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新疆官铸的最后一枚铜元,是1933年喀什铸造的“癸酉”铜元,也称新疆“关门铜元”。一、“癸酉”铜元发行的历史背景1928年,北洋军口政府倒台,时任新疆省主席杨增新遇刺,南京政府任命金树仁为新疆省主席,1931年又任命新疆主席、边防督办。金树仁上台后任命盛世才为“东路剿匪总指挥”。

  • 标签: 新疆 铜元 喀什 元研究 南京政府 1931年
  • 简介:敦煌本《文选音》包括P.2833号与S.8521号两个写卷,本文对抄写时代及其注音特点、文献价值与版本价值作了探索。

  • 标签: 敦煌 《文选音》 价值
  • 简介:自惠州和平县人氏徐旭曾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丰湖杂记》谈话发表以来,客家研究已经走过了200年的历程。后又有林达泉、黄遵宪、温仲和、赖际熙、古直等学者对客家源流进行了论说。1933年罗香林《客家源流导论》出版(1951年《客家源流考》),现代学术视野下的客家研究也有80余年历程,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

  • 标签: 客家研究 客家源流 1951年 学术视野 研究成果 和平县
  • 简介:族际通婚是指由分属两个民族的个体缔结而成的婚姻婚。本文尝试概述对国内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及人口学等领域有关族际通婚的研究状况,梳理族际通婚的总体情况、原因与机制、通婚后果等几个方面研究成果。梳理结果显示,近十几年,学界对当代中国的族际通婚问题进行了多角度、多方面的研究,并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但是,不论在定量数据的采集、分析上,还是民族志个案的挖掘上都有待进一步深入。

  • 标签: 族际通婚 通婚状况 研究概述
  • 简介:高昌鲁氏家族崛起于元朝前期,因其家族成员或精通西域诸国语言文字,或在地方为官,造福百姓,渐次在政治、外交以及农业技术传播等方面得以名显当世。本文在认真研读元代墓志、碑刻史料和其他传世文献的基础上,就鲁氏家族成员的名号、出生地、为官经历等相关问题进行考述,并分析他们的处世态度和政治理想。此外,本文还对《农桑衣食撮要》的成书背景及资料价值略事探讨。

  • 标签: 家族研究 高昌 元代 农业技术传播 家族成员 政治理想
  • 简介:本文重新校录了上博48册《后唐清泰四年(935)八月十九日曹元深等祭神文》,并以此为核心史料,结合大量考古材料和传统文献,对唐宋时代敦煌的墓葬神煞进行了考辨.试图不仅恢复敦煌万神殿中这些重要神祗的"席位",而且揭示民生宗教的神灵信仰体系中这一组成部分的基本特征:墓葬神煞的"历史延续性"远远超出松散型宗教中其他类别的神祗,佛教的"入侵",道教的确立,改变的只是和地狱、天堂有关的信仰,墓葬领域则几乎没有触动.

  • 标签: 唐宋 敦煌 墓葬神煞 民生宗教
  • 简介:东魏嵩阳寺造像碑上雕刻的八十八佛和六方佛造像题材在石窟造像中不多见,是当时石窟造像题材的充实和丰富。尤其是造像铭中记载的有关嵩阳寺的创建和发展,可补史书之阙,为研究嵩山寺院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 标签: 嵩阳寺 生禅师 八十八佛 六方佛 神王 沙门统
  • 简介:唐代吐蕃的宰相制度,是吐蕃官制中最具变化和代表性,且影响吐蕃王朝最深者。吐蕃王朝的宰相制度,历经四变:其一为独相制;其二为众相制;其三为僧相制;其四为回复众相制。其中众相制的推动与实施,对吐蕃王朝影响极其深远,包括确保了悉补野氏政权的祚命,稳定了当时吐蕃的政局,阻绝了臣下太阿倒持的现象,赞普重新站上了国家最高领导者的位置,也使得赞普王室手中多了操控吐蕃政治与吐蕃氏族生态的利器。文章以敦煌古藏文卷子《吐蕃大事纪年》及吐蕃碑刻铭文为主要史料,勾勒出吐蕃众相制的部分轮廓,并对其内涵进行了分析,包括众相的官衔、员额、任期、职权以及众相是为大论的候补入选等,认为吐蕃成功地师法唐朝的众相体制,且深得众相制的精髓,再次证明了唐蕃文化关系的密切程度。

  • 标签: 吐蕃 政治制度 宰相制度 众相制度
  • 简介:蒙古语言研究在韩国只是到了50年代才开始以现代语言学方法来进行。至今,韩国的蒙古语言研究尚属乏善可陈,主要是由各种环境条件的原因所致,如缺乏普遍的兴趣和相关资料。尽管如此,在蒙古学研究上,韩国人还是表现出很大的兴趣。而现在,我们似乎又在向蒙古语言研究回归了。本文将对韩国的蒙古语研究进行全面的考查。虽然现代意义上的蒙古语言研究在韩国是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的,但韩国和蒙古的联系却有很长的历史。这方面的史料现存有所谓《蒙学三书》(Monghaksamsǒ),其中两本书为蒙语会话课本《蒙语老乞大》(mongǒnogǒldae)和《捷解蒙语》(Chǒphaesamsǒ),第三本书是汉—韩—蒙三种语言的对

  • 标签: 蒙古语文献 蒙古学研究 蒙古语言 韩国学 音系学 古代蒙古
  • 简介:研究指出清代吐鲁番与乌鲁木齐之间的道路正是唐代的“白水涧道”,至清末往往以“后沟路”相称,为乌鲁木齐前往吐鲁番的通车正道.清军至晚于乾隆二十二年便开始使用这条道路,至乾隆二十五年,清朝在这条道路上安设了六处军台,并配有相应的人员与交通设施等.在军台体系之外,两地之间还有七处驿站交通体系,道路全长约五百里.同治年间战乱道路被毁后,清军于光绪初年加以重建和修缮,新疆建省后改道路军台为驿站,并在托克逊至小草湖一带修盖房屋以便行人避风,开挖水井以便行人饮水,加惠行旅不少.

  • 标签: 清代 乌鲁木齐 吐鲁番 道路
  • 简介:在十七世纪的蒙古编年史中,可以说是流传最广、刊译最多、声誉最著的作品.清乾隆年间,这部书被译成满文和汉文,后又编入史部杂史类,是其中惟一汉译民族文字的历史著作.有蒙、满、汉各种文字的抄本、刻本流传;在国内,还有沈曾植等的笺证或译注本;在国外,从1829年起,也出版了德、日、英、朝鲜文各种译本、注译本、拉丁还原本,以及各种抄本、刻本的影印本,已成为民族文字史籍中传世最广、闻名遐迩的代表作.

  • 标签: 流研究 流蒙古源 蒙古源流
  • 简介:文章简要论述了徽州文化与旅游的关系和徽州文化旅游开发现状,认为发展徽州文化旅游必须解决好以下问题:重点开发,避免重复建设和规模不经济;搞好规划,避免破坏性建设和不合理开发;大力宣传徽州文化旅游,推出徽州文化旅游线路;提高导游人员素质

  • 标签: 文化旅游 徽州文化 安徽省
  • 简介:本文以藏文发愿文研究的特点、藏文发愿文分篇研究述评两个方面,就敦煌藏文发愿文研究进行了综合评述。

  • 标签: 敦煌 藏文发愿文 研究
  • 简介:汉学研究的发展史就是发现新大陆的历史。实际上,新大陆的发现其本身就是汉学研究的直接结果。我们知道,哥伦布读过马可·波罗的书,从中了解到遥远东方的Cathay和Zippangu的奇异故事。为此,他在地圆论的假说下,大胆地向西航行,试图寻找中国和日本,结果偶然间却碰上了美洲,但他却确信这就是印度。如果不是汉学研究的萌芽引发了这个天大的错误,那么如今的美利坚合众国就无从谈起了。

  • 标签: 汉学研究 荷兰 新大陆 发展史 哥伦布
  • 简介:本文从会展旅游概念和效用分析开始,对成都会展旅游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内容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提出了成都近期应先发展为西部会展龙头,并进一步成为国内会展之都,最后成为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会展城市的战略构想。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成都应采取塑造城市名片,提升城市形象;丰富会展旅游产品内涵,创新营销手段以及相关的保障措施。

  • 标签: 成都市 会展旅游 中国 产品创新 营销模式 经济效益
  • 简介:上海法租界巡捕房对维持上海法租界本地治安和维护法国在华势力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华人巡捕又是上海法租界巡捕房最重要的组成力量。本文通过抽样分析研究上海档案馆所藏102名法租界华人巡捕的工作档案,试图还原他们的工作待遇以及职业稳定性。本文揭示了华人巡捕在法租界捕房中被统治被管理的基层工作者形象及其郁郁不得志的政治地位,同时由于巡捕职业归属感和职业道德的缺失使得帮会势力和各种政治势力渗透进入,造成了华人巡捕的鱼龙混杂和贪污腐败等问题,而工资收入未能随着生活成本的提高而调整,导致了大量人才流失,从而致使巡捕这一职业的专业化和稳定性下降。

  • 标签: 上海法租界 巡捕 收入 职业生涯
  • 简介:应成论式最早发源于古印度,后传入西藏,经过藏族僧人及学者的研习与整理,最终被确立为正式的因明论式,成为藏传佛教中极具特色的一种论式。本文主要从藏传应成论式的渊源及其传入与确立为出发点,对其进行了论述,并重点研究了其内容规范与形式化的问题,力图以符号化、公式化的方法来剖析其内部结构,展现其精髓所在。

  • 标签: 藏传因明 应成论式 形式化
  • 简介:南冥,姓曹,名植,生于公元1501年(明弘治十四年,燕山君七年),卒于1572年(明隆庆六年,宣祖五年)。他与李退溪生同年而后卒十四个月,同为朝鲜王朝十六世纪的性理学宗师。他的著作,后人编辑为《南冥集》,其中《学记类编》,是他的性理学代表作。南冥虽然...

  • 标签: 实学思想 “虚”与“实” 天地万物 经世之学 “理” 下学上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