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梅毒患者的早期诊断准确率,研究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对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检测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3年9月~2014年9月期间,门诊部所收治的疑似梅毒的患者共计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利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以及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分析法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下血清样本检出阳性率为15.00%(30/200),与梅毒螺旋体明胶凝实验法下检出数据对比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以梅毒螺旋体明胶凝实验法为金标准,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对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的检测灵敏度为90.32%(28/31),特异度为98.82%(167/169)。结论在对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进行检测的过程当中,应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具有理想的检测效果,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 梅毒螺旋体 特异性抗体 应用
  • 简介:摘要 当前,在倡导新课程改革和核心素养培养的大背景下,面临中考的紧张局势以及时间少、任务重的化学教学工作,农村初中一线教师深感焦虑。如何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实效性,夯实基础知识,提升基本技能并在前者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是农村初中化学教学研究的重难点。本文主要阐述了微粒观的相关概念,简述了问题解决的一般范式,详述了笔者运用Sphinx交互式平台解决微粒观相应问题的研究历程,表达了笔者多年在农村初中坚持、坚守与坚韧的教育科研情怀。

  • 标签: 农村初中 微粒观 问题解决 Sphinx平台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经皮腔内室间隔无水酒精消融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septal branch anhydrous alcohol ablation, PTSAAA)和经皮腔内室间隔支微粒球栓塞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septal branch microsphere embolization, PTSBME)在治疗有症状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55例应用PTSAAA和PTSBME治疗有症状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7例采用PTSAAA,28例采用PTSBME。对比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活动后气促(心功能NYHA分级)、胸闷、胸痛(心绞痛CCS分级)及黑朦等症状改善程度,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pressure gradient, LVOTPG)下降程度,室间隔厚度变化,并发症发生率及12个月随访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采用LSD-t、χ2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间指标的差异。结果与术前相比,PTSAAA组和PTSBME组患者术后6个月和12个月黑朦症状、气促、胸痛、LVOTPG、室间隔厚度、并发症发生率及12个月随访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TSAAA组相比,PTSBME组6个月及12个月的心功能NYHA分级、心绞痛CCS分级改善程度及左室射血分数均不劣于PTSAAA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VOTPG下降程度和室间隔厚度在术后6个月不劣于PTSAAA组,[(16.8±7.5) mmHg vs (15.8±7.3) mmHg,(19.8±4.9) mm vs (17.4±4.1) mm,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优于PTSAAA组,[(15.2±6.7) mmHg vs (9.8±5.4) mmHg,(18.4±5.1) mm vs (12.2±3.2) mm,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PTSAAA组相比,PTSBME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例vs 1例;5例vs 0例,P<0.05),安全性优于PTSAAA组。结论PTSBME可能是治疗有症状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一种安全有效手段。

  • 标签: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无水酒精 微粒球 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
  • 简介:不同比荷的带电微粒以不同速度进入有界磁场区域,磁回旋的半径因比荷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同时由于进入的方向不同,造成了磁回旋路径的差别。因为受到有界磁场边界的限制,使得磁回旋路径受到相应的限定,所以磁回旋的圆心角和所夹的弦长也就不同,从而使得磁回旋的时间和路径的长短存在差异。

  • 标签: 有界磁场 问题设计 症结分析 心理诊断 最值问题 微粒
  • 简介:本研究在学生访谈和文献阅读的基础上,确定电化学装置中学生的学困点;在课堂上对近5年高考中有关电化学装置的考点进行梳理和分析,并从微粒在电化学装置中行为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建立起解决电化学装置的工作原理问题的思维模型,从而可以完整有序地分析电化学装置的工作过程,最后通过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评价教学效果,结果表明该课例的效果显著。

  • 标签: 微粒行为 思维模型 电化学装置 高三复习
  • 简介:摘要2017年6月—2018年10月,太原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7例压疮患者,其中男3例、女4例,年龄75~86岁。共10个无骨外露4期压疮创面,创面面积为6 cm×4 cm~11 cm×9 cm;3个创面伴有潜行腔隙,潜行区域体表投影面积5 cm×3 cm~12 cm×8 cm。入院后进行保守清创治疗持续至皮肤缺损区肉芽组织鲜红、易出血、基底基本平整,于病床上取面积为创面大小1/4~1/2的大腿前侧刃厚皮片,制成微粒皮和/或边长1~3 mm的矩形小皮片,移植于肉芽创面,于术后继续保守治疗。7个创面1次移植术后3~6周愈合;1个创面1次移植术后6周潜行区仍残余窦道,患者出院;1个创面经2次移植,于第1次术后8周愈合。1例患者(1个创面)因基础疾病死亡。该方法创伤小、风险低、操作简单,在病床上就可进行,适用于不能进行常规手术、无骨外露的4期压疮创面。

  • 标签: 压力性溃疡 皮肤移植 肉芽组织 保守清创 小皮片 微粒皮
  • 简介:研究地西泮、苯巴比妥、普萘洛尔和西咪替丁对地西泮氧化代谢的影响及其药酶蛋白的初步分析,应用HPLC,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薄层扫描测定地西泮及其代谢物,并对大鼠肝微粒体和酶蛋白进行分离和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地西泮,普萘洛尔和西咪替丁使肝微粒体中P-450含量明显降低,地西泮和普萘洛尔明显抑制地西泮C3-羟化活性,大剂量普萘洛尔尚能抑制地西泮N-脱甲基,苯巴比妥明显诱导P-450生成,增强地西泮N-脱甲基和C3-羟化酶活性及分子量为51,000和59,000的电泳蛋白带,而地西泮,普萘洛尔则呈抑制作用,并发现,地西泮N-脱甲基酶活性和分子量为59,000蛋白含量呈线性相关(P<0.05),而C3-羟化酶活性则与51,000蛋白含量呈线性相关(P<0.01),因此地西泮C3-羟化代谢可能与51,000的P-450酶蛋白有关,而N-脱甲基代谢则可能与59,000的P-450酶蛋白有关。

  • 标签: 地西泮 苯巴比妥 普萘洛尔 西咪替丁 大鼠 肝微粒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来源微粒AnxA1、CD11b及CD62L对烧伤脓毒症预后的关系。方法择选2014年3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重度烧伤合并脓毒症患者28例、重度烧伤合并重症脓毒症患者11例,另取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抽取健康对照组血标本及脓毒症患者确诊后第1、3、5、7天动脉血标本,对中性粒细胞来源微颗粒检测并计算绝对个数,同步记录患者的APACHEII评分和机械通气时间、死亡率、住院时间等临床资料。结果(1)AnxA1、CD11b和CD62L在对照组和病例组中均存在,但脓毒症及脓毒症休克组CD11b和CD62L水平相比对照组,明显更高(P<0.05);(2)脓毒症休克患者血浆CD11b和CD62L水平显著高于脓毒症组(P<0.05)。(3)随着CD11b及CD62L水平的升高,APACHEII评分、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呈显著升高趋势。结论CD11b及CD62L水平与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患者的预后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 标签: 脓毒症 中性粒细胞来源微粒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改良式异体皮加自体微粒皮移植治疗大面积烧伤的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此法在临床上的应用意义以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2月-2018年6月半年间收治的80例大面积烧伤患者进行研究,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植皮方法,实验组给予改良式异体皮加自体微粒皮移植方法,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70.00%,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5.00%低于对照组20.00%,p<0.05。结论在临床上对大面积烧伤患者的治疗,采用改良式异体皮加自体微粒皮进行治疗具有较高的效果和安全性,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改良式异体皮加自体微粒皮移植 大面积烧伤 并发症 治疗效果 临床应用
  • 简介:目的:考察全自动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实验(CMIA)与TP-IgM抗体检测(TP-ELISA)在梅毒检测中的应用效果差异。方法:采用TPPA法作为金标准检测1000例住院患者血清标准,评价CMIA与TP-ELISA在梅毒检测中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金标准中1000例血清标本梅毒检出率为12.3%,CMIA阳性检出率为12.9%,TP-IgM为11.7%。CMIA法灵敏度为98.4%(121/123),特异性为99.1%(869/877),阳性预测值为93.8%(121/129),阴性预测值为99.8%(869/871)。TP-ELISA法灵敏度为89.4%(110/123),特异性为99.2%(870/877),阳性预测值为94.0%(110/117),阴性预测值为98.5%(870/883)。两组间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CMIA的灵敏性和阴性预测值优于TP-ELISA法,可以替代TP-PA成为梅毒检测的血清学检测首选方法。

  • 标签: 梅毒 血清学检验 CMIA TP-ELISA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法)和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CMIA)检测血清中丙肝抗体(抗-HCVIgG)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收集2011年1-12月住院患者输血前检查血清样本2000例,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法)和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CMIA)进行抗-HCV检测,然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ELISA检出阳性25例,阳性率为1.25%;CMIA检出49例,阳性率为2.4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MIA优于ELISA,结果准确,重复性好,操作简便,结果观察直观、快速、省时。CMIA适合于丙型肝炎的常规临床筛查应用,对保障临床输血和手术安全起到积极作用。

  • 标签: 丙肝病毒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 病毒抗体
  • 简介:目的:探讨NHE1反义基因磁性纳米微粒对胃癌细胞NHE1蛋白表达及裸鼠成瘤力的影响,探索胃癌基因治疗新方法。方法:构建NHE1反义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和NHE1反义基因磁性纳米微粒,将NHE1反义基因转染至SGC-7901胃癌细胞中,通过免疫组织细胞化学SP法检测NHE1蛋白表达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观察双层软琼脂集落形成能力及转染前后生长曲线的变化。电镜水平比较观察转染与未转染细胞形态学变化,并观察裸鼠成瘤能力的改变。结果:氧化铁磁性纳米颗粒成功地将NHE1反义基因转染至SGC-7901胃癌细胞中,转染NHE1反义基因的SGC-7901胃癌细胞NHE1蛋白表达降低,细胞生长速度减慢、体外生长增殖能力降低,透射电镜下细胞线粒体数量增多、体积增大,内质网扩张,核偏向一侧,极性增强,裸鼠成瘤能力下降。结论:NHE1反义基因磁性纳米微粒能使SGC-7901胃癌细胞的NHE1蛋白表达明显下调,裸鼠成瘤能力降低,NHE1蛋白在胃癌细胞生长中起重要作用,NHE1基因可能成为基因治疗胃癌的一个理想靶点。

  • 标签: NHE1基因 真核表达载体 反义基因治疗 胃癌 氧化铁磁性纳米微粒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采用磁微粒化学发光法进行检测的作用。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5月到2021年11月期间收治的50例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已被确诊,对全部患者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以及磁微粒化学发光法进行检测,将检测结果与确诊结果对比,从而确认其检测准确率。结果 两种方法对乙型肝炎核心抗体以及表面抗体检测阳性率对比无差异(P>0.05);磁微粒化学发光法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e抗原以及e抗体的检测阳性率高于酶联免疫吸附法(P<0.05)。结论 根据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确认,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采用磁微粒化学发光法进行检测有着极为确切的作用,可以有效提高对其检测的准确率,切实避免出现漏诊的问题。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磁微粒化学发光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 乙肝两对半 检测准确率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磁微粒化学发光法呼吸道合胞病毒IgM抗体检测试剂的精密性和方法学符合性。方法用CLSI(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EP12-A2和EP15-A2文件两种方法评估试剂精密性。制备C50、C50-20%、C50+20%浓度样本,每个浓度样本重复检测40次,验证C50±20%是否在C5~C95区间之外。选择3个浓度的样本,每个样本每天重复测定4次,持续5 d,计算总不精密度。方法学比对参考EP12-A2文件,与临床诊断标准比对,计算灵敏度和特异性;与同类ELISA法进行方法学比对,计算符合率和Kappa值。结果磁微粒化学发光法呼吸道合胞病毒IgM抗体检测试剂的总不精密度小于6%。C50±20%浓度在C5~C95区间之外,精密性验证通过。以核酸为临床诊断标准,灵敏度为95.2%(95%CI:77.3%-99.2%),特异性为98.0%(95%CI:95.6%-99.1%),Kappa值=0.839(P<0.05)。与酶联免疫法同类产品的阳性符合率为53.3%(95%CI:40.9%-65.4%),阴性符合率为:93.9%(95%CI:95.0%-98.4%),总符合率为91.3%(95%CI:88.4%-93.6%),Kappa值=0.574(P<0.05)。结论全自动磁微粒化学发光法呼吸道合胞病毒IgM抗体检测试剂精密性良好,与临床诊断标准符合率高于与同类ELISA方法试剂的符合率,可满足临床应用需求。

  • 标签: 呼吸道合胞病毒 IgM抗体 磁微粒化学发光法 EP12-A2 EP15-A2 性能
  • 简介:川阿格雷是基于传统中药机制,运用现代技术合成的新一代抗血小板药物,适用于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高聚集态引起的心、脑及其他动脉的循环障碍疾病,具有很好的开发价值,而药物的代谢特性是药物研发的重要内容。有研究表明,CYP450酶可被药物等外源物诱导和抑制,导致其含量和活性的改变,从而直接影响药物在体内的血药浓度、动力

  • 标签: 川阿格雷 肝微粒体 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磁性微粒子放射免疫分析法的优越性。方法采用磁性微粒子放射免疫分析法与常规放射免疫分析法,对甲状腺激素进行性能评价。结果两法的相关性良好。结论磁性微粒子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T3、T4临床测值较常规放射免疫分析法无显著性差异,而实验具有快速简便的特点。

  • 标签: 甲状腺激素 磁性微粒子 放射免疫分析法
  • 简介:目的探讨微粒体环氧化物水解酶编码基因EPHX1多态性与肝细胞性肝癌(HCC)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按照制定的检索策略,枪索相关数据库中的文献,获取有关EPHX1基因多态性与HCC易感性的病例一对照研究,提取相关数据进行Meta分析。以病例组和对照组基因型分布的比值比(OR)为效应指标,对纳入文献进行异质性检验,应用Statal2.0软件以不同合并模型对各研究原始数据进行Meta合并,计算合并效应量OR值及其95%可信f)(间(CI)。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EPHX1337T〉C多态位点的共8个研究,累计病例584例,对照989例。等位基因比较模型(CYST)的OR值为1.47(95%CI=1.26~1.72,P〈0.001);纯合子比较模型(CCvsTT)的OR值为1.88(95%CI=1.40~2.52,P〈0.001);隐性模型(CCVvsCT/TT)的OR值为1.73(95%CI=1.36~2.21,P〈0.001)。EPHX1416A〉G多态位点共6项研究,累计病例432例,对照699例。等位基因比较模型(GVSA)的OR值为0.75(95%CI:0.59~0.95,P=0.018)。结论EPHX1337T〉C多态位点CC基因型与HCC易感性升高有关;416A〉G多态位点等位基凶G可能降低HCC易感性,为保护基因型。

  • 标签: 肝肿瘤 微粒体环氧化物水解酶 EPHX1 遗传多态性 肿瘤易感性
  • 简介:目的对比邮票皮、meek微型皮与微粒皮三种植皮方式在修复大面积皮肤缺损创面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132例大面积皮肤烧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对创面修复所用植皮方式的不同将所选患者分为:邮票植皮组、meek植皮组以及微粒植皮组,每组均44例。运用三种不同植皮方式对患者进行植皮治疗,比较三组患者的植皮成活率、创面愈合时间、1%烧伤面积(1%TBSA)治疗费用以及一期创面愈合率、死亡率、康复效果等。结果(1)三组植皮成活率、创面愈合时间、1%TBSA治疗费用均存在明显差异(P〈0.001);邮票植皮组植皮成活率明显高于meek植皮组,meek植皮组明显高于微粒植皮组(P〈0.001);邮票植皮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低于meek植皮组,meek植皮组明显低于微粒植皮组(P〈0.001);邮票植皮组1%TBSA治疗费用明显低于meek植皮组,meek植皮组明显低于微粒植皮组(P〈0.001);(2)三组一期创面愈合率、死亡率以及康复药效,康复效果均存在差异(P〈0.05);邮票植皮一期创面愈合率高于meek植皮、meek植皮高于微粒植皮(P〈0.05);邮票植皮与meek植皮死亡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均低于微粒植皮(P〈0.05);邮票植皮与meek植皮康复效果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均高于微粒植皮(P〈0.05)。结论三种植皮方式对大面积皮肤损伤患者修复效果均不尽相同。因此,临床需结合患者自身情况以及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评价,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植皮方式。

  • 标签: 皮肤修复 邮票植皮 meek植皮 微粒植皮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PCI术中替罗非班冠状动脉(冠脉)内直接给药短期效果及其对患者血小板微粒(PMPs)影响.方法纳入2014年12月~2016年12月于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心内科接诊的9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49例.相同常规治疗条件下,试验组患者PCI治疗过程中替罗非班冠脉内直接给药,对照组采用静脉持续泵注替罗非班.比较两组患者TIMI血流分级、TMPG血流分级、术后PMPs水平和再出血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术后TIMI0~2级占51.02%,TIMI3级占48.98%,而试验组患者TIMI0~2级占20.41%,TIMI3级占79.59%.术后的TMPG血流分级比较中,对照组患者0~2级占46.94%,3级占53.06%,试验组患者0~2级占26.53%,3级占73.47%.术后患者PMPs水平与再出血情况比较中,试验组患者PMPs为(6.7±2.1)%,出现轻度出血的患者所占比例为6.12%(3/49),重度出血为2.04%(1/49),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8.3±3.5)%,12.24%(6/49)和6.12%(3/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PCI治疗中替罗非班冠脉内直接给药可在短期内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梗死相关血管的TIMI血流,并可降低PMPs水平.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替罗非班 冠状动脉给药 静脉泵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