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AIRBBB与假性RBBB的鉴别诊断。方法对105例常规ECG的V1导联呈rSr'型的患者,进行3个不同层面的胸导联ECG与VCG记录,得出两者的形态特征差异。结果AIRBBB与假性RBBB在ECG特征上,当V1导联有r''''时,SI、v5相对增宽≥0.05s,最具有明显差异性(P<0.01)。在VCG的特征上,AIRBBB37例,3个层面横面终末向量均在右后、右后跨右前为主,终末延缓时限为30ms-60ms。假性RBBB67例,3个层面终末向量除1例呈右前附加环外,右前、右后均无典型附加环。终末延缓时限均<30ms。结论当V1导联呈rSr',SI、v5时限相对增宽≥0.5s时有利于AIRBBB的诊断。VCG特征为:(1)QRS环时限<0.12s,(2)附加环多在右后或不典型,(3)终末传导延缓时限≥30ms,可作为AIRBBB与假性RBBB的鉴别诊断依据。

  • 标签: 非典型不完全性有束支阻滞 鉴别诊断 假性右束支阻滞 终末向量 心电图
  • 简介:目的探讨心电图QRS时限与心力衰竭患者左室结构、功能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6月-10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心内科收治的473例心力衰竭患者(心衰组)及同期就诊的100例健康体检者(心衰组),根据心电图QRS时限将心衰组分为QRS时限〈100ms组(n=271),QRS时限100ms-119ms组(n=108),QRS时限≥120ms组(n=94)三个亚组。比较心衰组、心衰组之间QRS时限、左房内径(LA)、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的差异,比较心衰组三亚组之间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分数(LVFS)、LA、LVEDd的差异,分析QRS时限与心脏超声指标间的相关。结果心衰组较心衰组QRS时限明显延长(101.45msvs.94.95ms,P=0.000)、LA明显增大(39.73mmvs.31.07mm,P=0.000)、LVEDd明显增大(51.88mmvs.43.54mm,P=0.000)。心衰组三亚组之间LVEF、LVFS、LA、LVEDd有显著差异(P〈0.05),且QRS时限与LVEF呈负相关,与LA、LVEDd呈正相关(P〈0.05)。结论心电图QRS时限可作为心力衰竭病情严重程度及衰竭心脏心室重构的评价指标。

  • 标签: 心力衰竭 QRS时限 心室重构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与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测定116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34例有脑梗死危险因素而未发生脑梗死的患者(对照A组)及32例健康人(对照B组)的颈动脉超声及血清hs-CRP浓度、血压、血糖、血脂、一氧化氮、内皮素等各种生化指标,详细记录个人史、体重指数等一般情况,并分析hs-CRP浓度与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hs-CRP与年龄、糖尿病史、纤维蛋白原、内皮素、白细胞计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正相关,与一氧化氮显著负相关,(P〈0.05);脑梗死、纤维蛋白原、白细胞计数、内皮素、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血糖、血液黏稠度是hs—CRP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hs-CRP与脑梗死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可能通过影响其危险因素而参与了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因此,在脑梗死的防治中,干预hs-CRP的水平可能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脑梗塞 C反应蛋白 危险因素 干预
  • 简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存在很大差异,其关键因素之一就是脑侧支循环的代偿情况不同。因此,及早判断出脑侧支循环的代偿情况,可帮助临床医师对患者的病情及预后做出合理的评估并指导治疗。目前,常用的评估脑侧支循环的方法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磁共振血管成像(MRA)、CT血管成像(cTA)。但TCD、MRA和CTA对于脑侧支代偿的评价,主要局限在wmis环水平,对于颅内经软脑膜血管代偿情况的反映局限性很大。

  • 标签: 卒中 侧支循环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生物学标记 胆红素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慢性支气管炎是否为老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对象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47例作为病例组,按1∶1病例配对,选取同期内住院的脑血管病患者147例作为对照组,除外与感染有关的疾病,所有对象对本实验均知情,并同意配合实验。方法①设计脑梗死危险因素调查表,对两组进行如下调查既往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脑梗死/短暂脑缺血发作及吸烟史。②选择以脑梗死为因变量,以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既往脑梗死/短暂脑缺血发作、冠心病及吸烟等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和脑血管病患者各147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老年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两组年龄、既往高脂血症和吸烟史比较,差异均不明显(P>0.05),而既往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高血压、脑梗死/短暂脑缺血发作及冠心病史比较,病例组明显高于对照组。②老年脑梗死各危险因素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高脂血症、吸烟及冠心病与脑梗死不相关(P>0.05),而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糖尿病及既往脑梗死/短暂脑缺血发作是老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OR=2.47,2.28,2.18,2.01,P<0.05~0.01)。结论慢性支气管炎可作为老年脑梗死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脑梗死 老年 慢性支气管炎
  • 简介: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脑钠肽(BNP)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心脏变时的相关。方法记录冠心病患者血浆BNP水平及心脏变时指标,包括rHR和HRR,并记录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计算Gensini评分,对比分析无症状心肌缺血、稳定型心绞痛及不稳定型心绞痛3组患者血浆BNP水平及心脏变时指标差异。评价血浆BN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心脏变时指标相关。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62例冠心病患者,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组间BN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症状心肌缺血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脏变时指标rH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rson相关分析显示,冠心病患者血浆BN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0.43,P〈0.05),与心脏变时指标rHR及HRR均呈负相关(r=-0.34,-0.40,均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BNP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心脏变时指标rHR和HRR密切相关,对于评价冠心病心脏功能的改变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冠心病 脑钠肽 心脏变时性
  • 简介:目的:探讨血红素加氧酶-1(HO-1)基因启动子区域的GT重复序列(GTn)决定的等位基因多态与冠心病(CHD)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技术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分析57例CHD患者和44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HO-1基因启动子区域GTn的分布是否存在差异。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HD组中H0—1基因启动子区S型等位基因(56.8%比38.6%)及sS基因型频率(36.4%比15.8%)显著降低,L型等位基因(43.2%比61.4%)及LL基因型频率(22.7%比38.6%)显著升高(P均〈0.05)。结论:血红素加氧酶-1基因启动子区GTn多态可能增加冠心病的发病风险。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血红素氧化酶 基因多态性
  • 简介:目的分析急诊患者发生快速心律失常后采用胺碘酮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方法将180例快速心律失常患者依据心律失常类型分为140例室上性组和40例室组,将室上性组和室组依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室上性A组、室A组)和对照组(室上性B组、室B组),观察组采用胺碘酮治疗,对照组采用毛花苷C和利多卡因治疗。对不同组治疗效果和安全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治疗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良反应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快速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胺碘酮的治疗效果优于毛花苷C和利多卡因,患者不良反应少,使用安全高,值得进行推广。

  • 标签: 胺碘酮 毛花苷C 利多卡因 心律失常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慢性阻塞肺疾病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入住广州军区总医院老年干部呼吸病房的30例老年慢性阻塞肺疾病并肺动脉高压的患者资料,比较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患者的血氧情况,并对其加强呼吸道护理、预防急性加重发生、进行夜间吸氧护理。结果急性加重期氧气分压及血氧饱和度均明显低于稳定期;急性加重期昼夜动脉血氧分压在2:00、8:00、14:00、20:00均明显低于稳定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加重期患者所有症状多在7~12d缓解,无1例死亡。结论加强呼吸道的护理,合理吸氧,对延缓慢性阻塞肺疾病并发肺动脉高压的进展是有益的。

  • 标签: 阻塞性肺疾病 肺动脉高压 老年 血氧饱和度
  • 简介:《柳叶刀》(Lancet)杂志5月31日在线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了CLOTS3研究结果,该结果指出,在卒中后卧床患者中,周期充气加压(IPC)可有效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风险,并且有可能改善生存率。

  • 标签: 周期性充气加压 卧床患者 卒中后 风险 DVT 深静脉血栓形成
  • 简介:目的观察Gateway—Wingspan支架系统治疗症状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以及防治脑缺血事件发生的围手术期效果。方法应用Gateway—Wingspan支架系统行血管成形术治疗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颅内动脉狭窄患者27例(29处)。29处狭窄中17处位于后循环,12处位于前循环。观察狭窄的部位、治疗前后的狭窄率、治疗成功率、治疗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转归、术后患者症状改善的状况,术后30d通过电话或门诊随访缺血性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前平均狭窄程度为71.8%(56.0%-87.8%),术后残留狭窄率为24.9%(0—45%)。治疗成功率为100%。4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3例为病变相关穿支动脉梗塞,1例为病变相关梗塞,无出血性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4.8%,致残率为7.4%,严重致残率为3.7%,死亡率为0。术后30d内患者症状均有所好转,无新出现的脑缺血事件。结论应用Gateway-Wingspan支架系统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安全,其围手术期临床效果较好,长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 标签: 血管成形术 支架 颅内动脉狭窄
  • 简介: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种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慢性阻塞肺病(COPD)目前居全球死亡原因第4位。慢性心力衰竭合并COPD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趋势,并且COPD患者高于其他患者4.5倍发展为心力衰竭[1]。近年来,由于对心衰诊治的观念已从传统的血流动力学模式转移到了神经内分泌模式,β受体阻滞剂在纠正心衰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但在慢性心力衰竭合并COPD患者中,由于担心β受体阻

  • 标签: 比索洛尔 慢性心力衰竭 慢性阻塞性肺病
  • 简介: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会有较高风险在四肢或肺部出现血栓,该研究发表于2012年10月3日的《美国医学会杂志》。血栓可以游走至脑部引起中风。在瑞典进行了一项超过45,000名成人的研究,研究人员发现患类风湿关节炎的人群中栓塞问题有较高的风险,

  • 标签: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 高风险 血栓 《美国医学会杂志》 研究人员
  • 简介:目的分析急性失代偿心力衰竭患者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血清ST2的表达情况。方法选择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于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急性失代偿心力衰竭患者60例,男性31例,女性29例;年龄45~70岁,平均(65.32±0.34)岁。根据治疗1年内是否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分为事件组(n=32)及事件组(n=28)。同期选择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男性28例,女性32例;年龄44~72岁,平均(65.48±0.35)岁。检测入选者NT-proBNP、ST2水平。出院后电话或门诊随访1年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事件组NT-proBNP和ST2水平分别为(10864.72±241.67)ng/L和(0.67±0.15)μg/L,明显高于事件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急性失代偿心力衰竭患者NT-proBNP与ST2水平呈正相关(r=0.635,P<0.05)。结论急性失代偿心力衰竭患者血浆NT-proBNP、血清ST2呈高表达,且ST2水平与NT-proBNP呈正相关。

  • 标签: 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 N末端脑钠肽前体 ST2 相关
  • 简介: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约占75%,具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1]。溶栓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虽疗效确切,但受患者发病时间等诸多条件限制,影响该疗法的开展。而传统的抗凝、降纤、抑制血小板聚集和神经保护剂等药物治疗,疗效又不甚理想。近年来,国内外广泛应用高压氧综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取得较好疗效[2~4]。但高压氧的疗效取决于治疗时机和剂量而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高压氧治疗 治疗依从性 护理对策
  • 简介: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对冠心病患者抑郁情绪影响作用。方法将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n=41)及对照组(n=41)。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出院后给予延续护理,对比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左室短轴缩短率及左室射血分数。结果出院6个月后,两组患者SDS、SAS评分均有一定幅度下降,但研究组SAS、SDS评分均要低于对照组(P〈0.05);左室短轴缩短率及左室射血分数均有所上升,但研究组上升幅度更大(P〈0.05)。结论对冠心病患者实施延续护理可改善其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延续性护理 抑郁 焦虑 冠心病
  • 简介: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79岁.主因发作心前区闷痛2竽,活动后气短5年余,拟诊为冠心病,陈旧前间壁心肌梗死,频发室性早搏,间歇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心功能4级入院.患者1995年10月8日心电图出现间歇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图1),之前为正常心电图(图2).1995年10月9日始表现为持续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其后共行心电图检查12次,均表现为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图3),并于1996年10月9日行动态心电图检查,亦表现为持续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

  • 标签: 心电图 临床分析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 简介:目的观察左卡尼汀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方法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50例,随机均分为2组:对照组和左卡尼汀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抗心衰治疗,左卡尼汀组同时给予5%GS250ml加左卡尼汀3g静脉滴注,1次/d,共15d,然后口服左卡尼汀1g/次,2次/d,共15d。结果加用左卡尼汀治疗慢性心功能衰竭总有效率为84.0%,显著优于对照组60.0%(P〈0.05),左室收缩功能较常规治疗组有明显改善(P〈0.05),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左卡尼汀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安全有效、无明显毒副作用。

  • 标签: 肉碱 心力衰竭 充血性 心室功能 治疗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