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地震波正演数值模拟是实现井间弹性波波分析的重要手段。文中采用弹性波波分离数值模拟技术对层状含孔洞的速度模型进行了井间波观测和波特征分析,通过改变孔洞尺寸及其纵横波速度来研究井间地震波波的散射特征。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孔洞的存在增加了井间地震波波的复杂性,且其尺寸与纵横波波长之间的差异将产生诸如以多次散射和反射等为主的复杂波特征;横波波长较短,比纵波更易引起波散射。

  • 标签: 井间地震 波场特征 正演数值模拟 波场分离 弹性波波动方程
  • 简介:从弹性波理论和广义虎克定理出发,经过简化导出了容易求解的、与实际地层比较接近的横向各向同性介质的标量波动方程,用差分的形式对方程进行了逆时求解,并给出了差分方程的稳定性条件。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方程加入了吸收边界条件。在偏移中,用解程函方程的方法对地下成像点进行了确认。最后介绍了用该方法对正演数据和实际地震资料进行处理所取得的效果。

  • 标签: 横向均匀 各向同性 地震波场 逆时偏移
  • 简介:地震波在含流体地层中传播时,由于受到流体的粘滞性和内摩擦等阻力的影响,其波较不含流体时要发生显著变化。为了定性地研究地震波的这种波特征及变化规律,该文将Korneev等人提出的一维弥散、粘滞型波动方程拓展为二维形式,推导了二维弥散、粘滞型波动方程的解,并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和归纳了含流体地震波随粘滞性衰减系数和弥散耗损系数变化而变化的特征和规律,为储层识别和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结果显示,粘滞性衰减系数主要影响地震波的频率分布,随着其值的增大地震波的主频迅速低移;弥散耗损系数主要影响地震波振幅的衰减,而几乎不改变地震波的频率分布。

  • 标签: 地震波场 波动方程 数值模拟 粘滞衰减 频率分布
  • 简介:时深转换作为联系地震与地质的桥梁,是地球物理研究的一大热点.随着渤海油田勘探开发程度的不断加深,对时深转换的要求逐渐提高.渤海Q油田目的层为明下段曲流河沉积,具有典型的低幅度构造特征,且地层速度横向变化较大,具有明显的低速异常特征.这两方面特征增加了该油田时深转换研究的难度.针对常规速度建模方法的缺陷和不足,提出了种子点约束空间插值的平均速度建模方法.该方法首先根据地震资料并结合测井及地质分层,来确定低速异常带的分布;然后根据速度异常量的大小,在低速异常带范围内设置种子点并结合井点处的速度,进行空间约束插值,进而建立速度并用于时深转换.从实际钻井情况来看,该方法预测精度较常规方法有了较大提高,并取得了良好的实际应用效果.

  • 标签: 时深转换 低幅度构造 速度异常 种子点 空间插值
  • 简介:天然气水合物是21世纪最具潜力的清洁能源,对其进行注热开采被认为是最行之有效的开采方法。以某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拟开采矿区为例,在水合物分解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有限体积法的天然气水合物分解热力学模型,并对天然气水合物温度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注水速度的增加,天然气水合物的高温区域逐渐增大,且分解速度加快;随着孔隙度的逐渐增大,天然气水合物高温区域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随着注水温度的增加,天然气水合物高温区域的变化趋势也基本相同,但作用在天然气水合物表面的温度随着注水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对该矿区进行注热开采时,当注水速度为6m/s、注水温度为80℃时,天然气水合物的分解速度最快,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该结论可为注热开采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天然气水合物 有限体积法 注水速度 水温 孔隙度
  • 简介:合兴一丰谷地区沙溪庙组气藏以其较大规模三角洲沉积和较大油气勘探开发潜力引起关注,而前人针对该区沉积微相展布特征及有利相带的研究甚少。通过对上、下沙溪庙组岩石类型、结构特征、重矿物组合、测井相结合地震相等分析手段,确定物源通道位于研究区的东北部.上、下沙溪庙组均以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划分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及水下分流间湾微相,有利沉积相带为水下分流河道沉积。此次研究,也为该区下一步沙溪庙组的油气勘探提供了基础地质资料。

  • 标签: 沉积相 物源 沙溪庙组 合兴场—丰谷地区
  • 简介:在油气采收过程中,水平井比直井更容易出现产出液含水率过高的现象。水平井在低渗透率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而针对水平井的特点,成熟的堵水方法和技术较少。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岩样进行气润湿反转实验,确定适用的气润湿反转化学剂,并对其进行热稳定性及地层配伍性实验评价,建立可视水平井堵水物理模型,进行气润湿反转剂使用前后的对比实验研究,得到水侵量、水侵速度及含水率的变化特征曲线。研究表明,气润湿反转剂堵水技术可用于水平井,可延缓见水时间,提高无水采收率,降低含水率。

  • 标签: 水平井 润湿反转 堵水 含水率
  • 简介:针对江37稠油油田蒸汽吞吐开采稠油过程中出砂严重的情况,进行了注表面活性剂降黏驱油室内实验研究。表面活性剂筛选实验表明,FPS-H分散型稠油降黏剂与江37稠油油田采出污水具有较好的配伍性,可使油/水界面张力下降到0.05mN/m,稠油乳化降黏率达到92.1%。驱油实验结果表明,FPS-H降黏剂驱最佳注入量为0.5PV,最佳注入速度为1.0mL/min,注入方式应选择0.5PV段塞-后续水驱方式,注入水温度不宜超过50℃。

  • 标签: 稠油 降黏剂 驱油 实验研究
  • 简介:采用室内研究的方法,对CO2含量分别为10%,30%,50%,70%,90%,100%的天然气样品做了3个不同温度(20℃,30℃,40℃)下的恒组成膨胀实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随CO2含量由10%增大到100%,天然气样品的临界温度由-69.86℃增高到31.4℃,临界压力由4.85MPa增高到7.38MPa;温度不变,压力一定时,随着天然气中CO2含量的增高,天然气样品的相对体积呈增大的趋势,不同CO2含量的天然气样品随压力降低其体积膨胀规律表现出了类似CO2超临界状态的特征。以上认识对CO2和天然气混合气体驱油施工及今后更进一步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标签: CO2 膨胀实验 相对体积 超临界 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