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50 个结果
  • 简介:解构理论到底是如何生成的?至今学界仍争论不断。文章以现代西方四大哲学思潮(现象学、分析哲学、形式主义和批判理论)的冲突与融汇为思想史背景,紧密地追踪了德里达在这四大哲学思潮中穿梭往来的思想轨迹,最终揭示了解构理论的生成秘密。这一秘密即解构所遭遇的两次逆转——第一次逆转是在现象学批判中所实现的从“纯粹逻辑的语法”到“纯粹语法的逻辑”的转换,第二次逆转是在介入批判理论的过程中经由批判理论的批判所导致和实现的解构理论的自我否定与自我肯定。上述分析不仅在一般理论的意义上揭示了思想史所具有的交互去蔽、差异错置的发生学机制,而且为回应、批判当代全球资本主义的“终结论”的意识形态开辟了一种新的可能。

  • 标签: 现象学还原 文字学转向 批判理论 解构 生成
  • 简介:文章针对词素同一性问题,提出汉语词素内部义项群具有六种构成模式。运用图式范畴理论论证词素同一性存在的哲学基础,阐明辞书设置六种模式的理论依据,论述在辞书释义和例证中如何体现图式和例示的特点。

  • 标签: 词素同一性 义项群构成模式 图式范畴
  • 简介:中国辞书学会辞书编纂现代化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于2016年7月15-17日在青海省西宁市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辞书学会辞书编纂现代化专业委员会主办,商务印书馆、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青海人民出版社等承办.参加会议的有中国辞书学会领导、辞书编纂现代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专家、学者40余人.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或摘要19篇.

  • 标签: 中国辞书学会 专业委员会 第八届年会 学术研讨会 辞书编纂 现代化
  • 简介:本文前半部根据简单的关系逻辑讨论学科史上的两种传递模式,进而探讨修辞学研究如何介入并影响到比较文学研究。第一种是法国比较文学家保罗·梵地根的跨国传递模式;第二种是语言学家罗曼·雅可布逊的语言传递模式。透过雅氏的语用模式我们可以看出修辞学无论在涉及讯息发送者和接受者的沟通行为上,或者辞格在语码和讯息互动的表义作用中,对文学研究所可能提供的贡献。本文后半部举出先秦“名实之辩”和上古“哲学对话”两个议题,说明修辞学研究和比较文学研究在古今中外文本之间的交流现象,并详细分析了三篇古代的“哲学对话”。

  • 标签: 比较文学 修辞学 雅可布逊 语言传递模式 名实之辩 哲学对话
  • 简介:全国高等师范院校现代汉语教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讨论会于2004年8月11日至15日在世界闻名的“红山文化”发祥地——内蒙古赤峰市隆重举行。来自全国高校的会员和专家学者65人出席了会议,大会收到论文48篇,交流专著5部。与会学者分别围绕21世纪现代汉语教学、教材改革研究、现代汉语研究的新视角新理论和现代汉语的宏观和微观研究三个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 标签: 高等师范院校 现代汉语教学研究会 学术讨论会 赤峰市
  • 简介:本文认为发生在十五世纪前后的几个重要句法变化,改变了谓语中心动词的内部结构,从而为一个新否定标记的诞生创造了合适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动补结构的成熟,体标记系统的建立,量词范畴的引入,以及时间词、动量词由宾语之后向宾语之前的变动,等等。所有这些变化的共同作用是,使得谓语动词“有界化”,从而赋予作为单一句法单位的谓语动词以“离散”量特性,恰与名词的语义特征相符。这种谓语动词整体语义特征的改变带来了两个直接结果:一是原来主要用于“无界”谓语动词的否定标记因不适应新的发展而被淘汰,二是为用于名词类的否定标记“没”向动词否定标记扩展创造了条件。现代汉语中的动词和名词的共同否定标记“没”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本文还证明,“没”语法化的具体途径是它常用于连动结构的第一动词,在时间一维性的作用下,逐渐丧失动词的特征而向单纯的否定标记转化,从而为其向动词否定标记的扩展作好了准备。结果改变了汉语否定系统的基本特征:由原来的以词性为分野的否定词体系变成了现代汉语的以数量特征为分野的否定词体系。

  • 标签: 否定标记 句法 语法化 十五世纪
  • 简介:本文从探寻现代中国大学轨迹出发,对《德国对华政策中的同济大学(1907-1941)》一书作综合评述,认为该书视点独特,档案爬梳与运用甚勤,对中外文化交流史与国际关系史研究领域的贡献不容小觑。

  • 标签: 德国对华政策 同济大学 文化交流 国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