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经伤椎单侧椎弓根通道植骨并置钉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共54例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7例。对照组通过跨伤椎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通过后路经伤椎单侧椎弓根通道植骨并置钉节段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伤椎前缘高度比、Cobb角以及椎管侵占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随访1年后,观察组伤椎前缘高度比、Cobb角以及椎管侵占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后路经伤椎单侧椎弓根通道植骨并置钉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效果良好,能有效促进椎体高度的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椎弓根 植骨 短节段 内固定 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tDCS)联合持续θ阵快速脉冲刺激(cTBS)语言双模通路治疗脑卒中后非流畅性失语症疗效。方法将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自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入院的64例非流畅性失语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2例。2组患者均使用常规言语康复训练,治疗组增加tDCS联合cTBS刺激,对照组采用假刺激,假刺激部位、治疗模式、治疗时间都与治疗组相同。2组患者均治疗1次/d,每周6次,连续5周。治疗前后均使用汉化版西方失语成套量表及功能独立性量表进行评估,观察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失语商(AQ)、操作商(PQ)和大脑皮质商(CQ)评分变化及功能独立性评分变化。结果2组治疗前后对比,治疗后AQ、PQ、CQ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都有效,但治疗组治疗后的AQ、CQ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的功能独立性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改善程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DCS联合cTBS刺激语言双模通路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后非流畅性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功能。

  • 标签: 脑卒中 经颅直流电刺激 持续θ短阵快速脉冲刺激 失语症 语言通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腕关节镜结合尺骨缩截骨治疗尺骨撞击综合征合并创伤性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riangular fibrocartilage complex,TFCC)周围撕裂的疗效,说明腕关节镜在此类病例中的作用。方法自2017年8月至2020年9月,我科共收治尺骨撞击综合征合并创伤性TFCC周围撕裂患者8例,就诊前均有外伤史但无桡骨远端骨折病史。均行尺骨缩截骨结合关节镜下TFCC探查缝合修复术。术前桡尺远侧关节(distal radioulnar joint,DRUJ)不稳定者术中经骨缝合;稳定或仅有轻度不稳定者经关节囊缝合。术后定期随访。末次随访时采用VAS评分、PRWE评分、活动度及握力作为功能评价指标。结果所有病例镜下均可见腕尺侧结构退变表现,均有创伤性TFCC周围撕裂。其中Palmer 1B型4例,1C型1例,背侧撕裂3例;1B型中合并DRUJ不稳定者3例,轻度不稳定者1例。1例合并TFCC背侧撕裂者失访,其余病例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2~44个月,平均27.1个月。伤口均Ⅰ期愈合;平均骨愈合时间为13.5周,无骨不连。术后尺骨变异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VAS评分、PRWE评分、关节活动度及握力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MRI未见腕骨信号异常者,术中应用关节镜可明确尺骨撞击综合征诊断,为截骨提供依据。有外伤史的尺骨撞击综合征可能合并创伤性TFCC损伤,应同时进行尺骨撞击综合征截骨治疗和TFCC周围撕裂缝合修复,以提高整体疗效。

  • 标签: 截骨术 关节镜 尺骨撞击综合征 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 桡尺远侧关节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腺相关病毒(AAV)-规律间隔成簇回文重复序列及其相关核酸酶9(CRISPR/Cas9)系统体外实验研究基因治疗威尔森氏症(WD)。方法选用2月龄雄性Toxic milk (TX)小鼠作WD模型,设计小向导RNA(sgRNA)并构建含有CRISPR元件的AAV载体质粒命名为pAAV-sgRNA1、2、3,制备AAV,病毒滴度达1~4×1013 GC/ml;感染WD肝细胞,72 h后提取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反应(PCR)后测序检测基因编辑效率,筛选出其中活性最高者sgRNA1,构建相应的同源修复模板(HT)质粒命名为pAAV-HT,应用AAV-sgRNA1和AAV-HT共感染WD肝细胞,测序和T7E1酶切检测模板修复效率;用HT特异性引物行PCR,验证HT掺入。组间比较采用Student’s t检验。结果Sanger测序结果显示,sgRNA1在体外有最高的编辑效率[(20.2±2.3)%],与sgRNA2、3比较[(3.1±1.3)%、(14.6±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用HT进行基因修正,能检出特异性修正后的ATP7B基因;二代测序测序显示修复率为(7.9±2.7)%。结论AAV-CRISPR系统在体外可以达到较高编辑效率和修复效率。

  • 标签: 威尔森氏症 基因治疗 腺相关病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节段固定联合骨水泥螺钉椎体成形术治疗合并脊神经损伤的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骨不连(OOVFN)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2年10月至2019年11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32例合并脊神经损伤的OOVFN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22例;年龄50~76岁[(62.4±8.0)岁]。损伤节段:T11 4例,T12 7例,L1 7例,L2 6例,L3 5例,L4 3例。神经损伤Frankel分级:B级7例,C级13例,D级12例。均行节段固定联合骨水泥螺钉椎体成形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椎骨水泥注入量。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测量伤椎前后缘高度、后凸Cobb角、椎管横截面积以评估椎体复位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Frankel分级评估临床疗效。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85个月[(44.8±17.5)个月]。手术时间为90~135 min[(109.5±14.1)min],术中出血量为80~220 ml[(157.2±38.5)ml],伤椎骨水泥注入量为3.5~6.5 ml[(5.0±1.1)ml]。伤椎前缘高度由术前的(9.8±2.2)mm恢复至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的(19.8±2.7)mm、(19.7±2.5)mm;后凸Cobb角由术前的(21.8±4.7)°纠正至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的(5.4±2.7)°、(5.5±2.7)°;椎管横截面积由术前的(595.8±102.3)mm2扩大至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的(1 093.6±144.9)mm2、(1 103.9±147.9)mm2(P均<0.01);而伤椎后缘高度在手术前后得到保持(P>0.05)。VAS、ODI分别由术前的(7.7±1.3)分、79.1±14.7下降至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的(2.5±0.8)分、31.8±9.8、(2.3±0.6)分、30.0±9.5(P均<0.01)。患者术后均未出现神经症状加重,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B级1例,C级6例,D级15例,E级10例,较术前改善(P<0.01)。术中出现骨水泥向后方椎管渗漏2例(椎管减压过程中顺利取出),末次随访时出现骨水泥局部渗漏5例,未见椎管渗漏。均未出现切口感染或内固定松动、失败等情况。结论对于合并脊神经损伤的OOVFN患者,节段固定联合骨水泥螺钉椎体成形术能矫正伤椎后凸、维持矫形、缓解疼痛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 标签: 骨质疏松性骨折 脊柱骨折 骨折,不愈合 椎体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肌间隙入路经伤椎节段固定联合伤椎椎弓根基底部外上缘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胸腰段骨质疏松性爆裂骨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2月宁波市第六医院收治的56例胸腰段骨质疏松性爆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32例;年龄56~72岁[(63.5±4.6)岁]。患者均采用后路肌间隙入路经伤椎节段固定联合伤椎椎弓根基底部外上缘入路PKP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比较术前、术后2 d及末次随访时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伤椎前缘/中间/后缘高度比及伤椎后凸Cobb角。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8个月[(14.5±2.2)个月]。手术时间为55~85 min[(62.0±12.1)min];术中出血量为80~150 ml[(94.0±18.5)ml];住院时间为5~9 d[(7.4±1.1)d]。术后2 d CT检查示椎旁骨水泥渗漏2例,椎间隙渗漏2例,椎管内渗漏1例,均无相关临床症状。随访期间未见内固定失败及手术相邻节段骨折。术后2 d VAS为(3.2±0.8)分,较术前的(7.5±1.2)分明显降低(P<0.01);末次随访时VAS[(2.2±0.8)分]较术后2 d进一步降低(P<0.01)。术后2 d伤椎前缘/中间/后缘高度比及伤椎后凸Cobb角分别为(89.5±13.2)%、(85.8±7.9)%、(89.5±9.0)%、(5.6±3.2)°,较术前的(48.9±11.8)%、(61.9±11.9)%、(79.9±9.8)%、(26.3±5.6)°明显改善(P均<0.01);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中间/后缘高度比及伤椎后凸Cobb角[(87.0±12.7)%、(82.1±7.8)%、(88.6±10.0)%、(5.4±3.2)°]较术后2 d出现轻微丢失,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后路肌间隙入路经伤椎节段固定联合伤椎椎弓根基底部外上缘入路PKP可安全有效治疗胸腰段骨质疏松性爆裂骨折,明显减轻腰背部疼痛,恢复伤椎高度及纠正伤椎后凸畸形。

  • 标签: 骨质疏松 脊柱骨折 椎弓根钉 椎体后凸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规律间隔成簇回文重复序列及其相关核酸酶9系统(CRISPR/Cas9)体外实验研究修正威尔森氏症(WD)基因。方法选用来源于DL近交系小鼠的Toxic milk小鼠(购自美国Jackson Laboratory公司)作WD模型,设计3个CRISPR来源的RNA (crRNA)-crRNA001/002/003,应用CRISPR/Cas9核糖核蛋白复合物(RNP)方法转染WD肝细胞,48 h后提取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反应(PCR)后测序检测基因编辑效率,筛选出效率最高者crRNA001,并设计相应的单链寡核苷酸(ssODN)修复模板;用crRNA001和ssODN共转染肝细胞,模板特异性引物行PCR,验证ssODN掺入。组间比较采用Student’S t检验。结果Sanger测序结果显示,crRNA001的编辑效率为(57.8±5.1)%。用ssODN共转染细胞后,模板特异性引物行PCR,能扩增出修正后的铜离子转运ATP酶β肽(ATP7B)基因条带;二代测序结果显示,ATP7B基因修复效率为(7.45±2.54)%。结论CRISPR/Cas9 RNP转染能达到较高编辑效率,相应的ssODN可以高效修复缺陷ATP7B基因,为进一步的体内实验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

  • 标签: 威尔森氏症 成簇的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 基因治疗 铜离子转运ATP酶β肽 核糖核蛋白体
  • 简介:目的评价一期后路病灶清除、病椎置钉节段内固定加椎间或关节突间植骨治疗单间隙腰椎布鲁杆菌病性脊柱炎(BS)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7例B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12例,年龄42~65岁.患者均为单间隙病变,累及两个椎体,其中L1~21例,L2~33例,L3~48例,L4~512例,L5~S13例;患者均合并不同程度神经功能损伤,术前至少经过一个疗程的规范药物治疗.均选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病椎置钉节段内固定加椎间或关节突间植骨术治疗.对比手术前后Cobb角、VAS、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脊髓功能评定、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指标,以及X线片、CT、MRI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预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术后2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5个月,平均18个月,无一例发生窦道形成及复发.侧凸Cobb角术前及术后3、6个月分别为14.89°±1.48°、4.00°±1.44°和4.01°±0.87°,VAS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分别为(8.4±1.6)、(3.1±0.3)、(1.1±0.3)及(0.7±0.2)分,术后各时间点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SIA脊髓功能分级较术前明显好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随时间推移,术后ESR、CRP、Cobb角明显减小,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RBPT术后转阴率(正常率)逐渐增高,术后3个月为48.14%,6个月为100%.临床疗效评价:术后3、6、12个月治愈率分别为59.25%(治愈16例、改善10例、无效1例)、81.48%(治愈22例、改善5例)、96.29%(治愈26例、改善1例),后一个时间点治愈率与前一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在应用有效的药物控制前提下,一期后路病灶清除、病椎置钉节段

  • 标签: 布鲁杆菌病 脊柱炎 腰椎 病灶清除 内固定器
  • 简介:目的:本前瞻性研究是为了确定应用于萎缩上颌后牙区的多孔状种植体的5年存活率。必要情况下植入种植体需结合上颌窦底内提升术.术中常常添加无机牛骨粉。材料和方法:在87例牙列缺损患者中植入110颗多孔状种植体并随访5年。使用的种植体包括两种长度(5mm和7mm)和两种直径(4.1mm和5mm).根据患者牙槽骨的高度和宽度进行选择。在47个植牙部位实施了上颌窦底内提升术(其中8例直接提升窦底黏膜.39例提升同时加入异体移植骨).未负载的愈合期为6个月。总共63颗种植体用单冠修复.47颗相邻种植体联冠修复。观察指标是有无修复体和种植体失败,任何并发症和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结果:种植体修复后5年内无患者退出研究。11颗种植体失败:2颗发生于种植体未负载时,9颗发生在修复体负载后。11例患者(占12.6%)都失败了1颗种植体。6名患者(占6.9%)发生了修复体失败(种植体单冠修复)。1例手术并发症(膜穿孔)发生,但种植体正常植入。愈合期间无并发症发生。3名患者种植体负载后发生严重种植体周围炎而不得不拔除种植体。2颗基台松动和1颗烤瓷冠崩瓷。随访期末的种植体存活率是90%,修复重建的成功率是93.1%。平均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为1.4mm。结论:上颌后牙区使用多孔状种植体治疗5年的研究报告显示具有可接受的临床结果.但仍需要更长时间的随访来证实这些结果。

  • 标签: 去蛋白牛骨 种植修复 上颌窦底提升 上颌后牙 短种植体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