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本课题旨在探讨危重患者心肌损伤的可能机制,并对综合性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心肌损伤进行研究。方法利用心肌肌钙蛋白T和肿瘤坏死因子两指标测定,对综合性重症监护病房内15例APACHEⅡ≥16危重患者和20例健康献血员进行对比研究。结果①危重患者心肌肌钙蛋白T浓度明显高于健康献血员,其中死亡组又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②危重患者的肿瘤坏死因子亦显著高于健康献血员,且其中死亡组也显著高于存活组(P<0.01)。③在危重患者发病后第4、24小时心肌肌钙蛋白T与肿瘤坏死因子浓度间存在正相关(r4=0.7215P<0.01,r24=0.7705P<0.01)。结论①在危重患者中存在着急性心肌损伤,且与心肌损伤患者的预后相关。②肿瘤坏死因子在危重患者心肌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 标签: 损伤机制 危重病 心肌损伤 心肌肌钙蛋白T 肿瘤坏死因子
  • 简介:目的回顾近二十年来各类心血管疾病住院病死患者死因及临床特征的变迁。方法将本院1978年1月1日~1997年12月31日共二十年的心血管疾病住院死亡病人分为前后各十年共二个阶段,按导致死亡疾病的第一诊断分类,资料输入电子计算机,以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前后二个阶段比较显示,心血管疾病总住院病死率有明显下降(11.2%vs7.8%,X~2=82,P<0.001);死亡患者中,疾病构成比有显著差异(X~2=19.3,P<0.05),其中冠心病、高血压病、心性猝死所占比例增加,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所占比例有所下降;后十年冠心病(73.4±9.0vs68.9±9.9,P<0.05)、感染性心内膜炎(38.8±16.7vs23.5±15.1,P<0.05)死亡年龄明显延迟,其它各种疾病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在心血管疾病死亡患者中的冠心病、高血压病所占比重有所增加,反映了当前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的趋势。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诊断 心脏病 病因学 构成比 病死率
  • 简介: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影像正常的急性心股梗死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在349例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其中有17例冠状动脉影像正常,分析这17例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症状及预后。结果冠状动脉影像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占17/349(4.87%),平均年龄(43.6±6.32)岁,45岁以下者15例,全部为男性,临床无心衰、休克及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预后好。结论生心肌梗死可以发生在正常的冠状动脉基础上,此种情况多发生在45岁以下的男性患者,病前多健康,临床无严重并发症,预后好,预防冠状动脉痉挛是该病的主要策略。

  • 标签: 冠状动脉造影术 心肌梗死 诊断
  • 简介:摘要根据危重症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加强对护士沟通技巧的训练,能够有效的促进护患合作,减少护患矛盾。经过对132例危重症患者家属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临床中家属的需求状况以及满意情况,并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提高交流沟通技巧。其结果使家属对医疗护理的满意度有所提高,对促进护患、医患合作,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护士 危重症 家属 沟通
  • 简介:心房纤颤并且正在服用华法令预防血栓形成的病人要注意了。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华法令的临床应用广泛起来.其引起的脑出血病例也呈上升趋势.尤其是80岁以上的老人。

  • 标签: 华法令 脑出血 病例 用药 监测 血栓形成
  • 简介:目的探讨新生儿和小婴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急诊手术的必要性及提高手术疗效的措施。方法收集新生儿和小婴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55例的急诊手术资料,男性35例,女性20例。患儿术前有反复肺炎心衰史或持续缺氧发作,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肺动脉高压(PH)3例、室间隔缺损(VSD)伴肺动脉高压34例、室间隔缺损(VSD)合并房间隔缺损(ASD)8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4例、严重肺动脉狭窄(PS)合并房间隔缺损4例、法洛四联症(TOF)2例,均行急诊手术治疗。结果术后并发气胸3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2例、拔管后再插管3例、低心排2例、术后早期严重心功能不全合并有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3例,常规治疗下仍少尿或无尿,持续3-5h,肺内渗出增多,中心静脉压进行性上升,均行腹膜透析治疗。全组病例51例痊愈出院,死亡4例。结论新生儿和小婴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急诊手术效果较好。合理的围手术期管理、合适的体外循环方法及手术方案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 标签: 先天性心脏病 急诊手术 婴幼儿
  • 简介:目的了解某医院心血管外科连续5年医院感染的现状,分析感染相关因素,以便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方法方便抽样某医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出院患者中的19025例,其中确诊医院感染553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553例感染患者的一般资料和相关数据,具体包括性别、年龄、住院期间情况、手术情况、入住ICU的时间等。结果5年间共有553例感染患者,其中男性343例(62%),女性210例(38%),年龄1~52岁,其中60岁以上77例(13.9%)。住院期间发生抢救119例(21.5%)、手术467例(84.4%)、输血447例(80.8%)、透析57例(10.3%)。入住ICU的时间为4.0(2.0~9.0)d,其中≥5d的患者276例(49.9%)。住院期间平均最高体温(38.85±0.68)℃,其中最高体温≥39.0℃患者248例(44.8%)。术前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309例(55.9%),术后应用抗生素种类为2.0(1.0~3.0)种。术后静脉导管留置时间为7.0(5.0~8.5)d,其中≥7d患者284例(51.4%);白蛋白<40g/L患者314例(56.8%);红细胞比容<0.40患者272例(49.2%)。最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依次是肺部感染(43.6%)、上呼吸道感染(30.0%)和血流感染(25.7%)。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女性、术前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为血流感染的保护因素,年龄≥60岁、入住ICU时间≥5d、住院期间最高体温≥39.0℃、白蛋白<40g/L、红细胞比容<0.40、术后静脉导管留置时间≥7d为危险因素。先天性心脏病、住院期间输血为肺部感染的保护因素,入住ICU时间≥5d、住院期间透析、住院期间手术、术后静脉导管留置时间≥7d、术后使用抗生素数目≥3种为危险因素。结论心血管外科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众多,医务工作者可以采取加强患者住院期间生理功能的改善、减少入住ICU时间、减少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和合理使用抗生

  • 标签: 医院感染 感染部位 危险因素 心血管外科
  • 简介:目的探讨危重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80例高危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资料.80例患者,平均年龄(66.2±8.5)岁.术前1月内急性心肌梗死14例,3例室壁瘤形成,1例为急性心肌梗死并室间隔穿孔、心源性休克.80例患者均伴有多项高危因素.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62例;非体外循环下CABG(OPCABG)18例,其中7例为急诊手术.平均移植血管(3.2±1.1)支.结果围术期死亡4例,占5%.其中2例为急诊手术患者:1例OPCABG术后3h突发室颤;1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室壁瘤、室闻隔穿孔患者,术后顽固低心排,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3d死亡.另1例术后5d死于急性肾衰.纵隔感染伴真菌性败血症死亡1例.其他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低心排17例,明显影响血流动力学的心律失常12例,肺部并发症16例,脑梗死1例,切口感染3例.随访时间3~50个月,98%患者心绞痛消失,心功能Ⅰ~Ⅱ级.结论CABG治疗危重冠心病患者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应强调手术指征,把握手术时机,加强围手术期的管理.

  • 标签: 冠状动脉分流术 体外循环 治疗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入院时采取保守治疗的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病情加重的高危因素和危险时间窗。方法前瞻性地观察入院时予以保守治疗的急性硬膜下血肿80例,在受伤3天内每8~12小时行一次CT扫描,3天后12~24小时行一次CT扫描至伤后5天,同时若出现病情恶化表现时立即行CT扫描。从而分析急性硬膜下血肿病情加重的高危因素和危险时间窗。结果80例中发现急性硬膜下血肿病情加重共40例,15例转手术治疗;患者的年龄、性别、出血部位等对病情加重无明显影响,但合并的颅骨骨折、脑挫裂伤等是急性硬膜下血肿病情加重的高危因素。出现急性硬膜下血肿病情加重的危险时间窗为颅脑创伤后24小时内(24小时内与24小时后发生率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于入院时采取保守治疗的急性硬膜下血肿建议至少在伤后24小时内复查一次头颅CT,同时对于合并有颅骨骨折、脑挫裂伤的患者适当地增加头颅CT扫描的频率以及早的发现可能的病情变化。

  • 标签: 急性硬膜下血肿 高危因素 时间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无缝隙护理管理的实施在提高急诊科危重症患者转运满意度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和价值。方法将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前收治的急诊科危急重症患者54例作为对照组,将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后收治的急诊科危急重症患者54例作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转运过程中的满意程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对转运满意度的评分情况以及护理人员交接情况均与对照组患者有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急诊科危急重症患者实施护理服务的过程中,无缝隙护理管理的运用可以提高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的满意度,改善护理人员的交接情况,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和全面的护理服务,值得予以临床推广和运用。

  • 标签: 无缝隙护理管理 急诊科急危重症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危重症患儿院际转运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1年7月院际转运的232例先天性心脏病危重症患儿的转运前、中和NJL科监护病房(pediatricintensivecareunit,PICU)后的临床资料、转运距离、时间和患儿的转归。结果232例患儿,男152例,女80例;年龄1个月~12岁,中位年龄5个月;体质量2.5—25蝇,中位体质量5.5k;转运花费时间20—990min,中位时间156min;转运距离是74。620km,中位距离204km,其中47.2%的患儿转运距离100~200km,中位距离148km。转运过程中需要呼吸机正压通气的患儿56例(24.1%),无1例死亡。转运的患儿均人住广东省人民医院PICU,其中治愈及好转220例(94.8%),放弃治疗9例,死亡3例。结论配备专业的转运队伍,做好转运前的充分准备,转运中的密切监护和及时的处理,能提先天性心脏病高危重症患儿的院际转运安全性和预后。

  • 标签: 先天性心脏病 院际转运 危重症 儿童
  • 简介:由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委托浙江省心脑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和浙江医院等单位承办,《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社等单位踟办的2015年长三角社区医师高血压防治临床技能病例和经验分享竞赛活动在杭州华北饭店成功举办。前卫生部副部长、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殷大垒名誉会长,中国健康促进0教育协会黄泽民常务副会氏,刘克玲前常务副会长、淘金前秘书长等领导,以及来自浙江省、江苏省和上海市的近200名长三角社区医师参加这次活动。

  • 标签: 高血压防治 社区医师 临床技能 竞赛活动 三角 杭州
  • 简介:由全军心血管内科专业委员会主办、沈阳军区总医院全军心血管病研究所承办、东北多家医院协办的“2010东北心血管病论坛暨第12届沈阳复杂危重及先天性心脏病诊治进展研讨会”将于2010年4月23-25日在沈阳市召开。会议将邀请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著名心血管病专家,

  • 标签: 沈阳军区总医院 心血管病专家 先天性心脏病 东北 会议 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