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少年强, 则国强”, 青少年体质健康事关国家民族的未来和亿万家庭的福祉。增强高中生体质,是高校教育工作和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 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改革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 国家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视程度和监管力度愈加凸显。本文主要分析高中体质健康监测下的体育课堂教学。

  • 标签: 监测 体质健康 教学
  • 简介:对甘肃省三所普通高校2012级女生实验组和对照组连续3年的体质测试数据分析发现:经t检验,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体质健康状况的初始状态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实验组和对照组3次测试中,BMI指数均在21~22之间,身体形态较为合理;2013~2014年,实验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方面的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随着年级升高,实验组各指标均出现明显的增加趋势(P<0.01或P<0.05);对照组除台阶指数出现先降后升的“V”字型结构外,其余指标则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P<0.01或P<0.05)。甘肃高校大学女生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效负荷体育”是改善高校女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有效途径。

  • 标签: 甘肃省 高校 女生 体质健康 体育干预
  • 简介: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构建大学毕业生体质健康预警机制.研究认为,该机制以高校、高校主管部门和社会用人单位为主体,在对大学毕业生体质健康实施预警过程中,既强调各主体在流程、内容与方法、后续服务等方面做好配合工作,更需要各主体之间相互协同形成联动的运行机制.

  • 标签: 大学毕业生 体质健康 预警机制 高校 教育主管部门 社会
  • 简介:以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辽宁省调研数据作为评价样本,以构建辽宁省本土化及区域整体性学生体质健康综合评价方法为目标所进行的一次探索性尝试。选择10项体质指标,利用加权秩和比方法进行总体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基本反映出了辽宁省各地学生体质健康的总体水平,评价的主导思想重点突出,能体现加强学校体育总原则,有利于各地看到自己的差距并发现突出问题环节而加以重点改进。

  • 标签: 学生体质健康 区域性 综合评价
  • 简介:摘要:健康体质是学生学好各种本领的重要基础,也是关系到他们能否持续发展的根本条件。如何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综合素质?成为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进行思考、分析、研究和实施的重要课题。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青少年体质却不断下降令人担忧。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但学生每天的体育锻炼不足、体育活动时间得不到保证是其主要原因。在过去的几年里针对小学生的体质情况调查结果不容乐观,究其原因是部分学校受填鸭式教育思想的影响,只关心学生语数外三大主科的成绩,忽视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牺牲体育音乐等课的时间来学习主科,致使学生体质下降。

  • 标签: 小学生 体质健康 策略
  • 简介:目的全面了解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为各高校和相关部门制定体质健康促进的相关政策、进行体力活动干预和健康指导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测量法及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工信部7所高校2967名本科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了探讨与分析。结果和结论7所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水平高于全国常模,女生优于男生;一二年级优于三四年级学生;7所高校在优秀区域内比例偏低,及格和良好区域比例较高,整体状况不容乐观,迫切需要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 标签: 体质健康 大学生 现状
  • 简介:为实施完成《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标准》)测试工作,鞍山科大对2003年本科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和身体素质进行了规范性检测工作,获得了被试体质健康现状的基本资料,并与《标准》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鞍山科大学生体质测试总平均成绩75分,及格率97.24%,但良好率不足48%说明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与《标准》要求尚有距离,总体水平不高。为此,提出了增强学生体质必须重视身体素质是改善提高身体形态机能的基础条件的荐认识等建议。

  • 标签: 大学生 健康标准 形态 机能 素质 体质
  • 简介:摘要随着体育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改革,我校根据榆林市教育局的要求,从2012学年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现将2017年12月测试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许多详实的数据资料,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了一些改进和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方法及措施。

  • 标签: 体质健康 学生 建议
  • 简介:摘要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体质健康测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江苏省四所普通高校2007级588名肥胖大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调查问卷》与《症状自评量表(SCL-90)》问卷调查。结果发现肥胖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比较低,主要受到体质健康测试项目的选择、对肥胖认识不足、缺乏课外体育锻炼以及心理状况等因素影响。

  • 标签: 肥胖 大学生 体质健康 调查分析
  • 简介:随着现代人的健康意识不断提高,中国人掀起了一股体育锻炼的热潮.无论是健身房、公园里,还是操场上,处处呈现出热闹非凡的锻炼景象,国人的身体素质有了迅速的提高,然而中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却并不容乐观.我们对我校1202名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主要面临体能下降、近视率居高不下、肥胖学生增多等重要健康问题.同时,对目前中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和体育教育中存在的各种现象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为此我们想借此机会呼吁社会、学校、家庭等相关部门,共同关注中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为青少年一代的成长共同努力,为了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加强学校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和将来走向社会,坚持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 标签: 体质健康状况 抽样调查分析 初中生 体育后备人才 课余体育活动 体育锻炼
  • 简介:依据2003-2006年浙江省高校女生《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数据,对开设体育课(1、2年级)与未开设体育课(3、4年级)女生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的各项指标进行差异性分析与评价。旨在了解和掌握浙江省高校女生开设体育课与未开设体育课女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变化规律,为促进本省高校女生体质健康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提供理论支撑,为学校和相关教育主管部门提供决策理论依据。

  • 标签: 体育课 高校 女生 体质健康 评价
  • 简介:摘要健康体质是学生学好各种本领的重要基础,也是关系到他们能否持续发展的根本条件。如何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综合素质?成为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进行思考、分析、研究和实施的重要课题。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青少年体质却不断下降令人担忧。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但学生每天的体育锻炼不足、体育活动时间得不到保证是其主要原因。笔者采取“阳光体育运动”与“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相结合的方法,依据学生体质的具体情况为学生开具运动处方,展开实践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相关结论与建议。

  • 标签: 阳光体育 体质健康 运动处方
  • 简介:摘要:现如今,各个国家都对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情况较为重视,而学校的教育也会因为这种大环境的改变而发生一些相对应的改变。学校会适当的制定一些符合学校自身发展的新目标和要求。除此之外,学校的体育教学也对国民整体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从整体上来看,提升小学生们的整体健康水平是至关重要的。基于此,本文首先从四个方面简要分析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常见的问题,随后从五个方面简要概述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策略,以此来供相关人士交流参考。

  • 标签: 学生体质健康测试 常见问题 对策分析
  • 简介: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高职大学生体质健康成绩进行比较分析,得出高职大学生毕业前体质健康水平有下降趋势,在校期间体质健康水平呈抛物线状,通过调查分析得出影响学生体质下降的因素,并提出干预措施。

  • 标签: 高职院校 体质健康 分析 干预措施
  • 简介:摘要:因小学生年龄较小,思维理解能力及思想意识还处于较为薄弱的阶段,并未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自身的重要性,在此教师就需要起到有效地引导作用,鼓励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本文围绕当前我国小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以及如何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项目练习兴趣展开了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具体如下:

  • 标签: 小学生 体质健康 测试项目练习 兴趣 措施
  • 简介:摘要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新生力量,代表着国家的未来,祖国的希望,如今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一直在处于亚健康水平状态,令人担忧,随着政府对教育机构提出有关的教育方针和政策,首先在学校体育教学中,通过增加体育课数来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但只是通过学校体育教育改变这种现状仍远远不够,环境改变生活习惯,特别是对于青少年时期的学子而言,一个优良健康的环境必然能得到一个健康的生活习惯,所以在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问题上,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应当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多方位实施教育方针,携手共同努力,为青少年提供一个更健康的环境与平台,让青少年在愉快中拥抱健康,在健康中茁壮成长。

  • 标签: 大环境 如何提高 青少年 体质健康
  • 简介:摘要:在当今这样的一种社会时代背景下,虽然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但是学生的体质健康普遍下滑,所以在面对这样的一种问题现状下,人们逐渐对体育教学提高了重视程度,特别在足球教学方面体现的尤为明显。随着《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的颁布和实施,将校园足球发展融入到国家发展战略当中。足球运动作为人们比较喜爱的一项体育运动项目,通过在校园教学中的开展,对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发挥着非常重要积极促进作用。

  • 标签: 足球运动 学生体质健康 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