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早期康复介入对手部肌腱损伤后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5年9月-2021年9月期间收治的76例损伤手部肌腱患者进行研究,并采取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给予对照组早期对症治疗,给予观察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使用早期康复介入治疗,并对两组的手总主动活动度、功能独立性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手总主动活动度优良率、功能独立性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患者损伤手部肌腱后给予其早期康复介入,能促使患者更好的恢复手功能,能够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广。

  • 标签: 早期康复介入 手部肌腱损伤 手总主动活动度 功能独立性
  • 简介:摘要:柴胡桂枝干姜汤证首见于《伤寒杂病论》。原文为“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可见仲景对于该证的症状描述颇多,但并未明确提出其病机,因此历代医家对于该证的理解众说纷纭。本文将基于清代著名医家彭子益的“圆运动”学说,将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的病机归纳为“邪陷少阳,相火上逆,中土不运”。基于“圆运动”学说归纳该证病机,能以动态地思维分析该证的症状和方药组成,有利于在临床中灵活辩证,更好地发挥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功效。

  • 标签: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彭子益 圆运动 方证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比较运动平板及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于2019年3月至2020年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评估言语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效果。方法:采取随机数表法,将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的86例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分为2组,即言语康复训练组(采用HB-SL型语言认知康复系统进行言语康复训练,n=43)、传统言语训练组(采用传统言语训练,n=43)。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语言功能评分。结果:治疗前2组的语言功能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言语康复训练组的语言功能各维度评分高于传统言语训练组(P<0.05)。结论:言语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语言功能。

  • 标签: 脑卒中 运动性失语 言语康复训练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条件的改变,大学生身心健康受到了越来越高度的重视,尤其是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近些年来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事件时有发生,此背景下校医院有必要加强对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有效预防,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管理方案。本文对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预防及应急管理措施。

  • 标签: 大学生 运动性 猝死 预防 应急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腰部运动损伤采取腰腹肌协同训练的实施效果。方法:于我院腰部运动损伤患者随机抽取7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推拿治疗,观察组采取腰腹肌协同训练,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JOA(26.34±1.70)分,ODI(13.20±1.85)分,显著优于对照组[JOA(20.67±1.56)分,ODI(19.20±1.62)分]。治疗后观察组VAS(1.80±0.24)分,SF-36(85.20±7.14)分,显著优于对照组[VAS(2.75±0.41)分,SF-36(76.90±5.46)分]。2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腰部运动损伤采取腰腹肌协同训练可有效改善腰部功能,减轻起疼痛感,更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腰部运动损伤 腰腹肌协同训练 腰部功能 疼痛感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运动疗法在脑中风康复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我院收治的脑中风患者随机抽取64例,均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分别安排常规干预、常规干预+运动疗法,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等指标比较,以此对不同方案对患者康复的作用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3.13%低于对照组18.75%,P<0.05。结论:运动疗法用于脑中风患者康复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能有效控制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显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运动疗法 脑中风 康复治疗 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应用早期康复治疗对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21年4月至2022年1月期间于本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共计5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药物治疗,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上肢运动评分、下肢运动评分以及FMA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肢运动评分、下肢运动评分以及FMA评分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应用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突出,利于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 标签: 早期康复 急性脑卒中 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语言训练应用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本院56例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时间:2020年07月-2021年07月,分组方式:随机颜色球抽取法,分为两组,参照组(行常规干预)和研究组(加以语言功能训练),各28例,比较应用效果。结果 研究组口语表达、书写、听理解、阅读语言功能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依从性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 加以语言功能训练效果更加突出,提高患者训练依从性,促进语言功能恢复,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语言训练 脑卒中 运动性失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冠心病诊断中联合应用平板运动试验、动态心电图的临床价值。方法:2020年5月起至2021年6月期间,甄选冠心病患者88例实施分析研究,均实施平板运动试验、动态心电图以及冠状动脉造影诊断,金标准取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结果,比较平板运动试验、动态心电图单独诊断和联合诊断的结果。结果:平板运动试验联合动态心电图诊断灵敏度高于单独动态心电图诊结果,且联合诊断的阴性预测值、准确率以及特异度高于单独动态心电图诊结果和单独平板运动试验结果(P<0.05)。结论:冠心病经平板运动试验联合动态心电图诊断的效果突出,且准确性显著高于单独诊断方法,为疾病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平板运动试验 动态心电图 冠心病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研究通过对照试验分析,将电针疗法应用于肩袖修复术后患者恢复的效果。方法:通过随机对照实验的形式开展本次研究研究时间段设置,在2022年1月至2022年4月录入40名肩袖损伤患者进行研究,患者接受肩袖修复术治疗,在患者入院时根据患者的入院日期单双号进行数据记录,将单号入院的患者记录为对照组,将双号入院的患者记录为实验组,每组中均录入20名患者后,截止录入并统计患者的一般资料。对照组患者在接受治疗时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进行配合,实验组内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在这一基础治疗上应用电针疗法进行治疗,治疗完成后研究人员对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价,并分析治疗效果。结果:针对两组患者疗效进行统计发现各方面指标实验组内患者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对比分析后显著存在(P<0.05)。结论:为了使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提升,研究人员在针对患者进行治疗时,通过实验的方式确认了,将电针疗法应用于其中,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并且还还能能和肢体活动功能,进而促进肩袖损伤患者的预后恢复质量,具有良好的可应用价值。

  • 标签: 电针 肩袖修复 运动康复 自我管理 治疗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20年06月-2021年08月本院收治的13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69)和研究组(n=69),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予以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肢体运动功能、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护理后的Fngl-Meyer评分、Barthel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升(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并提升其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早期康复护理 脑梗死 肢体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膝关节运动损伤患者实施针刺结合推拿治疗取得的临床效果。方法:在2021年3月-2022年3月期间,选取本院诊治的膝关节运动损伤患者76例纳入研究,对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方式分组,对照组38例,单纯采用针刺治疗,观察组38例,采用针刺结合推拿治疗,统计两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和膝关节功能评分变化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疼痛评分和膝关节功能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膝关节运动损伤 针刺 推拿 疗效
  • 简介:【摘要】心衰作为临床一类常见心血管病,具备5年存活率不高、再入院率高和预后较差等特点。伴随运动为主心脏康复迅速发展,运动康复护理在心衰患者中的作用逐渐凸显,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升其心肌功能,降低再入院率及病死率。本文从运动康复适应症及禁忌症、运动形式及方法、运动强度和频率、运动康复护理在慢性心衰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运动康复护理期间面临的问题几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慢性心力衰竭 运动康复护理 耐力训练 抗阻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早期护理干预对小儿精神运动发育迟缓预后的影响。方法:使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21年2月到2022年2月进入我院进行小儿精神运动发育迟缓的64例病人的临床护理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将病人随机分成常规组(n=32)和研究组(n=32),并且提供常规护理干预模式和早期护理干预模式,观察两组病人的运动功能评分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在进行临床护理干预操作之前,两组病人的运动功能评分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干预之后,研究组病人的全身运动质量评分以及粗大运动功能评分等多项指标都占有更大的优势;两组病人的护理满意度进行分析,可了解到常规组病人的护理满意度是78.13%,研究组病人的护理满意度是96.8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针对小儿精神运动发育迟缓的病人进行临床护理干预操作时,使用早期护理干预可以很好的改善病人的各项运动评分,以及提高病人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者的推广。

  • 标签: 小儿精神运动发育迟缓 早期护理干预 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