膜囊切除提供新思路。

  • 标签: 腹腔镜全胃切除术 中上部胃癌 囊外左侧入路 完整网膜囊切除
  • 简介: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hipreplacement,HR)与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femoralnail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术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femoralfracture,IFF)患者功能恢复的效果比较。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老年IFF患者,平均年龄(71.26±5.27)岁。按照入院顺序分为HR组和PFNA组,每组50例,观察和记录两组手术、下床、住院、负重锻炼时间和切口长度(其中PFNA组为主钉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并发症等,随访12个月,评估术后6、12个月髋关节功能:(1)并发症:皮下血肿、切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veinthrombosis,DVT)、褥疮等;(2)髋关节功能: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进行评估,Cronbach’α信度系数为0.885,效度系数为0.848,采用人工计分法,共9个条目合计100分,得分越高表示髋关节功能恢复越良好。结果PFNA组下床、住院、负重锻炼时间高于HR组,PFNA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H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PFN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H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HR组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HR组和PFNA组术后12个月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1)。结论HR有利于老年IFF患者早期活动和髋关节功能恢复,PFNA内固定术有利于减少患者手术创伤和并发症,但两种术式均具有良好的远期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应按临床需求选择。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骨折固定术 髋骨折 老年人 功能恢复
  • 简介:目的探讨粪便DNA中联合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1(SFRP1)及胞裂蛋白9(SEPT9)基因甲基化检测对老年结直肠癌(CRC)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从2016年1月至2016年9月确诊的35例年龄〉60岁CRC患者为研究组,选取同期35例〉60岁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提取CRC患者和正常体检者粪便DNA,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技术分别检测SFRP1及SEPT9基因的甲基化状态;比较CRC患者单基因和联合双基因甲基化检出率的差异,以及CRC患者联合双基因甲基化检出率与对照组的差异;分析CRC患者SFRP1或SEPT9基因甲基化与临床病理特征(如年龄、性别、肿瘤位置)的关系。结果CRC患者粪便DNA中SFRP1及SEPT9基因甲基化检出率分别为45.71%(16/35)和51.43%(18/3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7%(3/35)和14.29%(5/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双基因检测结果显示,82.86%(29/35)的CRC患者粪便DNA中至少存在一个基因的甲基化,显著高于单基因检出率(P〈0.01),亦高于对照组的17.14%(6/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RC患者SFRP1或SEPT9基因甲基化与年龄、性别、肿瘤位置均无关(P〉0.05)。结论粪便DNA中联合SFRP1及SEPT9基因甲基化检测比单基因检测更加敏感,对老年CRC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老年性结直肠癌 粪便DNA 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1 胞裂蛋白9 甲基化检测 早期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联合液基薄层细胞学技术(TCT)对宫颈早期癌变的诊断价值及其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方法选取接受宫颈病理活检的患者260例,均进行高危HPV联合TCT检测,分析其与病理活检结果的一致。结果以病理活检诊断结果为金标准,HPV联合TCT检测的阳性预测值及特异性均高于单独检测方法,单独检测与联合检测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及阳性预测值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联合TCT检测结果与病理活检结果符合率最高(78.46%),Kappa值=0.52,一致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年随访中,病理活检诊断复发或残留10例,HPV联合TCT对残留或复发检测的特异性为93.33%,灵敏度为60.00%,阳性预测值为54.45%,阴性预测值为94.59%。结论HPV联合TCT应用于宫颈早期癌变的诊断,检测结果与病理活检结果具有高度一致,且对宫颈病变术后残留及复发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宫颈早期癌变 高危型HPV TCT 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