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100 个结果
  • 简介:西汉时期平板范竖式浇注铸钱工艺中有不同的钱币型腔设置和内浇道的形状,本研究通过计算机的流动模拟和凝固模拟技术,研究了钱币型腔和内浇道对充型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钱币型腔的不同设置埘允型时间影响不大。2)钱币型腔的不同设置对充型过程产生影响,内郭正置的型腔产生气孔等铸造缺陷的可能性增大。3)内浇道的形状对钱币型腔的液流充型时间和液流在型腔中的流动过程有明显的影响,对凝周特征虽略有影响,但远小于钱币本身几何特征对凝固特征的影响。西汉中期起至晚期已基本采用内郭斜置的型腔设置,表明古代工匠在西汉中期始已明了钱币型腔的设置对充型过程将产生影响,已能通过选择更好的钱币型腔的设置来提高钱币的铸造质量。铸钱时,对缩短充型时间的要求高于对充型状态的要求,西汉中期以后多采用缩短充型时间的内浇道形状以提高平板范竖式浇铸工艺的充满率,从而提高成品率。

  • 标签: 西汉 铸钱工艺 竖式浇铸 内浇道 计算机模拟
  • 简介:在东汉晚期以后的墓葬与古钱窖藏中,时有大量对文钱与綖环钱出土。它们的出土不但可以说明当时货币经济的状况,而且为我们研究当时的凿钱工艺提供了较为可靠的实物依据。1984年我们整理了一批对文钱与綖环钱。其中有21枚对文钱与綖环钱的半成品。这些钱的面或背上都有明显被凿具凿截过的痕迹。根据《洛阳烧沟汉墓》,“綖环钱出现于墓147及墓1035。它的年代应该是在灵帝和献帝时”。

  • 标签: 綖环钱 洛阳烧沟汉墓 东汉晚期 工艺浅析 对文 及墓
  • 简介:在中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人们逐渐学会用生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等,被称之为“漆器”。生漆(亦称土漆)是从漆树割取的天然液汁,主要由漆酚、漆酶、树胶质及水分构成。用它作涂料,有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历经商周直至明清,中国的漆器工艺不断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中国的戗金、描金等工艺品,对日本等地都有深远影响。漆器是中国古代在化学工艺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

  • 标签: 漆器工艺 中国古代 源流 新石器时代 生活实践 工艺美术
  • 简介:目前为止可以确定为孙吴铸造的钱币有: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二干及大泉五千。大泉五百始铸于孙权嘉禾五年(236),形仿王莽大泉,初铸钱大而重,一般钱径30~31mm,重7~9.9g;后铸者小而轻,一般钱径26~29.6mm,重4~7g,钱文篆书,浑厚,古朴,风格粗放,布局多变化,有离缘接廓、离廓接缘、离缘离廓及接缘接廓等(彩4)。

  • 标签: 铸造工艺 钱币 孙吴 大泉 孙权 王莽
  • 简介:金沙遗址现已出土金、铜、玉、石、漆、骨等珍贵文物约5000余件,还有数以万计的陶器和陶片以及100余根完整的象牙。其中出土玉器总量已达到2000余件,制作极为精细,是目前国内所有遗址中发现玉器最多的一处。玉器种类有戈、璋、钺、矛、剑、刀、凿、凹刃凿形器、斧、锛、琮、璧、环、镯、箍形器、人面形器、海贝形佩饰、多边形器、梯形器、椭圆形器、珠体形器、镂空饰件、绿松石珠管、玛瑙珠及大量的美石、磨石和特殊玉器等;器物种类繁多,个别玉器还是第一次出土,文化内涵极其丰富。

  • 标签: 金沙遗址 出土玉器 工艺 珍贵文物 文化内涵 多边形
  • 简介:在许多史前遗址中,我们会将与文化遗存共存的大量其他遗物和遗迹看作是人类行为所致,比如将动物骨骼看作是人类狩猎或食用的庖厨垃圾。就像用静态方法分析器物工具一样,其实这种看法是有问题的。考古遗址也一样,它们在发现时也早已处于被弃置状态,从被古人类栖居到被发掘出来的漫长岁月中,饱经地质、气候、生物和人类的种种动力作用,沧海桑田,早已是面目全非了。因此,单凭发掘过程中所获得的表面印象而做的结论,难免与遗址本来的面目有很大的出入。埋藏学和遗址形成过程研究,就是要把影响遗址和文化遗存堆积的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区分开来,从而能比较客观和全面地了解古人类的活动与行为方式。本文作者是最早提出遗址形成过程概念的美国考古学家,他认为一处考古遗址是由人类文化的和自然动力过程共同塑造的。自遗址形成阶段开始,文化动力和自然动力就无时不刻地对文化材料产生影响,它们决定了文化遗存保存下来的条件和机会,并直接影响到考古学家对它们的解读和古人行为复原。遗址形成过程,特别是遗址废弃后的扰动会导致考古记录呈现一种被扭曲的人类行为和社会活动图像,造成我们了解和重建过去的偏差。由于考古遗址的改造和扰动不存在有没有问题,而是程度大小的问题,所以,绝大部分的考古记录向我们展示的并非是一种凝固的远古社会形态,而是受到破坏后的扰动状态。在本文中,作者对如何研究形成过程,分辨自然动力和文化动力提出了一些理论方法的经验之谈,对于我们在考古发掘中分辨遗址形成过程有相当的参考价值。美国考古学家伍德和约翰逊指出,对于考古学家来说,对文化遗存和遗迹的关系以及它们和遗址自然迹象关系的准确辨认和判别,是我们这门学科的基础。如果我们误读了这些关系�

  • 标签: 过程研究 文化动力 人工制品 古人类活动 埋藏学 远古社会
  • 简介:同济大学、江西省文博系统以及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中国研究中心进行的中国悬棺吊装研究,在同济大学陆敬严副教授的带领下,经过反复对比论证,最后选定江西省贵溪县龙虎山仙水岩崖墓群为吊装现场。现将吊装实施过程概述于下。龙虎山仙水岩,座落在鹰潭市西南约20公里的贵溪鱼塘乡境内。这里峰恋秀丽,风光宜人,洞谷幽奇,千姿百态,素有江南“小桂林”的美誉。分布在这里的崖墓约有一百余座,多数在芦溪河畔,是目前江西省向海内外开放的重点旅游胜地。1989年6月6日上午,研究小组聘请了五位有多年攀崖揽索实践经验的采药工一道奔赴吊装现场—一仙水岩(口上舒家)。为

  • 标签: 仙水岩 贵溪县 中国研究中心 芦溪 考古工作者 考古发掘
  • 简介:<正>我国传统金属工艺在传统工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以其技艺的独特与精湛著称于世。本文系就“水银沁”铜镜表面处理技术、花纹钢及王麻子、张小泉刀剪这三种传统工艺作一简介。一、“水银沁”铜镜表面处理技术在我国古铜镜中,有一些历经一、二千

  • 标签: 花纹钢 传统工艺 表面处理技术 金属工艺 我国古代 小泉
  • 简介:2009年1月10日至2月10日,由中国美术馆和中国工艺美术协会联合精心策划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该展共展出从全国范围内(不含港、澳、台)遴选的约350件工艺美术作品,是工艺美术作品在中国美术馆的第一次集体亮相,是为建国60周年献礼的一次艺术大展,是工艺美术艺术化的一次导向性展览,是加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一次大展。

  • 标签: 中国工艺美术 工艺美术作品 中国美术馆 非物质文化遗产 精心策划 保护意识
  • 简介:传统书口镶金工艺是一种在欧洲传统手工豪华精装书中使用的书籍装饰工艺,经过一系列工序后,可使书口呈现金色镜面的效果。近年来,随着国内西文古籍修复工作的逐步开展,修复人员需要面对的书口镶金类西文古籍会越来越多,因此有必要对此工艺及其修复方法进行研究与总结。笔者对传统书口镶金工艺的发展简史、主要流程、相关工具、材料、技术参数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可为西文古籍的修复工作提供借鉴。

  • 标签: 书口镶金 精装书 装帧工艺 古籍修复
  • 简介:中国早期金银工艺初论齐东方(北京大学考古学系)中国古代金银器的迅速发展是在隋唐以后,此前可称为早期阶段。但是早期阶段考古发现的许多金、银器及其演变和成就,为隋唐以后金银工艺的兴盛奠定了基础。中国古文字中的“金”字,原始意义是指铜,大约东周以后古文献中...

  • 标签: 考古研究所 文物考古工作 发掘报告 省博物馆 战国时期 满城汉墓
  • 简介:我国是世界上铸造古币最早的国家,生产古币的数量也居世界之最。但中国古代铸钱却一直采用手工制作即用范铸,这种制造工艺至到清代末期引进西方机制工艺后,才告终结。因此了解古币的铸造生产过程,对于确定古币的真实性,古币的版别以及研究历代与之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尤其是冶金、铸造业的发展,都是有很大作用的。

  • 标签: 古币 铸币工艺 铸钱 版别 中国古代 终结
  • 简介:本文根据1980至1994年三个研究单位有关邢窑的青瓷测试资料,对邢窑青瓷胎釉的化学组成与烧成后的胎色釉色进行了分析,认为邢窑青瓷的胎质及其呈色可以分为深灰、浅灰两类,釉质及其呈色可以分为青黄、青绿、青灰、青褐四类。

  • 标签: 邢窑青瓷 分类 胎釉化学成分
  • 简介:中央造币厂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我国唯一的国家级造币机构。该厂由美国著名造币技术专家克兰福特.赫维特(CliffordHewitt)先生负责筹建,采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最先进的造币设备,设计铸造能力为日产银元40万枚:中央造币厂自1933年3月1日起正式开始投产铸造当时的法定本位货币“船洋”。

  • 标签: 中央造币厂 “船洋” 货币 中国 铸造设备 铸造工艺
  • 简介:凉山彝族的漆器制作工艺宋兆麟漆器是中国的发明之一。远在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已经使用了漆器,商周以后漆器有重要发展,还利用天然漆在青铜器上粘结绿松石,西周时期利用漆在建材上防腐。宋代出现了漆雕。至今在我国民间还使用、制作漆器,其中以凉山彝族的漆作最...

  • 标签: 凉山彝族 彝族漆器 木胎 镟床 植物图案 新石器时代遗址
  • 简介:  受内蒙古蒙元文化博物馆的委托,我有幸负责并参加了在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举办的中服饰的修复与陈列工作,在这里主要介绍展览品中对鹰纹织金锦大袖袍、鹦鹉纹织金锦辫线袍和绫地云龙织金胸背辫线袍的服饰工艺及修复的体会.……

  • 标签: 工艺修复 服饰工艺 织金锦
  • 简介:<正>一“唐卡”一词是藏语音译,是指一种卷轴画。其质地品种繁多,较为常见的是在布面或纸面上进行彩绘,用锦缎装裱而成。此外,还有许多刺绣、贴花(布贴)、织锦等织物唐卡,亦有珍珠唐卡和印刷着色唐卡。唐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宗教色彩和独特的工艺技巧,是藏传佛教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它的特点是:设计灵活多样,便于悬挂,易于收藏,有利于宗教宣传。“据史作画,以画言史”亦是唐卡一大特色。

  • 标签: 唐卡 藏族 表现形式 制作工艺 宗教色彩 灵活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