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8 个结果
  • 简介:中国声部民歌,大多流布于五岭之南.这里原为古代越人住地,其中西越(西瓯)一支聚居岭西,这就是今人所称壮语北部方言区的地方,至今盛传不衰的北路"双声"歌,是岭南文化最古老最本色的有声载体.这里的歌手,唱歌、传歌、编歌、用歌,乃至对歌的称谓、腔调的命名等,都有自己传统的谚语、口诀、行内话,约定俗成为民间口头理论,世代相传.解读这些理论,并用以解读其声音乐形态,对于发掘和创造中国特色声音乐,很有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通过本文,也兼为民歌研究提供一种方法.

  • 标签: 中国 岭南土著居民 民间口头理论 腔口 多声音乐形态 多声部民歌
  • 简介:二、和声运动的逻辑与和声的作用如果说某些民间声部音乐品种,在对各音的纵向结合方面已具有初步的和声思维的话,那么对和声的横向运动与和声的作用方面,则大多尚处于较为朦胧的不自觉状态.下面将要阐述的带规律性的若干问题,是各种客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标签: 和声 多声部音乐 阐述 民间 国民 状态
  • 简介:本文为《欧洲9~16世纪声音乐中的和声观念与形态》系列论文首篇的缩略稿.对自公元850~1300年间声音乐的产生及其在理论与应用上的发展、演变进行介绍、分析和探讨、从“奥伽农时期声音乐的特征”、“奥伽农时期的音程性和声观念与形态”及“理论与应用在声音乐形成中的作用”等三个方面提出总结性的观点和意见。

  • 标签: 早期多声音乐 奥伽农 迪斯康特 康都克图 经文歌 音乐理论
  • 简介:文章以分析心理学方法和文化学方法,对岭南土著之越系各族声音乐进行逆向考察,指出原始图腾崇拜之集群歌舞、婚制变革之群唱运动、歌唱人生与爱情之并唱或重唱等,形成其声音乐发生、发展、发扬之独特规律。同时指出,共同地域中的分层分治、共同语言中的方言土语、共同地域与共同语言之群体中围绕不同职业、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层等形成的亚文化因素。也不可忽视。因此,我们在积极借鉴人类文化成果和西方声音乐技术理论的同

  • 标签: 百越文化 文化背景 民间多声音乐 岭南地区
  • 简介:和声艺术发展史声史前—十九世纪末(四之二)吴式锴(三)圣咏和声语言的展开与变化处理前面我们已论及巴赫在圣咏中所作的丰富多样的和声处理,从而在历史上把和声的技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这些多彩的和声手段十分优美地渲染了圣咏音乐的艺术情趣。巴赫则根据不同曲调...

  • 标签: 减七和弦 艺术发展史 维也纳古典乐派 钢琴奏鸣曲 十九世纪 主调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