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中国国家安全法治研究整体上历经起步探索(1978~1993)、逐步发展(1994~2009)、全面发展(2010~2014)以及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引(2014年至今)四个阶段。每一阶段的国家安全法治研究都脱离不开其时代背景。贯穿四十年的国家安全法治研究的主题是,围绕“国家安全”法律内涵即国家安全法治研究本体论展开多维度思考与探索。其研究重点涵盖国家安全法律体系研究、国家安全法与部门法的关系、国家安全法学科独立性及其发展等方面。法律意义上“国家安全”的内涵也经历了从“传统(政治)安全”到“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转变过程。针对实践需要,国家安全法治研究日益深化和繁荣。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引下,新时代国家安全法治研究面临的时代命题包括相关法律体系的建构和阐释,深化国家安全法与相关法律的有机衔接研究,研究方法创新与满足各领域国家安全保障的现实需要,等等。未来仍要坚持聚焦国家安全法治基本问题的研究。

  • 标签: 国家安全 国家安全法治 总体国家安全观 主题变奏 学科独立性
  • 简介:近来,源于领土争端的民族主义浪潮在中国、日本、韩国以及越南、菲律宾等东亚国家兴起。各国之间激烈竞争,不仅是为了在领土、资源或历史等问题上获得利益和公正更重要的是为了追求国家尊严和国际地位。中国崛起引起的地区权力结构的变化以及各国政府与民众互动关系的变化,是激发这一波东亚民族主义的国际和国内原因。从国际上看,美国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从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争端中渔利,但美国并不是一切问题的根源。一些周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疑惧确实在加深,同时对美国也心存疑虑。从各国国内看,日本和菲律宾的民族主义更多的是源于政治精英的煽动,越南和中国的民族主义更多的是源于民众的自发情绪,韩国的民族主义则同时受到大众和精英的推动。在东亚地区,民众的力量总体上呈现上升态势,因而各国面临的主要挑战将是大众民族主义对国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冲击。中国要妥善应对周边关系中的民族主义因素,对内应该培养开明的国家利益观和冷静、理性的外交观,对外应该提倡建立互利、互敬的地区秩序。

  • 标签: 民族主义 周边关系 领土争端 中国外交
  • 简介:本文通过梳理对中国的反倾销情况,发现:对中国发起的反倾销案例越来越多,其中东盟占到1/10左右;对中国发起和中国应对的反倾销案例的主要原因是非市场经济地位。选择1995-2016年东盟和中国的贸易额、政府信誉、税负、商业自由化、货币自由化、投资自由化、金融自由化、贸易自由化等8个变量作为自变量,以反倾销数量为因变量,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进一步放开货币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是可以降低对中国反倾销数量的,但是货币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确实是拉丁美洲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本轮全球经济下行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 标签: 非市场经济地位 反倾销 经济自由化 东盟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者对缅甸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目前我国从事缅甸研究的机构和人员已初具规模,研究领域的广度、探讨问题的深度以及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时期。但我国的缅甸研究也存在许多不足,与国外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 标签: 中国 缅甸研究 成就 特点
  • 简介:东北地区俄裔(俄罗斯裔)的汉语族称有数种,这些汉语族称与俄裔的族群认同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俄裔的血缘构成对他们的族群认同产生一定的影响.

  • 标签: 俄裔 族称 族群认同
  • 简介:随着网络安全重要性的日渐增加,奥巴马政府加强了对网络安全的管理,并力图完善美国网络安全的机制建设和战略规划。同时,中美之间围绕网络安全的争执和冲突凸显。奥巴马政府的对华网络政策呈现如下特点:一方面,通过网络媒介大力开展“微博外交”,强化意识形态输出和渗透;另一方面,将美国关键基础设施因经济机密和敏感军事信息失窃所造成的损失,归咎于中国军方支持的黑客攻击,宣扬“中国网络安全威胁论”,抹黑中国的国际形象。面对美国在网络安全上的施压和挑战,中国需要从战略高度给予重视,既要积极探讨中美之间从具体事务合作到逐渐增加相关领域战略互信的可行性,又要寻求加强与俄罗斯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协调合作,充分利用多边平台推动塑造网络安全国际规制;另外,也可尝试考虑动员国内私有领域和民众的参与,积极营造维护网络空间安全的大环境。

  • 标签: 奥巴马政府 网络安全 中美关系 “网络安全威胁论”
  • 简介:一、越南老街省的主要特点老街是位于越南边境的一个高原和山区省份,在其8057平方公里的面积上,有180个乡、坊和镇,共有16个民族的61万人生活在这里.老街省有矿产资源方面的优势(磷矿、铜矿、铁矿、云母矿、高岭土矿等30余种,并有工业开采价值),还有贵重药材,以及一些文化和生态方面的旅游景点(沙巴、北河等).

  • 标签: 越南 老街省 中国 云南 经济合作
  • 简介:中印关系被广泛认作是一种地缘政治上的力量均势关系或是亚洲两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之间的对抗关系.在这一背景下,作者从尼泊尔的角度阐述中国、印度和尼泊尔之间的三边合作设想,探讨中印之间竞争与合作的主要变化趋势,认为这些变化趋势在某些领域可能会向它们的邻居尼泊尔提供持续获益的机会.当代尼泊尔外交政策思路中最有趣的一点就是尼泊尔努力在三边框架范围内扮演促成中印协作关系的催化剂角色,从而使尼泊尔自身的地理位置成为一种优势,并使尼泊尔自身获得体面的中等区域国家的地位.从理论上讲,这一想法可以使尼泊尔从冲突一线的前哨转变为国际枢纽的角色.

  • 标签: 中国-印度-尼泊尔 地缘政治 三边关系 准战略三角
  • 简介:考察和谈论事物系统大致可有三类方式,尽管这三类的命名很大程度上只是个"语义学"问题和命名者的个人取舍,因而必有颇大的随机性和可变性。第一类方式可被称作微观探视和叙述。它侧重于具体地观看、澄清和描述事物系统内部的各基本组成部分与其相互间的基本联系,同时相当顾及该系统整体及其基本成分与外部紧要环境之间的复杂互动。无论由此可能提取出何种关于整体的见解,它的主要特征仍是微观探视和叙述,倘若在历史学的场合就可被称作微观史。事物系统越宏大越复杂,微观史就越少可能有"任何总的图案从中浮现出来"。

  • 标签: 印象主义 例解 命名者 对外政策 周边战略 战略重点
  • 简介:2014年日澳宣布建立"特殊关系"以来,两国的安全合作由非传统安全领域向传统安全领域迅速扩展,并在东海、南海等地区海洋争端问题上展开了密切协作。日澳安全关系的这种发展,受到美国亚太政策调整、日本寻求实现"正常国家"的目标、澳大利亚追求地区影响力等多重因素的推动,并对中国海洋利益的维护和地区安全环境的稳定造成了复杂影响。虽然受到日澳安全利益错位、澳国内反对声音、中澳关系发展等因素的制约,日澳关系难以走向结盟,但中国仍需密切关注日澳安全关系的发展走向并采取恰当措施,以减小其不利影响。

  • 标签: 日本 澳大利亚 安全关系 东海 南海
  • 简介:现在谈国际局势往往会和所谓"国际秩序"问题联系在一起。在西方的舆论环境中,所谓"国际秩序"就是美国主导的国际格局。而从美国主导的角度看,中国的崛起本身就是对美国霸权的挑战。所以,中国和平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问题,主要是美国以确保其霸权地位为核心的战略所构成的挑战。

  • 标签: 美国霸权 国际环境 霸权地位 国际秩序 国际格局 中韩关系
  • 简介:今天,中德两国妇女政治家、专家、学者欢聚一堂,就两国妇女的权利、妇女参政议政、妇女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妇女解放、妇女就业、妇女权益保障、中德妇女的合作等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这对增进中德妇女之间的友谊,促进两国妇女的友好交往,加深彼此间的了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妇女组织 社会地位 参政比例 男女平等观念 三个代表
  • 简介:中国的亚洲地区主义战略构建要着重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加强自己的亚洲认同,在国际事务中尽可能反映亚洲的利益。二是建设好三个支点,包括提升与东盟的关系,加强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重视中亚,使上海合作组织发挥更大的作用;积极主动地促成以中日韩为核心的东北亚地区合作。三是在亚洲地区合作中应积极参与和主导规则的制定和机制的构建,在亚洲自由贸易区建设中发挥一定的主导作用,发挥中国的政治大国优势,构筑亚洲地区主义发展的政治基础,在形成本地区多边安全机制中有所作为,逐步建立起涵盖各领域的互惠共赢和开放包容的地区合作网络。中国在构建亚洲地区主义战略过程中,既存在诸多有利条件,也有一些制约因素。

  • 标签: 中国 亚洲 地区主义 战略 影响因素
  • 简介:19世纪上半叶,日益“密切”的中俄外交关系、兴盛的中俄贸易使得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传教士团及本土时断时续的中国学教学活动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从而催生了俄国大学中国学教育基地的建立。

  • 标签: 俄国 大学 中国学
  • 简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去工业化”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的一个重要政策议题,该议题的实质是国家对其国际竞争力与国际地位的长远忧虑。中国和巴西间的经贸关系也面临着该议题的困扰。鉴于工业部门在两国各自发展和崛起战略中的重要性,正确应对该议题关乎中巴战略伙伴关系的可持续发展。中巴从战略伙伴关系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正是出于推动双方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中巴在“去工业化”议题上的探索,也可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提供重要启示。

  • 标签: 去工业化 中巴关系 新型大国关系
  • 简介:2014年以来,中东经过了4年来的演变,继续呈现出新的特征:温和伊斯兰主义力量受挫,但将继续影响多国政局发展;极端主义势力坐大,搅动地区格局,招致多国联合应对;伊朗核问题继续沿着谈判的轨道发展,能否全面解决尚不确定;以巴从和谈走向军事冲突之后外交博弈再度加剧,等等。这些都迫使美国不断微调中东政策加以应对。在此背景下,中国与中东加强相互关系的需求进一步增大,中国一中东关系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下取得了新的发展。

  • 标签: 中东大变局 中国-中东关系
  • 简介:伴随着冷战的结束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新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但也给其国家安全带来更加严峻的挑战.就其国家安全领域而言,发展中国家一方面要维护"领土国家"时代以领土完整与主权独立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安全,另一方面,又必须在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成果的同时,确保本国的以经济、科技为主要内容的国家安全,最终达到反对"新霸权主义"之目的.要解决这个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共同面对的难题,关键在于人才.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把"人才安全"置于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地位.

  • 标签: 国家安全 "人才安全" 发展中国家 人才激励 人才流动机制
  • 简介:2009年以来,尽管中国东盟自贸区成功建成,双方的经济相互依赖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中国与东盟仍然经历了严重的信任危机。通过对中国东盟长达20年的信任关系建构历程进行回顾,文章试图回答哪些因素影响着中国东盟信任关系的建构这一理论问题。在对现有理论要素进行折中主义整合并且补充之后,文章从权力格局失衡以及东盟国家心理调适需要的角度重新看待中国与东盟20年来信任关系建构的互动进程,并对当前中国外交应对周边小国信任危机提出政策建议。

  • 标签: 中国-东盟关系 信任 权力格局失衡 心理调适
  • 简介:判断一国粮食安全的实现程度,要基于对粮食安全的清晰认知。粮食安全问题易被简化为粮食总产量问题。上述概念相关但非同一命题。国际粮食安全认知维度及演进显示,粮食安全是一个系统,从横向看,它包含可供量、粮食获取、粮食利用(如营养安全)与稳定性四个维度;从纵向看,它包括宏观、中观与微观(如家庭获取能力)三个层面。一个完备的国家粮食安全监测指标体系也应与这四个维度、三个层面相对应。当前中国粮食安全政策与监测主要强调国内供给总量安全,属于可供量维度与宏观层面的交集;其他维度则较为单薄,尤其是微观层面的粮食获取维度以及粮食利用维度下的营养安全。借鉴巴西跳出“粮食生产大国无粮食安全之虞”的认知窠臼、直面其粮食安全严峻态势、进而推行影响深远的“零饥饿”计划、取得显著成效的经验,中国应加快构建一套比较全面的、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和农业发展现状的粮食安全认知、监测及治理体系,即将粮食安全治理重心从宏观转入宏观、中观、微观并重,构建一套全面的粮食安全监测指标体系以及建立跨部门的粮食安全治理体系。

  • 标签: 中国粮食安全 认知维度 监测指标 巴西“零饥饿”计划 治理体系
  • 简介:随着中俄两国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关系的发展,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移民问题越来越成为两国关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俄地缘教训治环境恶化,经济发展状况,远东人口形势严峻,及中俄历史、文化方面的差异都是远东地区中国移民问题产生的根源。

  • 标签: 地缘政治 中国威胁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