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药品稳定性是指药品在特定条件下,其性能和化学结构不发生显著变化的能力。它是药品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药品研发、生产和储存过程中的重要评价指标。对于药品而言,稳定性不仅涉及到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更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因此,对药品稳定性进行深入研究和有效控制,对于提高药品质量和保障患者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药品 稳定性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对治疗用卡介苗的稳定性进行观察与分析,让临床用药治疗得到保障。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中记录方法对不同批次存放于37℃环境28d卡介苗的稳定性和质量进行检测,检测项目包括活菌含量比、溶解时间、水含量、菌体染色形态、药物毒性以及迟发超敏试验。结果对9批样品进行存放2至3年后的热稳定试验中,每一批次的残存活菌数均高于20×104CFU·mg-1,同时,保存于37℃环境28d制品的活菌数超过置于4℃环境下样品活菌数的20%。对另外3批样品进行其他项检测,结果数据均提升合格。结论治疗用卡介苗具质量稳定,可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治疗。

  • 标签: 治疗用卡介苗 质量 稳定性
  • 简介:安全、有效、质量可控是对药品的基本要求,稳定性研究是药品质量控制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直接影响制剂的质量及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因此,在药品的研究、开发和注册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中药的稳定性研究不同于化学药品,化学药品一般成分单一、有效成分清楚,

  • 标签: 中药新药 稳定性研究 常见问题 案例分析
  • 简介:过氧乙酸是一种广谱、低毒的化学灭菌剂,易分解,不易贮存,保质期短,稳定性差.为了研究、探讨诸多因素对过氧乙酸稳定性的影响,本研究对温度、稀释溶媒、稳定剂等因素进行考察,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过氧乙酸 稳定性 稳定剂 溶媒 温度 化学灭菌剂
  • 简介:摘要:随着药品研发和生产技术的不断提升,药品的稳定性成为确保其质量和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在实际的稳定性考察试验中,温度超标的问题时有发生,对药品质量和安全性带来潜在威胁。本文分析了药品持续稳定性考察试验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药品持续稳定性考察试验中温度超标的具体评估方法,为药品稳定性考察提供全面的质量控制和改进建议。

  • 标签: 温度超标 持续稳定性 控制 试验 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在老年群体中,检验CT检查在钝伤的实际效果。方法:调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58例钝性胸部创伤病例,并展开研究。结果:统计外伤情况,多为高空坠物致伤和交通碰撞伤;两组的ISS积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青中年组、老年组3级及以上AIS得分分别为1例(1.7%)和2例(3.4%);老年组患者的住院时长(包括ICU、普通病房)均显著高于青中年组(P<0.05),二次住院的情况也偏多;CT是诊断隐性创伤的重要手段。结论:胸部CT对钝器伤的诊断价值高于CXR,特别是对老年患者,CT检查可使原治疗计划发生变化。结论:采用CT检查的方法,对老年胸部外伤的诊断更为明确。

  • 标签: 胸部CT CXR 老年稳定性胸部创伤 临床诊断
  • 简介:摘要 : 目的:探究慢阻肺稳定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9 年 1 月至 2020 年 3 月期间到我院诊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中抽取 100 例参与此次研究,随机将患者分成两组,每组各 50 例,分别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其中,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干预,给予研究组慢阻肺稳定方治疗,并观察记录两组患者临床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等结果比较。结果:研究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提高,且其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下降,与对照组结果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临床上采取慢阻肺稳定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有效降低了患者临床诊疗期间发生并发症现象的几率,整体上改善患者生命质量,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在临床上具备广泛应用的价值。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阻肺稳定治疗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观察比索洛尔佐治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angina,U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4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抗心绞痛治疗(依那普利10mg/d,阿司匹林0.1g/d,洛伐他汀20mg/d,疗程均为1年)。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周比索洛尔,起始量1.25mg/d,每周调整1次剂量,至5~10mg/d,行程为1年。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心电图的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纽治疗3个月、6个月、12个月后的临床症状和心电图表现均明显改善,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组不良反应轻。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比索洛尔佐治UA,只要掌握好比索洛尔的适应证,并根据病情调整比索洛尔的剂量,可取得好的疗效,且较安全。

  • 标签: 比索洛尔 不稳定型心绞痛 佐治
  • 简介:医院作为服务场所,接待着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的病人,医务人员之间、医务人员和病人之间,在彼此交流的过程中,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必然会受到影响,其中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如何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消除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引导医务人员爱院敬业,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是做好新时期医院思想稳定工作的关键。

  • 标签: 医院 病人 医务人员 导医 影响 消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医药行业投入的增加,使我国医药行业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口服速释制剂作为常用于采取急救措施的药物剂型,受到药剂研究的广泛重视,对医药行业产生了重要影响。口服速释制剂作为能够在人体内快速溶解释放,并促进机体迅速吸收药物的作用,能够在短时间内缓解患者的病痛,甚至挽救生命,对于危重型病人在突发疾病时具有重要医疗意义。基于此,在本文中以糖尿病药物西他列汀为例,对制备质量稳定的口服速释制剂进行探讨。

  • 标签: 质量稳定 西他列汀 糖尿病 口服速释 药物制剂
  • 简介:目的探讨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在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镇痛、卧床休息、吸氧、钙离子拮抗剂、抗心律失常等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实施常规对症治疗的同时,应用氯吡格雷,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2.0%,对照组为82.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照组为18.0%,观察组为22.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确切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小,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理想药物。

  • 标签: 心绞痛 不稳定型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 简介: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与心脏性事件的关系。方法入选362例uA患者,按照危险性分层标准分为低危组(n=175)、中危组(n=103)、高危组(n=84),常规应用抗血小板、抗凝、硝酸酯类药物与β受体阻滞剂,并积极控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对心脏性事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62例UA患者18.2%发生心脏性事件,低危组、中危组与高危组发生率分别为8.0%、24.3%与32.1%,高危组、中危组分别与低危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而高危组与中危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UA危险性分层越高,心脏性事件危险性越大。而且在中高危层显著增加,临床上可将中危、高危合在一起进行判定,更易于掌握与运用。

  • 标签: 心绞痛 不稳定型 危险性分层 心脏性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以加减瓜蒌薤白半夏汤为主药。观察其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数据完整的70名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于2018年1月~2021年1月,选择其中70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个组。35名患者,以西医疗法为对照组;对35名患者,除西医外,以加减瓜蒌薤白半夏汤加服,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心功能、血液流变指标的改变,评价疗效,安全性。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不稳定型心绞痛 瓜蒌薤白半夏汤 心功能 安全性
  • 简介:目的探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从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期间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诊断的患者中抽选87例,根据护理方式的差异性分组,分别为常规组(43例)与研究组(44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治理总有效率、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比常规组高,P<0.05。结论针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临床疗效佳,增强了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不稳定型心绞痛 效果 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