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左主干分叉病变因解剖部位的特殊性,其血运重建策略一直是临床上争论的焦点。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的进步、药物洗脱支架材料和工艺的改进、腔内影像学的发展、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以及近年来国内外相关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提供的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介入治疗已经成为左主干分叉病变的重要治疗策略之一。为了进一步规范左主干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提高我国左主干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整体水平,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血管临床研究学组、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及生理学学组和介入心脏病学组组织相关专家联合撰写了该指南。该指南包括前言、左主干分叉病变的解剖学特点及危险评分系统、左主干分叉病变血运重建策略选择、介入治疗术后双联抗血小板策略、术后随访及长期管理。该指南的颁布和实施将为规范我国左主干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发挥积极作用。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左主干分叉 介入治疗 指南
  • 简介:摘要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CAD)是非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原因。SCAD主要发生在中青年女性,病因尚不清楚,其典型心血管危险因素发生率低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肌梗死患者。近年来伴随冠状动脉造影和高分辨冠状动脉腔内成像应用的增加,SCAD的诊断和研究数量激增,极大提高了对SCAD认识。该文综述了SCAD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的最新研究进展。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造影 CT血管成像
  • 简介:生活方式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CVD)来说非常重要。已有研究表明,中年人膳食中如果包含大量的蔬菜/水果则可以降低冠心病(CHD)、中风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众所周知,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在人生的早期便开始,但是如果成年早期的饮食中富含大量的蔬菜和水果,会对该过程产生何种影响尚不清楚。

  • 标签: 冠状动脉钙化 心血管疾病 成年早期 粥样硬化斑块 基线时间 饮食方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收治的35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进行治疗和急救护理、用药护理以及心理护理等优质护理。结果1例患者并发严重的心律失常,1例患者因并发严重肺部感染,经治疗无效后死亡。其余33例患者经治疗后均治愈或明显好转出院。结论针对ACS患者,护理人员要掌握疾病相关知识和治疗过程,同时注重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将优质护理的理念落实到ACS急救护理的每一个环节,充分发挥优质护理在急救中的作用,降低患者病死率,提高其生活质量。

  • 标签: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 优质护理 体会
  • 简介:冠状动脉造影(CAG)是指向左右冠状动脉开口处插入一种特别的冠状动脉导管,注入造影剂,从而显示冠状动脉走形和病变的一种心血管造影方法,可明确冠状动脉狭窄部位、狭窄程度,定量诊断冠心病,为估计病人预后、决定药物使用及介入性治疗提供更为准确的指标。具有创伤小、痛苦少、疗效确切等特点,其最大缺点在于术后仰卧一段时间,同时要求患肢的制动。

  • 标签: 冠状动脉造影术 体位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冠状动脉成像在第二代双源CT检查中应用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间,我院进行冠心病第二代炫速双源CT检查的60例患者,进行分组实验,其中实验组进行护理干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有效性、检查依从性及患者对护理措施的满意度。结果干预前后两组心率变化有显著差异,同时两组比较,护理干预后心率变化,差异也具有一定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检查依从性93.3%,对照组为80.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检查后进行护理满意度的问卷调查,其中实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6.7%,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3.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状动脉在64层螺旋CT检查患者进行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检查的依从性,改善患者的心率变化及舒适度,提高检查的正确率,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护理模式。

  • 标签: 冠状动脉成像 第二代炫速双源CT 护理干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行冠状动脉心内支架植入术后的护理措施。 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筛选的 80 例行冠状动脉心内支架植入术患者,时间选为 2019 年 1 月 ~2020 年 1 月。对所有患者术后护理方式进行随访记录,并分析所有患者护理后的临床效果。 结果 80 例患者行冠状动脉心内支架植入术手术均成功,手术成功率为 100.00% ;术后有 1 例发生局部出血, 3 例为排尿困难, 1 例为心脏压塞,并发症发生率为 6.25% ,经对症治疗以及护理后均得到缓解并治愈,所有患者住院总时间为( 41.23±3.66 ) d 。 结论 对行冠状动脉心内支架植入术患者给予有效的护理措施,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治疗进展,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标签: 护理措施 支架植入术 体会 冠状动脉硬化
  • 简介:脉压≥50mmHg组29例(1支病变5例,探讨脉压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Zakopoulos等[2]分析了110例冠心病患者脉压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颈动脉病变及左室重量指数的关系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及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外周血γ干扰素(INF-γ)、白介素-2(IL-2)、白介素-4(IL-4)、白介素-10(IL-10)的水平介入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将患者分为2组,其中ACS组35例,SA组28例。分别采用ELISA方法检测患者冠脉介入治疗前后外周血INF-γ、IL-2、IL-4、IL-10的浓度。比较ACS、SA患者介入治疗前后INF-γ、IL-2、IL-4、IL-10水平变化。结果①ACS组患者介入治疗前INF-γ、IL-2水平高于SA组(P<0.05);IL-4、IL-10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②ACS和SA患者介入治疗前后INF-γ、IL-2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变化值在ACS组高于SA组。而IL-4、IL-10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Th的漂移与冠脉介入治疗有关。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本院心内科收治的冠心病疑似或诊断患者278例,所有患者均采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方法进行检查,并在检查前后2周内对其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采用目测直径法对冠脉狭窄程度进行判断,并采用CAG检查结果作为冠心病的诊断标准,对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50%以上冠状动脉狭窄检查的诊断符合率、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特异度及敏感度。结果本次研究中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扫描方法对于中度及中度以上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敏感度为89.66%,诊断特异度为97.56%,其阴性预测值为98.30%,阳性预测值为85.71%,诊断符合率为96.45%。结论64排螺旋CT扫描可作为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替代对冠状动脉狭窄进行有效诊断,在进行扫描前,应合理把握患者的适应症,已获得准确的扫描结果。

  • 标签: 冠心病诊断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 诊断价值
  • 简介: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慢血流(CSFP)的临床特点和冠脉特点,探讨影响冠状动脉慢血流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潞河医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0月于心内科住院行冠脉造影检查诊断冠状动脉慢血流89例,男性60例(67.4%),女性29例(32.6%),平均年龄(55.16±9.07)岁。选择同期行冠脉造影检查证实冠状动脉正常并且血流正常87例作为对照组,男性33例(37.9%),女性54例(62.1%),平均年龄(55.95±9.43)岁。分析CSFP患者的临床特点、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和对心功能的影响,并分析影响CSFP的相关因素。结果慢血流组的男性、吸烟的比率高于对照组(P〈O.05),慢血流组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分布宽度明显高于对照组[(142.90±14.20)g/L比(135.16±11.98)g/L;(12.18±1.02)%比(11.82±0.92)%,P〈0.05].慢血流组患者GGT、血肌酐、尿酸、甘油三酯均明显高于对照组[(40.53±45.37)U/L比(28.13±29.54)U/L;(73.34±14.54)μmol/L比(66.83±14.20)μmol/L;(338.18±83.66)μmol/L比(313.49±75.19)μmol/L;(2.90±4.48)mmol/L比(1.48±0.71)mmol/L,P〈0.05]。慢血流组HDL—C和E/A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1.05±0.30)mmol/L比(1.14±0.27)mmol/L;(0.99±0.30)比(1.17±0.29),P〈O.05]。CSFP在前降支、回旋支、右冠脉的发生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tstic回归分析预测冠状动脉慢血流的因素为吸烟、低HDL—C、红细胞分布宽度。结论CSFP主要见于男性患者,吸烟、低HDL—C、红细胞分布宽度为其独立预测因素。CSFP主要影响心脏舒张功能。

  • 标签: 冠状动脉慢血流 危险因素 吸烟 红细胞分布宽度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质量控制是保证旁路血管通畅和患者获得良好远期效果的重要前提。其中术前靶血管的评估是基础,手术方式的选择是手段,旁路血管的高质量获取是保障,吻合方式和吻合口质量是核心。术中瞬时流量测定作为目前最常用的质量控制工具,可以有效地检测出由于吻合口狭窄导致的旁路血管失功能,指导旁路血管翻修。但是部分研究结果显示其阳性预测值较低,且与旁路血管远期通畅率的关系证据不足。术中瞬时流量测定联合高分辨率心外膜超声可提高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可作为术中质量控制的重要方法。术中一旦发现旁路血管及吻合口形态异常、血流量不满意,需要立即调整或重新吻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质量控制需要心脏外科医师综合判断,采取个体化措施,以保障患者围手术期安全及远期效果。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分流术 质量控制 超声多普勒流量测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在诊断冠状动脉解剖变异中的应用价值。提高临床手术指导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0月至2012年12月间行双源CT检查的4000例受检者的影像资料,发现冠状动脉先天变异者为350例,其中男性240例,女性110例,年龄20-77岁,平均年龄48岁,通过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技术,主要观察冠状动脉主要分支的起源、走行与分布。结果350例冠状动脉解剖变异包括左右冠脉主干起源变异165例,其中右冠状动脉高位开口60例、左冠状动脉高位开口40例、左回旋支与左前降支双开口20例、副冠状动脉10例、右冠状动脉起自左冠状动脉窦30例,右冠状动脉开口于左前降支5例;右冠状动脉发育不良21例;左冠脉主干、前降支、右冠脉动脉畸形并畸形血管多发动脉瘤1例;右冠脉扩张并左室瘘一例,冠状动脉瘘20例起源于右冠状动脉者18例,起源于左冠状动脉主干和(或)前降支10例,左冠状动脉起自肺动脉并左冠状动脉、锁骨下动脉、胸廓内动脉及降主动脉—肺动静脉瘘一例,起源于左右冠状动脉、支气管动脉及左侧胸廓内动复杂动静脉瘘1例,心肌桥—壁冠状动脉152例。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解剖变异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准确评价冠状动脉正常及变异改变,清晰显示变异血管分支细节,是一种可靠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 标签: 双源CT 冠状动脉变异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电解质紊乱情况。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3月至2014年8月期间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116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手术前后的血清钾、钠、氯离子浓度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与手术前比较,患者手术后血钾、钠离子浓度出现了明显的变化(P<0.05),本组患者中有28例出现低钾血症,无一例低钠血症出现。手术前有46名患者血钾水平为3.5mmol/L~4.0mmol/L,平均(3.75±0.14)mmol/L,手术后有24名患者出现低钾血症,有70名患者血钾水平在4.0mmol/L以上的,手术后有4名患者出现低钾血症,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应积极对患者实施电解质检测。

  • 标签: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 电解质絮乱 电解质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