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检测肺癌患者外周血液树突状细胞淋巴细胞亚群的数量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34例肺癌患者外周血CD123+、CD11c+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和淋巴细胞亚群的数量及所占比例,并与28名健康志愿者作对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肺癌患者CD123+DC的绝对数和比值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D11c+DC的绝对数和比值均显著下降(P均〈0.05)。两组的B淋巴细胞绝对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肺癌患者外周血T、Th、Ts、NK细胞的绝对数均较健康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肺癌患者外周血液树突状细胞淋巴细胞亚群普遍发生改变,肺癌患者外周血T、Th、Ts、NK细胞数值下降的同时CD11c+DC数值也下降,对其进行检测可为肺癌治疗方案的制定及预后判断提供一定参考。

  • 标签: 肺肿瘤 树突状细胞 淋巴细胞 检测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γδT细胞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γδT-LGLL)与αβT细胞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αβT-LGLL)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贫血诊疗中心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17例γδT-LGLL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结果,与同时期91例αβT-LGLL患者进行对比。结果17例γδT-LGLL患者中位年龄54(25~73)岁,10例就诊原因为贫血。γδT-LGLL与αβT-LGLL一致,脾大(41%和44%)较为常见,肝大(12%和5%)及淋巴结肿大(6%和8%)较为少见;两者均有较高的抗核抗体阳性率(59%和45%),较低的风湿因子阳性率(6%和10%);两者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HGB及PL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γδT-LGLL患者的典型免疫分型为CD3+/CD4−/CD8−/CD57+/TCRγδ+,CD4−/CD8−双阴性表型显著多于αβT-LGLL患者(P<0.001)。17例γδT-LGLL患者有1例口服泼尼松治疗,3例口服环孢素A治疗,13例口服环孢素A联合泼尼松治疗,治疗4个月后2例获得完全缓解,4例获得部分缓解,总体有效率为35%。结论γδT-LGLL是一种少见的成熟T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其临床及实验室表现与αβT-LGLL相比除CD4−/CD8−双阴性表型外均无显著差异。环孢素A可作为γδT-LGLL的首选治疗药物。

  • 标签: 白血病,大颗粒淋巴细胞 γδT细胞 环孢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超声靶向微泡破裂(UTMD)技术介导T细胞Itch基因沉默,观察T细胞免疫活性变化。方法磁珠分选纯化T细胞,构建靶向Itch基因的短发夹RNA(shRNA)表达质粒。实验组为超声辐照+Itch-shRNA质粒-SonoVue微泡,对照组为超声辐照+阴性对照shRNA质粒-SonoVue微泡,空白组未处理。转染48 h,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评估细胞转染效率,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Itch基因蛋白表达水平。转染72 h,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中白介素2(IL-2)、γ干扰素(IFN-γ)水平。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多组间差异,两两比较LSD-t检验。结果利用UTMD技术介导shRNA转染效率达到52.3%,转染后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Itch相对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301±0.080、0.773±0.101和0.719±0.090,实验组Itch蛋白表达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441,P<0.01)。转染72 h,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IL-2浓度分别为(417.3±37.1)ng/L、(158.7±17.3)ng/L和(147.0±10.2)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8.701,P<0.001);IFN-γ浓度分别为(168.3±12.1)ng/L、(74.3±3.7)ng/L和(74.6±7.1)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6.833,P<0.001);实验组IL-2和IFN-γ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和空白组显著升高。结论利用UTMD技术介导Itch-shRNA转染能明显降低T细胞Itch水平,增强T细胞免疫活性。

  • 标签: 超声微泡介导破裂 E3泛素连接酶 基因沉默 T细胞 免疫活性
  • 简介:摘要目的对小儿喉炎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痰液相关炎症细胞因子的变化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小儿喉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在随机选取60例同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痰液炎症因子以及红细胞免疫的水平进行有效的观察,并对比不同程度的小儿喉炎患者的以上指标的水平进行对比。结果通过对比可知,观察组的T淋巴细胞亚群中的CD4/CD8、CD4+以及CD3+均比对照组低,而只有CD8+比对照组高,两组差异明显,统计学意义突出,P<0.05;观察组的红细胞免疫中的DTER、FEER、ATER以及ETER均比对照组低,但在FEIR方面则比对照组高,两组差异明显,统计学意义突出,P<0.05;观察组在痰液炎症因子水平方面要比对照组高,两组差异明显,统计学意义突出,P<0.05。在上述指标的水平方面,小儿喉炎不同程度患者均表现出明显差异,统计学意义突出,P<0.05。结论小儿喉炎患者在综合免疫方面表现较差,并且痰液相关炎症细胞因子的水平较高,在临床检测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

  • 标签: 小儿喉炎患者 T淋巴细胞亚群 痰液相关炎症细胞因子 红细胞免疫
  • 简介:目的探讨尖锐湿疣复发患者的细胞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我院皮肤科收治的87例尖锐湿疣患者。将患者分为初发组与复发组。初发组48例,复发组39例,选取同期体检的42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3组人员的血清细胞因子IL-2、IL-4、IL-6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分布水平进行检测及统计分析。结果3组患者的IL-2、IL-4、IL-6、CD4+细胞、CD8+细胞、CD4+/CD8+水平之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两两比较后发现,复发组患者的血清IL-2、IL-6、CD4+细胞、CD4+/CD8+水平均显著低于初发组与对照组(P〈0.05),血清IL-4、CD8+细胞水平均显著高于初发组与对照组(P〈0.05);初发组患者的血清IL-2、IL-4、IL-6、CD4+细胞、CD8+细胞、CD4+/CD8+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尖锐湿疣复发患者存细胞免疫功能的失衡,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可能是导致其反复发作的一个原因。

  • 标签: 尖锐湿疣 细胞免疫 人类乳头瘤病毒 细胞因子 T细胞亚群
  • 简介:目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ratio,NLR)作为炎症反应的评价指标,与多种肿瘤的预后有关.本研究旨在探讨NLR与结直肠癌预后的关系,尤其与不同手术方式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至2004年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手术治疗、并符合入选标准的1,125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前外周静脉血NLR,分为低NLR组(NLR≤3.98)和高NLR组(NLR>3.98),比较两组间的临床病理参数,并分析低NLR和高NLR对结直肠癌患者尤其不同手术方式预后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肿瘤部位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前白细胞计数、肿瘤大小、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同时性肝转移、腹膜种植、Duke分期、根治切除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低NLR组和术前高NLR组结直肠癌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58.8%和17.8%(P<0.05).各种不同根治手术后以及姑息手术后,低NLR组患者5年生存率均显著高于高NLR组患者(P<0.05).NLR>3.98、Duke分期、肝转移、腹膜种植、组织分化程度、根治切除与否是结直肠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术前NLR>3.98提示结直肠癌患者预后不良.术前NLR是结直肠癌患者重要的独立预后指标.

  • 标签: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结直肠肿瘤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术前外周血淋巴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的比值(LNR)对Ⅱ、Ⅲ期结直肠癌术后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对根治性手术切除的126例Ⅱ、Ⅲ期结直肠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LNR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并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LNR与总生存时间(OS)与无瘤生存时间(DFS)之间的关系。结果LNR与患者的性别、肿瘤部位、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P<0.05)。LNR的水平与OS(P=0.041)和DFS(P=0.003)呈正相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LNR是影响Ⅱ、Ⅲ期结直肠癌患者OS(P=0.015)和DFS(P=0.028)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LNR的测定可以辅助Ⅱ、Ⅲ期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判断。

  • 标签: 结直肠癌 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比值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结肠癌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1年3月至2014年1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医院普通外科进行手术治疗的400例结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以NLR中位数2.96为临界值分为高NLR组(NLR>2.96)和低NLR组(NLR≤2.96),应用χ2检验对临床病理特征进行比较;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生存率及单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患者可能的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与患者的5年生存期和癌胚抗原(CEA)水平明显相关(χ2=5.108、18.849,P均<0.05)。高NLR组和低NLR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60.00%、70.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89,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结肠癌患者的预后与NLR水平、分化类型、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χ2=8.589、6.739、29.505、66.896,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NLR水平[风险比(HR)=1.753,P<0.01]、浸润深度(HR=0.333,P<0.01)、淋巴结转移(HR=0.263,P<0.01)是影响结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NLR对结肠癌预后的预测有临床价值。

  • 标签: 结肠癌 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的变化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COPD患者82例,分为急性加重期组(n=48)和稳定期组(n=34),选取2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各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C)、淋巴细胞计数(LC)、C反应蛋白(CRP)、IL-10、住院天数,随访并比较NLR高低患者5年生存率。结果稳定期组的WBC、NC、NLR、CRP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急性加重期组进一步升高(P<0.05)。急性加重期患者经过一定时间治疗进入稳定期后,WBC、NC、NLR和CRP水平降低,与急性期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NLR高患者住院天数增加,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NLR低患者(P<0.05)。结论NLR可以作为COPD病程变化及患者预后的指标。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病程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改变的影响因素以及NLR与心脏收缩功能的关系。方法2016年9月至2018年5月在山西省汾阳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CHF患者135例,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依据NLR水平,将患者分为3组:低NLR组(NLR<2.3,46例)、中NLR组(NLR≥2.3~≤4.3,45例)、高NLR组(NLR>4.3,44例)。比较3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及无创心脏血流动力指标。结果(1)通过对不同NLR组患者资料的比较,发现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fide,NT-proBNP)(F=4.485,P=0.013)、总胆红素(F=6.085,P=0.003)、白蛋白(F=3.695,P=0.027)在不同NLR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NLR与NT-proBNP、总胆红素、白蛋白均有相关性(r值分别为0.267、0.256、-0.243,P值分别为0.002、0.003、0.005);(3)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CHF患者NLR与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NT-proBNP、总胆红素、白蛋白相关(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0.239、0.223、0.247、-0.213,P均<0.05);(4)经过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CHF患者NLR与心输出量(r=-0.173,P=0.045)、心指数(r=-0.175,P=0.042)、LVEF(r=-0.278,P=0.001)、最大射血速率(maximum ejection velocity,AMPC)(r=-0.207,P=0.016)、收缩指数(r=-0.214,P=0.013)、收缩功能指数(hearther index,HI)(r=-0.179,P=0.038)、左心室每分作功(cardiac work,CW)(r=-0.235,P=0.006)、心功能指数(cardiac work index,CWI)(r=-0.244,P=0.004)呈负相关。结论NT-proBNP、总胆红素、白蛋白、LVEF是影响CHF患者NLR的因素,NLR对CHF的病情评估、治疗效果及预后预测等具有一定的价值。

  • 标签: 慢性心力衰竭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心脏收缩功能
  • 简介:摘要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是指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的比值,是近年来不断受到重视的一种新型炎症指标,它反映了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的动态平衡,被应用于许多疾病的诊断、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本文综述了NLR在肺部常见疾病中的研究进展,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NLR的认识。

  • 标签: 肺疾病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在神经胶质瘤预后中的价值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将符合入选标准的神经胶质瘤确诊病例97例,通过血常规检验结果计算NLR值,根据NLR平均值分为高NLR组(NLR≥2.26)35例和低NLR组(NLR<2.26)62例;对不同NLR水平组间的相关临床病理参数行χ2检验,进行定期随访,记录术后总生存时间和无进展生存期指标,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估NLR对神经胶质瘤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高NLR组年龄≥65岁、术前生活质量评估(KPS)评分<70、有血管淋巴侵犯及高级别神经胶质瘤(HGG)患者比例明显高于低NLR组,有统计学意义(F=97.000,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高NLR组患者的总生存时间(OS)低于低NLR组,有统计学意义[高NLR组:(12.63±7.58)个月;低NLR组:(20.36±6.00)个月,t=-5.537,P<0.05];高NLR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低于低NLR组,有统计学意义[高NLR组:(6.31±2.28)个月;低NLR组:(16.56±6.32)个月,t=-9.234,P<0.05]。结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升高可能是神经胶质瘤恶性程度升高的危险因素,高NLR提示更差的预后。

  • 标签: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神经胶质瘤 预后评估
  • 简介:摘要: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效果。本研究通过选取山东某医院自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期间,收治符合条件的50例胃癌患者作为试验组,所选患者均经临床、病理学及影像学确诊,并根据疾病进展情况对其进行分期。同时,选取符合条件的5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两组患者均单独和联合检验一项血清肿瘤标志物,统计各检测指标水平,观察试验组患者不同阶段指标变化水平,对所得的检测结果进行数据分析,评价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对胃癌的临床意义。结果:两组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比较,试验组各指标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胃癌的筛查和诊断中,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联合血清CEA检测在胃癌检测具有良好的效果,准确率也较高,可为临床胃癌的诊断提供参考。

  • 标签: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血清CEA 胃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髓样癌患者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山西省肿瘤医院初次确诊的77例甲状腺髓样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甲状腺髓样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结果未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的NLR为1.8±0.4,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的NLR为3.2±0.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术前有无消化道症状、原发肿瘤长径、NLR为甲状腺髓样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甲状腺髓样癌患者外周血NLR对淋巴结转移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癌,髓样 肿瘤转移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究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成人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接受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32例患者,将这32例入院诊疗的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按奇数、偶数诊疗的先后顺序分组,一组使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标准方案(参照组,共有16例),而另一组使用强化方案治疗(研究组,共有16例).结果使用强化预处理方案治疗的研究组,其复发率、死亡率与参照组比较显著降低,而生存时间相较于参照组则显著要长,p<0.05.参照组与研究组两组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在ANC的重建时间、PLT重建时间、RRT的发生率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使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强化预处理方案治疗成人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比参照组的标准方案的临床效果好,能够有效减少白血病的复发几率,帮助患者延长生存的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关键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成人;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7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625-01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放疗前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的比值(NLR)的变化在预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发生放射性肺炎(RP)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4月在本院确诊的局部晚期NSCLC患者80例,按照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和欧洲肿瘤治疗研究协作组(RTOG/EORTC)诊断分级标准,分为并发≥2级RP患者组和<2级RP患者组,动态观察两组患者其放疗前及治疗开始后1、2和3个月NLR和乳酸脱氢酶(LDH)、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的改变,并分析NLR与RP的相关性。对80例并发RP的NSCLC患者根据放疗后3个月NLR水平做ROC分析,评估NLR水平预测患者并发≥2级RP的价值。同时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年龄、性别、KPS评分、分期和放射总剂量等临床特征与≥2级RP发生之间的关系。结果全组放疗的NSCLC患者中,有18例(22.5%)患者并发≥2级RP,有62例(77.5%)患者并发<2级RP。≥2级RP的发生与放射总剂量有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吸烟、病理、KPS评分及分期均无关(均P>0.05)。≥2级RP患者在接受放疗前NLR水平分别为2.01±0.21。放疗后1个月、2个月和3个月NLR分别为3.34±0.45、3.86±0.42和4.89±0.56,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均P<0.05)。<2级RP患者在接受放疗前后的NL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放疗后3个月≥2级RP患者的NLR水平明显高于<2级RP患者(4.89±0.56比2.38±0.54,P<0.05)。两组患者的LDH和TGF-β1水平在放疗前后无变化(均P>0.05)。ROC分析显示NLR诊断≥2级RP临界值2.861,其诊断≥2级RP的敏感度为90.2%,特异度为82.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放射总剂量增加、NLR增高与≥2级RP的发生具有相关性。NLR≥2.861(OR=13.55,95%CI:3.233~38.220,P=0.001)和放射总剂量≥60 Gy(OR=3.872,95%CI:1.211~15.632,P=0.014)可作为接受放疗的肺癌患者发生≥2级R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放疗后NLR水平增高与肺癌患者发生≥2级RP明显相关,可作为接受放疗的肺癌患者发生≥2级RP的预测因素。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辐射性肺炎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ROC曲线 COX回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实验室检测在早期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7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为实验组,选取同期同年龄段的7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分别对两个组别进行实验室检测,分析实验室检测数据。结果实验组的白细胞(WBC)、异常淋巴细胞、涂片异常淋巴细胞、EB病毒抗体检测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诊断中,由于部分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存在临床症状表现缺乏典型性的现象,导致在早期诊断中其EB病毒抗体检测的阳性率不高、特异性值不高,及时联合检测患儿的白细胞、异常淋巴细胞、涂片异常淋巴细胞、EB病毒抗体、纤维蛋白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对降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误诊率存在重要意义。

  • 标签: 实验室检测 早期诊断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在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近三年(2015年9月—2018年10月)收治的60例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所有患者能耐受并且完成至少6个周期的一线含铂类化疗治疗方案,化疗前测量血常规,同时对NLR进行计算。以NLR值达到3.86作为界值,将本组患者分为低NLR组(n=33)和高NLR组(n=27),对两组患者预后情况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低NLR组患者中位生存期(18.92±3.58)个月显著高于高NLR组患者(13.52±2.78)个月;高NLR组中患者年龄>60岁、局限期、KPS评分>70分、吸烟<400年/支中位生存期显著低于低NLR组(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证实,年龄、临床分期、NLR是影响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值得临床关注。结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期存在一定关系,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NLR有望成为判断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

  • 标签: 外周血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广泛期小细胞肺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NLPHL)经治疗后复发并向富含T细胞/组织细胞的大B细胞淋巴瘤(THRLBCL)样转化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NLPHL和THRLBC鉴别诊断与治疗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2019年10月收治的1例NLPHL治疗后复发并向THRLBCL样转化患者的治疗经过,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该患者经ABVD方案治疗后复发,再次经病理活组织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诊断为THRLBCL样转化,经R-CHOP方案治疗后完全缓解。结论NLPHL化疗效果不佳时需考虑是否存在向THRLBCL样转化的可能,需及时行活组织病理检查,调整治疗方案。

  • 标签: 淋巴瘤 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 富含T细胞/组织细胞的大B细胞淋巴瘤 转化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