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动脉夹闭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方法与护理效果。方法研究年度2012年12月~2015年11月,纳入动脉夹闭术15例,单盲随机分组。对照组中有7例,围术期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中有8例,围术期实施综合护理。组间比较。结果两组中实验组并发症率更低,满意度更高,有显著差异(P<0.05),且具统计学意义。结论动脉夹闭术围术期综合护理效果非常显著,患者并发症少,值得运用。

  • 标签: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 围术期 综合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动脉的病因。方法:对确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影响动脉形成的因素。 结果:本例外伤史明显,头部外伤严重,符合动脉形成。结论:外伤性动脉需要对其形成机制进行深入分析。

  • 标签: 法医临床学 交通事故 外伤性颅内动脉瘤 伤残鉴定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动脉患者术后层级心理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神经科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就诊治疗的动脉者选取100位展开研究,全部实施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另一组为观察组,每组50例,观察组患者实施层级心理护理模式,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术后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况以及生活质量。结果 (1)心理状态: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焦虑、抑郁程度显著缓解,各项数据指标对比另一组,P<0.05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 (2)生活质量:观察组患者心理健康评分,角色功能评分,社会功能评分,各项数据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3)满意度情况: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达94.0%,对照组满意度为70.0%,数据比对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层级心理护理对动脉者可以最大限度改善术后的心理状况,生活质量得以提升,动脉患者对护理满意度也有效提升,建议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层级心理护理 颅内动脉瘤患者 心理状态 生活质量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 对于接受动脉介入栓塞治疗病人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以及护理效果进行探讨。方法 选择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接诊的动脉介入栓塞治疗病人80例作为本次课题研究对象,根据病人的入院顺序对其进行分组,给予其中一组动脉介入栓塞治疗病人临床常规护理操作,共计40例纳入到对照组,给予剩余一组动脉介入栓塞治疗病人围手术期综合护理操作,共计40例纳入到研究组,对比两组病人的护理效果。结果 研究组动脉介入栓塞治疗病人接受围手术期综合护理操作之后的临床整体有效率对比显著高于对照组,两者对比差异明显;研究组病人介入操作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对比差异明显;研究组病人手术之后产生并发症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对比差异明显。结论 临床中针对接受介入栓塞治疗的动脉病人,提供围手术期综合护理操作效果确切,能够明显提高整体手术治疗效果,降低介入操作所需时间以及病人住院时间,减少手术之后并发症出现风险,加快病人手术之后的身体康复,应该给予大力的推广与应用。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介入栓塞治疗 围手术期护理 并发症 治疗效果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动脉的护理方式,对其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择从2018年10月到2020年10月我院接受的60名接受血管内栓塞术治疗的动脉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将患者分成两组,对对照组的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方式,对观察组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之上采取围手术期护理,对两种护理方式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进行对比,在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无较大的差异,在护理之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血管内 介入栓塞术 颅内动脉瘤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围手术期护理措施对动脉患者介入治疗的效果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本院神经外科共30例行动脉介入手术的患者,为所有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护理,观察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结论:为行介入治疗手术的动脉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护理,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存质量。

  • 标签: 围手术期护理 颅内动脉瘤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动脉动脉的局部血管壁损害,形成异常膨出,该疾病在40-60岁年龄段较为多发,一旦破裂出血,致残率与致死率颇高。介入手术是治疗动脉的常用方法,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可加快患者术后恢复,但同时也易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因此做好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相关并发症护理干预工作显得至关重要。本次在概述动脉疾病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介入治疗动脉并发症的护理进展,希望以此促进动脉患者介入手术治疗预后效果的提升。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介入手术 并发症 护理进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摘要】目的分析 Enterprise支架輔助栓塞动脉常见并发症及其原因和处理措施。 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7 年 3 月至 2020 年 12 月经 Enterprise 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 91 例动脉患者术中、术后出现的常见并发症及其可能原因,以及采取的相应处理措施。结果 91例患者共计治疗 122 个动脉,其中破裂动脉 74 例,未破裂动脉 23 例,复发者4例,其中动脉多发者14例。采用单支架的为76例,14例采用两枚支架释放,一例采用四枚支架释放。采用支架后释放的93例,半释放7,先释放5例。术中出血3例,予积极填塞,1例术后第三天死亡,1例术后一月后再出血死亡。术后出血2例,经对症处理患者痊愈出院。5例并发血栓形成,1例支架取栓后死亡,1例未予处理,致残1例,3例动脉予替罗非班溶栓。弹簧圈并发症2例,1例解选,1例提前解脱,正确处理后患者无异常。4例支架移位,1例因支架不能有效覆盖颈而重新放置一枚支架,2例支架尚能覆盖颈,未予处理,另1例支架移位采用冰淇淋技术栓塞。 结论 应用Enterprise 支架是一种比较安全的动脉辅助栓塞方法。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Enterprise 支架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微创技术在治疗动脉中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以期提供临床治疗动脉的新方案。方法:本研究纳入了2021年至2023年间,接受微创手术治疗的120例动脉患者。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对比手术前后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改变,评估手术效果。所有手术均由经验丰富的神经外科医生在显微镜和影像引导下进行。结果:120例患者中,成功实施微创手术117例(97.5%),术后即刻影像学检查显示动脉完全闭塞率为94%。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主要包括暂时性神经功能障碍和小范围出血。术后3个月随访,98%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正常,2%的患者出现轻微的认知功能下降。手术死亡率为1%。结论:微创技术在治疗动脉中表现出高效的闭塞率和较低的并发症率,证明其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项。长期随访和更多样本量的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验证这一技术的可靠性和普适性。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微创手术 治疗效果 并发症 神经功能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动脉术后合并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布情况,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干预措施。方法纳入2015年至2020年利津县中医院行动脉手术患者198例,其中男98例、女100例,年龄(46.68±1.06)岁。将出现感染的患者作为发生组,未发生感染的患者作为未发生组,将基本信息和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并筛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98例动脉手术患者中39例出现感染,发生率为19.70%。单因素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4 h、术中动脉破裂、术中出血≥100 ml、术中脑脊液漏、引流管留置时间≥7 d、气管切开、糖皮质激素应用及意识障碍均是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4 h(OR=2.048,95%CI:1.008~4.164,P=0.019)、术中脑脊液漏(OR=2.328,95%CI:1.000~5.418,P=0.032)及引流管留置时间≥7 d(OR=2.365,95%CI:1.227~4.561,P=0.006)均是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检测病原菌共178株,革兰阴性菌89株(50.00%)、革兰阳性菌68株(38.20%)、真菌21株(11.80%),其中主要细菌为铜绿假单胞菌[38株(21.35%)]、金黄葡萄球菌[36株(20.22%)]、大肠埃希菌[31株(17.42%)]。结论本次研究手术时间≥4 h、术中脑脊液漏及引流管留置时间≥7 d均为动脉术后合并感染发生的重要因素,临床应提高对上述因素的重视,提高护理质量,采取相应预防干预措施,减少治疗中感染的发生。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手术 颅内感染 病原菌分布 预防干预
  • 简介:目的初步评价脑供血动脉闭塞与动脉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分析了8例脑供血动脉闭塞伴有动脉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者中单侧颈内动脉闭塞7例,双侧颈内动脉及一侧椎动脉同时闭塞1例。8例患者共检出动脉11枚,多发动脉患者3例,所有动脉均位于Willis环,其中9枚动脉采用了血管内栓塞治疗,致密栓塞5例,本组病例未发生技术相关并发症。I临床随访9个月~14年,提示所有患者出院后病情稳定,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结论脑供血动脉闭塞后代偿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与动脉的生成密切相关。

  • 标签: 脑供血动脉闭塞 血流动力学 颅内动脉瘤
  • 简介:摘要目的对手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合并未破裂动脉病人进行临床分析。方法研究对象为20例颈动脉狭窄合并未破裂动脉患者,患者均通过手术治疗啊,并根据随机数表随机平均成A组和B组,每组10例。A组行血管成形术,B组在此基础上行动脉夹闭,电话或者门诊随访,对比治疗疗效。结果A组出现,统计两组患者出现再狭窄、出血以及死亡的人数均多于B组。结论手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合并未破裂动脉患者采用血管成形术联合动脉夹闭术效果更佳,推荐使用。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 血管成形术 动脉瘤夹闭
  • 简介:目的探讨-外动脉吻合术在治疗复杂颈内动脉中手术方式的选择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2008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外吻合术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高流量吻合术3例,中流量吻合术6例,低流量吻合术7例。观察术后并发症及以DSA随访患者的情况;分析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手术效果的情况。结果16例患者中,施行高流量吻合术3例,1例术后出现偏瘫和大隐静脉血栓形成,立即行取栓术,1个月后偏瘫完全恢复;1例术后过度灌注,去骨瓣减压后症状缓解。中流量吻合术6例,2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脑梗死、失语、偏瘫,经扩容及康复理疗后好转。低流量吻合术7例,4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瘫,也经扩容及康复理疗后好转。所有患者术后1~2周复查DSA,均显示载动脉闭塞完全。所吻合的血管除一例单支闭塞外,其余血流均畅通,吻合口远端血管充盈良好,动脉不再充盈显影。16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3.5年,随访期间均未见动脉复发和破裂出血。结论-外动脉吻合术是治疗复杂颈内外动脉的一种有效手段。选择适合的手术术式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及时对术后并发症进行处理,就可以避免出现新发生的神经系统损伤症状。

  • 标签: 动脉瘤 颈内动脉 手术后并发症 颅内-外动脉旁路移植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动脉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要点,分析其运用效果。方法:随机采集我院行动脉介入术的患者 60例作为研究对象,时间在 2019年 1月至 2020年 1月。结合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资料,以回顾性分析的方式,来对其护理要点进行明确,并观察护理结果。结果:在 60例患者中,围手术期发生并发症的有 6例, 2例出现了动脉破裂出血、 2例出现了脑血管痉挛、 2例出现了大面积脑梗死,在经过护理干预后,无死亡,均康复出院。结论:动脉介入治疗时,其围手术期的护理要点有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积极配合、密切观察术后体征与病情、加强并发症预防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治疗结果,值得推广。

  • 标签: 颅内动脉瘤介入术 围手术期 护理要点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多排螺旋CT在动脉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2月在本院诊治的65例疑似动脉患者,均采用多排螺旋CT进行检查诊断,观察并分析相关情况。结果经诊断,发现患者中有无动脉2例,大脑前动脉8例,大脑中动脉9例,大脑后动脉10例,前交通动脉16例,胼缘动脉11例,椎基底动脉8例;经临床检查确认确诊60(92.31%)例、误诊4(6.15%)例,漏诊1(1.54%)例;患者疼痛评分(0.12±0.04)分,躯体化评分(1.03±0.11)分,焦虑评分(1.14±0.27)分,抑郁评分(0.13±0.18)分。结论多排螺旋CT在动脉中的诊断效果理想,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多排螺旋CT 颅内动脉瘤 诊断 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破裂动脉超早期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超早期采用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13例破裂动脉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Hunt-Hess分级:Ⅰ-Ⅱ级7例,Ⅲ级4例,Ⅳ级2例。在动脉破裂发病24h,于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对患者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按Raymond分级标准评估术后栓塞情况,观察术后并发症以及依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术后1-6个月的随访结果。结果恢复良好11例,术后偏瘫1例,术后出血1例;无死亡病例。随访期内,无再出血病例,复发1例行再次栓塞后2个月,DSA示动脉完全栓塞。结论超早期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破裂动脉方法可行,可提高破裂动脉治愈率,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破裂 栓塞 治疗性 支架辅助栓塞 超早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