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这研究的目的是识别响应有斑纹的茎borer(SSB)(Chilosuppressalis沃克)在第一点喂到第二个幼虫的阶段的米饭基因。用减少性的杂交(SSH)和点污点接近的联合抑制,我们分析了发生在大批出没于未经触动的米饭(OryzasativaL.)的开始的72h期间的导致的防卫基因在有SSB幼虫的鞘纸巾的植物。由定序整个SSH图书馆,39个表示顺序标签在疾病应力,昆虫压力或另外的压力回答包含了被识别由喂的SSB幼虫起来调整。在这些基因,米饭allene氧化物cyclase(AOC),萜烯synthase(TPS)和四朊酶之中,禁止者(PI)基因由喂的SSB幼虫是起来调整的。实时量的反向的抄写聚合酶链反应分析证明四米饭PI基因在6h已经是起来调整的,并且到达了在6h之间的山峰到12h。另外,基因在早有关米饭表明象allene氧化物cyclase(AOC)那样的小径的jasmonate包含的抄写对喂的SSB的防卫反应在为2h由SSB喂的米饭以后被激活。尽管米饭萜烯synthase(TPS)的表示基因,在monoterpenes或diterpenes的生合成包含了,在7h已经是起来调整的,表示的重要增加被推迟直到12h并且在24h到达了它的山峰。现在的学习识别了六SSB反应基因和他们的表示模式,它提供证据和信息在植物理解昆虫压力反应。

  • 标签: 水稻基因 喂养 幼虫 螟虫 条纹 表达谱
  • 简介:【背景】罗非鱼类对自然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在我国南方水域已经成为常见种,但至今九龙江罗非鱼类的种类与分布情况尚未见报导。【方法】2013年11月和2014年4月,在九龙江华安设置6个站位,采用流刺网对罗非鱼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和分布进行2次调查。【结果】调查水域罗非鱼种类有齐氏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和加利亚罗非鱼3种。罗非鱼类分别占本次调查渔获总数量和总重量的35.96%和30.63%,以潭口河段罗非鱼类所占比例最高,分别占该站位渔获总数量和总重量的72.97%和61.55%。调查采集的罗非鱼类样品中以齐氏罗非鱼占比最高,占罗非鱼类数量和重量的62.50%和54.53%。罗非鱼类均为小型个体,以尼罗罗非鱼个体为最大,平均体长和体重分别为13.4cm和107.3g;其次为加利亚罗非鱼,分别为12.9cm和96.9g;最小为齐氏罗非鱼,分别为12.0cm和74.1g。【结论与意义】罗非鱼类个体数量和种类数量从九龙江上游(北)到下游(南)呈现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趋势,在部分水域罗非鱼类已经成为主要类群。外来物种罗非鱼类对本土鱼类具有竞争优势,其对九龙江水域的入侵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下降和渔业资源的衰退。

  • 标签: 九龙江 华安 罗非鱼类 外来物种 渔业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