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实现从“规范教义”向“法理守则”的转变,是中国经济法学研究立足哲学或法理(哲)学的高度去探寻经济法的存在基础,进而以提升经济法“外部形象”的必然要求。经济法的存在基础集中地指向与其调整对象密切关联的法律关系,“主体一行为一责任”构成经济法之法律关系全部的结构性特征。经济法通往哲理化之路须重点强化对经济法主体的层级结构与能力、经济法行为的品性及其权义配置、经济法责任的客观性与特殊性等法律关系范畴内相关命题的理论探索。通过解构和剖析经济法的法律关系理论而形成的主体、行为、责任等一系列具有融贯性和通览性的基础性概念及范畴,使经济法的哲理化研究与制度实践有效衔接并相互贯通。

  • 标签: 经济法学 规范教义 法理守则 法理(哲)学
  • 简介:一传统与挑战:惩罚性赔偿性质之争所谓惩罚性赔偿,就是加害人支付赔偿金的数额超过受害人的实际损害数额。其目的不仅仅在于对受害人的补偿,而更在于对加害人的惩罚与威慑。早在18世纪中期的英国,就已经出现了惩罚性赔偿的案例。而在当今的美国,有相当一部分案件适用惩罚性赔偿,并且其数额也大得惊人。我国也在很有限的范围内采用了这一制度,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费用的

  • 标签: 世界里 惩罚性赔偿 民法世界
  • 简介: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台湾地区政府一方面及时修改和完善外商到台湾地区投资和鼓励台商到境外投资的政策与法律规范,另一方面积极签署投资协定,并试图尽量以“中华民国”或“中华民国政府”等“主权实体”名义成为协定一方,藉此拓展台湾地区其所期待的“国际”空间.但是,台湾地区政府以“主权实体”身份签署投资协定既没有法理上的依据,也无法得到UNCTAD、ICSID、WTO等政府间国际经济组织的认可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

  • 标签: 投资促进与保护 FTA 投资协定 台湾地区
  • 简介:从广义上讲,但凡向特定或不特定对象传授黑客技术及相关技术的学校、组织、机构、互联网网站、黑客教学QQ群等,都可以称之为"黑客学校"。其创办之意本是为维护网络安全而采取的"以黑制黑"举措,但在演变过程中趋于异化,已在很大程度上成为"黑客"活动上游产业链的关键一环。"黑客学校"的传播模式以技术类和工具类为代表。教学内容根据市场需求而调整,应有尽有。"黑客学校"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对刑法理论带来强劲冲击,必须从相关司法、立法及理论研究等方面慎审应对。

  • 标签: 黑客学校 网络犯罪 青少年权益 刑法完善
  • 简介:评析对强奸犯罪被害人贞操损害赔偿,《强奸犯罪被害人责任研究》,赋予强奸犯罪被害人贞操损害赔偿请求权

  • 标签: 我国首例 损害赔偿案 案法理
  • 简介:本文论述中国大陆近三十多年来以"国家调节说"为代表的经济法理论研究重大创新及其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分析理论创新同国家调节职能活动以及经济法立法与实施之间存在的反差及其原因。指出弥合这些反差的根本出路在于大力推进改革,特别是国家经济和政治体制的改革。对中共"十八大"以后国家改革路径以及经济法立法、实施与经济法理论的应用前景作出展望和判断。

  • 标签: 中国 经济法 理论创新 实践 改革
  • 简介:诉前联调机制的建立是我国调解格局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所形成的“法院为主、多方参与”的联动机制,充分利用了多元化调解格局中各调解模式的智力优势和资源优势,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纠纷的有效解决。但该机制也呈现出“创新与能动”的过度化、“法院案多人少”的实践悖论、“法院为主,多方参与”格局的现实困惑、“司法确认机制”的形式主义趋势、“法院工作质量评价与考核体系”的制约、调解的“强制化”倾向等问题。

  • 标签: 诉前联调 调解 司法能动 司法确认
  • 简介:《合同法》第174条并未明确对其他有偿合同所参照的买卖合同有关规定的范围,理论界和实务部门对股权转让合同是否能直接参照买卖合同相关规定都存在争议。通过对第67号指导案例以及同类股权转让案件的分析,可以总结出该类案件的法律适用规则:首先,作为特殊标的物,股权的移转和交付方式决定了其转让合同不应当适用《合同法》第167条规定的分期付款解除权;其次,在适用其他法定解除权时,应当从商事交易的特殊性角度出发,从严把握解除权的适用条件。由于商法与民法体系之间的价值取向各有侧重,商法更偏重效率价值以及外观主义而民法更偏重追求当事人间的公平正义,导致了同一行为的内外部价值评价出现矛盾,因此,从行为本身的属性来判断异类规则的适用性和适用程度是更为合理的解决方式。

  • 标签: 股权转让合同 解除权 分期付款 商事合同
  • 简介:新修改的刑诉法确定了申请方在违法所得没收程序中的证明责任主要是犯罪事实与违法所得。申请方对犯罪事实的证明责任集中于犯罪构成要件中的客体和客观方面,对违法所得的证明则有犯罪直接所得和间接所得之分。在美国民事没收制度中,法律将无辜物主利益区分为表面的和法律的利益,并对无辜物主的法律利益进一步细分为先存利益和后得利益,在不同的利益主张中,无辜物主的证明责任不尽相同。美国民事没收中关于无辜物主的证明责任为我国违法所得没收程序中利害关系人之证明责任构建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经验。

  • 标签: 没收程序 证明责任 犯罪事实 违法所得 法律利益
  • 简介:<正>虽然限制死刑与废除死刑已成为世界刑罚发展趋势,但就目前而言,不少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如我国)的死刑还将在一定时间内存在并发挥作用。在这些国家,死刑量刑是国家刑罚权实现的重要方式。在现代法治国家,"依法量刑"是死刑量刑的基本原则,是刑事法治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刑法平等的根本途径。然而,在死刑量刑实践中,"依法量刑"原则并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可能判处死刑案件"同罪异罚"现象还大量存

  • 标签: 被判处死刑 社会学模式 死刑案件 量刑 被告人 法理学
  • 简介:准不动产登记对抗主义具有分割物权变动效力、对无权处分和善意取得意义体系进行有限切割、交付和登记要件兼采和在公示方式升格与公示强制软化之间实现了各种复杂折中的法理特质。交付在准不动产所有权转让中仅为物权变动合意之表达,并非公示方式,也非可排除第三人善意的主要事实依据。准不动产登记对抗主义在法理构造上具有“效力不完全的物权变动”对“善意第三人的否认权”,“效力完全的物权变动”对“第三人无否认权”的双重结构,而支撑这种双重结构的核心恰恰在于当事人对“未登记不对抗”和“登记即对抗”规则的善意的制度信赖。

  • 标签: 准不动产 登记对抗主义 善意第三人 信赖保护
  • 简介:面对着虚假诉讼侵蚀司法公信力的猖獗形势,全国人大常委会在2012年《民事诉讼法》中仓促确立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但程序规则的粗糙与多头救济的混乱局面导致第三人撤销之诉的适用面临着极大困难。确定裁判效力的绝对化趋势与第三人参加诉讼路径的壅塞使得作为事后非常救济途径的第三人撤销之诉的适用范围受到严格限制而难以实现立法预期目标。从实体法层面寻求受诉讼诈害人的"独立请求权"而将其作为第56条第1款规定的第三人并赋予其参加诉讼之机会当属解释论者所能努力之方向,也是从程序法层面厘清各种事后救济的关系、细化第三人撤销之诉的程序规则并逐步拓展其制度功能的关键所在。

  • 标签: 第三人撤销之诉 案外人申请再审 虚假诉讼 裁判效力
  • 简介:根据契约法理的抽象程度不同,我国契约法理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理论来源、基本原则和法律教义。三个层面的契约法理之间具有融贯性、一致性,共同构成了一个被我国契约实在法所认可的由抽象到具体的法理体系。作为理论来源的契约法理,我国大多数学者支持温和的道义论;作为基本原则的契约法理,其构建了契约法的价值体系。我国契约法学术界和实务界所认可的契约法的价值体系为:契约自由的优先性、契约公平的制衡性、契约效益的附属性。契约法教义是具体契约规则背后具有支配性地位的原理,其勾连了基本原则和契约规则,使契约原则得以具体化,让契约规则的价值承载得以体现。

  • 标签: 契约法理 体系 理论来源 基本原则 契约法教义
  • 简介:借用托多洛夫的句法结构理论,通过对全篇文本进行命题、序列、叙事转化等方面的分析,探索在封建家庭中丈夫与妻子的不同角色扮演。丈夫"重色",常常"见色起心",导致不平衡状态的发生;妻子"执着"于依附丈夫的平衡状态。从而揭示出《聊斋志异·画皮》所折射出的封建男权社会中夫妻不平等的地位及关系。

  • 标签: 托多洛夫 句法 命题 序列 叙事转化 画皮
  • 简介:由于存在“大陆法重视理论与逻辑,英国法重视实践与经验”的法律传统界分,再加之英美契约法成形较晚,于是人们通常会认为,大陆法系契约法理论似乎肯定要比英美契约法理论丰富、高深和发达许多。但令人疑惑不已的是,在现代合同法重大理论的创造发展以及对国际契约规则的贡献方面,英美法似乎要比大陆法更具优势,这一点甚至连欧洲大陆的学者也深受困扰。

  • 标签: 契约法理论 三部曲 演化 美国 大陆法系 法律传统
  • 简介:与其他垄断协议一样,纵向价格限制的反垄断分析也须经过两个步骤:在“垄断协议”的认定上,不能只看其对品牌内部竞争所产生的纵向限制,还需证明这种纵向限制有导致社会总产出减少的可能性;在豁免条件的考察上,需关注其能否产生“激励零售商提供售前服务、促销服务”的效率。我国已有的纵向价格限制案件的处理中,往往直接将其纵向效果作为认定垄断协议的依据,因而未能为其处理结果提供正确的论证。

  • 标签: 纵向价格限制 转售价格限制 垄断协议
  • 简介:李登辉上台后,逐步背弃一个中国原则,并于1999年7月9日公然抛出"两国论",认为海峡两岸关系是"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国与国的关系"。李登辉的分裂主义路线严重损害了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危害了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也有悖于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 标签: 中国原则 事实法理 原则事实
  • 简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理学已走过三十年的成长历程,法的价值问题是中国法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对三十年来法理学界关于法的价值研究的三个主要方面进行了述评,一方面使我们对学界同仁的研究成果有一个总括性的了解,看到中国法理学人的学术贡献;另一方面,通过对研究中存在问题的展示,使我们认识到法的价值问题探讨的多维性、复杂性。促使我们将该项研究推向深入。

  • 标签: 法的价值研究 法理学发展三十年 学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