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9 个结果
  • 简介: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注重抓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成功经验,党的政治建设决定党的建设的方向和效果。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凸显了党的政治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重大创新。

  • 标签: 新时代 党的建设 政治建设
  • 简介: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赋予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新使命。我们要充分认识文化建设对于实现新时代文化新使命的重要作用,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和重要任务。践履新时代文化新使命,必须牢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 标签: 文化建设 新时代 文化新使命
  • 简介:大数据已成为21世纪的新石油,各国政府相继提出发展大数据战略。借助大数据收集、存储和挖掘等技术,大数据信息所蕴含的潜在价值不断得到开发,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然而,在大数据信息价值开发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迫切需要关注和解决的伦理问题,如隐私权问题、知识产权问题和信息安全问题。

  • 标签: 大数据 信息价值开发 隐私权 知识产权 信息安全
  • 简介:美好生活的提出是对人全面发展的观照,美好生活内含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从人民的利益出发,重新确立起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强调人民作为社会发展主体的地位是对党的初心和宗旨的回归与重申。同时,也矫正了以"增长"为发展本质的发展观,将以发展作为"目的"代替了以发展作为"手段",实现了对发展本质的回归,重构了21世纪的发展价值观,实现了发展对人的主体地位的彰显。而美好生活的提出,也实现了将生活方式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重要范畴重新回归于社会发展之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生活方式的重建。

  • 标签: 美好生活 人的全面发展 21世纪发展价值观
  • 简介:习近平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全球政治思想基础上的全球治理思想,是其治国理政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习近平的全球治理思想包括: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确立合作共赢的全球性新型国际关系理念;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习近平全球治理思想的提出是适应和促进世界经济民主、平等、公正发展的需要,为构建合作共赢、风险共担的新型国际秩序提出了中国方案,为构建共存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顶层设计。

  • 标签: 习近平 全球治理 时代价值
  • 简介:美国的衰落和中国的崛起为我们提供了重新审视全球正义的契机。在全球贸易和金融、气候变化等诸领域,中国正在探索一条有特色的道路,尽管可能经历了一些挫折,也面临着极为复杂的经济、政治与国际局面,但却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善美国主导世界体系下的全球非正义现象。在这一背景下,美国在道义上负责任的做法应当是谋求平稳的战略收缩。着眼未来,来自权力中心之外的道德呼吁以及全球范围内的真正合作将有助于解决中美之间和平共处和权力过渡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

  • 标签: 中国崛起 正义 跨国责任 战略收缩
  • 简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有各自不同的哲学基础和研究方法,要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在方法论上的联系与区别,必须认真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各自主要的研究方法。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经济学方法论 哲学基础
  • 简介:习近平经济治理思想体现了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的智慧,是治国理政思想体系的基础性内容和核心组成部分之一。习近平经济治理思想包括新常态思想、新发展理念和新经战略三个层次,它们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标志着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新高度,体现了经济建设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大幅提升。

  • 标签: 习近平 经济治理 新常态 新发展理念
  • 简介:王明珂探讨匈奴辅助性经济与国家组合的内在联系,可视为兼跨人类学与历史学领域研究游牧族群问题之滥觞。论证的逻辑:游牧是匈奴人群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却不能自给自足;匈奴人群对掠夺一类辅助性生业,也有很大的依赖性;匈奴的国家组织,则主要是由辅助性经济决定的。本文意在讨论游牧在匈奴国家组合成立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北亚地区的地理特征,是否对匈奴国家组合的成立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 标签: 匈奴 辅助性经济 国家组合
  • 简介:谷文昌精神发祥于东山,至今已有50多年,它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谷文昌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我们不断去挖掘去思考。诠释谷文昌精神的内涵和时代价值,探索践行谷文昌精神路径,意义重大。

  • 标签: 谷文昌精神 时代价值 践行路径
  • 简介:大数据技术的持续发展与广泛应用将为社会带来彻底转变,大众生活的不同层面将无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大数据亦同时在挑战隐私权、知情同意权等固有道德概念的适用性,并为社会带来新的道德争议。由大数据技术发展及其应用所产生的"互联状态"(theconditionofinterconnectedness)及其可能对道德责任带来的根本转化(fundamentaltransformation)是未来大数据伦理的重点;如"个人决定"及"知情同意"这两种行为,它们在大数据技术时代从"涉己行为"(selfregardingacts)转化成"涉他行为"(other-regardingacts),这一转变使它们成为一种新道德责任。

  • 标签: 大数据伦理 个人决定 知情同意 道德责任
  • 简介:一、对微博的认识谁的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就能更广泛地流传,谁就能更有力地影响世界。传播马克思主义是自马克思主义学说建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传播者、继承者、研究者的使命。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理论只有掌握群众,为群众所认识、所接受、所理解才能成为真正的物质力量,这正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最终目的。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传播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马克思主义学说 高校 物质力量 传播能力
  • 简介:李佑新、高文学在《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撰文认为,1963年,毛泽东为雷锋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相较于其他领导人的题词,毛泽东题词没有明确学雷锋学什么等问题。但从题词后的谈话、第二次题词的内容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雷锋最重要的品质是“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 标签: 雷锋精神 毛泽东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向雷锋同志学习” 哲学社会科学版 价值
  • 简介: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而到来的'微时代'成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媒介环境。'微时代'环境下,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深刻变化,价值行为和价值取向呈现复杂性、多样性和模糊性,凸显出新的价值问题和价值困境。文化、社会、技术、教育等因素叠合交织在一起,影响、塑造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念。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必须根据新环境的要求,进行理论反思与实践探索,实现价值观教育的创新发展。

  • 标签: 微时代 大学生 价值观
  • 简介:真理与德性的统一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真理与德性的和谐主要体现为:二者都体现人类追求的实践的一种内在的满足和快乐,是人类的一种自我实现、自我确证和自我完善;二者的统一是实践活动的内在要求;在现实生活中,人类的实践活动需要真理与德性的指导。实现真理与德性的和谐需要从加强教育、践行法治、健全制度、发展生产力与科技等方面着手。

  • 标签: 真理 德性 和谐 实践
  • 简介:长期以来,受德国古典美学和浪漫主义美学的影响,学界一直强调审美的自律性、超越性和无功利性。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继承了德国古典美学的审美救赎之路,展开了对资本主义的审美与文化批判,期望通过建构审美乌托邦来寄托人类自由解放的希望。但是,这种审美和文化批判的理论路径过分倚重主体心理体验和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忽视了现实历史和社会实践的改造,片面夸大感性、情感、想象力的作用。今天,从全球范围来看,现代性的历史进程依然锐不可当,并且继续以'资本主义'的实在形式遵循着其固有的逻辑在世界范围内扩张,'资本'的魔力和逻辑依旧支配和塑造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审美资本主义正是西方经济社会新近出现的社会文化现象,本文追溯了审美与资本关系的历史嬗变,就审美资本主义中出现的资本对审美的绑架,展开了对资本的辩证批判与反思,就审美资本主义时代'人的自由和解放'问题,做出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回答。

  • 标签: 审美资本主义 审美自律 现代性 人的自由
  • 简介: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党的十九大基于新时代的历史新方位,在综合考量人民主观需要和社会客观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的重大判断,并赋予了以人民为中心鲜明时代内涵。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判定依据和发展要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顶层设计的内在逻辑,是衡量新时代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 标签: 新时代 人民立场 以人民为中心 社会主要矛盾
  • 简介:金融化世界的到来,呼唤着金融共享的伦理情操。金融共享,似乎是一个时髦的术语,可是,我们对金融稍作史前史的考察,就会发现金融起源与一种共享伦理的关联密不可分。人类最初的金融活动,就已经有着金融共享的伦理胚胎,早先金融工具的基础性作用是把相关协议或合约记录下来,共享伦理渗透在合约关系中。在现代性的规制下,金融共享问题变成了两种话语体系的批判问题:一种是马克思式的资本逻辑批判文本,另一种是席勒式的现代金融批判与反思的文本。现实世界中金融的“让富人更富”的秉性与金融的民主化、人性化的矛盾对立不可调和,深层原因在于世界资本金融体系的高度垄断,共享变成了独享。金融化世界的金融共享伦理关涉三个逻辑预设:(1)金融共享的价值预设是追求经济正义的原则;(2)金融共享的实质:从金融理性(追求最大化赚钱效应)回归到金融本质(追求民主,服务大众);(3)金融共享与好的社会相关联。

  • 标签: 金融共享 金融化世界 资本逻辑
  • 简介:习近平关于“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新的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体现了交叉运用三大规律、经济科学和自然科学,突破了原有经济学模式,具有里程碑意义。可以从三个组合对其进行理解和阐释:一是经济科学与自然通汇,运用自然规律深化和拓展经济规律的认识,深刻论述“第一动力”(创新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绿色发展)的互动;二是深化生产社会规律统领,扩展国内经济发展厚植开放与国际治理的互动;三是以共享发展深化社会主义本质,系统化、最大化地发挥社会主义优势,构建良性循环型经济经济学界应当以此解放思想,总结排斥“自主创新”的教训,补足科技知识“资源稀缺”的短板,深化扩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 标签: 新发展理念 科技创新 协调国内外 两个大局 共享发展优势
  • 简介:全球化时代各民族、国家及其文明之间价值观冲突的领域愈发广泛,冲突形态渐趋多样,冲突消弭更加漫长。而建构价值认同或追寻价值认异的理论局限和实践危害,使得对价值共识的吁求应运而生。信守学习对话、和而不同的沟通原则,确立交往主体间的体认理解;贯彻有限积极自由、渐进主义的制约原则,保持多元价值间的合理张力;立足利益诉求与理想夙愿相统一原则,探寻全人类文明的和谐并进。践行这三个原则有益于实现共享发展理念、达致人类相睦共荣。

  • 标签: 价值观冲突 价值共识 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