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主要考察了丰城方言1的农具类、农事类和农作物类等三个方面的方言词汇,从方言学和词汇学的角度对赣地传统农耕文化进行探究,认为赣地传统农耕文化有以下三点内涵:(一)农具以传统农具为主,取材自然,分工细致且种类繁多;(二)耕作过程沿袭自古流传下来的耕作工序,遵循农作物的生长过程,重视施肥,农家肥的获取途径多样化;(三)水稻为主要粮食作物。

  • 标签: 丰城方言 农具类 农事类 农作物类 赣地传统农耕文化
  • 简介:以东北方言为例探讨方言对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学习产生的迁移作用。通过实证研究发现:10位受试者共犯语音语调类错误143例,其中121例具有明显的东北方言特征,即:平翘舌不分、改换r声母、以e代。和调值不到位,占语音语调类错误总量的85%。其中,以e代替o的错误最多,另外有明显的以其他音替换r音的倾向。总之,东北方言对本研究受试者的英语语音语调确实存在影响,有明显迁移作用。

  • 标签: 方言 英语学习 迁移
  • 简介:常州方言是历史留给每个常州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本土文化的深厚积淀。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外来人口的增多,普通话推广力度的加大等诸多原因,常州方言的使用范围在逐渐缩小。如何使祖先留下的遗产得到更好地传承,让我们的孩子在学好普通话的同时,也不忘记家乡的地方方言,在孩子们将来长大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时,浓厚的乡音、乡情能成为他们联络家乡人的感情纽带成为我们现在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 标签: 大班幼儿 常州方言 实践与探索
  • 简介:1.1时间:1998年4月2日-4月4日。地点:苏州大学东苑宾馆。人物: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地区和日本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20多位语言学工作者。事件:中国东南部方言比较研究计划第五次会议——“98年中国东南部方言语法研讨会”。论题:中国东南部汉语方言的结构助词。

  • 标签: 东南方言 结构助词 比较研究
  • 简介: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莫菲在《文化和社会人类学》一书中认为:人类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有智慧,人类智慧的第一表现是其具有语言能力,这种能力的突出成果造就了异彩纷呈的人类文化。由厦门大学周长楫教授、华侨大学王建设教授、漳州市地方志编委会陈荣翰副编审等合作编著的《闽南方言大词典》,毫无疑问,是闽南人向世人展现其独特的语言才智、方言风貌以及地域文化的重要窗口。

  • 标签: 闽南方言 方言研究 词典 社会人类学 力作 语言能力
  • 简介:4月8日至9日,《江苏省志·方言志》编委会在南京大学召开了《江苏有志·方言志》出版后的第一次会议。会议由编委会主任、南京大学鲍明炜教授主持,出席会议的有翁寿元副主任,王世华、俞扬、黄继林、苏

  • 标签: 方言志 会议续修 续修方言
  • 简介:洛阳方言中保留了不少古词语,且含义与古相合或相近。文章选取洛阳方言中的古词语若干条,逐条释义并举例说明了用法。

  • 标签: 洛阳方言 古词语 口语
  • 简介:语言演变有很强的规律性,但也有例外。对都匀方言中某些字的文白异读、声韵调呈现出的特殊语音现象及某些词所存的古义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都匀方言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存古现象,它是古汉语的活化石。

  • 标签: 声母和韵母 入声调 文白异读 存古现象
  • 简介:湟水流域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区。在清代以前,湟水流域是少数民族活动的舞台,因而,这一时期该流域的优势语言当是少数民族语言。清以后,附近的甘肃、陕西、山西等地向青海大量移民,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语言也相互影响和渗透,形成了今天以中原官话为主体的一种颇有特色的地方方言

  • 标签: 湟水流域 汉语方言 少数民族语言 中原官话
  • 简介:合音词就是指把两个相连的单音节词的读音拼合成为一个音节的词,又叫合音字.新乡县方言中的合音词有三十多个,可划分为有音有字类和有音无字类.合音词的词汇意义和语法功能同它们所代表的词语或短语基本相同.着重从生成音系学的角度,通过建立音系表达式探讨其形成.

  • 标签: 新乡县方言 合音词 音系表迭式
  • 简介:安阳市区方言的“儿化”和“儿尾”与中原官话、普通话相比,有很大不同,该文用共时描写的方法,对安阳方言的“儿化”、“儿尾”进行研究,提出安阳方言“儿化”和“儿尾”现象并存,并受前一音节影响与“子尾”呈互补分布的面貌;并结合历时分析和语法化理论,指出儿化和儿尾的层次性,以及正在发生的变化。

  • 标签: 安阳方言 儿化 儿尾 子尾 语法化 晋语
  • 简介:与典型的“把”字句比较,绥德方言“把”字句有四种类型较为特殊:“把”字句不带补语、“把”字句无处置动词、“把”字句表示祈使语气、“把”字句与“被”字句套用。本文就这四类句式进行结构、语义描写,同时对其中的一些句式作历史溯源与一定的解释。

  • 标签: 绥德方言 “把”字句 描写 解释
  • 简介:宿州位于皖北平原,其语言在现代汉语中属于北方方言中的中原官话。研究宿州方言词缀,旨在揭示该地方言现状之上斑,指出该地区的方言特点,以丰富汉语文化宝库。宿州方言词汇中的词缀同普通话一样与实词联系较为密切,但也有其独特的构词特点:宿州方言词缀中的前缀"俺""禁"以及中缀"不子""不老丈",感情色彩义更为显著;后缀"子""儿""头""巴"主要凸显其语体色彩,受地域因素影响较大。

  • 标签: 宿州方言 前缀 中缀 后缀 构词特点
  • 简介:目前对吉林方言程度副词“诚”的研究层面过于零散,学界几乎没有对其进行具体、全面的研究.根据张谊生(2000)对程度副词的分类,将程度副词“诚”划分到“高量级”程度副词类别中,语义上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很、非常、特别、十分”,从程度副词“诚”的使用地域分布入手找寻规律,分析其语义、句法功能和语用特征,简要分析程度副词“诚”的语法化历程.

  • 标签: 吉林方言程度副词“诚”语法化
  • 简介:文章认为,平遥方言的“动”可以作表示时间意义的助词,其所在句子可以表述未然事态、惯常性事态和已然事态。“动”所在小句的背景化是其演变为时间助词的主要原因。“嗓”表示时间时与“动”在语义功能和分布上存在不同。“嗓”由时间助词演变为表示假设的语气助词,并进一步演化为话题标记。与假设助词“唠”不同的是,“嗓”具有表达虚拟语气的功能。平遥方言中“动唠”和“嗓”的语义演变具有类型学意义,进一步印证了“时间义→假设义→话题标记”这一具有共性意义的语义演变路径。

  • 标签: 平遥方言 “动” “动唠” “嗓” 语义功能:语义演变
  • 简介:当今中国的新闻媒体竞争日趋激烈,小众化传播也因此应运而生。方言节目在一些地方台的热播正是对小众化传播的一种响应。该类节目以其浓烈的地方色彩、极具平民化的风格为一些地方赢得了高收视率。方言节目成为了普通话节目之外的一种调剂品,丰富了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和形式。与此同时,某些方言节目中的不和谐之音也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 标签: 新闻媒体 方言言说 小众化
  • 简介:毕节特殊的地形地貌环境、历史积淀和传统的社会生产方式,为毕节方言的形成提供了肥沃的自然生态和社会历史文化土壤,同时也使它在婚育、丧葬、农耕文明、节令、舞蹈音乐等方面承载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信息,具有独特的文化意蕴。

  • 标签: 毕节方言 特色词 文化意蕴
  • 简介:<正>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一直被奉为文化思想的正统,封建文人士大夫也以正统的文化思想和道德标准品评各种事物。反映在语言问题上,贵“雅言”,贱方言俗语,认为方言俗语不能登大雅之堂。清代著名学者顾炎武《日知录·方言》即云:《北史》谓“丹阳王刘昶呵骂僮仆,音杂夷夏,虽在公座,诸王每侮弄之”。夫以创业之君,中兴之相,不免时人之议,而况士大夫乎?……至于著书作文尤忌俚俗,《公羊》多齐言,《淮南》多楚语,若《易》、《传》、《论语》何尝有一字

  • 标签: 说文解字 方言俗语 文化思想 文人士大夫 儒家思想 道德标准
  • 简介:苏北多数方言点保留入声韵,其中五个点的人声韵收边音尾。文章分析苏北方言边音韵尾的古音来源,讨论边音韵尾的演变过程,认为边音尾由t尾演变而来,最后又演变为零韵尾;受强势读音的影响,边音尾也可能被喉塞尾替换。

  • 标签: 苏北方言 入声韵 边音韵尾演变过程