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对比女性60岁前后骨质疏松发生率,观察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情况。方法将5429名体检女性分为:年龄〈60岁组(老年前期组)和≥60岁组(老年组)。检测骨密度,比较两组间骨质疏松发生率。结果老年前期组骨量减少发生率2.5%,骨质疏松发生率9.9%,老年组骨量减少发生率37.7%,骨质疏松发生率65.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女性应定期监测骨密度,预防并及时治疗骨质疏松症。

  • 标签: 老年 女性 骨质疏松 发生率
  • 简介: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骨重建异常的代谢性骨病。骨重建异常主要表现在骨转换中出现破骨细胞骨吸收功能异常活跃,或成骨细胞骨形成功能明显衰退,前者常见于绝经后骨质疏松和内分泌疾病诱发的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后者主要见于老年骨质疏松症。60岁以上老年人的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明显增高,女性尤为显著,是我们临床诊治骨质疏松症的主要服务人群。

  • 标签: 老年骨质疏松症 骨形成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破骨细胞骨吸收 绝经后骨质疏松 治疗
  • 简介:目的了解2010年-2014年问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收治的60岁及以上的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和帮助。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之间华山医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病例(年龄≥60岁)住院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包括骨折类型、年龄、性别、致伤原因等,电话随访治疗后满三年者的生存率、死因、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并与受伤前比较。结果共收集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病例651例,发现:(1)总体发病平均年龄为(76.90±9.05)岁,男女比例为1:2.72,男女发病年龄无统计学差异(t=1.413,P=0.158);(2)骨折类型中髋部骨折发生比例最高(占68.82%),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病平均年龄高于股骨颈骨折,股骨颈和股骨转子间骨折两组的年龄均值有统计学差异(P〈0.001);(3)89.15%的患者合并有其他疾病,伴发疾病越多的组别内采用手术治疗者比例越少并且平均住院天数相应延长;(4)骨折多发生于冬季(25.79%);(5)致伤原因以自己跌倒者占大多数(73.11%),致伤地点中超过一半为居家(60.48%);(6)髋部骨折累及左侧者比例高于右侧,肱骨骨折相反;腕骨骨折累及两侧比例相同,胸椎椎体骨折则以T12和T11为主,腰椎椎体骨折则常见于L1与L2;(7)髋部骨折患者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下降最明显,其三年内死亡率高于其他各组;(8)骨折死亡原因:肺部感染占首位;(9)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骨折再发率最高。结论老年女性较男性更易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髋部骨折最为常见且多数累及左侧,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病平均年龄高于股骨颈骨折,髋部骨折对患者生存寿命和生活质量危害最大、三年内死亡率最高;肺部感染占死亡原因首位;伴发疾病越多则接受手术机会�

  • 标签: 骨质疏松性骨折 老年 临床特点 随访
  • 简介: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应纳入国家卫生保健体系,努力提高社会各界和医学领域对骨质疏松症防治重要性的认知度仍然需要推进。近20年来,广泛开展的流行病学调研、诊断工具、防治药物的临床应用和伴随的科普的、专业的宣传教育活动,使骨质疏松症防治在医学界和公众的认知方面已有一定改善,在一些医院也设立了以骨质疏松症诊疗为主的专病和专科门诊,但在适应快速的人口老龄化的健康保健需求方面仍然不足。

  • 标签: 骨质疏松症 防治药物 卫生保健体系 流行病学调研 宣传教育活动 人口老龄化
  • 简介:目的研究脂联素基因SNP+45多态性与上海地区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比较脂联素基因SNP+45多态性与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关系。方法以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PCR—RELF)技术,对75例骨质疏松症患者和71例正常对照者脂联素基因SNP+45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应用酶联免疫测定法或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75例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和尿液中8项骨代谢指标。结果脂联素基因SNP+45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骨质疏松症患者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脂联索基因SNP+45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与骨转换标志物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脂联素基因SNP+45多态性与上海地区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无相关性,与骨转换率也无相关性。

  • 标签: 脂联素基因 骨转换标志物 多态性
  • 简介: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症均是老年人的常见病,据流行病学调查,该二病的发病率均随增龄而增加.糖尿病患者是否易发生骨质疏松,或加速骨质疏松的程度,大多认为1型糖尿病可致骨质疏松较为肯定,而2型糖尿病是否也可引起骨质疏松还有争议.经近几年的临床研究,由于检测骨质疏松的方法进步,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质疏松发生率约为50%左右,明显高于年龄、性别相匹配的非糖尿病对照组.故目前多认为不论是1型或2型糖尿病均可引起骨质疏松症,称之为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有别于绝经期后骨质疏松症和老年骨质疏松症,后二者统称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 标签: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 2型糖尿病患者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1型糖尿病
  • 简介:随着骨质疏松症预防和治疗的发展,选择和建立一个正确理想的骨质疏松实验动物模型是开展骨质疏松病因和药物研究的关键。能反映骨松病理特征的模型可为诊断、预防、治疗提供帮助,而不恰当的模型导致错误的结论,最终因不能获得正确的结论将医学的发展引入歧途。FDA对骨质疏松……

  • 标签: 骨质疏松 动物模型 标准化 预防 治疗 骨骼系统
  • 简介:目的研究骨质疏松与下颌骨骨密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全口牙列缺失的老年患者37人,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NorlandXR-36),测量他们的腰椎、股骨及下颌骨的骨密度。结果37人中骨质疏松者为21人,正常者为16人。比较骨质疏松组与正常组的平均年龄,无显著差异。再比较两组的下颌骨骨密度平均值P<0.001,差异非常显著。结论骨质疏松与下颌骨骨密度降低有相关性。

  • 标签: 骨密度测量 骨质疏松 下颌骨 正常 相关性 人中
  • 简介:目的回顾性评价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对45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进行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为绝经后妇女,年龄58~76岁,平均(65.42±5.24)岁。随访10~57月,平均(25.00±1135)月。依据骨折愈合情况、腕关节是否存在畸形、活动时疼痛情况。关节活动度和手的握力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所有患者的桡骨远端骨折均愈合。术后14例患者腕部活动时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所有患者腕关节平均活动疼痛VAS评分为0.78分。与健侧比较,术后几乎所有患者均有一定程度的腕关节活动受限,患侧平均腕背伸为22.34"(15"-30")、掌屈为40.01"(20"~50")、前臂旋前73.11"(55"~90")、旋后为68.0"(45"~80")。于部握力测试显示:术后患手握力平均为18.20kg(15-22kg),健侧平均为24.35kg(20~28kg),患手握力为健侧的74.74%。结论尽管术后患者仍遗留一定程度的腕关节活动受限,但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总体疗效肯定,为复位后桡骨长度和关节面的维持提供了较为可靠的稳定性,适合用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

  • 标签: 锁定加压钢板 骨质疏松 桡骨骨折
  • 简介: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发布最新一版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指南迄今有3年多,该指南对于指导各级医院医师规范诊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起了重大作用,但是鉴于本指南宣传不够,在临床医师中知晓度不高,同时一些医师没有很好执行本指南,可能会导致诊治偏差。笔者对于临床诊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应该注意几个重要问题在此作一评述,希望对临床医师有所裨益。

  • 标签: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规范诊治 医院医师 临床医师 骨矿盐疾病 中华医学会
  • 简介:目的通过观察阿仑膦酸钠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1年后骨密度和骨吸收指标(β-CTX)的变化,了解骨密度变化与骨吸收指标变化的关系。方法入选了35例绝经后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患者,给予阿仑膦酸钠70mg/w,碳酸钙600mg/d和维生素D125IU/d,治疗12m。在基线和治疗12in后进行DXA骨密度测定,在基线、治疗3m和12m后测定骨吸收指标β—CTX。结果治疗1年后腰椎2~4、股骨颈和全髋骨密度均有上升,而所有受试者治疗3m后β—CTX均较基线下降(74.21±43.66)%。治疗3m后β—CTX的变化率和治疗12m后腰椎2~4和股骨颈骨密度绝对值呈相关(Betastd=-0.418,P=0.017;Betastd=-0.321,p=0.032)。结论治疗3m骨吸收指标β-CTX的变化率有望成为预示患者对阿仑膦酸钠反应的早期指标。

  • 标签: 骨质疏松 骨转换指标 骨密度
  • 简介: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的平均寿命已经大大延长.人口老龄化是每个社会不可避免的历史演变过程.老年人口在全世界呈迅速上升的趋势,我国也不例外.2003年上海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254.67万,占常住总人口的18.98%,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99.49万,占总人口的14.87%,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已达37.62万.2003年与2002年相比增加的老年人口为5万人,比预期的2万人要多得多.老年人寿命期望值延长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老年人中的慢性病状况也很普遍,特别是癌症、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的发病率较高,严重地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 标签: 老年 营养 健康 蛋白质 脂肪
  • 简介:目的通过比较老年病房和普通病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病原、预后等,为老年病房、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管控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上海市某三级医院老年病房和普通病房出院或死亡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病原学特点、治愈率和死亡率。结果老年病房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为7.99%,高于普通病房,但治愈率与普通病房相当。老年病房医院感染的病原学标本送检率高,标本种类和菌种与普通病房类似,但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所占比例更高。结论老年病房患者医院感染率高,根据老年人特点和病原学依据诊治,可能可以改善其预后。

  • 标签: 老年患者 老年病房 院内感染 病原学 危险因素
  • 简介:高血压是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疾病,是导致心脑血管损害和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趋明显,老年高血压问题也日益突出.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显示[1],我国≥60岁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为49%.老年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其合并靶器官损害及伴随临床疾病多见,给老年高血压病的治疗带来很多困扰.

  • 标签: 老年高血压病 诊疗 心脑血管损害 心血管系统 人口老龄化 靶器官损害
  • 简介:衰老相关疾病,俗称老年病.包括老年性痴呆(如AD)、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老年糖尿病、骨质疏松、心、脑血管、呼吸等系统疾患,以及肿瘤.其种类繁多,难以一一枚举.不同系统的衰老有其不同表现,因而各种老年病亦表现各异.但老年病的根本病理基础,无不是细胞的衰老.他们可以以神经系统的细胞(如老年性痴呆)的衰老为主,可以以内分泌系统的细胞(如老年糖尿病)的衰老为主,亦可以以免疫系统细胞的衰老为主.衰老相关疾病的发病多与其自身的基因网络有关.衰老相关疾病的研究,如置遗传与细胞衰老于不顾,不免舍本求末.但老年病的发病受内外环境诸多因素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事实.举例如下:

  • 标签: 老年病 分子机理 帕金森病 糖尿病 肿瘤
  • 简介:社会科学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延长了人均寿命,目前绝大多数欧美发达国家和中国多数沿海地区已经接近或达到人口的老龄化水平。老年患者的疼痛问题日益严峻地摆在了医护人员的面前,而癌痛在老年患者疼痛中占据相当高的比例。根据国际癌症研究中心的估计,未来全球新发癌症患者数年均将会以3%~5%的速度递增。预计2020年全球将有2000万新发病例,而中国每年将有200万新发病例。

  • 标签: 老年患者 癌痛 国际癌症研究中心 治疗 欧美发达国家 新发病例
  • 简介:肺癌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见的实体瘤和最常见的癌症死亡原因,5年生存率低于15%,其中老年肺癌近10年来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呈上升趋势,如美国流行病学监测数据显示肺癌诊断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9岁。目前对体力状态(PS)评分0~2的老年晚期肺癌患者推荐给予第三代化疗药物如长春瑞滨、吉西他滨及紫杉烷类治疗,部分体健患者(PS0~1分)若各器官功能良好者可酣情给予铂类为基础的双药联合化疗。

  • 标签: 分子靶向治疗 老年肺癌 流行病学监测 5年生存率 死亡原因 中位年龄
  • 简介: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传染病一直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杀手,是人类生存的大敌。当前人类正面临着SARS的侵袭,变异的冠状病毒在多个国家和地区肆虐,并有全球蔓延的趋势。该病传染性强、起病急骤,部分病人病情凶险,可迅速发展为呼吸窘迫综合症,病死率高,尤以老年人为甚。根……

  • 标签: 老年人 SARS 预防 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 冠状病毒 非典型肺炎
  • 简介:肺癌是世界上常见恶性肿瘤,是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肺癌又属于老年性疾病,50%以上晚期肺癌患者的发病年龄在65岁以上。最近流行病学调查及最终结果(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endresults,SEER)资料显示诊断时美国肺癌的中位发病年龄已达到71岁。

  • 标签: 老年非小细胞肺癌 EPIDEMIOLOGY 治疗 流行病学调查 发病年龄 老年性疾病
  • 简介:结肠粪性穿孔(stercoralperforationofcolon,SPC)是指因粪石或粪块压迫引起肠壁缺血、形成溃疡,继而发生的结肠穿孔,是少见的致命性急腹症,而穿孔前结肠本身无器质性病变。本文简述SPC的病因、诊断及治疗。

  • 标签: 结肠粪性穿孔 老年人 器质性病变 结肠穿孔 急腹症 致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