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43 个结果
  • 简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公约及其系列文件中,社区、群体及个人在认定和保护非遗的制度设计中有很高地位。尤其是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刊布的《伦理原则》更着重突出了社区的重要性。这些制度设计落实到中国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具体案例,可从中看出一些各地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在所考察的哈尼族案例中,口头传统类非遗清单编制和申报主体不合理,不利于口头传统的保护和存续。社区参与的缺失会导致清单编制的不清晰,而不当的社区参与也可能导致社区主义。学术上有关非遗保护中"社区"的考量,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遭遇主体的困境。

  • 标签: 哈尼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社区 社区参与 社区主义
  • 简介: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人们的精神文明追求也越来越广泛。非物质文明遗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在民间继承流传。但是社会高度发展之下,人们在发展现代文明的同时,对于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改变,使一些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传生存受到严重影响,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消失或逐步消失。随着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程度的逐步提升,如何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工作,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积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发展,是当前时代研究的主题,本文就此课题进行分析探讨,深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发展。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化 发展
  • 简介:时值“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西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西北民族研究》学刊社、甘肃省民俗学会、新疆师范大学历史与民族学学院、新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共同合作,组织相关力量,举办了“首届中国西北地区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高级培训营”,旨在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等民间文化学科的理论、方法、现状及趋势等多方面以专题讲座和学术研讨的形式,对从事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各族中青年学者进行一次较为系统的培训。

  • 标签: 民间文化遗产 中国西北地区 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培训 《西北民族研究》
  • 简介:高台马社火,源自由古老祭祀演化出的民俗行为艺术,时空文化特征浓郁,被誉称六盘山地区民间艺术的活化石。在现代化加速引起传统文化式微的背景下,宁夏隆德县山河乡这一民俗活动被保存并申报为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本文对高台马社火传习演变保护现状调查后发现,其流布、传承、展演等方面存在着可以深化保护认识的“问题”。针对如何因地制宜科学保护,提出个人思考。

  • 标签: 高台马社火 调研 思考
  • 简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于古建筑的保护意识越来越薄弱,各种代表了先民智慧的古老建筑面临着消亡的命运。古建筑特别是贫困山区的古建筑保护,已经成为一个亟需引起各方面重视的问题。

  • 标签: 贫困山区 古建筑 文物保护
  • 简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重视客家文化建设,要传承好、保护好、利用好客家文化。客家文化是客家人历经千百年在生产生活中积淀下来的既含中原文化血脉又有客家原乡特质的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客家文化所蕴含的客家精神塑造了诸如洪秀全、丘逢甲、孙中山、朱德等一批又一批叱咤风云、推动古老而又沉重的历史车轮前进的客家优秀儿女,客家文化包涵了客家精神伦理、方言、文学、艺能、歌舞、建筑、民问信仰习俗等诸多方面。

  • 标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传承与保护 闽西客家 民俗文化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客家文化
  • 简介:本刊讯2017年1月20日,广东省古迹保护协会第一届第三次理事会在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召开,省文物局颜永树副局长以及来自全省各地的理事会、监事会代表共计14人参加了会议。

  • 标签: 保护协会 副局长 曹勇 行业标杆 桥梁作用 资源共享
  • 简介:客家古民居、古村落是客家人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在梅州的广袤山村散落着蔚为壮观的客家古民居和古村落。本文以“客都明珠”梅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为例,对开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空间的可行性及必要性进行分析,认为科学利用客家古民居、古村落,开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空间大有可为。

  • 标签: 科学利用 客家古民居 古村落 开拓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空间
  • 简介:安徽淮河流域自然环境由水、气候、地貌、土壤、动植物等自然因素构成,人文环境由政治、军事、社会、经济、思想、学术等人文因素构成,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均是发展变化的,并且两大环境类型之间,两大环境类型包含的子环境类型之间,交互作用,彼此融合。安徽淮河流域自然人文环境是历史文化资源孕育、形成和积淀的摇篮,不仅对历史文化资源内涵产生深刻影响,而且对历史文化资源特点亦产生深刻影响。

  • 标签: 安徽 淮河流域 自然人文环境 历史文化资源 内涵和特点
  • 简介:本文拟从自然地理环境,来分析历史上河湟多民族文化形成的原因,从而得出历史上河湟多民族文化的产生、发展都离不开它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是形成历史上河湟多民族文化的主要成因.

  • 标签: 河湟 民族文化 自然地理环境
  • 简介:“古物”研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进入近现代以后,“古物”这一概念为“文物”所取代,研究从以“文”为主的东方模式转向重“物”的西方模式。在现代学科体制下,文物获得了新的意义,从指称“礼乐制度”到古代之物的扩展,“物”成为文物价值的必要前提。本文通过梳理文物概念涵义的历史演变,及其在学科体系下制度化的过程,阐释文物概念的社会定位及文化意义,探讨文物在实际保护行动中的操作性问题,以资建立历史建筑名录参考。

  • 标签: 文物 历史建筑 现代学科
  • 简介:信息技术与内容的变化,推动了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发展,让世界上各个国家加强文化保护有了更有效手段。我国要注重发挥出现代技术的作用,为传统非遗文化项目提供有力保护,加快文化的发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深入探索与分析,尤其是要注重引入数字化保护方法。本文首先简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发展的现状,并提出了如何更好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发挥出数字化保护措施的作用。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化保护 长沙火宫殿火神庙会
  • 简介:建国初期为有效遏制珍贵文物散失损毁现象,国家颁布系列文物保护政令、条例并通令执行。流散文物①的收购是国家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建国后17年,政府财政收入尚不充裕,但国家仍每年动用资金收购重要文物,并及时将其移交至相关部门,使“私有之物”成为“公有之器”,流散文物得到妥善安置。浙江省对“吴熙档案”的收购可为佐证。

  • 标签: 建国后17年 流散文物 收购保护 浙江省 吴熙档案
  • 简介: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提出及相关法规文件的颁布是实践大遗址保护的新形式,为城市建设和大遗址保护找到了一个结合点,为城市的文化建设找到了新内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要有长期性、探索性的战略思路,要以保护为前提,以持续的、与时俱进的考古工作及不断进步的文物保护技术为支撑,并制订一定阶段的遗址保护规划和建设蓝图。要准确定性、定位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并筹建遗址博物馆,立足文物的文化建设,探寻考古学文化的文化特质和考古学文化的文化演进规律。

  • 标签: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大遗址保护
  • 简介:辽宁省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具有独特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这些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满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沉淀,更是满族群众与各族群众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见证.传承保护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丰富民族地区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民族地区精神文明素质,是促进完善民族地区群众文化建设行之有效的方式.同时,群众文化的积极开展,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民间、回归民间,使之更好的传承发展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 标签: 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保护 群众文化建设
  • 简介: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一项优秀的文化资源,包含着重要的社会经济文化价值,因此对其的保护与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概述广西壮锦发展沿革及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针对其发展中所面临的现实情况及保护与旅游开发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实施广西壮锦开发式保护的对策建议。并希望以此为鉴,对当前探索民族地区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途径有所裨益。

  • 标签: 手工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 开发式保护 壮锦
  • 简介: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许多重要成果,今后这项工作的重心和目标仍将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入选各级非遗名录的一类传统文化遗产,庙会的保护与研究还留存一些问题以及一定的研究空间。作为一种综合性文化空间,庙会的保护和传承及其在当代语境下的重构都应从非遗保护整体性原则出发。

  • 标签: 当代语境 庙会文化空间 保护与重构 整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