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与分析慢性粒细胞白血(CML)与类白血(LR)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与20例类白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外周血特点、骨髓涂片及骨髓病理学改变。结果CML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起隐匿,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嗜碱性粒细胞及幼粒细胞总数均明显增高,骨髓增生极度活跃,部分病例可见“侏儒型”巨核细胞及戈谢细胞样组织细胞;LR发病对象年龄不确定,通常有明确病因,外周血细胞总数虽增高,但通常不及CML,骨髓粒系毒性变明显,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阳性率与积分显著增加。结论CML与LR在临床表现、外周血检查及骨髓改变中均有显著区别,仔细分析其临床病理学资料,对于鉴别两者,特别是两者合并出现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类白血病 外周血 骨髓 临床病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是急性髓系白血的一种亚特殊亚型,该疾病是是由于染色体15和17之间易位导致的。本文将从病因、病理以及检测手段来阐述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的相关特征。

  • 标签: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病因 病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患者护理要点,指导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方法给予常规治疗,日常生活护理,心理护理。结果病情缓解,增强生活的勇气,甚至长期存活。结论优质护理可改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人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慢性粒细胞白血治疗中甲磺酸伊马替尼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2例患者分为两组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缓解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对比对照组,研究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慢性粒细胞白血治疗中甲磺酸伊马替尼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甲磺酸伊马替尼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慢性髓系白血的凝血系统变化情况。方法通过报道一个案并复习既往报道病案分析CML病程中的凝血异常。结论慢性髓系白血细胞可能释放促凝物,启动患者血凝及纤维溶解系统引起凝血异常,表现为出凝血异常。

  • 标签: 慢性髓系白血病 凝血功能异常 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D二聚体 FDP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在中低危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诱导缓解过程中,观察对比亚砷酸+全反式维甲酸组与亚砷酸+全反式维甲酸+柔红霉素组的诱导缓解疗效与毒副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5年12月间我科首诊并初治的49例中低危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亚砷酸+全反式维甲酸组与亚砷酸+全反式维甲酸+柔红霉素组的完全缓解率及观察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情况。结果双诱导方案组与双诱导+蒽环类抗生素组对比,完全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砷酸+全反式维甲酸方案与亚砷酸+全反式维甲酸+柔红霉素方案相比,两者的完全缓解率无差异,但前者无蒽环类抗生素相关副作用及并发症,患者临床依从性更好,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全反式维甲酸 亚砷酸 柔红霉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青年慢性粒细胞白血慢性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6年4月至2013年3月本院入院治疗的106例慢性粒细胞白血慢性期患者进行了研究,分为两组青年组(年龄定义15-29岁)和对照组,伊马替尼400mg/d,每周查血常规,每月查肝、肾功能,比较两组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结果完全细胞遗传学,完全分子学缓解和主要分子学缓解显着高于对照组。血液学不良反应青年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青年慢性粒细胞白血慢性期临床效果不如中老年患者,血液学不良反应较中老年患者重。

  • 标签: 伊马替尼 白血病 青年 临床观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三种不同方案治疗成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APL)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90例成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A、B、C组,三组均为30例,分别采取全反式维甲酸诱导治疗、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诱导联合治疗及柔红霉素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比较三组完全缓解时间、白细胞计数及早幼粒细胞所占比重改变,并对用药安全性进行研究。结果A组完全缓解时间(42.35±2.54)d显著高于B、C组(26.34±3.85)d、(24.35±3.57)d,A组白细胞总数(22.64±1.45)×109/LVSB、C组(19.31±1.36)×109/L、(19.28±1.51)×109/L显著较高(P<0.05),早幼粒细胞所占比重A组为(0.53±0.12)%显著高于B、C组(0.24±0.01)%、(0.25±0.02)%,差异显著(P<0.05)。结论全反式维甲酸分别联合三氧化二砷及柔红霉素的临床疗效均优于单一全反式维甲酸,且毒副作用与单一用药无明显差异,应将联合用药治疗作为优选方案。

  • 标签: 白血病急性 早有粒细胞 细胞毒药物 诱导分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Westenblot即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慢性粒细胞白血(CML)细胞系K562细胞经过物理及化学因素(饥饿和伊马替尼)处理后,出现凋亡现象。方法应用Westernblot技术、细胞培养、蛋白质提取和定量以及凋亡的始动及执行因子Caspase-3(全长和活化)作为一抗体,羊抗兔辣根过氧物酶偶联IgG(H&L)作为二抗来检测CML细胞系K562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应用Westernblot检测肿瘤细胞即K562细胞出现凋亡同时Caspase-3有高表达。

  • 标签: Western blot K562细胞 凋亡 Caspase-3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完全缓解后不同的巩固治疗方案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治疗后完全缓解病例共113例,巩固方案1.采用标准DA方案化疗6个疗程;2.单纯应用亚砷酸,交替口服维甲酸治疗;3.采用蒽环类药物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交替应用亚砷酸、维甲酸巩固治疗。结果化疗组33例治疗相关死亡1例,复发14例;亚砷酸组35例,无治疗相关死亡病例,复发13例,三药联合组45例,死亡1例,复发3例。结论不同的巩固治疗方案,其治疗相关死亡率比较无差异,复发率有显著性差异。显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患者完全缓解后采用三药联合巩固治疗方案可降低复发率。

  • 标签: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巩固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三尖杉酯碱联合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的疗效,为基层医院的慢性粒细胞白血患者寻求一种经济、可行、效好的治疗方案。方法将45例慢性粒细胞白血患者分为2组,在使用羟基脲治疗的基础上,研究组采用高三尖杉酯碱联合干扰素α-2b治疗,对照组采用干扰素α-2b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高三尖杉酯碱联合干扰素α-2b治疗组的血液学缓解率、主要细胞遗传学反应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不良反应情况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结论高三尖杉酯碱联合干扰素α-2b化疗可作为基层医院无条件行伊马替尼和异基因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慢性粒细胞白血患者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案。

  • 标签: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 高三尖杉酯碱(HHRT) 干扰素&alpha -2b(IFN&alpha -2b)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氟达拉滨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的临床效果。方法21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患者分别采用不同的用药方式,对不同年龄、性别、分期、治疗方式、疗程的患者以及其他用药史和β2-MG、血清LHD不同情况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并对治疗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统计。结果60岁以下、女性、Ⅱ期、无其他用药史、5个以上疗程、β2-MG和血清LHD正常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相对更高(P<0.05);单用氟达拉滨与联合环磷酰胺用药效果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本组出现1例肝肾功能异常患者,3例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2例血小板减少患者;1例口腔溃疡,1例皮肤红斑,1例恶性呕吐,1例便秘患者。结论氟达拉滨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整体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氟达拉滨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L-35和VEGF在急性白血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诊急性粒细胞白血患者50例为观察组,并随机选取同时段在本院体检中心健康成人50例为对照组。采集两组患者外周血测定血清IL-35及VEGF的表达水平,并分析观察指标与急性粒细胞白血的相关性。结果(1)观察组患者血清中IL-35和VEGF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2)观察组中部分缓解的急性粒细胞白血患者IL-35及VEGF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完全缓解患者,差异显著(P<0.05)。(3)经化疗治疗后观察组血清中IL-35和VEGF较化疗前有所下降。结论IL-35及VEGF在急性粒细胞白血患者中呈高表达,二者在急性粒细胞白血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共同促进作用。

  • 标签: 白细胞介素35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免疫调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血化疗后粒细胞缺乏伴感染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的临床情况,以此来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相关的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于我院就诊的白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白血患者经化疗后发生粒细胞缺乏伴感染的概率为88.75%(71/80),且感染直接致死率为5.63%(4/71)。同时,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首位,构成比为52.11%(37/71);其次为消化道,构成比为38.03%(27/71);再次为泌尿系,构成比为5.63%(4/71);最后为其他部位,构成比为4.22%(3/71)。通过相关的抗感染治疗后,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4.37%(67/71)。结论化疗后,白血患者发生粒细胞缺乏伴感染的概率较高。同时,通过给予发生粒细胞缺乏伴感染患者合理的抗菌药物治疗,能够有效地控制医院内感染。

  • 标签: 白血病 粒细胞缺乏 感染 抗菌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APL)并发维甲酸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治疗措施等情况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研究所2013年1月到2015年1月所收治的52例APL并发维甲酸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2例患者均在服用全反式维甲酸后的2~14天内并发维甲酸综合征,且出现发热、呼吸困难、胸腔积水等临床症状;30例患者的WBC>20×109/L,17例患者的WBC<10×109/L;经治疗后,有1例患者死亡,死亡原因是弥漫性血管内凝血造成颅内出血,51例患者均治愈,且在全反式维甲酸的持续治疗下均实现完全缓解(CR)。结论在对APL患者予以全反式维甲酸进行治疗时,应对患者的临床表现与体征进行密切的观察,以便及时发现如维甲酸综合征等并发症,且及时处理,从而提升疾病治疗的效果。

  • 标签: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 维甲酸综合征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CD4+CD25+T调节细胞慢性粒细胞白血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在化疗前后采集外周血样并检测CD4+CD25+T细胞表达水平,与正常体检者对照,同时分析其与临床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实验组治疗前CD4+和CD8+T细胞水平与对照组接近,治疗后外周血CD4+CD25+T细胞亚群水平降低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分析认为与血红细胞和骨髓幼稚细胞有关。结果CD4+CD25+T细胞在CML中起到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其表达水平可用于指导临床诊疗。

  • 标签: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T调节细胞 外周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