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现在流行的关于雅各布森与“文学性”概念的说法存在许多可疑之处,该概念现在的重要价值与地位也使人们忽视了对其起源的探究。通过细读原始文本不难发现,“文学性”并非雅各布森刻意提出的一个概念,也并未为俄国形式主义者广泛接受,其与“陌生化”的关系同样系后人建构。我们当下对“文学性”的使用更多的是源自20世纪30年代汉语中的使用,以及在新时期引入西方文论时的选择性误读。

  • 标签: 文学性 雅各布森 概念起源
  • 简介:对瑞士法语诗人雅各岱来说,在现代世界,特别是战后的世界,写诗意味着对诗歌的合理性、甚至可能性的深思。通过解读两篇写于20世纪70年代的散文,即《看不见的鸟儿》和《穿过果园》,本文旨在探讨诗人在其散文中发展、深化的散步诗学。这种散步诗学既滋养着作者对外在现象透明超然的本质的信仰,也强调着这一本质相对人生体验和诗意表达而言的难以捕捉的特质。

  • 标签: 菲力浦·雅各岱 诗学 散文 散步诗学
  • 简介:神话是存在于语言之上的二度符号系统,有着类似于诗歌的对偶结构;今日之神话也是一种审美现代性话语,是构成现代主义文化的重要部分。罗曼·雅各布森的诗学话语在各个方面都印证了神话的上述特征。如果我们把雅各布森的诗学话语看成一个超文本符号系统,可以说,雅各布森穷一生之力建立起这一系统去探索语言中的"诗功能",而"诗功能"反过来也浸透到他所建立的符号系统中,令其呈现出结构完美,具有诗歌结构特征的神话体系。

  • 标签: 雅各布森 诗学 神话
  • 简介:笔者的《情景浑融深蕴致》(本刊2008年第1期"名句掇英")赏析了北宋"宰相词人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等四联词句的趣。所谓趣,就是形象化的哲理情趣。含有理趣的作品,往往写景生机勃勃,叙事娓娓动人,抒情真挚深沉,能使人从中体味自然、宇宙、社会与人生的哲理,所以内蕴趣的诗词警句,意蕴更深,气象更胜。在宋词中,苏轼之作趣最多。这篇小文拟补充赏析晏殊一首和苏轼三首词中的趣名句。

  • 标签: 理趣 浑融 首词 似曾相识燕归来 使人 词云
  • 简介:本文根据叙事学理论对果戈的短篇小说《涅瓦大街》的叙事结构予以分析,指出这部小说文本在整体结构布局、叙述者和叙述接受者设置、非叙述性话语运用等方面均体现出独特的叙述策略。基于这一叙述策略所完成的特定的叙事结构为实现现实主义散文的“批判性”逻辑奠定了基础。

  • 标签: 果戈理 涅瓦大街 叙事 结构
  • 简介:《与友人书简选》是19世纪俄国作家果戈的一部重要的著作.果戈以忏悔的形式袒露自己的社会改造观、宗教道德理想和内心世界,对俄国社会生活的许多重大问题做出回答,这本书既是他的长期精神活动的总结,又是他对自己的文学创作所做的理论阐释.对果戈的社会观、宗教观和自我改造等问题进行研究和解读是本文的尝试.

  • 标签: 果戈理 书简 文学创作 作家 忏悔 理论阐释
  • 简介:如果说《爱,是不能忘记的》(1979.5)是一个纯美的精神之爱的宣言,那么将近二十年之后的《无字》则可以被视为张洁对当年爱情神话的解构。《无字》尽管是以吴为一家三代女性的命运为中心进行叙事,却并非纯粹的女性主义作品,作者以个性化的描述展示了二十世纪风云际会中各色人物的命运并进而传达出

  • 标签: 《无字》 张洁 爱情题材 长篇小说 亲情 女性形象
  • 简介:在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普希金和果戈先后开创了彼得堡小说,把都市主题引入到文学创作之中。在现实主义视域下,普希金和果戈的彼得堡文本隐喻性地揭示了彼得堡形象的多重象征意义和彼得堡神话的精神内涵。文章通过分析普希金、果戈两位文学大师笔下的彼得堡文本,探讨彼得堡文本的意象特征与俄罗斯民族文化及俄国社会现实在本质上的内在联系。

  • 标签: 彼得堡文本 彼得堡形象 多重象征 意象
  • 简介:19世纪末20世纪初,果戈再度成为俄国文化界关注的对象。在该时期众多的评论中,作家、政论家、哲学家瓦·罗扎诺夫的一系列论述视角独特,他将果戈描绘成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孤独的天才,揭示出一个另类的果戈,很值得我们去认识。

  • 标签: 罗扎诺夫 果戈理 俄罗斯文学 现实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