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给予舒适护理的影响分析。方法选取60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患有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选取时间为2014年5月至2015年12月。按照护理方式的区别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前者采用常规护理法,后者为舒适护理法,观察护理对患者的影响。结果根据护理效果所得数据,对照组显著低于实验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患有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而言,应当优先给予舒适护理,提高护理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舒适护理 不稳定骨盆骨折 常规护理 影响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哮喘稳定期患者应用跟踪式康复护理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期间于我院诊治的哮喘稳定期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模式差异分为对照组、研究组,每组患者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常规护理+跟踪式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护理前后肺功能指标及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评分。结果:护理后两组FVE1、FVC、MVV对比,研究组均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SGRQ评分对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哮喘稳定期患者应用跟踪式康复护理,可改善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哮喘稳定期 跟踪式康复护理 肺功能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优质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我院诊治不稳定型心绞痛80例患者资料,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行常规护理,研究组40例行优质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情况。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的77.50%,比较差异具统计意义(P<0.05);研究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评分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统计意义(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优质护理干预的效果显著,且生活质量得到较大提升,心理负面情绪也得到有效纾解。

  • 标签: 不稳定型心绞痛 优质护理干预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特点并以此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5月~2022年5月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20例为研究对象。结果 患者发病的主要诱因包括生气和劳累;合并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以及过度肥胖的患者都会引起不稳定型心绞痛;所有患者经过药物和介入治疗,治疗总有效率显示为91.67%,经随访显示患者发生脑卒中4例,其中患者死亡1例,疗效基本达到临床预期。结论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病情会逐渐加重,结合患者的临床特点辅以针对性的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 标签: 不稳定型心绞痛  临床特点   诊疗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温针灸治疗老年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效果。方法 将在我院治疗的 60例年龄在 65岁以上的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老人,按照数字表,随机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 30例患者。对两组患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观察组的 30例患者采用温针灸方式治疗,而对照组为健康管理组。治疗后,比较两组的呼气量( FEVI)、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 FEV1/FVC)、占预计值百分比( %)、最大呼气量( PEF)以及总有效率指标。 结果 治疗后发现,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的

  • 标签: 温针灸 慢性阻塞性肺 老年稳定期
  • 简介:【摘要】:目的:老年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护理方法分析。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本院2019年3月-2020年9月收治老年冠心病患者118例,按照电脑随机法将其分为了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化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人性化护理,对比预后患者的综合护理满意率。

  • 标签: 老年冠心病 不稳定性心绞痛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踝复位固定在踝关节骨折治疗中的重要性。方法:随机选取50例后踝关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固定组与未固定组。固定组30例患者进行后踝复位固定,未固定组20例患者不进行后踝复位固定,结果:术后1年根据Olenud-Molander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分:固定组优、良、可分别为20、8、2例,优良率93.33%,未固定组优、良、可分别为10、7、3例,优良率85%,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后踝骨折 稳定性 关节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掌侧入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疗效,以便探索出便捷、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将90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患者依照住院的先后顺序排列后,采用双盲法均等分为对照组(外固定支架手术方法)与观察组(经掌侧入路斜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术后观察组骨折端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掌侧入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能够有效地促进骨折端良好复位,保障病情快速转归,值得推广。

  • 标签: 经掌侧入路 不稳定性 桡骨远端骨折 疗效
  • 简介:摘要:药品稳定性试验是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性的重要环节。本文深入分析了药品稳定性试验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包装材料以及药品本身的性质等,并探讨了相应的控制策略。通过优化试验条件、改进包装材料、改进药品配方与生产工艺以及建立完善的稳定性评价体系,可以有效提高药品的稳定性,为药品的研发、生产和临床应用提供有力保障。

  • 标签: 药品稳定性试验 关键影响因素 控制策略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是针对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探讨其手术的额治疗成效。方法:随机选择来我院的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60例进行研究分析,结合其入院时的排号奇偶数进行分类,观察组和对照组各有3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手术内固定方法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成效。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性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且其死亡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

  • 标签: 不稳定性骨盆骨折 手术内固定 治疗成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表现特征及治疗。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0年6月——2012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2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稳定型心绞痛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42例,回顾分析入组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资料,总结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特征及治疗预后。结果两类心绞痛的临床主要表现均是心前区阵发性胸痛,两者主要诱因是体力劳动和情绪激动激发,其中少数不稳定型心绞痛无明显诱因;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7.50%,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明显短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总有效率78.57%;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明显短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定型心绞痛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临床表现均是心前区阵发性胸痛,且多有诱因,经过治疗多数能康复。关键词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分析

  • 标签:
  • 简介:【摘要】核心稳定性是控制骨盆、躯干部位肌肉的稳定,始于康复,却在体能训练领域独占鳌头。是理论出了问题,还是应用出现偏差?本研究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核心训练对改善躯干稳定姿态的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后期脑卒中患者的平衡能力的康复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 标签: 核心稳定性 训练 稳定姿态
  • 简介:【 摘要 】 目的: 分析多烯磷脂酰胆碱与常用药物配伍稳定性。 方法: 选择临床治疗中常与多烯磷脂酰胆碱药物配伍的丹参注射液、复方氨基酸注射液、以及氨甲环酸注射液三种配伍药物。在规定的实验室环境系完成药物配置,药物配置浓度以临床治疗中常用浓度为配置浓度 。 结果: 多烯磷脂酰胆碱与丹参注射液不同浓度配比下,在任意时段内均出现不稳定 现象 ;而在与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在完成不同浓度配伍以后,在 5min 内配伍试剂均处于稳定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 10min 以后,开始出现不稳定现象。 结论: 多烯磷脂酰胆碱在临床使用中需要注意药物之间的反应,在患者多组药物输液时需要了解多烯磷脂酰胆碱与其他药物能否共同使用,更换药物之后观察有无不稳定现象,严格按照药物的使用说明书与配伍禁忌使用,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 标签: 多烯磷脂酰胆碱 药物配伍 稳定性分析 复方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