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辩护人、诉讼代理人伪造证据、毁灭证据、妨害作证罪罪状表述模糊,实务中适用混乱,法律效果已经处于弊大于利的状态。本罪作为一种真正身份犯,来源于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与辩护权的发展息息相关。随着我国辩护权规定的不断发展完善,以刑事诉讼法的相应修改和刑事一体化为视角进行考查,本罪不再适合规定为真正身份犯,应删除《刑法》第306条,与《刑法》第307条合并,将律师与司法工作人员共同作为妨害作证罪和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的不真正身份犯的主体。

  • 标签: “律师伪证罪” 真正 不真正 身份犯
  • 简介:内容的适法与妥当均系劳动合同的生效要件。《劳动合同法》第26条第1款第2项应当被定位为体现劳动合同特色的妥当要件,起到规制劳动合同内容的一般条款的作用。该项的规范功能及主要目的在于遏止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中滥用其经济优势地位,过分压制弱势劳动者的行为。作为概括条款,该项规定的适用应着重案例化、类型化的操作方式;在适用顺序方面,原则上应明确妥当要件补充适用的地位;可借鉴《合同法》第52条第4项的操作模式,即在妥当要件下引入法律、行政法规以外的低位阶规范(地方法规、部委规章等)中的强制规定,作为确认劳动合同效力的依据。

  • 标签: 劳动合同 生效要件 内容妥当性 概括条款
  • 简介:欧洲人权法院近年来对于一系列案件的裁决理由及其相关论证,反映出欧洲人权法院在持续羁押措施运用方式上的最新立场。即对于被羁押人所实施的持续羁押,随着具体案件中羁押期限的逐渐延长,司法机关"阐释具体案件中羁押事由的责任"应当日趋严格,并且在每一次做出延长羁押决定时,都必须说明新的事由才行。在刑事司法准则日益国际化的背景之下,该立场反映了持续羁押发展的整体趋势,对我国羁押制度的完善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立足我国的法律实践,反思与国际人权基准之间的脱节与落差,将持续羁押制度纳入公正审判权的保障体系,是羁押制度发展的大势所趋。

  • 标签: 欧洲人权法 持续性羁押 公正审判权 权衡原则
  • 简介:小产权房是农民集体自发维权和住房供求市场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对现行法律的大规模违反,其无解的原因在于法理上的两难选择。随着集体经营建设用地入市交易,应该跳出原有的法律思维,直接承认小产权房为集体土地上的商品房,无须缴纳土地出让金,在补交必要税费的基础上予以确权发证。这是实现帕累托最优的必然选择。

  • 标签: 小产权房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转正
  • 简介:新《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三条确立了羁押必要审查制度,制定该制度的直接目的是强化检察机关对逮捕的监督和制约,在羁押必要审查程序中实现诉讼职能与诉讼监督职能的分离。而《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第六百一十七条规定羁押必要的审查工作主要由各个承担诉讼职能的办案部门负责,这种审查权的配置模式使诉讼职能与诉讼监督职能混同运行,无法保证审查主体的中立。该解释与《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三条存在矛盾。从《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三条的立法意图来看,由相对中立的部门作为羁押必要审查的主体是较为理性的选择。检察机关可以考虑设立诉讼监督部门,羁押必要审查主要由诉讼监督部门负责,以提升审查的实效和正当

  • 标签: 羁押必要性 审查主体 诉讼职能 诉讼监督职能
  • 简介:证据法的发展走向是西方尤其是英美法学界近年来讨论的焦点和热点。《漂移的证据法》因运用比较方法对英美证据法的三大制度支柱及其转变的现实进行精湛的分析而赢得了广泛赞誉,但对英美证据发展走向的悲观主义结论又使得这种赞誉大打折扣。从历史维度和现实逻辑来看,英美刑事证据法不会像达马斯卡所说的那样“崩溃”和“不可预测”。

  • 标签: 英美刑事证据法 达马斯卡 理论根基 制度构架 发展走向
  • 简介:逮捕必要审查是审查逮捕工作中的一项重点,由于其本身的模糊、伸缩等的特点决定了其具有内在扩张的趋势,存在裁量的选择空间。实践中存在构罪即捕、逮捕必要审查过于随意以及被滥用等的情形,因此规范逮捕必要审查裁量权有利于贯彻少捕、慎捕的刑事政策,防止逮捕权力异化等的现实意义。文章从加强逮捕必要证据提供、提高审查公开及建立案例指导制度等方面来加以规范逮捕必要审查。

  • 标签: 逮捕必要性 自由裁量权 规范
  • 简介:深圳福田区警方对卖淫、嫖娼人员进行示众处理的行为属于羞辱法律惩罚。根据“信号传递-合作”重复博弈模型的分析,羞辱法律惩罚是一种信息沟通机制,通过传递非合作者的身份信息以便利惩罚与’威慑,同时表明国家权力执行者的合作者身份、确保权力运作的合法。但是,由于存在惩罚程度的模糊与“次群体”中的反信号问题,羞辱法律惩罚的功能无法充分发挥甚至会产生负作用,因此已在历史上逐步消亡并且在现代社会中也是不可取的。

  • 标签: 羞辱性法律惩罚 “信号传递-合作”重复博弈模型 示众处理
  • 简介:学界和司法界对民事诉讼法关于发回重审标准的争论由来已久,主要集中在因原审裁判瑕疵是"发"还是"改"与法律适用过于弹性化的叠加导致的自由裁量权滥用现象上,由此形成了独我是好各自表达的审级诉讼冲突。期间,因人为关系投送了法律无法承载的利益期待使话题越发显得胶着和沉重,以至于剪不断理还乱。究其原因,既有立法技术问题,也有体制、机制不畅因素,还有公权私化、借案谋私倾向以及群体裁判下的错案问责缺失等,不能不说情形混迹十分复杂甚至难以名状。对此,笔者仅从主体行为归责出发以缩限法的任意标准为目的,力图达到技术与思想双重治理的品质效果。

  • 标签: 发回重审 审级利益 适用条件
  • 简介:混淆可能是否是商标混淆侵权判定的标准,目前存在着争议。一种观点认为,混淆可能是商标混淆侵权判定的标准。而另有观点认为,判定商标混淆侵权不一定需要借助于混淆可能。只要系争双方标识相同或近似,并使用在相同或类似的商品类别上,就构成商标混淆侵权。根据商标的本质和功能原理以及商标的相似、商品的类似在消费者认知中所发挥的作用,混淆可能应是法院据以判断混淆侵权成立与否的标准,商标的相似和商品的类似是判定混淆可能是否存在的考量因素。我国2013年新修订的《商标法》第五十七条厘清了商标的相似、商品的类似与混淆可能之间的关系,是值得肯定的立法改变。

  • 标签: 商标 混淆可能性 消费者 侵权判定
  • 简介:虽然规制的法理基础不同,但我国和英美对公司目的范围外经营行为的法律规制均经历了从否定行为的效力到限制代表人代表权的转变:从外化转移为内敛。配合规制重点的转移,我国公司法应从外部交易关系及公司内部的行为阻却与责任追究机制等方面,建立起内外部相结合的全面规制体系。

  • 标签: 目的范围 经营规制 民事权利能力 外化 内敛
  • 简介: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第37条的"规定"的两种不同理解,产生了广义和狭义的抽象行政垄断概念。以第37条为文本,实质意义上的抽象行政垄断,系指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制定含有排除、限制竞争内容的行政法规、行政规章、行政措施以及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其认定标准应当包括对"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的再认识和对"规定"的新理解两个方面,因此,建议从反垄断行政执法机构的积极行政、公众参与的监督机制等角度,来实现对抽象行政垄断的法律控制。

  • 标签: 抽象行政性垄断 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 垄断规定 法律控制
  • 简介:2013年8月1日,德国《著作权法》第八修正案生效。针对以Google为代表的搜索引擎和新闻聚合器在互联网上免费使用报刊产品的行为,修正案创设了报刊出版者权。根据修正案,在报刊产品出版后一年内,报刊出版者对其享有以商业目的进行网络传播的专有权。本文介绍了德国《著作权法》此次修改的主要内容及特点,考察了“邻接权”的概念、产生背景、发展脉络、国际保护及国内法转化情况,梳理了不同国家法律中出版者所享有的邻接权种类,在此基础上对德国《著作权法》赋予报刊出版者用于控制报刊产品网络传播的邻接权保护的正当进行了质疑,并就我国有无效仿修法之必要展开探讨。

  • 标签: 报刊出版者权 报刊产品 邻接权 搜索引擎 新闻聚合器
  • 简介:羁押必要审查作为2012年刑诉法设立的制度之一,在某省会市十二个基层检察院实施两年后,既有对权利保障予以促进的良性效果,但同时也存在诸如审查范围过窄、裁量空间有限以及审查式单一等不足。通过调研,还发现了制约羁押必要审查制度的深层次问题,即制度本身的不健全、权力行机制的限制以及打击犯罪优先的诉讼理念困扰。羁押必要审查要在中国形成效应还有诸多障碍,因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 标签: 羁押必要性 未决羁押 社会危险性 逮捕中心 口供中心
  • 简介:进入2008年以来,我国司法系统旨在统一思想认识的有关会议及活动引人关注。根据中央政法委部署,各级政法部门已经开展了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的“大学习、大讨论”活动。这一系列会议及活动的一个重要议题,就在于如何深刻认识、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优越、积极稳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 标签: 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中国特色 优越性 胡锦涛总书记 司法体制改革 思想认识
  • 简介:适应公安机关办理现行犯案件的现实需要,我国新《刑事诉讼法》第117条增设了对现行犯的口头传唤措施,但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立法的科学不足,当下实践中,现行犯案件中初查措施的适用乱象纷呈。现行犯案件初查中强制措施的适用既具有现实必要,也具有理论正当。应当将现行犯的立案程序独立设置,同时修改拘留制度,以明确被口头传唤或者无证拘留后的现行犯的犯罪嫌疑人身份,解决紧随其后的讯问行为的合法以及讯问笔录的证据效力,消除“先侦后立”的现象。

  • 标签: 现行犯 初查 强制措施 传唤 立案
  • 简介:当下我国在反腐败犯罪工作中必须恰当处理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精神、“老虎苍蝇一起打”和“受贿行贿一起抓”策略思想三者之间的关系,特别关注反腐败犯罪的刑事政策体系化问题,使得其三者在我国防治腐败犯罪中协调发挥应有作用而不至于出现政策策略上的偏差,从而在整体上为我国防治腐败犯罪具体工作和刑事法治建设大局增添“正能量”.“老虎苍蝇一起打”较为形象地宣示了我国反腐败犯罪的基本思路是实行“零容忍”,但是并不能解读为反腐败犯罪在刑事政策上放弃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而回到了“严打”老路.我国有关机关针对“特别重大贿赂犯罪案件”的程序司法解释文本和司法实践做法均存在一定的刑事政策偏差,应当对“特别重大贿赂犯罪案件”进行适当的政策限缩解释,促进我国反腐败犯罪的法治回归.

  • 标签: 刑法解释 刑事政策 “老虎苍蝇一起打” 特别重大贿赂犯罪案件
  • 简介:我国向来重视对儿童权利的法律保护,在宪法和其他法律、法规中都有大量的关于儿童权利保护的规定,这些规定与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精神是相一致的。我国对儿童权利法律保护的内容,按儿童权利的性质特征区分,主要有:儿童的生存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国籍权、名誉权、荣誉权、智力成果权、教育权、接受抚养权、继承遗产权、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权、达到就业年龄的劳动权、请求社会援助权、司法保护权,等等。

  • 标签: 儿童权利 未成年人 法律保护
  • 简介:<正>国家公务人员贪污受贿等腐败现象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一个普遍存在的严重社会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重视。联合国社会发展和人道主义事务中心预防犯罪和刑事司法处根据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的建议所编写的《反对贪污腐化实际措施手册》(以下简称手册),就是针对处理贪污腐化工作所遇到的最普遍的问题,关于反对贪污腐败可采用的可能措施、行动方针和制定反腐败方案的程序等问题的一个国际法律文件。该手册第一稿和修订本曾分别提交1989年12月11日至15日在海牙举行的政府官员贪污腐化问题区域间研讨会和联合国犯罪预防和控制委员会第十二届会议,受到了与会者的赞同和欢迎。其后编写者进一步

  • 标签: 反贪污贿赂 立法现状 贪污贿赂犯罪 法律文件 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 贪污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